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傅作义为殉国将士立碑,日寇提出抗议后,高层竟下令将纪念碑埋掉-今日头条

 读万卷书破万里 2023-09-28 发布于河南

▲日寇发动九一八事变

1931年九一八事件后,日寇在1年内占领整个东北三省。狂喜之余,又将魔爪伸向了南面的热河等地。忍无可忍的中国军队奋起反击,在长城一线与日寇展开殊死搏杀,尤其是由西北军改编的第29军宋哲元部先后在喜峰口、罗文峪等地歼敌近千人,“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嘹亮歌声响彻华北各地。

▲29军大刀队

1933年5月23日,又一丧权辱国的条约——《塘沽停战协定》出炉,该文件约定:中国军队全线撤退,让出长城以南的大片土地,作为“非武装区”

▲塘沽协定签订现场

消息传到前线时,长城防线上另一劲旅、晋绥军第59军傅作义部正在北平怀柔牛栏山一线与日寇交战,双方从凌晨4时一直激战到下午。日寇还派出飞机助战,但在第59军官兵的战壕前依然成片成片倒下,始终未能前进一步。但随着上级的命令下达,满腔悲愤的官兵们只能选择撤退,于傍晚7时离开了洒满鲜血的阵地。

▲傅作义戎装照

10月12日,时任绥远省主席、晋绥军第7军团总指挥兼第59军军长的傅作义下令,在绥远省会归绥(今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城北大青山修建纪念碑,并建立“第59军抗日阵亡将士公墓”,用棺木将从怀柔前线寻回的203位烈士遗体安葬于此,以供后人凭吊。1934年春,公墓竣工时,傅作义亲自写信给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著名学者胡适,表示“先生文章久已钦仰,如蒙惠撰,刻之于石,一定能激发国民的爱国心。”

▲绥远省地图

胡适接到来信后,出于对烈士们的极端敬仰,提笔写了一篇白话碑文,热烈歌颂抗敌将士的壮烈血战和英勇殉国的精神。文章的结尾特别写道:

这里长眠的是203个中国好男子!

他们把他们的生命献给了他们的祖国。

我们和我们的子孙来这里凭吊敬礼时,要想想我们应该用什么报答他们的血。

这篇碑文随后由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钱玄同先生亲自用朱砂写在碑石上,制成了大青山“抗日战死将士公墓碑”。全国各地纷纷送来匾、联、铭等以示凭吊,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也亲笔手书“气壮山河”,制成匾额送来。

▲公墓碑

但短短1年后,风波又起。欲壑难填的日寇再度南侵,竟无理要求中央军、东北军等势力撤出河北省和平津两市。6月初,亲日派将领何应钦亲自出马,与日寇驻华北派遣军司令梅津美治郎达成臭名昭著的《何梅协定》;随后,何应钦不仅下令部队撤退,还恬不知耻的下令取缔反日运动,“一切抗日的纪念物都应掩藏”。

▲何梅协定

为了督促傅作义掩埋著名的“抗日战死将士公墓碑”,何应钦更是连续发了好几个电报。傅作义不得已,将塔上“抗日阵亡将士公墓”的“抗日”二字挖改成了“长城”二字,碑文上也蒙上了一层砂石。7月5日,胡适在傅作义陪同下来到公墓,两人望着墓碑塔,感慨万千;本来以为“这碑不久会被日本毁灭的”,但没有想到不等日寇侵占绥远,烈士们的墓碑竟然让自己人先埋葬了。

▲抗日二字已改为长城

胡适难忍心中悲愤,当场提笔写下《大青山公墓碑》:

雾散云开自有时,

暂时埋没不须悲。

青山待我重来日,

大写青山第二碑。

▲傅作义部从百灵庙凯旋

1936年11月,傅作义率部取得百灵庙大捷,不仅全歼了来犯的伪军王英部4个旅5000余人,还将配合作战的多名日寇顾问击毙。此时,中日之战已经迫在眉睫,全民抗战的呼声响彻全国,傅作义得胜归来后,立即下令将覆盖墓碑的砂石凿开,并逐字重新用黑漆描过,让这篇由胡适、钱玄同两大名人珠联璧合而作的白话文第一碑重见天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