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痰”(下)

 昵称51657969 2023-09-28 发布于山西
图片

01      

继续之前的“什么是痰”系列。

上一节,通过高血压的例子,说明了中医里面,水液代谢观念的应用,非常广泛。

而且,很多病,都可以用“痰饮”的观点,重新审视一遍,会有新的思路。

不同时代的中医,都有其局限性。

古代中医的科技水平不发达,很多微观的医学问题,没有办法做深入的研究。

这意味着,如果没有理论上,逻辑自洽的解释,是很难对疾病进行中医辨证的。

因为你在中医理论中,找不到切入点啊。

有了貌似合理的理论依据,还要进一步,通过大量的病例的治疗,去验证其有效性。

比如说简希之前说的“中风”,大家能看到,一类疾病在中医理论上的进步,往往以世纪、以朝代为单位,慢慢在进步。

在经历了大量实践,反复验证,不断失败的漫长探索后,“中风”的概念,才出现了后面的转变和细化。

现代的中医则相反。

我们掌握的信息量很庞大,能够做出的选择和尝试太多。

尤其是中西医交汇的时代,每一个科班毕业的中医师,都受到过一定程度的西医教育。

虽然都是医学,但由于对疾病的认识路径不同,这反而加深了中医师辨证论治的难度。

源于解剖的现代医学,和源于物候援物比类思维的中医,从基础观念上就存在分歧。

简希最近写的“什么是XX”系列,很多都隐含了这种世界观不同的缘由。

但是,这就是世界进步的节奏,不可避免。

有一次同学聚会,简希听同学感慨:

现在行业圈子里不景气,最直观的感觉,就是以前很容易能赚到钱,现在变得困难了,大家开始“内卷”了。

打个比方,以前大家是在地上捡钱,行业还处于野蛮生长期,只要比谁捡的快就可以了。

现在是地上早就没钱了,大家要从别人的口袋里掏钱,难度增加了很多。

我们现在的做法是什么?

依我看,目前最成功的做法,就是所有行业,都用互联网或电子商务的套路,重做一遍。

这样一来,很多本来没有机会的地方,又诞生了新的机遇。本来没有钱捡的地方,又可以挖掘出新的宝藏。就算是维持原样,捡钱的速度,也得到了巨大的提高。

整个行业,特别是传统行业,被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风暴,重新洗牌了,财富、资源也重新得到了扩展和分配。

简希觉得,中医也会走这条路。

所有现代疾病和健康的话题、关注点,都值得用中医的方式,再解读一遍。

这是中医不被淘汰,与时俱进必须要做的事。

已经掌握的,形成共识的医学知识,我们通过中医观点的二次解读,能够加深我们对中医理论的理解,能够锻炼我们“援物比类”的象性思维,补全现代中医师,经典理论上的短板。

还没有掌握的,处于研究阶段的医学问题,我们通过中医的观点,能够另辟蹊径,找到独特的思路或策略,有效推进健康事业的进步,加深我们对世界本质的认识。

这既是我们的生存之道,也是我们的进化之路。

当然,这种解读和分析,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来一套中医的“臆测”或猜想,而是基于严谨论证的。

图片

02      

还是用“痰饮”病,也就是水液代谢障碍问题来做例子。

古人对痰饮、水饮病的认识,经过不断的打磨,渐渐形成了观念上的偕同。

那就是责之于“肺、脾、肾”三脏。

从水液代谢生理功能上,总结为:

肺为水之上源,脾为水之中源,肾为水之下源。

通俗的讲,可以翻译成: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是古人认为,对人体水液代谢最为重要的三个部分。

这样一看,就比较好理解,也与我们的现代医学相一致。

先说一个概念,叫做“无感蒸发”。

无感蒸发,指的是在常温条件下,人体虽无明显发汗,但皮肤表面仍不断地有水分从角质层渗出而蒸发的一种物理现象。

《素问·五脏生成》 : “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

在中医里,呼吸系统包括了我们的“皮毛”,也就是皮肤和汗腺。

据统计,人体在30摄氏度以下的舒适环境中,24小时通过呼吸道,会蒸发约350ml水分,通过皮肤,会蒸发约350ml水分,通过汗腺,会蒸发约100ml水分,总计约800~1000毫升水分。

在呼吸频率增加(比如运动)、体表温度升高(比如发热)、外界温度升高(比如夏季)的情况下,呼吸系统会蒸发更多的水分。

而我们的“脾胃”,也就是消化系统,每24小时,通过饮料、固体食物中的水分吸收、代谢氧化反应,能够摄入约2400ml的水分。

我们的泌尿系统,每24小时,在保证充足饮水的情况下,约能排出1400ml的水分。

加上粪便中大约含有200ml的水分,就构成了人体内的水液代谢平衡,也就是摄入和排出,都在2400ml/天。

这样一算,“肺为水之上源,脾为水之中源,肾为水之下源”,讲的还真是有道理。

对水液代谢生理上的认识到位,处理起来,就会有章法。

大家简单就能想到,中医主要是从“肺系统、脾系统、肾系统”来对人体水液代谢进行干预。

比如,对于一些皮肤病、外感病,特别是水肿明显的,中医会使用“汗法”;一部分急性肾炎,全身水肿严重的,中医也会考虑使用“汗法”。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不了解疾病的致病原因或致病菌,那就是胡来。

但是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我们跳过了这个环节,直接从本质上认识到:这些疾病影响了人体的水液代谢。

那我们就通过有针对性的,改善水液代谢循环,来治疗疾病,这是有章法的。

让水分顺利的被摄取,又顺利的被排出,那么这类的问题或致病物质,引起的麻烦,都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清代程钟龄的《医学心悟》中,归纳了中医治疗的八大方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如果大家换一个视角,从人体水液代谢的路径去理解的话,就会觉得很有趣了。

汗法是增加皮肤通透性,加快体内水分排出的;

吐法是催吐,是通过上消化道排出水分的;

下法是泻下,是通过下消化道排出水分的;

和法是和解,是通过调节脏腑功能,使其水液代谢趋于正常的;

温法是增强人体代谢机能,促进水液代谢速率的;

清法是降低人体体温,降低代谢速率,保留人体水分的;

消法是消除人体实质性阻碍,如饮食、尿液、囊肿、瘀血、肿瘤、寄生虫等物质,恢复正常水液代谢的;

补法是补充人体能量,提高人体免疫,恢复人体代谢机能,提高水液代谢效率的。

有没有发现,所有的中医治疗法则,都与体液代谢紧密关联?

也就是说,中医对于调节人体水液代谢,至少有八条重要的策略可以考虑。

总结一下,中医认为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是人体水液代谢最为关键的三个环节;但由于水液代谢障碍疾病,发病的多样性,多因性,所以针对这一问题形成的解决方案,有多种途径。

我们可以根据每个人的个体差异,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干预途径,达到理想的效果。

与“肺为水之上源,脾为水之中源,肾为水之下源”相对的说法,是“肺为储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肾为生痰之根”。

这两种说法,其实是类似的,只是一个是从生理的角度来谈水液代谢,另一个是从病理的角度,来看水液代谢障碍。

再回到一开始,同学的失眠的用药,我们就比较能接受,为什么方子里面,有超过一半以上的用药,是解决水液代谢(痰饮)问题的原因了。

那就是我们用中医的标准,把疾病的认识,重新解构了一遍。

图片

简希医话

灯下读书   心中问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