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报告文学】又见镰刀弯弯 | 叶晨

 又见酸枣人生 2023-09-28 发布于山西

--执着如你 生命如歌--

                                              有一种朋友不在生活圈,却在生命里;有一种陪伴不在身边,却在心间。人生百味,岁月如烟,让美妙的声音随同心灵的悸动伴着沉睡的文字飞翔.....

又见镰刀弯弯


作者||叶晨
编辑||云影

又见镰刀弯弯 


(一)

午夜梦回,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摸起手机看看时间,2023年9月21日凌晨3点26,时间还早,睡个回笼觉也不耽误早自习,侧转身裹紧被子正要继续约见周公,手机上端突然闪出一行字:今儿有课没?调一下,去东庄割莜麦?

割莜麦?让不事稼穑的我去割莜麦?确定没搞错?有点失笑,但我知道这是知己间的谐趣用语,这是我的好友,宁武县作协主席杜娟女士邀约我去“高原莜麦之乡”、闻名三晋的高山草甸自然生态典范村——余庄乡马营村采风啦!

能吹吹山野风,看看高天云,摸摸熟麦穗,听听高人见地,有什么理由不去?去去,一定得去!

果真有高人同行!我和杜娟搭乘的小车居然是名冠三晋的资深媒体大能杨俊峰老先生驾驶!肃然起敬,可我不会开车,不能替老先生受累,只好忐忑地坐在后排,在杨老先生和杜娟的说笑中捕捉着车窗外田野上、草树下不断后退的秋景,浮想联翩,任思绪在天地间跳荡、旋腾,脑子里反复回放着我小时候跟随父母下田劳作秋收的一幕一幕。

莜麦丰收时节,怕连阴雨浸泡、怕大黄风摧残,农人早早就起来下地了。我家也不例外,往往是太阳刚露头,麦地里就一字排开我、母亲和二哥,我们挥镰如风,挥汗如雨,身后麦个子从起初的三五个到三五十个、上百个叠现,依然挥镰不停,一直到太阳枕着西山,牛羊摇摆在回村的山路上,鸟儿也在巢窠上温存,我们才会放下手中磨钝了的镰刀开始码莜麦罗,将麦捆子头部相靠支撑、脚部分开摆二十个成一行就是一罗。我们母子三人大约能割180个左右麦捆子,等把这180个麦捆子码成九罗,就暮色四合了,有时还会有月亮相伴回家。母亲生火做饭,简单吃喝一点,入睡,第二天、第三天再循环头一天的日子,60亩麦田要持续收割一个多月才能完工!而今余庄乡东庄村附近高山草甸上,万亩莜麦熟了?需要多少人同时劳作?怎么做才能保障不被狂风吹、不被秋雨淹,达到高品质丰收?

(二)

“到了!下车!嗨!发什么呆?”杜娟的叫声伴随着隆隆隆的机器轰鸣声直冲耳畔,才把我从近乎梦游的状态唤醒,一看,小车已在余庄乡马营村一道山梁上小路边的荒地里停下了,同时停下的还有五六辆越野车,车上陆陆续续下来十来位作协会同事,彼此寒暄一番,直奔机器轰鸣的麦里地跑去。

到了地头,才知道那轰鸣声是“雷沃·谷神”牌新式联合收割机在作业,现场见到两种型号的收割机,履带式收割机爬坡过岭如履平地;轮式收割机是庞然大物,最擅长平地作业,这两种收割机在梯田里出没,组合作业,运行快、效率高、灵活自如,简直犹如神助,且让我送它们个妥帖的昵称“雷神”吧!五六台“雷神”同时上阵,机身前部卷麦入桶,内部旋转脱粒,割麦脱粒同时进行,瞬息完成,麦壳就从机身后部一个出口随风飞扬,与粉碎后的秸秆一道还田,化作春泥再护明年新麦!

收割机在梯田里推进回转,只几个来回,不到几分钟,十几亩地的熟麦就收获了。收割机又轰鸣着往下一处麦田开去!不到半小时,这边山梁上大片麦田就被“雷神”侵吞了!看这样子,有“雷神”出马,以一敌百,一万多亩麦田,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收完。王主任说已经收割了二十天,还得二十天左右才能完工,我悄悄估算了一下,王主任提供的时间数据里应该加入了气候条件等不可预知的事情,去除这些因素,真的用不了多少天就能全部归粮入仓,“雷神”真神!

而此刻来这道山梁上的收割者除了驾驶员,就只有两三个人,其中之一就是被我们不停叨扰的王主任,根本没有出现一字排开几十人同时挥镰劳作的壮观而又热闹的场面,也没有麦个子满地躺的景象,更没有排列成行的莜麦罗和抱着麦个子满地奔走码麦罗的人。不远处的一小片麦田里倒是有几行莜麦罗,麦罗中间还扎了草人,草人披着的衣服在风中乱舞,甚是骇人,更骇鸟——估计那片麦田不是隶属于天池农业有限公司的产品吧!看着“雷神”扫荡过的光秃秃的麦田,我不禁对自己在来路上产生的各种情愫和担忧哑然,也为自己当了孩子王以后与社会脱节不能与时俱进的行为而愧怍,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我的思维还停驻在刀耕火种的固有模式里杞人忧天,岂不可笑,更是可悲,难怪我本人年过半百,一无所成了!哦,贫穷限制了想象,无知闭塞了试听,浅薄影响了格局,匮乏阻滞了进步,就是我以及我这类人的写照吧!我也该走出书斋、走向田野,了解一下百姓生活,聆听一下民众心声了,想到此,我不由得将目光停驻在王主任身上。

王主任名讳王喜云,中共党员,马营村支书主任职务一肩挑的村主任,也是山西省宁武县天池农业有限公司的高管,专职管理这上万亩麦田,还兼职管理“鸭子海文旅休闲基地”项目,是位名副其实的大能人、不折不扣的大忙人,更是位对莜麦这种作物从种植到收获,每个环节都十分在行的农技高人。多年奔走田间,参与农业劳作的他不论春种夏管还是秋收冬藏都累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与那些吹着空调品着名茶看着数据的办公室伪专家有着本质区别,是实实在在的莜麦种收专家。

王主任是我今天见到杨俊峰老师后见到的第二位能人,四十多应该不到五十岁,一米七六左右,从后背看,不胖不瘦,从前面看,微微发福;国字脸,古铜色,这是多年奔走田间风吹日晒造就的中国农民特有的肤色;五官周周正正,不丑也不十分俊,但一头天然卷黑发给他严肃的面庞增添了几分调皮可爱,使人觉得亲切朴实,不会产生疏离感。

王主任善言,从和我们见面起就侃侃而谈,有什么说什么,不藏着掖着,很是坦诚。我从他言语间透露出来的信息判断,这是一位痛快人,也是一位有着真知灼见的实干家。因此,对这位四十多岁的汉子产生了由衷的敬意。钦佩能者是人性,所以我们这群来采风的作协会员都十分尊敬这位全能管理者,有人称他王主任、有人称他王支书,也有人干脆拍着他的肩膀直呼“大哥”。

大哥是真大哥,开朗豪爽,言语中体现出的是高级管理者的精明能干,天性里散发着黄土人的热情朴实,待人又很是大方,十分惹人喜欢,很快就和我们混熟了,无话不谈,把自己经营麦田以来经受的苦辣酸甜,伴生出的烦恼和困惑都一股脑儿倾倒出来,尤其对我们农技专业方面的请教更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提供了许多资料,还不厌其烦地解说,生怕我们有什么疑难,令人感佩!

王主任情商高,善解人意。他特意找来六七把镰刀,让我们这些久宅书堆的采风者来一次挥镰割麦的劳作体验。作协刘二龙理事右手擎起镰刀把,左手拇指食指捻了捻镰刃“锋利极了”。好啊!那就来一波!我们七八个人马上扑进王主任安排好的一片熟透的麦田里撸起袖子干起来,切身体验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人工秋收的酸爽滋味儿。

毕业三十年后的我这次机缘巧合下又一次拿起了曾经熟悉的弯弯的镰刀,大叉开腿,腰弯得就像这弯弯的镰刃一样俯身大地,挥镰割麦,体验劳作的艰辛、收获的愉悦。面前是一样熟透了的赭黄的暖暖的莜麦田,一样磨得极其锋利的弯弯镰刀刃,一样左手揽麦、右手割麦的姿势,但一切的一切与当年相比已是迥然有别——我不能再像当年那样一揽一大把,不能再向当年那样一割一大片,也不能再像当年那样持续劳作了,就连扎腰子,捆麦个子都生疏了许多,拼尽全身力气割了十多分钟,才和其余人合作了两三个,收获甚微,人已经是大汗淋漓,气喘吁吁了。心余力绌,只好无奈地扔下镰刀,闪一边,看别人劳作,心底却是感慨万端:读书时最痛恨孔夫子厌恶劳动、看不起劳动者的思想,可自己参加工作进入孔门后,远离土地,积久成性,竟活成了老子眼中“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自己最厌恶的人,是喜是悲,谁能说得清?劳作不从心,只能再次把兴趣投放到鲸吞虎据般神奇的联合收割机“雷神”身上,拜托“雷神”代为劳作庆丰收,“雷神”当然不含糊,大显身手,一直在那里吞咽熟麦,好像永远吃不饱的样子。

吞了还得吐出来!收割机要放粮了!王主任专门打电话嘱咐相关人员等来客做好准备再放。“来客”作协会员们“呼啦”一下围到“雷神”周围,举起摄像机、手机、调试好“小蜜蜂”让它悬停头顶,就等放粮这一高光时刻!

站在地头的王主任大手一挥,大喊一声“放!”众人紧盯住“雷神”,只见“雷神”驾驶室旁“唰”地伸出一条粗壮的钢铁长臂,长臂冲天,末端有一处方形出口,出口处“啪嗒”喷出一股赭黄,接着这股赭黄就如瀑布般倾泻而下,犹如水库泄洪,又恰似金龙出山,滔滔而下,呼啸出放鱼入海之势,在蓝天下喷金吐翠,喷洒着农人五谷丰登、日月升恒的致富期望;在蓝天下飞珠泻玉,书写着农人改天换地、振兴家乡的诗行!

诗行美好,读诗者专注。作协会员们和其他来访者高高举起手中的长枪短炮,围着“雷神”忽前忽后进退,忽左忽右奔跑,忽上忽下挪动,选取不同的角度、捕捉来自各方的光影来拍摄这一丰收时刻,不愿意放弃任何一个细节,哪怕是微如毫末的细节,每个人的脸上充满喜悦、神情里凝聚着圣洁、眼里绽放着光芒。

光芒深处,长臂下的拉粮车车厢很快堆出一个尖尖的圆锥体!“丰收了!丰收了!”欢呼声突然响起。“雷神”周围的人们纷纷放下手里的工具,欢呼,奔走,握手,跳跃、相拥,好多人都是热泪盈眶。是啊,丰收了,多少个日子悬在嗓子眼儿里的心可以落回肚子里了,腰包又可以鼓一截了。富民政策落地,新的期冀又乘着秋风排云而上,农人们就是要踏着振兴乡村的时代鼓点,唱一曲奋斗之歌,写一部拼搏之作,而这一切希冀都必须仰仗着粮食丰收!如今,时和岁稔,金玉满仓,农人们如何能不喜悦?

喜悦的欢呼在空气中氤氲、冲荡、喷薄,连天空中的流云都被这道山梁上的喜悦感染,停下来围观。天空蓝得澄澈,蓝得清纯,蓝得浩瀚,蓝得让人沉醉!好一片纯净的高原蓝!高原蓝下,远山如黛,近岭如碧,山岭相携成圈,就把这东南西北交错相叠的麦田绣饰成了一件明黄柔暖的霓裳羽衣,这衣服好长啊,从身前一直延展到天边,铺天盖地的暖黄映衬着无边无际的深蓝,撼人心魄。这衣服好宽啊,海一般,海上层层波,波上点点浪,波浪在秋风中涌动,浩浩荡荡,莽莽苍苍。这衣服好美啊,水泥硬化路宛若霓裳羽衣上的飘带,沿路绿柳就是飘带上的流苏,流苏馥馥郁郁,飘带翩翩柔柔,曼舞天边;静静流淌的小河清澈见底,似袖间翠镯,忽隐忽现;河边草地上悠闲吃草的牛羊则像羽衣上的珍珠,不是很多,却点缀得恰到好处,给这件羽衣平添无限丰韵,高端大气;苦菜花金黄耀眼,野菊花黄粉蓝白分外鲜艳,蓝盆花在草丛中轻轻摇曳,大蓟草那紫粉色球状花可劲儿嘚瑟……田畔各式各样的野花为这件铺天盖地的高档羽衣配饰了七彩花环,使得这件羽衣低调奢华。

面对此情此景,本来就善感的我再一次眼窝发热,这里的生存条件对于人类来说并不友好,造物者只给它赏赐了美丽的外衣,却没有考虑到人类生存必需的温度和水分。这里冬季漫长寒冷、夏季温暖短促又多灾害,典型的大陆性高山气候、冰川衍变造就了这片高山草甸的亿万年荒寒,能在这片草地上生存的也许只有那些耐寒耐旱的长刺类灌木了,而最称得上随遇而安、见缝就钻、逢土就活的野沙棘今年收成也不咋地,一路驱车前来也没看到燃遍山梁沟洼的正当季的火红色。而在造物主眼里最好拿捏的人类却在这里种植了万亩麦田,重塑了这片草甸,让它变成了富庶的土地。

不得不说,就是这万亩麦田的勃勃生机把这片荒寒的高山草甸装扮成了希望的田野,而这远离闹市、光照极强、广袤辽阔的高山草甸又为这万亩麦田的茁壮成长提供了温暖恬适的摇篮,培育希望的摇篮、培育富民之路、乡村振兴硕果的摇篮。

这片土地上的农人们,曾经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耕耘着自己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播种着自己的苦痛、欢乐和生命,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祖祖辈辈如此,男男女女如此,老老少少如此,他们不曾抬头看路,也不曾滋生什么不同于祖辈的想法。如今,却有人要看天了,而且有了改天换地、造福为民的想法,这是有着何等胆魄、何等见识的壮举啊,是什么机缘、什么信念赋予了这片土地上的农人们如此磅礴的能量呵?我不由的把目光从天地间收回,投放到这位“麦田守望者”——王喜云主任身上,追着他问询,想要找到滋长在我心田深处的谜题。

(三)

其时正当午。

白云几缕,旷爽;和风拂面,微凉;金光普照,澄朗。

煦暖的阳光照得人浑身舒畅,这是白露以来少见的一个风和日丽的好日子,好日子一定会有喜事发生,我们翘首以待,想了解更多。

看完“雷神”放粮之后,王主任驱车带我们来到种子培育基地,给我们讲解了天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主打培育的良种在试验田里的生长情况,果然,试验田里的莜麦长势比先前收割了的那些好太多了,长相整齐,没有一根乱苗,穗头大,籽粒饱满,色泽灿黄,在暖风吹拂下微微摇曳,惹人喜爱,又招来一大波满级拍摄,来访者都流连顾盼,不忍离去,纷纷在这里留影,把自己对未来的美好期冀都托付给了这些长势旺盛的良种,仪式感满满,收获也满满。

三百多亩试验田里种植着“白燕”“坝莜”滋生出来的大约二三十个品种,还有一个名叫“花早”的特殊品种。

王主任告诉我们,“花早”这个品种特殊在耕种时候不用以酒拌籽,可以节省大量资金,但是缺了许多味儿,不太好吃,还在进一步研究中。公司目前主要生产坝莜1号、白燕2号和白燕18号,尤其白燕18号是2023年主打产品,优点很多,产量高,耐寒耐旱又抗风,估计能突破亩产200斤这个大关,他说着,折了一枝熟透了的白燕18号麦苗满怀喜悦地给我们看:“看!穗头沉实,足有六七寸长,籽粒饱满,你们知道吗,我在张家口看到的这个白燕18号长得齐胸高,那穗头长达一尺二寸之外,亩产都突破400多斤了!”说着啧啧赞叹起来,又遗憾地摇摇头:“没办法,咱们这里只能种植生长期90天左右的莜麦,生长期如果出了100天,就成熟不了,直到寒露也是水绿一片,只能用来做羊羔子、牛犊子的过冬饲料嘞。”

为了培育出适合当地气候条件、能提高产量的满意品种,天池农业有限公司多次配王主任和其他技术人员奔赴内蒙古、张家口等地学习,看到人家莜麦那个产量呀,他十分喜欢,恨不得立马培育出来,在咱这大面积推广。王主任以坦诚的语气深情地述说,他的忧思、他的期冀那么真实、那么强烈,又那么感人,引得我们纷纷泪目,更加崇敬这位务实敬业的村干部了。

我们就这样站在试验田边,沐浴在麦田反射的暖暖光辉中,围在王主任身边,听他娓娓而谈,不时追问几句,这万余亩麦田背负着的有关责任与担当的故事,就在我们眼前心上逐渐显映出来了,精彩纷呈,引人入胜,令人感动。

马营村等天池高山湖泊群周边村庄虽有良田万亩,但一直受制于海拔高、无霜期短、昼夜温差大等自然条件,收成十分有限,即使全家上阵不顾辛苦,不计酬劳,不畏风霜地苦干一年,也只能落个温饱,根本解决不了这个时代压在普通人身上的教育、医疗、住房、结婚等需求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因而严重地影响了农民们的种植积极性,许多人纷纷抛下土地外出打工,这样一来,万亩良田就存在撂荒风险,未免可惜。一方面是老百姓巨大需求与微薄收入之间的重重矛盾,另一方面是外出打工挣钱颠沛流离与安稳居家度日如岁的艰难选择,农人去留两难,许多家庭陷入困境。

农民的艰难落入政府眼里,就成了一些惠农政策出台的理由,更何况多少年来农业本身就是宁武发展的短板,各级政府更会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想尽办法,陆续出台一些倾斜于农业发展的举措。

就这样,由宁武县委政府搭台,多方筹措,为破解散户种植规模小、效益差、销路窄、产业链短等难题的决策成熟并下定决心贯彻落实。

余庄乡党委政府将万亩有机高原莜麦种植决策并入“一村一路子,一乡一方案”等众多项目中,从政策上给予多方面的倾斜性优惠,由乡党委亲自出面组织指导,通过党建引领、村村联合、企业带动等联合驱动,倾力打造余庄乡“中国高原莜麦之乡”这个国字招牌,建成了万亩有机莜麦种植基地。基地借助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政策之风,依托马营海周边耕地平坦肥沃、海拔高、利于莜麦种植的地理环境优势,整合天池湖泊群周边马营、东庄、石咀头、三张庄、黄土坡、东沟6村的土地资源,引进龙头企业山西天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采取“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公司+龙头企业”的合作经营方式,推广机械化起垄、播种、收割等种植技术,统筹规划、扎实推进落实富民政策而建成,就建在马营海省级湿地公园周边,距乡政府12公里,种植总面积约11000亩。离基地最近的马营村就成了这个项目的主导村庄,马营村支部村委也就成了这个项目的管理者和实际负责人。

就这样,这片整合了天池附近一万多亩良田形成的规模化的莜麦种植基地就成了以分散式“碎片化”种植向规模化“集约型”经营迈进的典型,在六个村社的联合运作下,以山西天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资金技术等支撑打底,马营村党委政府管理,一步步努力,通过提高生产效率、经营收益,增强抵御市场竞争、自然灾害等风险能力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具体做法是什么呢?能说得具体一些吗?”有人迫不及待地打断王经理话题问。

“在联村党总支的统筹谋划下,由县党委牵引,选准致富项目,村企结对,采取“联村党总支+村集体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农民”的发展模式,

建立从种植--管护--收割--销售--加工全流程产业链条,各村集体经济组织联合负责为龙头企业流转土地,龙头企业进行机械化起垄、播种、收割,村集体提供劳务用工、田间管护、资金分配等产前、产中、产后的管理服务,形成规模化的莜麦种植基地。”王主任回答得十分流利。

“莜麦生产出来以后,怎么处理?如何分配?”

“莜麦收割后全部由山西天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有机燕麦为切入点进行成品制作与销售,主要产品包括有机燕麦米,有机燕麦片,有机燕麦冲调粉,有机燕麦麸皮粉等”

我从小对莜麦这种粮食作物见过的唯一处理方式就是磨面制作主食,山西天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这种做法又一次打破了我的固有思维模式,好奇感顿生,不由的插嘴问:“难道不是加工磨面,就地销售么?”

“加工磨面工序太多,你知道的,需要淘洗、炒熟,这过程又得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生产出来以后,需求又太少,投入与产出严重不对等,亏钱太多。”王主任回头看了看我,笑笑。

“有机食品?谁来认证,怎样认证的呢?你们又是用什么办法来保障产品质量呢?”一直专注于摄像的杜娟女士一出口就抓住了问题的核心,不愧是我们作协的灵魂。

“北京华夏沃土技术有限公司每年春天来提取土壤,丰收后提取产品进行化验,如果化验合格,就会颁发《有机产品认证证书》和《有机转换认证证书》,要是不合格就不发证,为了得到品质认证,我们从种植、管理到抢收都十分小心,从来不上化肥,只上农家肥,也就是村里的牛粪羊粪。”

“销售渠道怎么样?收益怎么分配?公司产品上市了么?”刘二龙问。

“销售渠道打开了,但销售状况目前不太理想,因而公司还没有上市,至于收益分配么,采取'保底收益+效益分红’的方式,龙头企业每年向村办农业发展公司支付100元/亩的保底收益,其中村级管理服务费50元/亩,土地流转费用50元/亩。”

“可否具体说说?比如说流转土地的具体数字?村民们的收入怎么样?”我不达目的不罢休,颇有一点新闻人穷追不舍的气势,还专门坐到王主任身边追问,集体采风仿佛成了我主持的个人采访专场。

“2022年天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向六村村办农业发展公司共支出224.8327万元,给农户发放77.9520万元,六村村集体收益146.8807万元准备用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2023年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种植规模,整合三张庄村1000余亩,东庄村1900余亩,马营村700余亩,石咀头村200余亩,东沟村50余亩,合计3850亩,截至目前万亩莜麦种植规模占地13000余亩,分别是三张庄村3200亩,东庄村2190亩,马营村3600亩,石咀头村2000亩,东沟村550亩,黄土坡村1600亩。山西天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支付村办农业公司每亩50元租地费用和200元村级管理服务费,村办农业公司支付农户每亩50元土地流转费用,50元的管护费用,剩余部分用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王主任反应也相当敏捷,口才又极好,回答问题毫不含糊,开口就能把具体数字准确地说出来,令人钦佩。

哦,原来“中国高原莜麦之乡”品牌是这样打造的,“万亩莜麦种植基地”如此而来的,各级政府牵线,企业出力出帮扶,村民得红利。不得不说,参与这些项目的大企业真正做到了为党分忧,为民解忧,达到了使农民留置家乡安居乐业、幸福生活的目标,绝对是实力担当,居功至伟啊!

由此可见,无论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各级党委政府都应该下基层,谋实事,扶三农、抓经济,办企业,这样的务实举措才是发展经济、富民强国的底气。

企业有企业的事情,这万亩农田的管理任务落马营村委村政府头上,承受的压力和重担还是不容小觑,有那么多人手么?想到了什么我又问:“马营村目前有多少人?流失人口多不多?出生率怎么样?”

营村目前户籍人口367人,不但流失不严重,还有青年人回迁户口的迹象,但是出生率堪忧,幼儿很少——这是中国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但马营村极其附近村庄流失人口少还是令人欣慰的,起码这万亩良田管理有保障啊,有保障不等于没有问题,于是,我又问:“您在管理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麻烦是什么?遇到麻烦之后,会得到妥善解决么?”

这个问题一出,王主任的脸色明显沉闷了,默了默,他还是简洁而有力地回答了我:“为保障粮食数量与产量,在管理过程中与养殖户、经济作物种植户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纷争,有时候还会出现死人与活人争地的情况,但在政府与企业的有力支持下,这些麻烦都温和地得到了妥善解决……我相信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所有的项目都会做好、做大、做强……”他不愿再谈,我亦不再追问,好在有政府的强力支持,一切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在跟王主任访谈的过程中,我还了解到马营村不仅是万亩高原有机农业的重要基地,还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淡水鱼养殖基地、鸭子海文旅休闲基地。

2022年马营村依赖悠久的淡水养鱼历史经验,采取“村集体+农户”入股的模式,在天池胡群建造淡水鱼养殖,投放鱼苗12000余斤,虽然当年七月份因雨季降水量太大,导致洪涝灾害冲垮堤坝,使鱼塘鱼苗损失过半,但年底还是收入了3万余元,70%用于入股村民分红,剩余归村集体收入。

2023年春天,在村委领导下,马营村决定在鸭子海扩建淡水鱼养殖基地,投入资金疏浚湖水淤泥,补种各类水生植物,净化水质,增加溶氧量,继续补充了5000余斤鱼苗,在投放鱼苗的同时增设钓鱼台6座,供游客进行垂钓,多方面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在“鸭子海文旅休闲基地”这个项目建设中,马营村村委党支部参照忻府区奇村镇鱼龙沟村户外烧烤营地,统筹考虑交通、住宿、服务等要素,结合新农村建设、发展壮大农村经济、带动农民参与致富政策,顺应当下年轻群体的旅游需求,在鸭子海湖畔专设帐篷烧烤区和户外自助烧烤区,主打“自助帐篷烧烤”,将运动休闲、亲子娱乐、文化体验、观光村旅多元体验融为一体,增加户外游乐、家庭小型宴会场地、水上游乐等项目,以本土民俗风情特色兜底,用时下最流行的方式展了现出来。据王主任介绍,淡水鱼养殖基地和鸭子海文旅休闲基地属于盈利项目,前景可观。

我听着高兴,决定在下一个旅游热季来临时,约三五好友去鸭子海亲自体验一下观湖景、吃烧烤、赏松林的休闲生活,融入自然,返璞归真,忘却人间纷争,忘却世俗烦恼,真正做一回“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樵妇渔婆,钓钓日月山川,钓钓天地精气,钓钓这胡群周围氤氲的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新时代农民的豪气和胆识,不枉来世一遭。

遥想着那可口诱人的美味,那湖水倒影山色的美景,知己好友畅想叙谈的美景,我不由的笑了,看看杜娟,她也笑着朝我眨眨眼,我们的邀约就这样又一次搞定,心灵契合,无需多言,天地为证。

“您在带头村民致富奔小康过程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您准备一直干下去么?”我又问王主任。

“收获吧,那就很多啦,最大的收获就是咱从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变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然后又担任了村干部,嗯,现在咱是余庄乡的优秀村干部,更是余庄乡的致富带头人,还评上了这个什么能人那个什么带头人,党组织给了我很多荣誉。总之哇,在余庄乡村干部里头,咱是乡里的重点培养对象,通过跟这些领导们打交道,还能接触到政府的思路和管理,思想开阔了,眼界也广了,嗯,各方面收益都很多……”

“当然想干了,特别是这一届的五年我一定要一直干下去,既然咱支书主任一肩挑,就得有这个担当,不能中途放弃,不光要干下去,还要在这五年之内要好好干,干出个名堂,才不负众乡亲的期望!

“对于'振兴乡村’乡村这一国策,您怎么看?”我提出了最关键的一问。

“'振兴乡村’是国家新时代重大战略国策,咱小老百姓也做不了什么,只要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就是对国家政策最有力的支持,我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引领下,咱百姓的日子会越过越好,国家也会越来越繁荣富强,实现复兴梦!”

我也得到了最想要的答案!









作者简介

宫文英,山西宁武人,中学教师,宁武县作家协会会员,有中篇小说《伤害,以爱的名义》获得忻州市农村改革题材创作二等奖,并刊登于《五台山》杂志,所写作品将用心体验百姓生活,努力发现凡人微光,让心灵世界中那片热恋的土地变作美好的文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