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王阳明的一首中秋诗《中秋》,充满哲思、境界不凡

 qiangk4kzk8us4 2023-09-27 发布于云南

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

中秋时节,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无数文人墨客在这一天将内心的思绪化作诗词文章,流传于后世。

张孝祥的“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写尽湖上月光的清冷之美;

辛弃疾的“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写出了月圆人不圆的遗憾;

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几乎人人会背,是千古传诵的绝唱。

在所有的中秋诗词中,个人觉得最特别的当属王阳明的中秋诗。

“阳明”二字,本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王守仁的字。

王守仁,本名王云,字伯安,号乐山居士。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

公元1521年中秋,50岁的王阳明千里迢迢赶回余姚老家,陪七十六岁高龄的父亲过节。

当天晚上天气阴沉沉的,月亮始终没有出现,可王阳明并没有因此而失落。

相反的,他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写成了一首谈月亮的《中秋》诗

去年中秋阴复晴,今年中秋阴复阴。

百年好景不多遇,况乃白发相侵寻。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

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

去年中秋阴复晴,今年中秋阴复阴。

去年中秋节,一开始阴云密布,但最终天还是晴了,一轮圆月露出了面庞。

然而,今年的中秋节,却始终都是阴云满天,迟迟不肯转晴。

百年好景不多遇,况乃白发相侵寻。

人的一生,最多不过短短百年,中秋月圆的美景本来就没有多少机会可以欣赏到。

更何况像我这样,头上的白发越来越多,以后能看到满月的机会想必愈发稀少了。

这首诗的前四句内容很简单,写的是中秋无月的沉郁和时光流逝、人生短暂的悲凉。

叙述手法是平铺直叙,意境也颇为朴素,并不具备多么美妙高深的意境,甚至格律性也不够极致。

然而后面四句,却直接把诗歌的调性拉到了非凡的高度。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

我的心中自有一轮光辉的明月,永远圆满,永无缺失,千古常在。

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

整个人间的山河大地,都沐浴在它的光辉之下,这样娱悦心志的美景,不必非要等到中秋才有。

王阳明是心学之集大成者,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他的思想以“心”为宗,以“心”为宇宙本体,强调从内心去体察天理,提出“心即理”的命题,断言“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在这几句诗中,王阳明借物感怀,表达了只要自己心中有主,便天清地明、外物难侵

如果你心中有一轮明月,那么中秋节有没有月亮都不重要,因为你内心的皎洁便足以照亮天地。

正如在另一首写中秋明月的诗中,王阳明这样说:

万里中秋月正明,四山云霭忽然生。须臾浊雾随风散,依旧青天此月明。

乌云和雾霭只能短暂地遮蔽月光,但只要有一阵清风吹过,你就会发现,青天明月依然还是从前的样子,不会有丝毫的改变。

所以 ,只要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光明,外界就无法将我们干扰。

自古诗人写中秋月,多从感性思维出发,或怀人,或相思,或抒身世之悲、家国之感。

王阳明却完全跳出了传统的窠臼,带着冷峻的思辨色彩去看待中秋的月亮。

他承认月亮是极美的,但对于人生来说,月色之美无关紧要,内心的光明不熄才是应该追求的事情。

这份“光明”,并不是空泛的虚言,而是对应着他的“致良知”说,正是心学理论的典型代表。

王阳明认为“良知”即“天理”,强调从内心去体察天理。

只有去掉遮蔽内心的杂念,恢复到本来的“良知”,才能养出一颗如满月般光明的心。

你光明,世界便不黑暗;你善良,世界便没有丑恶。

而当你真正做到心如明月,那么无论外界是风雨如晦,还是月缺月圆,都不会对你造成什么影响,因为你的内心将始终圆满富足。

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529年1月10日),王阳明平定广西之乱,凯旋途中不幸病逝,临终前留下八字遗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这八个字,不正是这句“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的回响吗!

明月在心,光明在怀,做自己的月亮,照自己的天地,哪里还会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呢?

诚哉斯言!愿与君共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