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部一等奖成果、《巴蜀全书》阶段性成果——《宋会要辑稿》

 小夏ho78b993zg 2023-09-27 发布于江苏

由刘琳、刁忠民、舒大刚、尹波终校的《宋会要辑稿》(校勘本),是《巴蜀全书》已出版成果中规模最大、质量最高的成果之一。在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宋会要辑稿》由清代学者徐松将《永乐大典》中收录的宋代官修《宋会要》加以辑录而成。全书共366卷,分为帝系、后妃、乐、礼、舆服、仪制、瑞异、运历、崇儒、职官、选举、食货、刑法、兵、方域、蕃夷、道释等17门,内容丰富、卷帙浩大,堪称宋代史料之渊薮。该书虽有残缺,但保存了大量的元修《宋史》诸志及其他有关史籍未载入的宋代史料。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舒大刚教授认为,《宋会要辑稿》与《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构成了三大宋代资料宝库。

    尽管《宋会要辑稿》内容丰富,卷帙浩大,但因辑录稿文字错误繁多,又无标点断句,一向被视为“难啃”的硬骨头。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王云海先生为首的国内宋史研究者就曾酝酿重新整理《宋会要辑稿》,并印出了整理方案和样稿,可惜均未能展开。

    20世纪90年代,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与美国哈佛大学、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合作,对《宋会要辑稿》进行初步校点,形成了电子版的《宋会要辑稿》。后来,在《巴蜀全书》工程推动下,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对上述电子版进行精校、精勘、精加工,旨在打造一部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古籍整理著作。电子版《宋会要辑稿》约有校记近1.5万条,而校勘本《宋会要辑稿》校记则达到3.3万余条,对原来的校记也作了很多增删改写。最终形成了1400余万字的校勘本《宋会要辑稿》,并于2014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

    据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刘琳介绍,本次校勘的贡献主要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弄清了《永乐大典》中所收《宋会要》的底本。《宋会要》的底本历来众说纷纭,没有定论。通过这次的校勘整理,专家们发现其底本是四川崇庆人张从祖编修、四川井研人李心传续编的《总类国朝会要》。考虑到此书系四川学者所编,所以《宋会要辑稿》被收入《巴蜀全书》。

    第二,纠正年、月、日错误。《宋会要辑稿》在辑录、转抄的过程中,年、月、日的错乱极其严重,专家们将纠正年、月、日的错误作为校勘的重点工作之一,全书共改正年、月、日错误2800余条(处)。

    第三,鉴别非“会要”之文。专家们通过纪日表述方式、记事的体裁与风格、所记的时代与地域,以及其他抄录他书的痕迹进行辨别,共发现误抄六百多处,约几万字。

    第四,乙正错简之处。专家们发现并乙正的错简59处,少的地方有10余字,多的有3000余字,总字数达3万余字。

    第五,勘正错误的行款。《宋会要辑稿》中的行款错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条不当,正文、注文互混,标题混乱。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陈祖武教授认为,校勘本《宋会要辑稿》的整理与出版树立了三个标杆。第一,参与校勘本《宋会要辑稿》编纂的专家们,严格校勘,一丝不苟,为古籍整理与出版工作树立了标杆。第二,参与的专家们不仅从事文本校对,而且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梳理,为宋史研究,尤其是宋代典章制度史研究树立了标杆。第三,校勘本《宋会要辑稿》的完成,为如何开展国家资助的重大项目、如何打造学术精品,树立了标杆。

 责任编辑/杨


尊道贵德,明体达用


四川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