分享

民国时期文人轶事

 白桦树2008 2023-09-27 发布于内蒙古
图片
图片

民国时期,军阀割地,外患不断,国家动荡,民不聊生,震旦大地,有识之士皆发愤怒吟救国之道。“上下无才,国之大患也。”百年前,饮冰室主人梁任公梁启超先生看着皮存肉腐的清政府,不禁发出这样的惜叹。“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图片



图片


就是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产生了一个个多样个性的文人艺术家。亘古男儿一放翁,他们凭自己独特的思想,以不同的文化方式,力图挽救危机中华夏民族的文化之根本。


图片

图片

但伟人之所以伟大的原因之一,便是他的平凡性。他们在某方面的成就,总会让普通人望尘莫及,却忽略了他们可爱有趣之处。这一次,便浅谈民国时期各色名人之趣闻,望引诸君欢赏。


图片

谈到民国时期的文人,第一想到的便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的鲁迅先生,其文笔的形象性与讽刺性,使得他收到大部分人的推崇。但是伟人的建成,是靠多方面的评论所堆建的。社会上对他有所成见的也大有人在。中国自古以来文人相轻,而攻击批评他的人也大都是同行,比如郭沫若、徐志摩、胡适等。而鲁迅先生用其诙谐幽默的文采,来回怼他们,诸如“我所佩服诸公的只有一点,就是这种东西也居然会有发表的勇气。”“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宝贵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语言之精妙,无不让人佩服。图片



图片

图片

跟激进的鲁迅先生相比,他的同窗兼同事陈寅格先生便显得格外保守。作为民国时期的一名伟大学者,陈寅格先生一生悲惨,甚曾有人评论:“鲁迅是中国最痛苦的文人,陈寅恪也许可以称作中国最痛苦的学人。”这可能便是照应了最是文人不自由了吧。中年盲目,晚年瘫痪,一生受困于书斋,难脱精神的寂寞。图片图片

谈到像陈寅格先生一样的学者,那就不得不说一说另一位国学大师“末代狂儒”辜鸿铭先生。作为一名接受过西方文化熏陶的人,辜鸿铭非但不追崇西方文化,反而致力于把东方文化往西方输出。在他年轻时,曾在德国坐火车,周围全是德国人,见他是个中国人,有人便嘲笑中国的语言,他便用流利的德语回怼道:“你们的德语语法太简单了,就像小孩子说话一样,我甚至都可以倒着读德文。”说完,便随手抄起一份德国报纸,流利地倒读了起来,震惊了身边狂傲的德国人。

图片


图片


图片

辜鸿铭刚到北大任教的时候,学生们看到他脑后拖着一条长长的辫子,都忍不住哄笑起来。而他,则不动声色地走到讲台上,向下面的学生打量一番后,慢条斯理地说:“你们笑我,无非是因为我的辫子,我的辫子是有形的,可以剪掉。然而诸位同学脑袋里面的辫子,就不是那么好剪的啦。”一席话把学生统统镇住了。以后上课就没人敢笑话他了。图片

图片


图片

有“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之称的钱穆先生也用其一生研究国学。1930年,钱穆到燕京大学任教,校长司徒雷登问他对燕大印象如何,他答道:“起初听说燕大是中国教会大学中最中国化的大学,心中特别向往。我来燕大一看,才发现并非如此。一入校门就看到M楼和S楼,这难道就是中国化吗?我希望将燕大各建筑都改为中国名。”

图片


图片


不久,燕大专门召开会议,决定改M楼为穆楼,S楼为适楼,施德楼为贝公楼(James White Bashford(1849-1919),中文名字曾被先后翻译成贝施德或贝施福,此楼名为施德或贝公皆是为纪念此人,但是否为钱穆所改,尚难证实,且备一说),其他建筑一律赋以中国名称。钱穆还为校园的一个湖取名叫“未名湖”。图片

图片

正是这样一帮有意思的人,才为中国以后文化上的传承铺下了一条崭新的路,他们为国民所做的教育,也为后来中国之真正崛起埋下了思想文化的种子。

图片

END

职为发圈儿

责任编辑:刘蔚琦

文字编辑:徐新悦 于会航

图文排版:徐新悦 张琳

审核:

QLUT2022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