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辙的一篇雄文,却掐灭了大宋复兴的希望!文人误国,比武人更甚

 天承办公室 2023-09-28 发布于北京

前言

1043年,西夏和辽国的入侵使北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财政濒临崩溃的边缘。在这危急时刻,范仲淹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主张澄清吏治、减免徭役、发展农业、整顿军务,希望能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庆历新政”。

苏辙的一篇雄文,却掐灭了大宋复兴的希望!文人误国,比武人更甚

积贫积弱,北宋濒临灭亡

然而,皇帝仁宗对改革的决心不够,加之改革措施实施仓促,遭到了保守的勋贵集团的强烈阻力。在旧势力的压迫下,仁宗不得不停止了庆历新政,北宋第一次扭转命运的机会就这样白白溜走了。

当时许多忠心的官员如吕夷简看到这一切都倍感痛心。吕夷简上疏陈说“积弱已久,动荡已极”“此真危机也”,希望皇上能够认清现实,采取果断措施以拯救即将灭亡的北宋。然而皇帝左右了然,却也无力回天。庆历新政就这样不了了之,北宋的危机并未解除分毫。

苏辙的一篇雄文,却掐灭了大宋复兴的希望!文人误国,比武人更甚

24年后的1067年,才即位不久的神宗皇帝也深有同感。他意识到,北宋的国势已是强弩之末。一年一度的皇家祭天大典按照惯例要赏赐给文武百官银两,但国库早已空虚,连这点钱都拿不出来。冗官冗员已占官员总数的六成,军费开支巨大,若不及时采取措施,国家很快就会自行崩溃。

神宗心急如焚,左右却无计可施。有人建议加重税赋来解决财政危机,但神宗明白这个办法治标不治本,只会雪上加霜。要想根治问题,非进行变法改革不可。然而能否找到一个贤能的改革者来担此重任,神宗深感忧虑。

苏辙的一篇雄文,却掐灭了大宋复兴的希望!文人误国,比武人更甚

起用王安石进行变法

就在神宗焦虑之时,王安石应召入京任职。神宗立刻找到了靠山,决定授权王安石进行变法,以拯救危局。王安石果断地提出了“农田水利法”“青苗法”“方田均税法”“免役法”等一系列新政措施,其核心目标就是改变中央财政困难的现状,以富国强兵。

这些变法举措无不点到北宋积弱的致命伤口。比如农田水利法强调要利用河流湖泊修建水利设施,这样既可以增加农田灌溉面积,又可以防范水旱灾害,对农业发展大有益处。

苏辙的一篇雄文,却掐灭了大宋复兴的希望!文人误国,比武人更甚

免役法则可以减轻农民负担,使之尽力生产而不至于过度繁重的赋税压迫。

王安石的变法计划无疑是北宋历史上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若果断推行,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就有望得到根本扭转。神宗对此也十分期待,他相信王安石定能化险为夷,让北宋强盛起来。

苏辙的一篇雄文,却掐灭了大宋复兴的希望!文人误国,比武人更甚

苏辙的理想与现实的困境

当时还是个年轻官员的苏辙,也对王安石的变法抱有无限憧憬与期待。他总能准确捕捉到变法条例中的不合理之处,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比如对于农田水利法,苏辙指出水利修建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可能加重农民负担,因此主张采取循序渐进的办法,并注意保护原有农田。

苏辙也预见到,这场变法必将遭到一大批腐败官员的抵制阻挠。这些官员多年来依仗旧有特权 利益,如果真改革了,他们的好日子就结束了。因此他们一定会设法阻止新法实施,以保住自己的势力。

苏辙的一篇雄文,却掐灭了大宋复兴的希望!文人误国,比武人更甚

与老哥苏轼不同,苏辙内心依然相信变法的价值,尽管他反对“青苗法”中的某些不当之处,但总的立场仍是支持新法的。他明白变法的意义,也希望北宋能从中受益。

然而现实与理想总是难以调和。当苏轼被贬黄州后,苏辙多次上书为兄长鸣不平,结果也被牵连贬谪到江西。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苏辙意识到,自己小小的意见可能会带来什么样惨痛的后果。

虽然与家人、故乡离别,但苏辙的内心依然惦记着变法能否实现。他猜测自己之所以遭遇不幸,恐怕是因为曾直言不讳地批评“青苗法”的问题。尽管如此,他还是希望皇上能够继续推行变法,不要因为自己一个臣子的错误言行就放弃这场革新。

苏辙的一篇雄文,却掐灭了大宋复兴的希望!文人误国,比武人更甚

站队错误,成为旧党急先锋

1085年,神宗驾崩,宋哲宗继位。太后临朝听政,司马光等保守势力抓住机会公开反对新法。苏辙这时也“病愈”,立即成为反对变法的急先锋。他弹劾支持新法的宰相,又多次上书劝谏年轻的哲宗皇帝与新法势力划清界限。

其实,苏辙内心并不情愿与新法为敌。之所以反对,是因为担心皇上听信谗言,认为自己此前反对“青苗法”,是不忠不义之人。为了自保,他只能暂时站到保守势力一边,表态反对新法。其实他也明白,长此以往只会让国家更加衰败。但为了自保,苏辙不得不扮演一个他本不想扮演的角色。

苏辙的一篇雄文,却掐灭了大宋复兴的希望!文人误国,比武人更甚

站在江西的苏辙听说朝中新政风声鹤唳,无时无刻不在担心。他担心哲宗听信谗言,认为他是反对变法的始作俑者;他也担心王安石等人趁机打击报复,将他彻底打入冷宫。种种忧虑让苏辙夜不能寐。

这时旧党分子紧锣密鼓地活动,四处散布谣言,诬蔑新法利国利民的措施都是王安石的阴谋诡计。苏辙也被他们拉拢,成为反对新法的代言人之一。苏辙明知他们的意图不轨,但为了自保不得不暂时加入旧党的行列。

他在文章中大肆抨击新法,痛斥王安石欺君误国。其实这些文字与他的真实想法截然相反,但他不得不写下这些字符,来显示自己反对新法的立场。这种强迫自己违心表态的痛苦,让苏辙如坐针毡。

苏辙的一篇雄文,却掐灭了大宋复兴的希望!文人误国,比武人更甚

重回江西,反思自己

1094年,哲宗皇帝决心继承父志,大力支持新法。苏辙见势头不对,再次上书反对新法,这次终于激怒了皇上,他被贬谪到江西。

到了江西,苏辙终于可以卸下在朝堂上矫揉造作的假面具,恢复到真实的自己。他开始反思,自己当初就不该公开反对“青苗法”,哪怕有不同意见,也应私下递交上奏,不该当众与王安石争论不休。这给皇上和朝野造成了自己反对一切新法的错误印象。

苏辙的一篇雄文,却掐灭了大宋复兴的希望!文人误国,比武人更甚

现在想来,自己不过是个朝中小官,对国家大事的见解有限,何必非要与新法之徒正面对撞呢?自己反对新法的行为,不但无法让皇上改弦更张,反而被旧党利用,使自己成为一个不忠不义的罪人。

若当初自己低调些,皇上自然也不会对自己如此严惩。现在想明白这些,后悔也已经来不及了。

苏辙的一篇雄文,却掐灭了大宋复兴的希望!文人误国,比武人更甚

北宋覆灭,怀念挥之不去

1101年,哲宗皇帝英年早逝,保守的太后临朝,新法终于被废除。苏辙这时已没有力气再参与朝局。他明白,自己反对新法的举动让北宋失去了最后一个救命的机会。如今看着国势日衰,他内心充满了悔恨。

若非当年自己煽风点火,或许新法能够得以继续推行,北宋也不会那么快走向灭亡。当年自己不过是想保住一个小官的官职,却因此误了大事,真是自私自利之极。如今想要弥补也已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看着心爱的祖国覆灭。

苏辙的一篇雄文,却掐灭了大宋复兴的希望!文人误国,比武人更甚

1126年,北宋终于在金兵的铁蹄下灭亡。苏辙凝视着漫天火海,泪水模糊了视线。他想起当年王安石执政时那些义正辞严的言论,想起神宗治世时朝野之间你来我往的论战,还有自己写下的那些不忠不义的文字。一切都成为他心中永远的痛。

如今身在江西,远离朝堂,苏辙终于看清了事物的本质。他不再怨天尤人,只是静静地凝视着母亲河流淌过,回想着当年自己犯下的那些错。

苏辙的一篇雄文,却掐灭了大宋复兴的希望!文人误国,比武人更甚

结语

北宋是他心中理想的国家,他也曾做过美梦,想为这个国家贡献一份力量。但终究他才华有限,在惊涛骇浪的政治斗争中力有不逮,成了旧势力反对变法的帮凶。

如今一切太晚,他只能在落日的余晖中,凝视河水,回忆自己不堪的过去,并为北宋未来即将被灭亡的命运默默流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