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邵东散文大联展(二十七) 唐亚军:嗜书三题

 开心明智 2023-09-28 发布于湖南

不遗余力地去做你热爱的事情,别总为一些零碎的声音而去质疑自己。你很好,会越来越好。请坚定不移!

嗜书三题

唐亚军

书    瘾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爱好和追求,有着各种各样的“瘾”,比如有的人有球瘾,有的人有戏瘾,有的人有赌瘾等等,不一而足。我则有着非常强烈的书瘾,对书籍的热爱已经深深地融进了我的血液,真真到了“一日不读,如隔三秋”的地步!
我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初,自幼便爱好读书。因为母亲体弱多病,干不了体力活,因此一家四口全指望当工人的父亲每月数十元的微薄的工资过日子。我清楚地记得,父亲的工资每月月底一到手就分成了三份,一份供全家吃喝用度,一份赡养年迈的父母,一份用来作为年幼的弟妹上学费用,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在那个连吃饭都成问题的年代,父母自然没有余钱满足我的爱读书的嗜好。好在与我同村的一位同学家境不错,收藏有大量的中外文学名著,但这位同学生性吝啬,不肯轻易借人。为了达到借阅书籍的目的,我在干完自家分派的家务活后,还主动帮他完成每天扯三担猪草的任务,终于用一片诚心感动了他,如愿以偿地借到了不少中外名著,有《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牡丹亭》、《儒林外史》等中国古典名著,还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堂吉诃德》、《上尉的女儿》等外国文学经典,我如饥似渴地阅读着,遇到好的语句,我还常常摘抄在用普通的白纸装订好的笔记本上。每每书一读完,就赶紧还给同学,生怕因延误了借书期限而再也借阅不到书籍。这些美丽可爱的书呵,不但使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而且提高了我的写作能力,我的作文经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在班上诵读,极大地满足了幼小的我的虚荣心,让我度过了一个快乐的童年。
上中学的时候,我的书瘾有增无减,以至于一天不看书,心里便难受。一个星期天,家里请人做家具。快到中午时分,母亲把饭做好,正准备炒菜时,才发现因太忙,上街赶集忘了买上肉鱼等荤菜,那时候,我们乡下对手艺人是极为看重的,请他们做事,每餐都要必备肉和鱼之类的荤菜。因为父亲没在家,于是,一向节俭持家的母亲破天荒地交给我十元钱,嘱咐我赶紧跑着去市场,称三斤猪肉回家招待做手艺活的师傅——当时猪肉价格为每斤三块六,多称有优惠,十元可称上三斤。临走的时候,母亲一个劲儿地叮嘱我:“快去快回,家里等着用。”
我一路小跑到了小镇,路过一家新开的书店,为吸引人气,打折销售图书。我看着那排列整齐,散发着淡淡油墨香的一本本可爱的书,书瘾就发作了。我没按母亲的要求去菜市场称猪肉,却鬼使神差地用十元钱全买了书。我抱着一大摞书籍,高高兴兴地哼着小曲回家。这时,母亲早就站在村子的路口望眼欲穿了。
“妈妈,你快看,这些书真是价廉物美呵,我十块钱就买了五六本!”我得意洋洋地向母亲炫耀。
“你这伢子,我要你买肉,你怎么买些书回来了,书能吃么?!”母亲把眼一瞪,气势汹汹地训斥我,说完就捋起袖子,准备狠狠地痛打我一顿。关键时刻,还是那位做手艺的师傅解了围:“娃娃爱读书是好事呵!就冲这孩子爱读书的劲儿,将来肯定有出息,你就不要责怪孩子啦!至于我,你也不用那么破费,家里有啥吃啥,你就随便炒上两个素菜就行!”看到做手艺的师傅替我求情,母亲这才饶了我,警告我今后不可以再这样……
长大后,我参加工作,成了一名工人,每月能挣工资,书瘾更大了。别的工友,工资一到手,便用来抽烟喝酒、唱歌跳舞,我除了留下极少部分钱用于正常的生活开支外,绝大部分工资都用来购买书籍,而今我的书柜里摆满了古今中外名著,光是看着它们,便觉得无限美好,它们陪伴我走过人生的低谷和失意。
后来,我结婚生子,我爱书的品性深深地影响着我的妻儿。妻子嫁给我之后,也许正应了那句“近朱者赤”,也由一名见书就头痛的小女生,变成了一个“文学发烧友”,茶余饭后,只要有时间,她都会读上几页文学名著,或是朗诵几篇诗词歌赋。受到我们的熏陶,10岁的儿子也会读他喜爱的书,寓言、故事、童话等等。每天晚上睡觉之前,但凡我有空,他一定会要我为他读上一两个故事或是童话,否则就迟迟不肯进入梦乡。
曾从书上读过这样一句话:“读书是一种情怀,能让人亲近生命,走入心灵;读书是一种幸福,能使人思想高尚,增长才智;读书是一种快乐,能充实我们的生活,使我们更加懂得人生,热爱生活。“我深以为然。漫漫人生,有书相伴其乐无比,其乐无穷,我誓将读书进行到底!

书  债

著名作家老舍曾经说过:“爱书的人,看到书就想买!”对他的话,我是深表赞同。作为一名资深的“爱书人士”,这些年来,我陆陆续续通过从新华书店、淘宝、京东、书摊等各种渠道购买了上千本古今中外文学名著,摆满了书架,成为我的书房内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说句实在话,当初购买的初衷是自然是为了能从书籍中汲取营养,充实大脑,全方位提升写作能力,可是书买回家后,我总是为自己找这样或那样的借口,放弃阅读。比如,我就常以“最近太忙,等过段时间闲下来,再来读罢!”这样的借口来安慰自己,逃避阅读。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以至于很多书籍就变成了妻子口中的“充门面”。有些书我仅仅读了个开头,就读不下去了;有些书甚至至今都是崭新的,我从来不曾翻阅过。
每每下班回到家里,一个人呆在书房里,在闲暇的时候,望着那些未曾读过的书籍,心里就像压着一块巨石,沉甸甸的喘不过气来。或者更确切地说,就好像欠下了一笔巨债,重重地压在心头,无法释怀。
众所周知,负债就是亏欠,心中难免有辜负之感,有拖累之愧。虽然我的工作并不轻松,每天来到办公室,总有一大堆工作在等着我;虽然我一年到头,难得有几天的休闲时间;虽然我的生活中,也常有一大堆繁琐的事情。但仔细想来,这些都不足以成为我逃避阅读的理由和借口。
想起“凿壁偷光”的故事,令人感佩。传言西汉时期,有一个叫匡衡的少年,酷爱读书识字,苦于家中贫困买不起书,他只能到村里藏书丰富的大户人家中打工,借此机会来借阅大户家中的藏书。寒来暑往,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知识愈发渴求,然而现实很无奈:他每天在地里从早忙天晚,只有中午休息片刻才能看一会儿书;到了夜深人静闲下来有空了,却因没钱添置油灯,只能白白瞪着夜里一片漆黑。一天晚上,匡衡干完活回家,看到邻居家的窗户透着光亮,照亮周围的夜,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掏出一把小刀,在两家的共用墙上抠出了一个小洞,一道微弱的光线就从墙缝里透射过来。凭借这一缕光线,匡衡开始夜晚苦读,最终学有所成,成为西汉知名学者。
今天的我们,读书条件比起古代的匡衡好了无数倍,却不能抓紧时间读书,想想实在汗颜。读书无捷径可言,正如一个人为了不欠钱、不负债,必须勤奋操持,辛苦耕耘,汇点滴之流、积尺寸之功。
我决定,就从今天开始,在工作之余,重新拾起那些“荒废”的书籍,用心还清欠下的书债,让心灵在书香里沉醉!

生活离不开阅读

因为经常在报刊网络发表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一些同事朋友在纷纷给我点赞的同时,有时也会私下问我:“看你发表的文章多,哪有这么多话要说?”
其实,我写的就是日常生活中的所思所感所悟,谈不上是写作,更难说是创作。写就的文章也没有所谓的诀窍,也完全不懂一些写作的条条框框。很多时候,我就是把自己看到、听到、想到的东西,用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便形成了一篇篇难登大雅之堂的拙作。
生活中从来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如何从生活中发现“美”?窃以为,这就需要坚持不懈地读书,努力从书本上获得写作技巧和写作经验,并活学活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最终形成自己的写作能力和写作风格。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散文名家朱自清先生的《匆匆》一文,以绵密细腻和飞扬跳荡的情思,感叹时光似水,韶华易逝。在他曼妙的文字里,我们不知不觉地沉浸,继而猛醒,开始转向了自我检讨,追问自己可曾珍惜那宝贵的时间。朱自清先生对人生问题、时间问题的探讨不经意间能引起我们广泛的共鸣与深沉的思考。
“爹爹说:'花生的用处固然很多;但有一样是很可贵的。这小小的豆不像那好看的苹果、桃子、石榴,把它们的果实悬在枝上,鲜红嫩绿的颜色,令人一望而发生羡慕的心。它只把果子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挖出来。……”现代散文家许地山的《落花生》借赞美花生,抒写一种朴实无华、不求闻达,只求踏实处世、切实益世的人生态度,读着这样意味深长的文章,在享受阅读快乐的同时,能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人生教益。
“生活是极不愉快的玩笑,不过要使它美好却也不很难。为了做到这点,光是中头彩赢了20万卢布,得了“白鹰”勋章,娶个漂亮女人,以好人出名,还是不够的——这些福分都是无常的,而且也很容易习惯。……”在世界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的俄国文学大师契诃夫的《生活是美好的——对企图自杀者进一言》是篇幽默诙谐而又富含生活哲理的散文。从中我们既感受到了作者微笑面对苦难的胸怀,也相应地获得了深刻的感悟。任何时候都要心存美好期待,笑对生活,这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人生境界。
“一股股水流在两岸紧挟中奋力前进,彼此呼唤,说着'早晚’二字。这'早晚’之声整天整夜响个不断。当最后一滴水还没有流完,当春天的小溪还没有干涸的时候,水总是不倦地反复说着:'我们早晚会流入大洋。’……”前苏联著名作家普里什文的《林中小溪》以轻快、流利的文笔写春日小溪生机勃勃的姿态。通篇运用拟人手法使笔下的小溪更增加了生命气息。而小溪不知疲惫流淌,对远方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正是作者乐观向上精神的反映,读来振奋人心。
一个人倘若书看得多了,书香味也就自然浓了,写起文章来也就不再手足无措,绞尽脑汁也写不出几行字。因为大脑日渐丰富,写诗作文往往心思活泛,尤其是写自己熟悉的人或事,更是有如神助,不假思索,信手拈来。写的文章多了,也越来越感受到写作的乐趣,越来越想写,这成了一种良性循环。我由衷觉得,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能挤出一点点时间写写诗,作作文,实在是一种放松身心、减轻压力的“良药”,生活也因此变得充实而有意义!
热爱生活,热爱阅读,便会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深以为同,我想,这大概就是写好文章的真谛吧。

【作者简介】唐亚军,男,1980年生,湖南邵东人,湖南诗歌学会会员、邵阳市、邵东市作家协会会员,现在湖南煤业牛马司矿业公司担任党群工作部副部长职务。自25岁从事文学创作以来,已有近3000篇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多种体裁作品发表于《中国煤炭报》《中国矿业报》《当代矿工》《湖南安全与防灾》《湖南工人报》《湖南煤炭》《湘煤集团报》《邵阳日报》《邵阳晚报》、等全国各级报刊杂志,作品多次在省内外征文大赛中获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