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苦乐于心② ——隆波甘恬长老的讲座

 李舜德 2023-09-28 发布于中国台湾

图片

(Luangpor Kamkean Suwanno)

隆波甘恬·苏万诺

法 谈 视 频 

2001年4月27日 

法谈讲座- “苦乐于心”  (英文版)

第 二 集

(点视频右下角,可全屏播放)

   
  

法谈 翻译

隆波甘恬长老:


在训练心的时候,我们需要一个念处。这也可以称之为Kammaṭṭhāna 业处(心工作的处所)Kammaṭṭhāna 就是一个基础、念处。我听说大家一直在练习这个,你们一直在训练自己。当我们通过身体这个念处来开发觉性时,我们用觉性来观照身。

让身来带出觉知,让身与觉知一起。也让心与觉知在一起。Let the body fetch and link up with awareness. Let the mind join up with awareness.

当身动或者心动时,要觉知它。觉知念头在心里出现。不要去觉知其它所缘。When there is a movement in either the body or the mind : be aware of it. Be aware of thoughts in the mind. Don't know anything else.

图片

有两种思维的模式:一种是有意图的思维;另外一种是非有意的思维。

有意图的思想是会结束的。除非有必要去思考,否则我们是可以不去想的。例如,为了解决问题,有人要求我们去计算一些我们不感兴趣的数目......这类属于有意图的思维。

另外一种呢,非刻意思维(stealthy thinking 偷偷溜进来的思维)。即使我们不想去思考,但是念头会自己生起来。我们必须要及时地觉知到它们,不要陷进里头去。例如,当准备睡觉时,我们总是在想、想、想,想各种各样的问题,然后我们做梦...... 这样8小时的睡眠依然不够,起床时,他也不会感觉到精神。

尝试睡觉前练习觉知动作吧,例如移动你的手指,或者翻合掌。

图片

(隆波甘恬长老 边讲解 边演示手掌翻合)

@视频 2′ 21″

图片

而呼吸呢,我们都已经太习惯了,不需要有意地呼吸,所以很容易失去对呼吸的觉知。The breath may be refined and happens unintentionally. So it's easy to lose it.

用一些实际的动作来应对念头吧,佛陀称之为Kayanupassana 身念处,就是觉知你的身。而仅仅行、住、坐、卧这四个姿势是不足够的。我们必须有意地做动作,移动身体同时持续不断地觉知它。当念头来了知道,回到手部的动作。当念头第二次来的时候,就第二次回到动作上。

按这样练习,念头就成为了我们的老师。This way, thoughts become our teacher.

这些都是禅修的经验之谈,不要去压制念头的出现,有人会用持咒,但那是属于止禅。这会让人获得宁静,但会浪费很多的时间。真正的禅修是勤奋地用功地觉知。不要总是想着睡觉,也不要想着让心宁静。

图片

要勤奋地去觉知,让觉知持续不断如环链般。 

Be diligent to know. Know as continuous as links in a chain.

佛陀说,任何人只要能够持续不断地觉知连续7天,就能够接近开悟,即使不是完全开悟。The BUDDHA said that whoever has continuous up to seven days as the minimum can expect to be nearly enlightened if not fully enlightened.(完全地开悟在南传指阿罗汉,开悟就是达到初果须陀洹以上)

谁要来检验这是真还是假的呢? 持续不断地保持觉知如环链一周的时间。觉知如环链的意思是一次(一个当下),一个觉知。To know as links in a chain means one moment at a time.(隆波甘恬在做动作打比方,@ 视频 4′31″)

这不是关于进入某种状态。而是像这样,去觉知一次、一次、一次。去感觉到、感觉、感觉。 不要让心进入宁静或者静止的状态。要觉知身体的动作如环链。

图片

我教导大家的方法是利用移动、有意图地来移动身体。这就是刻意地让觉性增长迅速It is the intention that makes awareness grow fast.

修行就是勤奋地去觉知。不断重复一句咒语不叫做禅修,那只是朗诵。要有全方位的觉知,觉知要有力量与及时。

检阅一下我们自己,在我们生活中究竟是觉知多呢,还是妄念多? 而它是否对我们有影响?如果有更多觉知我们会变得怎样? 来吧,用我们的行动来回答这个问题吧。

你不需要更多的知识了,要教学很简单。世界上有众多的学习机构让我们学习。但只有我们自己能够教导我们自己来觉知。But we are the only ones who can teach ourselves to be aware. 

试试看,你感觉到吗?你在觉知吗?(隆波甘恬再次翻合手掌@视频 6′37″)

图片

这就是一种建立觉性的方法。花点时间与精力来了解,来核实一下佛陀的教导。比如,当你正在觉知呼吸的时候,一个念头升起,然后你回到觉知呼吸上。不要去跟随念头。当你听到声音,不要抗拒它,不要堵住你的耳朵。要做的仅仅是回到觉知。

我们的目的是成为知者。我总是说要勤奋用功地去觉知。Our intention is to be the one who knows. I always say to be diligent to know.

去练习觉知一小时或者一天,然后妄想来了,你就会发现它和觉知有什么区别了。我们不想要它的。过了3、4、5、6、7天后,这种区别就会很明显了。谁去练习,谁就会知道。

图片

当我们知道什么是觉知,什么是痴迷时,我们就会把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了。因为痴迷是不好的,尤其像愤怒等等。觉性是用来对治苦的,能让我们拥有真正的平静,更让我们认识到Nibbana涅槃。觉性就是(通往涅槃)道路。

这条路就是去看(观;觉知),看、看、看、看(觉知、觉知、觉知、觉知),不要陷入所看的对象里头去。The path is the state of watching. Watching and seeing. Watching and seeing and not being caught up. 

图片

Mind full   or   Mindful?

妄念充满   还是   觉性圆满?

图片

第二集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