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毛《哭泣的骆驼》: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才能下好人生这盘棋

 zhp001007 2023-09-28 发布于上海

图片

每当提到三毛这个名字,人们便会想到“奇女子”这个称呼。

在世人的眼中,她就像捉摸不透的风,始终向往着自由与浪漫,以至于人们在描述她的人生时,总习惯用“流浪”这个词。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另一种说法。

三毛从未流浪,她一直都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因为她的每一次决定都是自己主动的选择。

她享受独立的快乐,所以她选择前往撒哈拉,她不畏世俗的眼光,所以会在明确心意后跟一个外国人结婚。

在那个旧传统不断被新思潮冲刷的90年代,她早已凭借超时代的自我意识,热烈绽放女性的光彩。

翻开这本《哭泣的骆驼》,你会看到她亲自探索的一个个离奇故事。

最底层的奴隶哑奴却最懂得知恩图报、兄弟被沙哈拉威人杀害的军曹,最后却救了沙哈拉威小孩、受过高等教育的沙伊达最后却死于人们的报复和偏见当中……

人生有时就像一场闹剧,你猜得到结尾,未必猜得到结局。

可身为局中人,三毛用自己的经历和这些故事告诉我们:

不管这个局怎么变,只要你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你便可以落子无悔。

图片

谈及婚姻,大多数人会用“我的另一半”来称呼伴侣,可三毛与荷西却恰恰相反。

荷西初遇三毛时,还只是一个16岁的西班牙大男孩,可他却对三毛一见钟情。

虽然年龄小,可他却对三毛深情告白:“你等我6年,6年后我一定娶你。”

仿佛是宿命般的缘分,6年后,他们再次相遇了。

此时荷西已成为一个成熟稳重的男人,得知三毛想去撒哈拉,他二话不说就去撒哈拉找了份工作,两人就此定居于这片沙漠。

成婚后的两个人,彼此相爱,却也有自己的小空间。

有一次三毛让荷西写一篇《我的另一半》,荷西头也不抬地问:“什么另一半?”

三毛提醒他:“你的另一半就是我啊!”

“我是一整片的。”他肯定地回答道。

听到荷西的回答,三毛并未感到生气,因为在她心里,她也是完整的。即使结了婚,她也依旧是自己。

当别人告诉她,一定要把丈夫牢牢握在手里时,她只觉得不可思议。

于三毛而言,心灵的自由更为可贵,那是爱情无法相比的。

也正因为他们有足够的分寸,所以婚姻于他们来说,不是成为束缚的理由。

三毛想去散步时,只需要跟荷西说一声“走了”,便可以自顾自地去了,也无需说明要去哪里;

早上荷西有时候不在屋子里,三毛也无需猜测,因为她知道,吃饭时间他便会回来;

两人在同一间屋子里,可以各自做自己的事情,甚至会分别抱着一本书,啃到天亮,而对方也不会来打搅自己。

西蒙·波伏娃曾说:

婚姻是要联合两个完整的独立个体,不是一个附和,不是一条退路,不是一种逃避或一项补充。

深以为然。

现实当中,人们一旦结了婚,便觉得该老老实实地养家糊口、生儿育女。可三毛却并没有画地为牢,不会因为妻子的身份,而停止自己的追求。

敢爱敢恨的她,一直都是敢想敢做的存在。

只因为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了这片漫天黄沙的撒哈拉沙漠,她便认定那里有她的诗和远方。

她爱这片广袤沙漠的神奇与辽旷,也知道这片土地的贫瘠与荒凉,可她依旧愿意用脚步去丈量世界,毅然不顾亲友反对,背着行囊便踏上沙漠之旅。

正如三毛自己所说:“人的生命不在长短而在于是否快活。”

一个人最勇敢的事,莫过于敢于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纵使满路荆棘,纵使有千难万阻,也不会轻易为了他人,放弃自己的原则。

图片

在沙漠里,三毛认识了一个黑人——哑奴。

哑奴是沙漠里最底层的小人物,因在沙漠里被人抓到,便沦为了奴隶,干着最苦最脏的活,住着最破烂的房子。

三毛第一次见到一个黑人小孩,是在一个财阀家里。

财阀邀请三毛他们来家里做客,那个黑人小孩便负责给客人端茶倒水、跑腿做饭。

因为地位低微,所以任何人都可以对他指手画脚,耻高气扬。

小孩子每次都是有求必应、小心翼翼,生怕惹怒了谁不快。

三毛看不惯这些人的行为做派,默默在一旁陪着小孩干活,出来后还给了他一笔钱。

第二天,一位中年黑人便敲开了三毛家的门,他便是哑奴。

哑奴心善,且待人谦卑。当看到儿子拿着一沓钱给他时,便专门过来把钱还回来。

等他确认了三毛是把钱送给他们后,他连连感激,第二天便送了颗生菜放在三毛家门口。

哑奴的生活过得很苦。

有一次哑奴被卖来给三毛的邻居家干活,烈日炎炎,他吃的是平日磨碎了给山羊吃的干面包,午间休息时,只能拿了个破草席盖在身上,靠在墙边遮挡烈日。

三毛见状立马把他带进了家,给他吃食,将他安排在走廊上的阴凉处。

第一次被人以礼相待,哑奴既高兴,也拘谨得不知如何做好。

哑奴过得虽苦,却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一家几口人拥挤在一个破烂的帐篷里。

没有美味的吃食,也没有足够保暖的衣物,可这个家却是他支撑下来的理由。

“身体即使被束缚,但是灵魂始终自由。”这是哑奴对三毛说的话。

也许,看到了哑奴,三毛也窥见了那个在坎坷中始终追求梦想的自己。

初到沙漠时,贫瘠的土地、匮乏的资源、语言不通的环境,四处都是生存的挑战。

可三毛并没有被困难击垮,她与荷西在这片沙漠里建起了属于他们的家。

婚房租在垃圾堆旁,她会从垃圾堆里捡到一些废弃物,制作成艺术品装饰自己的屋子;

沙漠资源匮乏,她便用亲友寄来的食材变着花样做美食;

当地人对他们有防备,她便耐心去解释、交流,慢慢融入他们的圈子……

凭借着努力和善意,她最终在这里寻到自己的诗与远方。

伯尔说:“命运压不垮一个人,只会使人坚强起来。”

生活中的芸芸众生何尝不是如此?

我们总会面临难题与考验,也许是紧逼着你的项目压力,也许是突然面临被裁员的打击,也许是那一个只差一分就可及格的分数……

每一个低谷乃至人生至暗时刻,总会像浪潮一样不断涌来。

但只要心里仍有希望,哪怕只是一束微光,也要坚强前行。

因为每一次黎明的曙光,总得历经黑暗,才能向你而来。

图片

沙伊达,是大漠里一朵鲜艳的玫瑰,也是三毛在沙漠里遇见的最美丽的女子。

因为长得美,她也被不少人追求,可却几乎没人知道,她的丈夫是赫赫有名的游击队领袖巴西里。

只因当地政治动乱,为了沙伊达的安全着想,哪怕他们已成婚7年,也不得不一直对外隐藏这段关系。

阿吉比是当地一个不学无术的纨绔分子,追求沙伊达,却被她频频拒绝。

追求不成,他便对她恶意造谣抹黑,散播她与不同男人有染。

谣言传多了,连当地的妇女都不待见她,甚至小女孩提起她时都是一脸鄙夷和轻视。

沙伊达受过高等教育,是沙哈拉威数一数二的助产士。

可当有一个产妇难产时,她的家属也不愿让她接手,见她进来便开口大骂。

沙伊达气愤不已,却无可奈何。

后来,当地局势紧张起来,她最爱的人巴西里回来了,却在小巷子里被敌人枪杀。

阿吉比便借此将矛头指向沙伊达,栽赃是她泄的密,甚至在大群广众之下意图羞辱她。

没人知道沙伊达和巴西里的关系,也没人愿意为她发声,甚至有些人都觉得她是罪有应得。

最终,为了保护沙伊达的自尊,她倒在了小舅子鲁阿的枪下。

尼采有句话说:

一束光照进了铁塔,铁塔里的肮脏龌龊被显现出来,于是这道光便有了罪。

沙伊达就像这一道光,照进了撒哈拉这片充满着无知和贫困的土壤。

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子,她本可以给家乡带来更多光明,挽救更多生命,可她却无法抵挡悠悠众口。

她无比热爱这片生长的土地,可偏偏却是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偏见扼杀了她的生命。

对于沙伊达的悲剧,三毛无比伤痛和惋惜,因为她也曾遭受过由于性别偏见带来的恶意伤害。

初中时,三毛曾一度沉迷于课外文学,导致成绩不及格。

在这之后,她开始端正学习态度,把心放到读书上,在一次数学小考中成功拿到满分成绩。

可是数学老师却并不相信这是三毛的实力,在老师眼里,她一直都是个笨小孩。

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老师故意拿一张高年级的数学题为难她,三毛做不出来,于是便被认定为考试作弊。

这位老师于是用毛笔在三毛的眼睛周围画上2个大圈,还命令她到走廊上去走一圈。

自那之后,三毛便对学校和老师产生了严重的抗拒和排斥心理,最后也因抑郁而休学回家。

曾看到网上有句话:性别不是边界线,偏见才是。

它就像一所牢笼,会给你带上天然的枷锁,一旦产生,便难以挣脱。

日积月累,这把枷锁会越来越束缚你的行动,就此困住人的一生。

而我们要做的,便是勇敢去打碎这把枷锁。

坦然接受自己的一切,学着主宰自己的人生,允许特别和不一样,允许成为自己。

因为你是谁,从来不由你的性别决定。

图片

知乎上曾有个问题:“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不热爱生活了怎么办?”

有一个高赞回答是:“知晓人生的无意义和荒诞而不陷于绝望与无所事事,就是人类的伟大。”

世上多艰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楚,回看一路走来的路,大多都是不平。

可不管路有多坎坷,只要你有目的地,往前走下去,彼岸总会到达。

所以当你觉得累了的时候,请记得,每一个向阳者,也是顶着烈日前行。

请你勇敢地披霜踏雪,相信前路尽是坦途。

共勉。


作者 | 小不点

主播 | 安东尼,朝鲜冷面下藏着一颗韩国烧烤的心。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