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性是获奖军旅诗词的一个亮点 雷海基 读过《当代军旅诗词奖获奖作品集》,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些作品大多有较强的故事性。长的,如万拴成《冰姑娘》,序言“故事凄惋动人,特赋长歌祭之”。王亚平《西部屯垦歌》诗的序说写的是“十万大军挺进新疆,剿匪平叛,屯垦戍边四十年”的故事。 短的如刘弼的《家书到坑道》“洞中光暗淡,枕石抱枪眠。谁喊家书到,全连挤一团。”分明是写值守坑道的战士收到家信的故事。 一个故事需具备时间、场景、人物、事件这些基本元素,上述诗词的内容都有这些元素,写的事件有始有终,有因有果。 这些诗有故事的好处是: 一、可读性强。 如田牧《蝶恋花·感怀》“梦坐神舟天际绕,亚美非欧,顿觉星球小。万里长城雄更俏,神州何处无芳草。 忽见嫦娥噙泪笑,久念亲人,恨不相逢早。天宇森森关爱少,月宫哪有家乡好!”作者编了一个做梦坐飞船游太空的故事,用故事赞颂了我国最新的科技成就和现今祖国的美好。 纪杰尚《解放天津》“硝烟渐熄炮声稀,跨跃雷堤唱晓鸡。忽报生擒陈长捷,秧歌扭过老城西。”写了解放天津的重大战役中,活捉陈长捷那一时刻发生的事:黎明时分,天津城里,硝烟渐熄,枪炮声稀,解放军战士飞速前进,跃过战壕,跑过海河长堤,向市中心挺进。这时,传来活捉敌军司令陈长捷的消息,战士们欢呼雀跃,老百姓敲锣打鼓,扭着秧歌,欢庆胜利,欢迎解放军入城。画面简洁鲜明,故事短小完整,好看也好读。 二、诗中有人、物、事、景,有光、色、形、味,有时间也有地点,易触动读者的观感和情感。 如刘庆霖的《风入松·边关潜伏》:“乌啼零落不堪听,夜半伏边庭。凉风吹拂钢枪管,刺刀上,一点流萤。蛛网分沾草露,界碑爬上虫声。 风流年少亦多情,手握大山青。以身焐热边关土,五更时,撤走如星。脚印微芜月色,眼窝深陷黎明。”词其实是写了个一队战士深夜潜伏边关,侦察敌情,防范敌军入侵的故事,自深夜潜伏开始,至黎明撤出结束。其中,有人--战士,物--鸟、虫、蛛、草、碑、山。还有鸟啼虫鸣之声,萤火朗月之光,有露草之香,有钢枪、剌刀、界碑、脚印之形,有绿草、碧月、青山之色,有体温焐热、眼窝深陷之感触。读者所有神经都触动了,全部感官都调动了。其趣味来自生动具体的描写,也源于诗中一个完整且意味深长的故事。 三、有情节、波澜、悬念,增添了诗的趣味。 情节,波澜,悬念是故事的特色,也是故事的魅力所在。诗也做到了,如彭俊德《临江仙·边防战士》“爆竹声声辞旧岁,人间正贺新年。团圆席上乐团圆。请爹杯自满,儿不在尊前。 谁畏守疆风雪骤,巡防正踏茫原。冰天雪地自开颜。家人千里外,祖国在身边。”除夕年夜饭,合家团圆,可是儿不在尊前。儿为何不在尊前是个悬念。解悬念:“守疆风雪骤,巡防正踏茫原”“家人千里外,祖国在身边。”鲜明的对比,形成巨大的起伏和强烈的冲击。 方国礼《渔家傲·夫妻树》“悄别家人鹏远举,互留片语公差去。大漠相逢疑有误,睁眼觑,凌云壮志奔罗布。 喜地欢天飞泪雨,音容笑貌情如故。召唤同来神秘处,榆下晤,将军笑赞’夫妻树’”。先设置了一个“夫妻树”的悬念。开始写夫妻因军事机密互相瞒着去大漠执勤,再写在树下偶然相逢,结尾才点明原因。故事有波澜,有悬念,很吸引人。 用故事的手法能将读者带入诗作营造的时间、地点、人群、事件中,使读者感觉身在其中,亲临其境,人历其事,耳听其声,鼻嗅其味,眼观其色,目睹其形其态。进而心随其动,情随其发,与作者共鸣。 这些故事性的诗,需具备故事的基本元素,可是篇幅短小,又受句式字数限制,还得守格律的规范,就不可能像小说、戏剧那样展开故事情节。所以运用故事艺术手法时有其特殊之处。 一、虽然构思的是较完整的故事,却只写一个片段,或一个场景,看起来像是独幕剧。 如李文庆《水龙吟·春日访老红军》“竹篱小院芬芳,红绸军号悬廊柱。童颜鹤发,清茶待客,依然英武。话说今朝,追思往事,朗声高语。喜春潮遍地,中华奋发,晴窗里、霜眉舞。 长念倡廉反腐,黯凝眸、无穷忧虑。巍巍大厦,欣欣宏业,岂容藏蠹?草地生愁,乌江怀恨,雪山含怒!寄忠心赤胆,千年厚望,泪流如注。”词所展现的意境非常远阔,时空跨度大,有眼前场景,也有红军万里长征的内容,还有“千年厚望”,但取的只是造访老红军那一时刻的场景,有人物、场地、时间、地点、语声,俨然一出独幕剧。 何运强 《鹧鸪天·退伍》“红叶飘零桐叶黄,横空雁队唱归乡。频频回首离营地,默默无言脱武装。 别战友,碎肝肠。从今各自画春光。前途莫道风波恶,军旅三年已是钢!”退伍的过程不是一两天,所历之事,所见之人甚多,但作者只写“脱武装”“离营地”那一刻的一个场景。这样一刻间的一个场景,却写成了一个动人心弦的小故事。 二、用蒙太奇手法,不过份铺展。 蒙太奇是电影艺术惯常用法,镜头不拍摄故事的全过程,只取部分的场景。这些场景并不连续,互相是隔着的。观众是有视角思维记忆的,看了这些片段后,会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经过推理,将这些镜头连续起来,电影表现的是断续的,观众看过后心中形象和故事情节却是连续的。诗作也是这个道理,只选取关键片段,将其组合成一首诗。读者运用记忆思维将这些片段连接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如邹明智《苏幕遮·牵手》“苑中池,池畔柳。背影从容,轮椅悠悠走。座里伊人车后叟。晨抚霞衣,夕理银丝首。 想当年,君记否?戍塞云乡,同品相思酒。好趁金风欢聚守。一路平安,馀旅长牵手。”写了几个看似不关联的景:池、柳、背影、轮椅、座里人、车后叟、霞衣、银首。但读者会将其连接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在大院的水池边,柳树下,两位老者,一位坐在轮椅上,一位在后面缓缓地推。清晨来,傍晚也来,他俩轻轻地话语,回忆那悠长的军旅往事。一对饱经风霜的革命夫妻,几十年如一日相濡以沫的爱情故事,读来令人心动。 作者选取的片段,是对表现主题起重要作用的,而不是无关紧要的,同时也注意各片段的联系,将片段联为一个整体,使诗作气象完整。如李光前的问答诗《红豆情思.二首》:《寄夫》:“夫在边关莫念家,建功须趁好年华。妻将红豆频频寄,眷恋深时看看它。”《答妻》:“夫将红豆种边关,欲使江山更好看。缱绻情芽期破土,开花结果一年年。”诗只点了一下寄、种、看三个环节和夫妻互相关心、互相勉励的话,这些都是表达主题必需的,其他的都省略掉了。 两诗互相联结的方法:以字相接。夫妻一个在边关,一个在家,两个场景的联接,以字接的是“夫”与“妻”相接,“寄”与“答”相接。上下两首都有“豆”字相连。以意贯通。上首“妻将红豆寄”,与下首“夫将红豆种边关”。上首“建功”与下首“开花结果。”上首“红豆频频寄”与下首“开花结果一年年。”意义都是互相贯通,互相呼应的,使故事浑然一体。 三、不纯自然写景,而是注入自己情感,景与情合而为一,使诗与故事、话剧一样具有具体的形象,又适应诗短小的特点。 仍以刘庆霖的《风入松·边关潜伏》为例:“乌啼零落不堪听,夜半伏边庭。凉风吹拂钢枪管,刺刀上,一点流萤。蛛网分沾草露,界碑爬上虫声”。写出了边关的孤寂,凄凉,烘托出深夜潜伏的异常艰苦。现实中,乌啼不一定零落,风不一定凉,蛛网不一定沾草露,但作者将同情潜伏战士之情寄托在景物上,便这样写。 刘志峰的《怀念新疆戍边》“回首军涯页页诗,牵魂最是驻疆时。车穿漠海搏沙暴,靶落天山披雪衣。孤哨月寒红柳暖,巡途马疾夕阳迟。乡关万里八年阻,竟惹终生梦里思。”诗里,雪是我的衣装,月陪伴我站哨,红柳给我温暖,夕阳为我迟落,都成了有感之物,有情之景。 在文字有限的条件下,不允许腾出文字单纯写景,他们在追求故事时,将情感注入物景,使诗既有故事性,又保持了诗抒情的特点。 四、使诗题成为故事的有机部分。 诗的正文字数有限,题却不限长短,他们利用题目补诗字数的不足,使诗题成为故事的重要部分。 有的用加序言的方法。如万拴成的《冰姑娘》—央视报道:喜马拉雅山某哨所班长雕一尊冰姑娘,并庄重宣告:“她是哨所一员,此后大家言谈举止要文明。”后班长在一次巡逻中遇雪崩不幸牺牲,战士共议为班长与冰姑娘举行婚礼,墓穴成洞房。故事凄惋动人,特赋长歌祭之。 序与诗的正文成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若无此序,要么读者不易读懂诗,要么将序写入诗中,都不如写这个序好。唐代写诗用此法甚多。 郑明哲的《见面礼》,有序:上海解放前夕,陈毅同志亲自制定入城守则,内有“不入民宅”一条,作为对大上海人民的见面礼。毛主席电报批复:“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序言交待了作此诗的由来,也说明了事情的背景,使诗的故事完整,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 有的用题中预先交待事件的背景的方法。如左文泽《浪淘沙·忆奔袭九井镇战斗》“夜幕已低沉,锐旅如神。突奔九井灭猢狲。疾走衔枚风瑟瑟,人马皆喑。 围剿在凌晨,敌尚昏昏。梦乡酣睡作游魂。衾褥之中怎抵抗?全被生擒。” 题目交待了写的是过去的一次发生在九井镇的奔袭战斗,点明了所写事件的地点、背景、性质,为读者起了恰当的指引作用。 雷海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