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历史青年通读本 第二编 中古史 下

 新用户4541Ay47 2023-09-28 发布于上海

第十七章 辽夏金之兴起及对宋关系

从公元10世纪契丹兴盛起,到14世纪中叶明太祖驱逐胡元止,其间凡4世纪半,中国民族又经过一个严重试验的时期。

宋辽之构兵

辽自太宗死后,经世宗以至穆宗,因沉湎于酒,国势中衰,所以周世宗乘机把关南恢复。[1]宋太祖主张先平定本国,然后恢复燕云,自然也是一种政策。惜乎本国平定后,辽人又强盛了。时当圣宗之世,为辽全盛之时。所以太宗两次进兵,都不得利。其后遂有澶渊之盟,辽主以兄礼事宋帝,而宋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仁宗时,辽兴宗又遣使来要求关南之地。宋朝遣富弼报使,增加岁币银绢各10万两、匹以和。兴宗死后,辽也渐渐地衰颓了。

辽之强盛及其政治

辽国的人民,可以分为三种:其(一)是他们固有的人民,就是所谓部族[2]。其(二)是割据燕云后所得的中国人,是为“州县”。其(三)是北方部落,服属于辽的,是为属国。属国的关系,止于平时朝贡,有事时量借兵粮。州县之地,为辽人财赋所自出,军事上却无甚关系。其最为辽人立国的根本的,是部族。部族各有分地。平时从事畜牧,到战时举部皆兵。因其马多,军队的行动,非常敏捷。所以国势很强。辽朝设官,分为南北面。南面以治州县,北面以治部族属国。太祖时,曾经模仿中国,制造文字。后来又模仿回鹘,造成小字。虽然如此,通行于契丹的,仍以汉字为多。契丹人中通知中国学问的不少,所以辽朝灭亡后,他的人民也就慢慢地和中国同化了。

辽夏疆域图

西夏之起源

西夏是党项族,唐时投降中国的,其酋长姓拓跋氏[3]。党项本在今青海、西康之间。唐时吐蕃强盛,党项受其压迫,多逃到甘肃、宁夏、绥远一带。黄巢乱时,其酋长拓跋思恭,受命为定难节度使,占据夏、银、绥、宥、静五州[4]。五代时,中原的权力不大及得到西北一带。宋初,其后裔李继捧才举地来降。而继捧之弟继迁叛去。宋朝征讨不克。继迁传子德明,至孙元昊,遂于公元1034年,僭号造反。

宋与西夏之争

元昊造反后,宋朝用兵十年,总不能得利。到底亦以银绢、茶25万的“岁赐”成和。唐自中叶以后,河西、陇右之地,多为吐蕃所陷。后来虽经收复,而蕃族留居其地的很多。神宗时,王韶才开辟其地,设立熙河路。然公元1081年,神宗任宦者李宪,合兵五道,直攻灵州[5]。明年,又遣兵护筑永乐城[6],两次都失利,丧失颇多。哲宗时,又和夏人开了兵衅。中国兵诸路同时进攻。夏人因国小,不能抵御,求救于辽。辽人来代他请和。中国因怕牵动对辽的交涉,征伐遂亦未能彻底。

金之兴起

满族在古代称为肃慎。当周武王时,曾以楛矢石碧来贡。此时的肃慎,究居何处?现在还未能明白。[7]两汉时则居今松花江流域,称为挹娄。南北朝、隋唐时称靺鞨[8]。靺鞨占地颇广,而在松花江上流的粟末部,中流的黑水部[9],和长白山附近的白山部,最为有名。公元7世纪之末,契丹反叛,靺鞨酋长有一支投降中国,居今热河境内的,因此不得安居,逃向辽吉之境。后来遂据地建国,中国封为渤海王。疆域甚广。一切制度,亦都以中国为模范。为满族开化之始。至公元927年,而为辽太祖所灭。自此以后,其种人称为女真[10]。系辽籍的为熟女真,不系籍的为生女真。现在铁岭东北的咸州,吉林北面的宁江州、农安地方的黄龙府,算是辽人东北的重镇。自此以往,就不过羁縻而已。金朝的部落,系黑水靺鞨的完颜部。其王室的始祖,却是从高丽来的,名为函普[11]。生女真程度甚低还是穴居的,也不知道岁月晦朔。函普是文明国里来的人,大约对于女真,很尽了些教导的义务。他的子孙就做了完颜部的酋长,渐次知道种植、造房子、用车辆。辽朝用他做生女真部族节度使。他就外借辽朝的威严,内恃自己的兵力,把现在辽、吉、朝鲜北部一带的生女真,渐次都收服了。

公元1101年,宋徽宗和辽天祚帝同时即位,都是很荒淫的。而金人适于此时兴起。东北的风云,就要变色了。天祚帝是喜欢打猎的,年年遣使到生女真部落里去求名鹰,极其骚扰。金人久怀统一同族、脱离辽朝羁绊之意。金太祖阿骨打,遂于公元1114年叛辽。金兵既起,天祚帝自将大兵去征讨。因闻后方有乱事,仓促西归,为金兵所袭败。自此以后,把女真的事情,又忘怀了。而女真初起时,兵不满万,亦万不足以取辽。所以也只想求辽人的封册,许他自立。而和议迁延不就。辽人内部分裂,南京别立一君。金太祖乃乘机进兵,把东京、上京、中京、西京,次第攻破。[12]天祚帝弄得无家可归,卒为金兵所获。

宋之联金灭辽

金人攻辽获胜时,宋人知道了,就派人到金朝去,要求他灭辽之后,把石晋所割之地,还给中国。金朝人说:“彼此夹攻,所得之地,即为已有。”于是宋徽宗用宦者童贯,两次进兵,攻辽南京,都失败。童贯无法,求助于金。金兵从居庸关入,把辽南京打破。此时金人以区区一个小部落,得地已多,如何统治得下?所以倒也愿把燕云之地,还给中国。但是这时候,已有许多汉化的契丹和中国人替金朝出主意了。于是营、平、滦三州[13],不是石晋所割的,就不肯还。而燕京之下,亦因宋兵无功,要求宋人别出代价。[14]且将平州建为南京,用降将张觉驻守。

宋之南渡

金人此时,所有余的是土地,所不足的是人民。文明人智识、技能都比他们高,尤其是他们所欢迎的。于是燕京既下,只把空城还宋,而尽掠其人以去。人民流离道路,不堪其苦。过平州时,求张觉做主。张觉就据地叛金,给金朝人打败,投降宋朝。宋朝又不量国力,受了他的降。宋金因此就开衅。公元1125年,金宗望、宗翰,从北平、大同两路南下。宗翰的兵因太原坚守被阻;而宗望的兵直抵汴京。宋人不能解围,许割太原、中山、河间[15]三镇讲和。宗望的兵退去。而宗翰也派人来,要求贿赂。宋朝人说:“业经讲和,如何又有翻覆?”把他拘执起来。于是兵衅再起。太原失陷。金兵两路都到城下。此时徽宗已传位于钦宗,就和后妃、太子、宗室等,都被金人掳去。此事在公元1126年。

宋代外交之失败

时金人自取河北、河东,而立降臣张邦昌做中国皇帝。金兵既去,张邦昌让位。宋徽宗的儿子高宗,即位于归德。当金兵围困汴京时,李纲是主张坚守的。当时不能用他。高宗初即位,用为宰相。旋又把他免职,任用黄潜善、汪伯彦。时四方群盗蜂起,宿将宗泽招抚了他,留守汴京,请高宗还京,不听。请他留驻南阳,又不听。而逃到扬州。宗泽死后,汴京就失守。河南、山东之地,亦都沦陷。金兵追到扬州,高宗又逃到杭州。后来金宗室宗弼就是番名唤做兀术的,又率兵渡江,把杭州、明州[16]攻陷。高宗逃到海中。兀术又回兵而北,会同娄室,把陕西攻陷。时金人之意,仍仅欲取河东、河北。乃将河南、陕西之地,立宋朝的叛臣刘豫为齐帝,做个缓冲,希冀得以休息。而刘豫又动了野心,屡次发兵入寇。倒给宋朝打破了,又要去求救于金。金人见立了他还是麻烦,乃于公元1137年把他废掉。此时宋高宗秦桧做宰相。秦桧是当汴京失陷时,给金朝人掳去的。后来把他赏赐给宗室挞懒。此时挞懒在金朝很有权力。秦桧乃派人去要求他,把河南、陕西之地还宋。挞懒也允许了,不图金朝政局变动。宗弼进京,挞懒得罪背叛,想逃奔宋朝,为金人所追杀。于是和议全变。金宗弼和娄室再分兵取河南、陕西。宋朝当南渡之初,兵力薄弱,群盗满山,情势很是危险。此时岳飞、韩世忠等,讨定群盗。岳飞驻扎在荆襄,韩世忠驻扎在淮北,吴璘等又守住了四川,兵势稍振。宗弼动兵之后,前锋给宋朝打败于顺昌。岳飞又进兵战胜于郾城。[17]吴璘亦出兵收复陕西州郡。一时形势颇觉胜利。但秦桧坚决主和。召还诸将,并把岳飞杀掉。于公元1141年,和金人讲和。把河南、陕西之地都割给金朝。并且还称臣奉贡,出岁币银绢各25万。

和议成后八年,金熙宗为海陵庶人所弒。海陵庶人是个既荒淫,又暴虐,又有野心的。即位之后,迁都于燕,又迁都于汴。兴大兵伐宋。兵还没有渡江,后方已有叛乱,拥立世宗。虞允文乘机在采石[18]把他打败。海陵改走扬州,为其下所杀。此时宋高宗亦已传位于孝宗。孝宗是有志于恢复的。起用张浚,出兵伐金。又有符离[19]之败。到公元1165年,和议复成。宋取消称臣之礼,改称金主为叔父;银绢亦减为各20万。

宋金对峙图

孝宗是生存时传位于光宗的。光宗又因有病,传位于宁宗。宁宗之时,韩侂胄专权。其时金世宗已死,章宗在位。河南荒歉,北边又有叛乱。韩侂胄乃于公元1204年出兵北伐。然兵力实不足用,屡战皆败。宋朝内部,政局也有变动。韩侂胄被杀。把他的头送给金朝。于公元1208年成和。和议成立的明年,金章宗死,卫绍王立,蒙古侵金的兵也就到塞外了。

金之强盛及其政治

女真人的程度比契丹更低。其汉化却较契丹为深。一切政治制度定于熙宗时,大体都是模仿中国的。其恃以立国的是兵力。生女真部落,平时部长称勃堇,战时则各随其部众的多少,分立猛安谋克[20]之号。女真人是居于瘠土,而其风气又很朴实的,所以其兵力很强。海陵迁都以后,其立国的重心一变而在中原。末年,群盗大起。世宗因图镇压,把女真人都移到中原来,谓之猛安谋克户。强夺汉人的田地给他们耕种。一时虽把汉人压服下来,然女真人因生活的宽裕而日趋于腐败,又因夺田之故,和汉人结下深仇,金朝衰亡之机就伏于此时了。

蒙古之兴

蒙古是室韦的别部。他的部落本在黑龙江上游额尔古讷河之南。后来西徙到不儿罕山[21]。但是蒙古人又尝自称为鞑靼。大约两种人是混合了的。金朝对北方的威力不如契丹的充实。契丹强时,其疆域北抵胪朐河[22];西服河西回鹘;西域诸国,也有来朝贡的。金朝则仅从河套地方筑边墙,东北迤达女真旧地,恃以自卫。塞北民族无人管理,就纷纷自相攻伐。12世纪末年,蒙古族的伟人奇渥温铁木真出。东征西讨,把漠南北之地,尽行征服。至公元1206年,诸部共上以成吉思汗的尊号。公元1209年伐夏,夏人请降。明年,成吉思汗遂伐金。在今归绥县北,替金朝人守长城的,是白鞑靼汪古部。汪古部投降蒙古,引导他入了隘口。所以金人不及防备,一战大败。蒙古兵遂入居庸关。燕京被围。河北、河东和辽西都受蹂躏。卫绍王被弒。宣宗立,迁都河南。成吉思汗又借此为由,兴兵把燕京攻陷。

此时金人把河北的猛安谋克户,尽数迁到河南。仍夺汉人之地,给他们耕种。女真人不能自种,则又厚敛汉人去供给他。此等女真户是连家属都要受养于国家的,还是不能一战。宋朝鉴于此等情形,也把岁币停给了。金人财政正在困难,舍不得这笔进款,又和宋人开了兵衅。在西方,亦和夏人以疆埸细故启衅,交战累年。其势本已岌岌,幸而成吉思汗有西征之役,只留着一支兵经略东方,兵力不甚充足,所以金朝又得支持了20年。

宋之约元灭金及其灭亡

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从西征回来了,起兵伐夏。未克而死。遗命秘丧,把夏人灭掉才撤兵。两年之后,蒙古太宗立,又起兵伐金。此时金宣宗已死,哀宗在位。列精兵20万,守住从潼关到徐州的一线。蒙古人知道难取,乃假道于宋。[23]从汉中出湖北西北境,绕道河南西南境打过去。太宗又自将大兵,渡河而南。金兵两路皆败。汴京受围。因城坚不能攻破,乃议和退兵。旋因金朝的兵杀掉蒙古的使者,和议复绝。金人在汴京,不能立足,南迁到蔡州[24]。此时宋理宗在位,又与蒙古约,合兵伐金。公元1234年,金人遂为宋、蒙古的联军所灭。

金朝灭亡后,宋朝还是不能振作,又因要恢复三京[25],和蒙古启衅。蒙古当太宗时,还注重于西域和东北方。经定宗以至宪宗,西域全平了。宪宗之弟忽必烈又经青海、西藏而入云南,并分兵打到安南。公元1259年,宪宗和忽必烈分兵两道伐宋。宪宗入四川。忽必烈攻湖北。因宋将王坚善守,宪宗死于合州城[26]下。忽必烈欲图自立,急于北归,而宋宰相贾似道不知敌情,遣使求和,许称臣划疆为界。忽必烈北归自立,是为元世祖。贾似道将求和的事实隐讳,诈称大捷。因此元朝遣来的使者,都被他拘执起来。和议遂无成就之望。元朝用宋降将刘整之计,专力攻击襄阳。凡5年,宋朝竟不能救。襄阳卒告陷落。公元1274年,元世祖遂命伯颜统大军东下。此时宋度宗恰死,子恭帝立,年方6岁。沿江的兵到处奔溃。遂于公元1276年北狩。宋人又立其弟益王于福州。后来逃到广东。益王死后,又立其弟卫王,辗转迁徙到今新会县南海中的崖山。公元1279年,为汉奸张弘范所攻击。宰相陆秀夫背着他投海而死。宋朝就此灭亡了。

【小结】

(一)试述宋辽构兵的大略?

(二)辽的政治情形,大略如何?

(三)西夏是什么民族,根据何地?

(四)宋夏交兵的经过如何?

(五)女真民族怎样?金朝是如何兴起的?

(六)宋与金的和战,共分几次?其和议条件如何?

(七)宋约金灭辽,约元灭金,是得策,还是失策?

(八)蒙古民族的起源如何?到成吉思汗时代,何以骤形强盛?

* * *

【注释】

[1] 周世宗伐辽,恢复瀛、莫、易三州,于其北置瓦桥关,地属今河北雄县。

[2] 部谓部落,氏谓氏族。辽各部落的居地,都经国家指定。也有同族合为一部的,也有不然的。

[3] 拓跋氏是鲜卑的姓,大约是鲜卑人侵入党项部落,做他的酋长的。

[4] 夏州,今陕西怀远县。银州,今陕西米脂县。绥州,今陕西绥德县。宥州,地属今鄂尔多斯右翼后旗。静州,在今米脂县西。

[5] 今宁夏灵武县。

[6] 在米脂西。

[7] 《左传》昭公九年,说武王克商以后,肃慎、燕、亳是周朝的北土。案周朝有南北两个燕国。南燕在今河南封丘县,北燕就是战国七雄中的燕国。此时的肃慎,该与燕国相近,所近的或者竟是南燕。后来因汉族开拓,逐渐向东北迁徙的。如其远在吉林,周初不得和中国有关系。

[8] 亦作勿吉,古音相同。

[9] 当时的黑水,以松花江为上源,和现在的黑龙江以额尔古讷河为上源的不同。松花江上流称粟末水,会嫩江东折后称黑水。

[10] 女真因避辽讳故,亦写作女直。

[11] 《金史》未载其姓。金王室姓完颜,是以女真的部名为姓的。

[12] (12)辽上京临潢府,在今热河开鲁县南。中京大定府,在热河建昌县南。东京辽阳府,今辽宁辽阳县。西京大同府,即云州。南京析津府,即幽州。

[13] (13)营州,今热河朝阳县。唐置都督府于此,为管理奚、契丹的机关。契丹强后,首先失陷。平州,今河北卢龙县。是后唐时失陷的。滦州,今河北滦县。为辽人所置。

[14] (14)由宋人输燕京代税钱百万缗。

[15] (15)中山,今河北定县。河间,今河北河间县。

[16] (16)明州,今浙江鄞县。

[17] (17)顺昌,今安徽阜阳县。郾城,今河南郾城县。

[18] (18)采石矶,在今安徽当涂县北。

[19] (19)符离集,在今安徽宿县。

[20] (20)猛安,千夫长。谋克,百夫长。但所统的不一定是千人和百人。

[21] (21)今车臣、土谢图两部界上的布尔罕哈勒那都岭。

[22] (22)今克鲁伦河。

[23] (23)宋人并没允许。但蒙古兵竟强行通过了。

[24] (24)今河南汝南县。

[25] (25)宋以开封为东京,洛阳为西京,归德为南京,大名为北京。

[26] (26)今四川合川县。

第十八章 宋之学术思想与社会概况

宋朝是一个学术思想转变的时代。这种学术思想就是理学。

理学勃兴及其背景

理学的背景,最重要的有三端:其(一)南北朝、隋唐之世,佛教盛行,道教也有相当的改进。道佛二教固然各有其哲理,然都太偏于出世。到宋朝,这两种思想和儒家的思想,就有互相融合,而发生一种新哲学的倾向。其(二)从唐朝以来,士风极坏。到五代之际,尤其气节扫地,如冯道在唐、晋、汉、周之世,历事十君,不唯不以为耻,反自称为长乐老,做了一篇文字,历叙所得的官爵恩宠,以为荣耀。如此,何以立国?安得不有严整的伦理观念,以挽回风气?其(三)历代读儒书的,大都墨守前人的成说,在理论上既不彻底,且不免互相矛盾。要振兴儒学,实在有融会贯通,创立一个体系的必要。合此三端,理学便勃然而兴了。

理学之派别及其变迁

周敦颐,湖南道州[1]人,住在江西庐山莲花峰下。他故乡地方有一条水,流入潇水,名为濂溪。莲花峰下,也有一条水。他为纪念故乡起见,就以濂溪名之。学者因称为濂溪先生。他从道家得到了一张《太极图》,便做了一篇《太极图说》,把阴阳、五行算做万物的本原。其意是把宇宙间的物质,分为水、火、木、金、土五种,而以其变化归诸阴阳两力。这本是中国的古说。他说五行的性质各有所偏。人是这五种物质构成的,所以其性质也有所偏,而要注意于矫正。矫正的工夫,在于主静。他还做了一部《通书》,也是发挥这个道理的。学者推为宋学的开山。周子之学,传之于洛阳二程子。大程子颢性质宽和,主张明白得道理以后,以“诚敬”存之。小程子颐则性质严正,又提出“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具体方法。所谓敬,就是一天到晚持守定了,不要放松的意思。致知的工夫,在于格物。“格物致知”这四个字,出在《大学》上,解释很多。照小程子的解释,则是对于一事一物都要用心推求,不可漫然应付。[2]他这一种方法,是为朱子所采取的。讲理学的人推为正宗。朱子名熹,家世是婺源人,他却住在福建。他的学问最博,对于宋朝人各种学说都能够批评研究,加以折中。所以讲理学的人,推他为集大成。北宋时还有张子,名载,是陕西鄘县横渠镇人。他所著的书,名为《正蒙》,认为天地万物,根本上只是一种原质所成。这种原质,张子名之为气。气的往来屈伸,就是阴阳。生死、消长诸现象,莫非一气的变化。人的性质所以有好恶,也是由于气的本有迎拒。如此,便把精神现象和物质现象,合而为一了。他又根据于此,说宇宙万物本是一体,主张把仁爱的量,扩张到无限。他所做的《西铭》,发挥此意最透。周程张朱之学,后人称为濂洛关闽,而称这五个人为宋五子。南渡之后,还有金溪陆九渊。他的修学方法,与朱子不同。朱子是小程一派,主张即事物而求其理的。陆子说如此未免支离,主张先发人本心之明,然后“细细理会去”。他的学说和朱子各明一理,俨如双峰的并峙。此外在北宋时,还有一位邵康节先生,名雍。他是主张观察物理的。他说:我们所以不能明白宇宙的真相,实由对于凡事都把感情掺杂进去之故。所以主张“以物观物”。他以为宇宙间事物的变化,都有一定的法则。所以喜欢研究数理。这也是哲学中的一派。后世迷信的人,把他认作一个偶像,却全不是他的本意了。宋时理学,派衍于浙东的,颇喜讲究礼、乐、兵、刑。南渡以后,吕祖谦最为大师。后来永嘉的陈傅良叶适,永康的陈亮,其学也都自成一派。但是讲宋学的人,不认为正宗。

朱熹

宋代之学风

宋时讲学的风气是很盛的。晚唐、五代之际,书院逐渐兴起。宋时更为兴盛,往往有许多学者,聚集从事研究。名人所在之地,求学的人闻风輚集的亦不少。宋朝人的学问,是注重实用的。所以凡事都讲究质实。文学也受其影响。唐时韩柳所提倡的古文,至此盛行。诗则除写景之外,更注意于言情,把许多唐诗里所没有的材料,都加进去了。虽然较诸唐诗,欠缺含蓄,意味不如唐诗的深长,然而诗境确较唐人为恢廓。词学在宋朝,更可称为极盛。史学在宋代,也是特别发达的。中国历代,史书盛行的有两体:一种是纪传表志,一种是编年。编年的史,有好几代偏阙了。到宋时,就有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继续《春秋》,直到五代为止。袁枢因之而作纪事本末,又为史家创一新体。此外还有郑樵,因纪传表志之体而作《通志》。这是通于历代的正史,所以继续司马迁的《史记》,而矫班固以下断代之失的。虽然因体段太大,不甚精审,然其中的《二十略》,则包罗的门类很广,有许多前此的正史,都没有记载到的。[3]还有马端临,著《文献通考》,继续唐朝杜佑的《通典》,专记典章制度,而门类比他分得更精细,材料也更完备。平民文学在宋时亦极发达。当时有一种说话之业,就是现在所谓说书。说书的人所用的本子,就是现在所谓平话。我们所习见的《水浒传》,其原本就是出于宋朝的《宣和遗事》的。其初不过说书的人用作底本。后来愈做而愈精,就成为平民读物的大宗了。

白鹿洞书院

宋代之农工商业

宋朝的农民是很困苦的。从唐中叶以后,豪强兼并,地权不平均,历五代、两宋之世,始终没有能够改正。加以南渡以后,两浙的腴田,都落入富豪世家之手,收租奇重。末年,贾似道做宰相,因国用窘迫,又把贱价强买做官田,即以私租为官税。在北方,则处异族压迫之下,私田多被强指为官田,拨给女真人。其不能强指为官田的,也要把别的地方来和他互换,以便腾出整块的地方,来给女真人聚族而居。又宋金两朝的役法,都是很苛酷的。处此环境之下,还能够勉强维持,其勤勉和技术的进步,也可想而见了。工业亦颇有相当的进步。譬如宋代的瓷器,是很为有名的。又如北宋末年,汴梁人所着的绸缎,有一种称为一年景的,一件衣服之上四时花鸟等毕具。[4]也可见得其织物的进步。商业更为发达。宋初,四川是行使铁钱的。商人苦于运输不便,就有所谓交子。由富家担任发行,随时兑换。后来富人穷了,兑不出现钱来,于是改由官发,遂成为纸币的起源。又宋朝因为省掉运输的麻烦起见,有所谓“入中钱帛”“入边刍粟”之法。入中钱帛,是令商人到京城里去交纳钱帛;入边刍粟,则是在国家指定的边州,缴纳刍粟。如此,他愿买何种官卖品,国家就给他一种凭据,到出产和囤积的地方去取。其初的官卖品是盐和茶,后来加以海外进口的犀、象、香药。此等卖买,不一定是交纳刍粟的人做,得到凭据之后,转卖给别人,也是可以的。当时京城里,并有专做这一种卖买的机关,谓之交引铺。即此两端,宋朝商业的发达,也就可想而知了。对外则此时盛营海上贸易的,还是大食人。贾胡到中国来的不少。中国人也有出洋营运的。国家在广州、泉州、明州等处设立市舶司,以司管理而收其税。其税入也成为国用的大宗。

活版术之发明

还有活版之术,也是北宋时毕昇发明的。[5]其初以胶泥刻字。到元朝,就有铸锡作字,或刻木马字的。明时,则又有无锡华燧改用铜字。如此,印刷术更形方便,书籍的流传愈广,文化也更进步了。

宋代之风尚

宋朝人的学问,是不但口说,还要讲究实行的。所以宋朝的士大夫,持躬很严正,居家多能笃守礼法;并能留意公益,参酌古礼,定为一种规则,行之于乡。这确是宋学的优点。但是其人议论喜求彻底,因此论事流于迂阔,论人失之苛刻,也是有的。宋朝从开国以后,就迭受辽夏的压迫;南宋时代,又受金人的压迫。所以民族主义颇为发皇。像南宋时代胡安国等的议论,真是光焰万丈。然而只论理不论势,有时事实上亦不可行。此等风气,用之不善,亦会流于好名,酿成党争,甚至给野心家利用了去,也是不可以不知的。

【小结】

(一)理学兴起的背景如何?

(二)宋代理学家最有名的,是哪几个人?

(三)朱子和陆子的修为方法,你喜欢哪一种?

(四)宋朝人做的诗文,为什么都比唐朝人质实?

(五)宋代的地权,较之唐朝,平均呢,还是不平均?

(六)纸币起于何时?是怎样起源的?

(七)宋朝的官卖品,有两种特别法子,试述其略。

(八)宋朝的风气如何?有何种好处?何种坏处?

(九)为什么宋朝的民族主义特别发达?

* * *

【注释】

[1] 现在湖南的道县。

[2] 古物字兼有事字的意思。小程子的所谓格物,是说我们遇事都要推求其理,应付得宜,不但指推求物理说。

[3] 《二十略》中,《六书》《七音》《都邑》《草木》《昆虫》五略,是前此的正史没有记载到的。

[4] 见陆游老学庵笔记》。

[5] 毕昇的发明活字,事在宋仁宗庆历年间。庆历是从公元1041到1048年。

第十九章 元代之武功

从来文明国人,往往易受野蛮民族的侵略。这是由于野蛮民族生活瘠苦,性质尚武;而其社会的组织又简单,上下一心,政令易行之故。这可说是由于全世界的文化未能一致。亦可说是文明国的文明,实有病态之故。傥使全世界的文化,而能更进一步,自然没有这种病态了。

蒙古之武士

从历史上看来:蒙古人的武功,可以说是最盛的。他几于征服全亚洲,而且还侵入欧洲。从其崛起之时,至其成功之日,不过100年光景。为什么会成功得这么大?这么快?这自然不是一两个人的力量,自然和全社会都有关系的。据研究历史的人说:则

(一)蒙古人自幼练习骑射,所以骑兵最精。他们一个人,都有三四匹马,可以交换骑乘,所以终日驰骋,而不觉疲倦。当行军紧急时,专吃奶酪,也可以支持旬日,所以其军行很快。

(二)他们的军队,下级服从上级的精神,是很丰富的,所以纪律甚严。

(三)而且男子出征,女人在家里,依旧能尽纳税的义务,所以连年用兵,国家的财政不感困难。

这都是蒙古所以强盛的原因。[1]

成吉思汗之出生

成吉思汗,是生于公元1155年的。[2]当其时,蒙古只是斡难河[3]畔一个小部落。在蒙古地方的东部,如塔塔儿、蔑儿乞、客列等部,都和他势均力敌。西部的乃蛮尤大。成吉思汗少时,部众寡弱,备受同族的欺侮。因他智勇足备,为人所归附,部众渐盛。初和客列部联合,灭掉塔塔儿和蔑儿乞。后来客列部和他翻脸,也给他灭掉了。乃蛮要约汪古部共攻蒙古,亦因汪古部的输诚,先期举兵把他灭掉。于是今天山北路的畏兀儿,和其西方的哈剌鲁[4],亦都来降。蒙古的威声,遂直达西域。公元1206年,诸部大会于斡难河源,上他以成吉思汗的尊号。

蒙古之西征

成吉思汗平定漠南北后,其兵锋本来是直向中国的。这也是兴于漠南北地方游牧民族的常例。而蔑儿乞和乃蛮的遗孽,忽有遁走西方,希图复国的。遂引起成吉思汗的西征,开东洋民族未有的伟业。

从大食盛强以后,葱岭以西的地方,几于悉为所并。然不及300年,哈利发[5]的威令衰了,东方诸部酋都据地自专,形同独立。其间又互相争夺,兴亡起仆之事甚多。当金朝兴起之时,雄踞西亚的塞而柱克朝渐衰,而在阿母河下游的花剌子模渐盛。[6]辽朝的王族耶律大石在今迪化地方,会集十八部王众,简其精锐而西,把塞而柱克朝灭掉。花剌子模亦为其所征服。乃蛮灭亡后,其王子逃到西辽,和花剌子模王内外合谋,篡了西辽的王位。蔑儿乞部酋之子,也逃到乃蛮界外,召集旧部。两个人都想恢复旧业。成吉思汗乃北还,遣将哲别、速不台,把他们两个人剿灭。蒙古疆域,就和花剌子模直接了。

此时有西方商人东来。成吉思汗因之以通好于花剌子模。花剌子模也应允了。然而花剌子模国里,有佣兵40万,都是康里[7]人,有些命令不行。蒙古人400余,随西域商人西行,到锡尔河边,都为花剌子模的守将所杀。成吉思汗大怒,就起兵西征。

成吉思汗的西征,事在公元1219年。打破了花剌子模的都城[8]。花剌子模王辗转入里海中的小岛而死。他的儿子逃到印度河边。成吉思汗又把他打败。并渡河攻破数城。想从西藏回来,因道路难走,又闻西夏背叛,乃从原路而归。哲别、速不台两将奉令进击花剌子模王,因之打破亚洲西北的阿速、撒耳柯思、钦察等部[9]。直攻入俄罗斯。俄人迎战大败,死掉6个王、70个侯。列城都没有守备,只待蒙古兵到迎降。而蒙古没有深入,只打平康里而归。后来太宗时,成吉思汗长子拙赤的儿子拔都西征,再破钦察和俄罗斯,并进攻波兰和匈牙利,打败了北欧的同盟军。宪宗时,成吉思汗幼子拖雷的儿子旭烈兀,又攻破了大食的都城报达,慑服了小亚细亚和埃及之地。于是蒙古地跨欧亚,而所谓四汗国者,遂以建立。

蒙古最盛时期之疆域图

四汗国之建立

四汗国是成吉思汗四个嫡子之后。蒙古之俗,是幼子袭产的。所以把漠北的旧业分与拖雷。自宪宗以后,拖雷的子孙做了蒙古大汗,其地属于大汗直辖。此外拙赤所得的是花剌子模、康里、钦察之地。太宗所得的是乃蛮故地。察合台所得的是西辽故地。而大食之地属于拖雷的儿子旭烈兀。

元之征日本

蒙古不但西征,对于东南两方面,也都曾用过兵。从唐朝灭掉高句丽、百济之后,朝鲜半岛只剩了一个新罗。唐中叶后,新罗也衰弱了。北方叛者纷起,又分做高丽、后百济和新罗三国。后并于高丽王氏,臣服于辽金两朝。蒙古初起时,契丹遗族作乱于女真旧地。蒙古因征讨,和高丽兵相遇,约为兄弟之国。后来蒙古使者为盗所杀,疑为高丽所为,两国兵衅遂启。久之,乃以君臣之礼成和。元世祖因之,并想招致日本。而日本拒不听命。公元1274和1281两年,世祖曾再造大兵往征。第一次攻破对马、壹岐,掠肥前沿海,因飓风起而还。第二次兵数尤多。舟泊鹰岛,因飓风将起,守将择坚舰先走。遗下的兵遂多为日本所俘杀。世祖要谋再举,因用兵安南,遂未能及。

元之征安南

元朝的用兵安南,还是起于宪宗时候的。世祖既平大理,便遣将往征安南。灭宋之后,因其未能全服,又遣兵往征。又用兵于占城和缅。都因天时地利的不宜,未能得利。唯诸国惧元再讨,亦多称臣奉贡。对于南洋群岛,则曾一度用兵于爪哇。其余因招致而来的国亦颇多。

元代灭宋后之设施

元朝从宪宗以前,纯是北族犷悍之习。虽亦引用中国人和西域人,对于治理中国的法子,实在是不懂得的。世祖最为聪明,所用的中国人和西域人亦最多。元代一切治法,都是这时候所制定。世祖以后,共有11君,其中唯仁宗较知治体,余则非庸昏,即犷悍,毫不了解中国的文化。他(一)把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分做四等,一切权利都不平等。各官署的长官,都要用蒙古人。汉人、南人至多做副贰,而实际见用的还很少。(二)他的兵籍,汉人是不许阅看的。边徼襟喉之地,都封建了宗王。河洛、山东一带则用蒙古军和诸部族军驻扎。江淮以南才用灭金所得的汉军,和灭宋所得的新附军。(三)他于路府州县之上,又设行中书省和行御史台,以便控制。总而言之,所取的都是压制政策。(四)他把中国的土地、人民看作战利品,一味想朘民以自利。宿将勋臣之后和诸王公主的私人,以及皇帝的嬖幸,杂然并进。(五)他的用人不分国籍和种族,固然因此输入了些异域的文明。然而扰民之事亦不少。譬如西藏的喇嘛僧,因得元朝的尊信,在中国就很横行。这都是民族不能自立,以致受治于人的殷鉴。然而以中国之大,文化的优越,岂真能容此等客帝久踞其上?所以从世祖灭宋之后,不过90年,而元顺帝就被中国人所驱逐了。

元之衰亡

蒙古在成吉思汗崛起以前,本来不常有汗。这时候的汗,大概有能够统驭全族的人就有,否则就没有。其称号是要由全部族推戴的。然即使推戴出来,亦只是蒙古本部族的汗。直到成吉思,才成为诸部族的大汗。然其继立,还是要由宗王、驸马,和诸高级的兵官,开大会推戴的。太宗之立,系由成吉思汗遗命,所以没有争议。太宗死后,其后人和拖雷的后人,就起了争端。太宗之后,定宗得立,旋又短命而死。拖雷之后,宪宗被推。太宗后人谋叛,为宪宗所诛戮。然暗潮仍潜伏着。宪宗使他两个兄弟世祖统治漠南,阿里不哥统治漠北。宪宗死后,世祖不待大会的推戴而自立。阿里不哥举兵反抗,为世祖所打平。而钦察、窝阔台、察合台三汗国,别立太宗之后海都为大汗。蒙古大帝国就因此瓦解了。世祖是照汉法立太子的,而其太子又早死。其后继承之际,没一代没有纷争,而其失政又如此,客帝的宝位自然要坐不牢了。

【小结】

(一)文明国人往往为野蛮人所征服,其原因安在?今后的野蛮人,是否尚能征服文明人?

(二)试述蒙古军队的特长。

(三)成吉思汗兴起时,漠南北的形势如何?

(四)成吉思汗时代,西域的形势如何?

(五)成吉思汗何以能成征服西域的伟业?前此历代和北族的武功,亦有和蒙古相类的否?

(六)蒙古对于东西两方面的用兵,为什么不甚得利?

(七)蒙古的疆域和汉唐的比较。

(八)蒙古治理中国之法如何?

(九)试述四汗国之名及其疆域大略。

(十)蒙古的封建政体,为什么容易瓦解?

* * *

【注释】

[1] 据桑原骘藏《东洋史·近古期》第三篇第三章。

[2] 据柯劭忞《新元史》。

[3] 今敖嫩河,亦作鄂诺河。

[4] 西突厥的分部,《唐书》作葛逻禄。

[5] Khalighaho,大食教主的继承人。

[6] 塞而柱克Selj uks,花剌子模Khwarizm,《唐书》作货利习弥。

[7] Cancalis,亦突厥族。

[8] 今撒马儿罕,《元史》作寻思干。

[9] 阿速Aces,在高加索山北。撒尔柯思Circasses,在端河滨。钦察,亦作奇卜察兀Kiptchacs,在乌拉岭西,里海、黑海之北。

第二十章 中国文化之西渐

古人说:“作始也简,将毕也巨。”这句话是不错的。天下极大的事情,往往从极小的地方起,或者从很远的地方来,后人要再三考究,才能知道其起源。我们现在都知道欧美人的强盛,他们能遍航全世界;兵力既强;一切事业,又很兴盛。这是为什么?

中国学术之西传

中国人的发明罗盘针,是很早的。古书上说:黄帝蚩尤战争,蚩尤作大雾,黄帝乃造指南车,以指示军士方向,遂获胜利。又说周公时,南方有越裳氏来朝。回去的时候,迷失道路,周公乃造指南车,给他回去。这许多话,固然未必确实。然而总是造作这话的时候,已有指南车的证据。战国末年,秦国的宰相吕不韦,聚集许多有学问的人,著成一部书,名为《吕氏春秋》,其中已有“慈石召铁”[1]的话。慈石,便是现在的磁石。《吕氏春秋》是部很可信的书,可见战国时代,我们确能利用磁石了。到后来,我们又有指南车和记里鼓车之作。指南车上,立着一个木人,不论车行方向,这个木人的手,总是指着南方的。记里鼓车,则利用车轮回转的次数,以记行程。每车轮回转若干次,则装置在车上的鼓,便打击一下。[2]这两种亦都是精巧的制作,惜乎其法无传。只有航海家,却能利用指南针,把他装入罗盘中,以指示精密的方向。

近代的火器,有两种要素:一种是使用火药。一种是借火药之力,从金属筒状器中,射出弹丸。火药的发明,在欧洲有两种记载:一种是公元1242年,英人罗泽尔培根[3],在其所著书中,载有火药的化学成分。一说是日耳曼僧人,在公元1326年时候发明的。但都远在中国之后。[4]中国的《武经总要》,是宋朝敕撰的书,成于公元1045年顷。其中已载有火药制法。公元1160年,金海陵庶人入寇,宋军就利用霹雳炮去攻击他。[5]这所谓炮,原不过利用火药的爆炸,借其声势以吓敌,然确是现代火药的权舆。

罗盘针、火药,中国人的发明,都较欧洲人为早,已是确凿无疑的事实。还有印刷术,中国人的发明,远在6世纪之末;活字的发明,也在11世纪中叶。所以西洋人都公认这种发明,是从中国人传到大食之手,再从大食传入欧洲的。造纸之术,也是从中国传入大食。据说:公元751年,唐朝的高仙芝,在怛罗斯河畔,和大食兵战败,有随军纸匠,为大食人所得。大食人就利用他,在撒马儿罕,设厂制造。后来报达、波斯、阿剌伯、埃及等处,都有分设。12世纪,就输入欧洲。在没有造纸之法以前,大食人的纸,是用羊皮等物制造的,其价甚贵,从有纸以后,就不然了。[6]所以纸的输入,和印刷术的输入,对于书籍的广播,是一样有利的。

因有罗盘针,所以能航行远洋。因有火药,所以能发明近代的武器。因有纸和印刷术,所以能普及知识,使欧洲的政治和社会,都发生很大的变动。这是欧洲人近世进步的根源。

元之国外交通与贸易

元朝西征以后,中西的交通格外来得便利了。前此发达的,只有海路,到这时候,便连陆路也兴盛起来。当元太宗时,曾从自己所直辖之地,通到察合台、钦察两汗国,都设置驿站。元朝是个野蛮人,对于不宝远物等古训,是不知道的,所以待异域商人最优。此时西方的商人,也有从中央亚细亚,经天山南路东来的。也有从西伯利亚,经天山北路东来的,都汇集到太宗时所建的都城喀喇和林,和世祖的都城大都。[7]海路通商,也很活跃。元朝仍在各重要的口岸,设置市舶司。有时还由官选人,入番贸易。

此时正值十字军战争之后,欧洲各基督教国,颇想和蒙古联络。所以公元1235和1245两年,法兰西王和罗马教皇,曾两次派人到中国来。虽然和元朝的国交,没有什么具体的结果,然当时元朝的皇后和宗室贵人,以及文人学士等,信教的颇多。[8]回教也很流行于中国的。元朝称基督教徒为也里可温,回教徒为答失蛮,和僧道儒人,一样看待。中国现在,分布在西北西南的回族,大约都是这时候入中国的。[9]

元朝的用人,也不拘种族。所以当时,波斯、大食的学者、军人,意大利、法兰西的画家、职工,任用于元朝的很多。最有名的马可博罗[10],留居中国,凡16年;游踪所至尤广;回国后著成游记,实为欧人知道中国情形之始。

马可博罗像

【小结】

(一)中国指南针的发明,大约在什么时代?

(二)中国火药的发明,大约在什么时代?当时火药,对于战争的效力如何?

(三)纸的制造法,是怎样传入欧洲的?

(四)罗盘针、火药、印刷术,传入欧洲后,有怎样的影响?

(五)元朝国外交通的路线如何?

(六)元朝对外贸易的情形如何?

(七)元朝时候,政治上、外交上、宗教上,和西洋的关系如何?

* * *

【注释】

[1] 见《精通篇》。

[2] 见《晋书·舆服志》。

[3] Rozer Bacou.

[4] 见1929年版《大英百科全书》。

[5] 采石之役,见第十七章。

[6] 见日本桑原鹭藏《纸之历史》。

[7] 和林城为元太宗所建,今额尔德尼招是其遗址。大都,即今北平。

[8] 据向达《中外交通小史》。

[9] 参看第三编“近世史”第四章。

[10] Morcopolo.

第二十一章 明之内政与外交

元末之群雄

元朝酝酿着种种乱源,到顺帝时候就爆发了。其中起兵反抗的,在台州有方国珍,在颍州有刘福通,在徐州有李二,在汉阳有徐寿辉,在濠州有郭子兴,在平江有张士诚。[1]明太祖朱元璋,初从郭子兴,后渡江据今南京,别为一军。

刘福通是白莲教徒,白莲教是被认为邪教的,然而他当时拥立教主韩山童之子林儿,称为宋帝;而且首先出兵北伐。其挟有民族主义,不言可知。元朝当时,中央政府腐败不堪。连年征伐,不能有效,显然指日可倒。惜乎有一个察罕帖木儿,起兵替元朝效力。察罕帖木儿被刺,其子库库帖木儿,代统其军,刘福通北伐之兵,为其所败。后来库库帖木儿和孛罗帖木儿,据地互争。顺帝的太子,又要谋内禅,想库库助力。库库不肯,就把他官爵削掉,下令讨伐。北方闹作一团,遂授明太祖以北伐之机。

明代之统一

徐寿辉据汉阳后,为其将陈友谅所杀。和明太祖争持最烈。到底给明太祖打平了。明太祖又灭掉了张士诚,慑服了方国珍。基础既固,乘元朝扰乱之时,从河南、山东,分兵两道北伐。元顺帝不能抵敌,遂弃大都而去。这事在公元1368年。当徐寿辉死后,其将明玉珍曾据四川自立,亦为太祖所破。[2]中国就平定了。

明初之政治

明太祖的性质,是很猜忌的。功臣多被杀戮,牵累无辜的人亦很多。但他开国的规模,颇为宏远。对于制度,亦多所厘定。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一)废宰相。六部的事,由天子直接处理。后来殿阁学士,就起而握宰相的实权。(二)废行省,改设布政、按察两司。然其区域,则沿元行省之旧。(三)他最重视学校。在各府州县都立学。定制,非学校生徒,不得应科举。科举也注重经义。又规定一定的格式,谓之八股。(四)他定得最精详的,要算赋役之制。以黄册记载人户的丁数,和其所有的田;而以鱼鳞册记载地形和地味。(五)对于兵制,则定卫所之制。以120人为百户所,1120人为千户所,5600人为卫。卫所都属中央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管辖。卫所的兵,都耕屯以自养。有事调集出征,事毕仍各归卫所。这是以唐朝的府兵为法的。

靖难之役

明太祖所定制度,最坏的要算封建。他把儿子24人,侄孙1人,分封于各要地。虽说地方政事,仍归有司,然总是行政上的一个障碍。其中燕王棣,驻扎北平,得以节制兵马,权力尤大。太祖太子早死,立建文帝为太孙。即位之后,要想削减诸王的权力。燕王起兵造反。京城失陷,建文帝不知所终。燕王即位,是为成祖。迁都北平,号为北京,而以旧都为南京。

成祖之武功

明朝的武功,以成祖时为最盛。元朝的重镇在漠南的,第一处是上都,第二处是应昌。[3]元顺帝北走后,就以此为根据,给明太祖打掉。其后裔退据和林,好几代都遇弒。元朝大汗的统绪,就此中绝。此时强于北方的是瓦剌[4]。元朝的部落,则改称鞑靼。又有在兴安岭两侧的兀良哈[5]人,亦为当时一大部落。这三种人,都给成祖所打破。东北的女真,在明时分为海西、建州、野人三卫。成祖时又在黑龙江口设立奴儿干都司,海中的苦第[6],亦来进贡。太祖、成祖两朝,都屡遣使通西域。成祖时,又乘安南内乱,把他灭掉。并遣郑和下西洋,所到的地方很远。[7]然成祖时国威虽盛,而明朝北边,边防规模的缩小,也是从这时候起的。明初东北的重镇,本来是大宁。成祖把这地方,弃给兀良哈。于是开平卫亦因势孤内徙。[8]北边的防线,就和现在的长城一样了。

明与蒙古分立图

鞑靼与瓦剌之盛衰

鞑靼既衰,瓦剌代之而起。宣宗子英宗时,兀良哈亦为所慑服。宣宗年幼,宠信太监王振。瓦剌入寇,王振劝帝亲征。至大同,知兵势不敌,旋军。走到土木堡[9],给瓦剌追及,英宗北狩。幸得于谦,扶立英宗之弟景帝,固守北京。也先攻城不克,挟英宗为质,又无所得,乃奉英宗来归。也先废元后,自称可汗。为其部下所杀。瓦剌复衰,鞑靼诸部,亦一时不能统一,唯其中入居河套的,谓之套寇,为患最深。这事在15世纪的后半期,当明宪宗之世。

明与蒙古

15、16世纪间,成吉思汗的后裔达延汗立。先平定漠北,次定漠南。遂平套部。再即大汗之位。于是蒙古大汗的统绪,绝而复续。达延汗晚年,留他的小儿子守漠北,是为喀尔喀部。为今外蒙古四部之祖。达延汗带着嫡孙,徒居漠南,是为插汉儿部。其第三子之后俺答,为土默特部之祖,为患最深。这事已在16世纪中叶,当明世宗之世了。直到明穆宗时,俺答受了喇嘛教的感化,受封为顺义王,而边患才息。后来插汉儿部,又为边患。神宗初年,高拱张居正当国,任用戚继光、李成梁,以守蓟辽,而边患才平。

明之衰世

明朝的内治,亦是败坏于成祖时的。太祖定制,内侍本不许读书。成祖破南京,颇得宦官为内应,才选官入内教习。从此以后,内之则有所谓秉笔太监,而宰相的票拟,决于内官的批红。[10]外之则监军、出镇、奉使,无一件事不参预。明朝的权柄,就全落到宦官手里了。当太祖时,命一种特别的卫,唤做锦衣卫的,管理侦缉事务。成祖时,又创设东厂,命宦官领其事。后来又有所谓西厂、内厂。无论官吏和人民,无日不在侦缉之中。生事诬陷,非法用刑,诒祸尤为酷烈。成祖之后,仁宗短祚。宣宗在位亦仅10年。至英宗,遂有土木之变。当英宗北狩时,侍讲徐有贞主张迁都,而于谦主张坚守。后来于谦有功了,徐有贞觉得抱惭,反因此想陷害于谦。恰好总兵石亨,亦因为于谦所裁抑,心怀怨望。于是和太监曹吉祥等勾结,乘景帝卧病,闯入宫中,扶英宗复位。是为夺门之变。英宗复位后,亦无善政。传子宪宗,宠信太监汪直。宪宗死后,孝宗即位,政治稍见清明。孝宗死后,武宗继之。始而宠信太监刘瑾。后来又宠信大同游击江彬。江彬引导他到处去游玩。因此引起有野心的宁王在江西造反;而且畿南盗起,几成流寇。武宗无子,世宗以藩王入继大位。颇知书史,驾驭太监亦较严。然又信任严嵩,凡事任其蒙蔽。俺答既为患于北,倭寇又侵扰于南。明朝的局势,就更形败坏了。

倭寇之乱

倭寇是起于元末的。元世祖用兵日本后,日本禁止其人民,不许和元国交通,然而通商贸易之事,哪里禁止得住?正经的商人被禁了,沿海的无赖,还是要私自出海的。其结果,遂至流为海寇。明初已颇有其患,所以在沿海,设立卫所颇多。然而承平既久,都有名无实了。明朝在沿海,亦设有市舶司。其意不在于征税,而重于管理,这亦是所以防海寇的。世宗时,司又废而不设。和日本人做卖买的,都欠钱不还。日本人流落不得归,遂又流为海盗。其初起于江浙,后来中国的海盗,也附和进去了,还有内陆的奸民,和他暗通声气,把粮食、物品接济他,于是其势大盛。沿海各省,无一处不受其害。历十余年才打平。

世宗死后,穆宗即位,任高拱为相,在位6年而崩。神宗继立,年幼,张居正为相。居正是很有政治手腕的,任职之日,政治颇见清明。然及其死后,神宗又复荒怠,明事就更无可为了。

明助朝鲜之役

日本所谓大和民族,是起于其本州岛的西南部的。开国以后,历代向东北开拓。于是有所谓征夷大将军,是为幕府。幕府将武士封建于各地,武士再将封土封建其下,遂成为全国分裂之局。明神宗时,有一个丰臣秀吉,起兵平定全国。秀吉是富有野心的;又想把这一班武士,断送之于国外;遂于公元1592年,起兵侵犯朝鲜。朝鲜李朝之祖李成桂,本是以打平倭寇起家的。其开国,略和明朝同时,兵力亦很强盛。然承平日久,总不免于废弛。日本兵至,不能敌。其王从汉城走平壤,又逃到义州,求救于中国。明神宗命李如柏往援。初战,败日本兵,尽复汉江以北之地。再进,因轻敌中伏致败。于是战事停顿,而和议起。明朝封秀吉为日本国王。秀吉不受,再发兵侵朝鲜。明兵和他相持,迄无胜算。直到秀吉死后,日本兵才退回。这事前后凡七年,中国丧师糜饷甚多,只博得一个义师的名目,对朝鲜,植下一种深厚的感情罢了。[11]

明与满洲

当朝鲜之役,还未平定以前,满洲已逐渐兴起。满洲部落,便是南北朝、隋唐时的白山靺鞨,明时的建州女真。他们自己说国号满洲;始祖姓爱新觉罗,名布库里雍顺,是天女所生。这些话,是全靠不住的。据近来史家所考究:满洲二字,明人译作满住,乃是大酋之称,并非部族之号。至于清朝的始祖,实在是明初的建州卫指挥使,名猛哥帖木儿。后为七姓野人所杀。初由其弟凡察袭职,后来猛哥帖木儿的儿子董山,出而与之争袭。明朝乃将建州分为左右卫,以董山为左卫,凡察为右卫指挥使。董山因桀骜,为明所杀,自此左卫衰而右卫强。明末,右卫酋长王杲,一时称盛。后为李成梁所破。其时野人女真南迁,据海西之地,是为扈伦四部。其中哈达、叶赫两部,尤为强盛。明人称为南北关[12]。王杲既败,逃向哈达。哈达的酋长把他执献李成梁。因此王杲的儿子阿台,和哈达结下冤仇,互相攻伐。而苏克苏济河部[13]尼堪外兰,又领导李成梁的兵,去攻阿台。这阿台是清景祖的孙婿。阿台之败,景祖和其子显祖,都死在乱兵里。景祖、显祖,便是清太祖努儿哈赤的祖父。努儿哈赤,当时形势甚弱,仍听命于明。后来部众渐盛,乃攻破尼堪外兰。尼堪外兰逃奔明边。明朝反把他执付清太祖。并开宽甸等关,许他互市。于是清人渐渐养成势力。女真各部,都为其所征服。到公元1616年,就起兵叛明了。

清兵既起,明朝发大兵20万,分四路东征。因调度无方,三路都给清兵打败。辽阳、沈阳,相继失陷。清太祖从现在的长白县,迁都辽阳。后又迁都沈阳,俨然有建国的规模了。辽沈陷后,辽西的形势,亦很危急。幸得民族英雄袁崇焕,死守宁远。清太祖进攻,竟因受伤而死。太宗继立。攻宁远、锦州,又都失败。直到明思宗信了清朝的反间,把袁崇焕杀掉,而锦州才失陷。从此以后,明朝就只靠着山海关做重镇了。

明与葡萄牙

明朝和满洲战争时,颇靠西洋的大炮以御敌。后来清朝人就也会制造了。这已是西洋文明,影响到东方的开始。这时候,西班牙、荷兰、英吉利等,都已相继东来。但在广东得有根据地的,还只有葡萄牙。所以澳门在当时,就是欧洲人在中国唯一的根据地。南洋一带,则欧洲人的势力,已经很弥漫了。但是中国人对于南洋的拓殖,却是怎样的呢?我们且试一回顾。

【小结】

(一)元末起兵反抗的,是哪几个人?其中首先北伐的是什么人?和明太祖争持最烈的是什么人?

(二)明太祖起兵后,以何处为根据地?怎样逐走胡元?怎样统一中国?

(三)试述明初的(1)官制、(2)科举之制、(3)赋役之制、(4)兵制。

(四)何谓靖难之役?

(五)明朝建都在哪里?

(六)试述鞑靼、瓦剌迭为盛衰之事。元朝大汗的统绪,如何绝而复续?达延汗后裔的分部如何?

(七)明初北方的防线如何?后来为何缩进?

(八)何谓土木之变?土木之变,和宋朝澶渊之盟,及徽钦北狩的比较?

(九)明代宦官之祸如何?和汉唐比较,孰为更甚?

(十)试述明朝海寇之祸。海寇为什么难于剿平?他如何能得陆上的接济?

(十一)明初朝鲜之役,始末大略如何?

(十二)满洲二字之解释如何?

(十三)试述清朝的先世。

(十四)试述清太祖起兵,和清朝攻陷辽东西的事实。

* * *

【注释】

[1] 濠州,今安徽凤阳县。平江,今江苏吴县。

[2] 时明玉珍已死,传子升。

[3] 上都,今多伦县,元世祖即汗位于此。应昌,城名,在达里泊旁。

[4] 今译作卫拉特。

[5] 今译作乌梁海。

[6] 今译作库页。

[7] 详见下章。

[8] 大宁治所,在今热河省赤峰、承德之间。开平卫,即设于元朝的上都,后徙治独石口。

[9] 在今察哈尔怀来县西。

[10] 票拟,谓由宰相对于奏本,拟具办法,写出进呈皇帝。批红,谓由皇帝用朱笔批示,决定办法。明时皇帝深居宫中,坐朝之时甚少,批红往往委之内监。

[11] (11)神宗在中国,是个昏庸之主,然而对于朝鲜之役,确可称为义师,所以朝鲜人很感激他。当明朝末年,朝鲜人备受清兵的压迫,虽然无可如何而屈服,然而以上终是偏袒着明朝。清朝入关后,朝鲜的孝宗,还加意练兵,想乘机以攻其后。当三藩起兵时,朝鲜士人,还有上书请出兵攻清的。惜乎孝宗已死,后人不能继其志了。后来朝鲜人特筑大报坛,以祭祀明神宗。终李朝之世,朝鲜在国内,未尝用清朝的年号,奉其正朔。其国人著书,仍有称清人为虏的。

[12] (12)哈达,在今辽宁开原县北,明人称为南关。叶赫,在今吉林西南,明人称为北关。

[13] (13)为满洲的分部。

第二十二章 中华民族之拓殖

明之平安南

亚洲有三个大半岛,其两个,是曾经属于中国的。因晋南北朝的分裂,而失去一个朝鲜。唐朝虽暂时恢复,到底不能持久。又因唐、五代的分裂,而失去一个安南。明朝虽暂时恢复,也到底不能持久。

中国的领有安南,是从秦朝平象郡起的。秦汉时,中国的领土,大约南到现在的广和城。因该地方的民族,未尽融化,而边徼的政治,也不甚良好之故,5世纪时,南方的象林县,就据地自立,是为林邑。[1]9世纪中叶,改号占城。其余的地方,还是属于中国。公元907年,有个唤做丁部领的,据地自立。后为大将黎桓所篡。宋太宗讨之,不克,就因而封之。于是安南地方,算做中国的属国。黎氏立国后,传李氏、陈氏两朝。明初,陈氏为外戚黎季犛所篡。明成祖发兵把他讨平。设立交阯布政司,和内陆一样。这事在公元1406年。安南离中国独立,既经500年,一时不易复合。而中国对远方的政治,还是不甚良好。成祖喜欢用宦官,奉使其地的,尤其暴横。因此叛乱不绝。到公元1427年,宣宗遂弃其地。安南重属于中国,只有22年。

郑和远征与南洋之拓殖

对于半岛的占领,虽然不能持久,对于海路的声威,却是很卓越的。元代海外交通,本来很盛。明初,还继续其规模。于是明成祖时,就有有名的郑和出现。郑和是云南昆明州人。他是个回教徒,在成祖时亦做内监。以公元1405年,受成祖之命,带着海船62只,士卒27000余人,远征南洋。他从江苏的娄河口出发,到福建的马江,会集水兵,申明约束。遍历西南洋各国。降顺的就给他赏赐,不服的就威之以兵。从公元1405年起,到公元1430年止,前后奉使7次,擒捉番长三人。后来奉使的人,没有不称其名字,以夸耀诸国的。从此以后,南洋诸国,多服属于中国。如马来半岛中的满剌加王,菲律宾群岛中的苏禄王,都曾亲身来朝。中国对于南方的威名,以此时为最盛。

郑和经历路程图

政治上的声威,一定要以社会上的实力做基本。郑和奉使所坐的船,大的长44丈,阔18丈;小的长37丈,阔15丈;不减于现世的大海船。可见中国此时,造船技术的进步。有此精良的技术,更可见中国人海外的拓殖,由来已久,可惜前代记载缺略,无从考其详细罢了。到明朝,则其事迹已略有可考。当时满刺加之地,多招中国沿海人民,前往通商。柔佛则遇中国船入海时,或者就船贸易,或者邀至其国。苏门答腊岛中的三佛齐,流寓的闽粤人有数千家,共推南海人梁道明为主。后来又有大盗林朝曦,在其地列肆为蕃舶之长,像中国的市舶司一般。旧港多广东和漳泉人。明初,广东人陈祖义,为其头目。因其喜欢劫夺,为郑和所擒。就其地设立宣慰司,以祖义的同乡施进卿为使。则中国竟在南洋,施行土司制度了。直到世宗末年,还有饶平的强盗张瑝,逃至其地,为番舶之长。婆罗洲也有郑和从人的后裔,在其地为王的。而吕宋的中国人,共至数万,大都是漳泉人。

流寓南洋的中国人,如此之多,做些什么事业呢?我们看爪哇和苏门答腊,都行使中国铜钱,可知其时,在南洋的中国人在商业上,饶有势力;然而还不止此。爪哇地方,有个新村,村主是广东人。华人聚集的,共有干余家。诸蕃舶都前往互市,一定要从事农业,才能够成为村落,可见南洋土地,有经中国人之手而开发的。所以传说上,也说菲律宾人的从游牧而进于农耕,是由于中国人的教导。马来半岛的锡矿,欧洲人到16世纪才知道。中国则在14世纪的中叶,已经从事开发了。该半岛的渔业,亦是中国人移居之后才发达的。至今半岛的锡矿,属于华人经营的,还有64%;西岸的渔业,也全在华人手中。可以为证。[2]

据这些零碎的史实看来,可知中国人的拓殖于南洋,由来已久。欧洲人的发现新航路,事在15世纪之末,较郑和之下西洋,实在要迟到一世纪。但是他们的经营南洋,是以国力为后盾的;中国人则专靠民族的力量,所以西人东来后,就要受其压迫了。然而民族的力量是真的,政治倒只是表面上的势力。民族拓殖的力量,达到圆满,政权自然虽欲不归之而不可得。如此,中国虽然暂时失掉南洋,甚至于失掉安南,失掉朝鲜,实在不算得什么事。

【小结】

(一)试述安南对于中国离合的经过。

(二)郑和是哪里人?他航海共带多少兵?有多少船?船有多大?

(三)明朝时候,中国人在南洋,分布在什么地方?做些什么事业?

(四)为什么拓殖之业,要靠民族的力量做根本?

* * *

【注释】

[1] 参看第十章。

[2] 以上所述,根据刘继宣、束世澄《中华民族拓殖南洋史》,国立编译馆编,商务印书馆出版。

第二十三章 元明文化与社会概况

元明文艺界之创作

中国的文艺作品,是各时代各有其特色的。如西汉人的散文,唐朝人的诗,宋朝人的词都是。在元明时代,最有特色的,则为戏曲和小说。

中国古代的优伶,是以打诨和取笑为主的。扮作古人,只有百戏中偶有其事,算不得戏剧。歌舞亦另系一事。南北朝时,才有以歌舞而兼扮演的,如《兰陵王》、《破阵曲》之类。[1]然而所唱的词句,并不入所扮的人的口气,也还不是近代的戏剧。近代的戏剧,是导源于宋,而大成于元的。元朝的南北曲,都合着音乐,可以扮演;表情和动作,都合着所演的事的情节;所唱的词句,即作为所扮的人的语言。歌舞扮演,合为一事。把时间和空间的艺术,联结起来,在美术上,自有相当的价值。元朝的戏剧,存于现在的,就是昆曲。昆曲的词句,渐偏于雅驯了,不是人人可以懂得的。就是那音乐,在社会上,亦不甚普遍;并有词句不能协律,布置不合排场,不能表演,而只成为一种纸上的作品的。这是后来的变化,初起时并非如此。所以初期的戏剧,也算是平民文学的一种。至于平话,就是现在的说书。后来将其脚本,渐渐增饰,专以供人阅看为目的。如现在的《三国演义》、《水游传》之类都是。尤为平民读物的大宗。

元明之学术思想

理学虽兴起于北,然自宋朝南渡以后,反而盛行于南。北人不大知道。元兵下湖北时,得到中国的儒者赵复,北人都奉以为师。自此理学在北方,才渐渐盛行。此时所行的,南北都是程朱一派。到15世纪末年,王守仁出,而风气才一变。王守仁之说,是远绍陆九渊的。他以人心的灵明为“知”。这种知,是人人所固有,不待学而成的,所以谓之“良知”。良知自能知是知非,我们只要遵照着他行就够了。所怕的,是人为物欲所蔽,良知不能做主。然而良知只有昏蔽,决不会丧失的。一朝把他提醒来,又是完全具足。我们做人的工夫,只要时时刻刻,提醒这良知,不要给他昏蔽就是了。这个便唤做“致良知”。这是何等简易直截的方法?

一种学问,发达到极盛时,就要生出流弊来。理学家注重于检点身心,对于学问,自然要空疏些;对于应事,也就不免迂阔。程朱之学盛行时,已是如此,王学专注重一心,自然其弊更甚了。而且还有不拘形迹,猖狂妄行的。所以到17世纪初年,顾炎武黄宗羲等大儒辈出,而风气又一变。顾、黄等大儒,对于理学,是并不反对的。但他们读书都极博,考据都极精,所以能救理学末流空疏浅陋之弊。他们又都是想做事的。当明清兴亡之际,都抱着百折不回的志气,要想图谋恢复。实在事无可为,才专发之于著述。他们的著述,也是极有精义的。如顾先生在他所著的《日知录》里说:“有亡国,有亡天下。国之兴亡,肉食者谋之;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他所谓国,就是现在所谓王朝;所谓天下,就是现在所谓国家。这是给民族主义,国家主义以何等的一个刺激?黄先生的《明夷待访录》,对于君主专制政体,痛加攻击,尤其是从前的人,所不能说,不敢说的。此外他们对于国家社会,涉及根本问题的地方还很多。清朝人专讲考据,只算承受得明末学风的末节。其真正价值,倒是革命思想兴起以后,才渐渐有人认识的。

王守仁像

元明之风尚

当异族入据之时,总不免有许多恶风习。譬如元朝时候,中国剃发易服的很多;并有学作胡语,改变姓名的。这是何等痛心的事?直到明太祖即位后,才把他禁绝了。[2]可是表面的弊窦易改,实际的弊窦难除。当元时,人民因被俘虏而沦为奴婢的很多,明朝还不免此弊。其时江南士大夫之家,卖身投靠的,往往多至千百人。恃势横行,乡里都不得安枕;连主人亦为其所制。而明代绅士居乡,亦很多暴横的。这都是异族入据,留下来的污点。明初的政治,是颇想振作士气,培养人才的。譬如太祖,很注意于学校。曾于一日之中,擢用国子监生60余人,做布按两司的官。又极注重荐举。被荐举而来的人,又叫他各举所知,亦都加以任用。其时的学风,亦本来是讲究气节,重视致用的。所以一代的士气,颇为发皇。能慷慨言事的人很多,虽屡受暴君和阉宦的摧残而不悔。但是争名誉,闹意气的毛病,自亦在所不免。末年的党祸,也是明代的风气使然,势所必至的。[3]

元明之农工商业

明朝的农民,也是很为困苦的。因为其时的役法,分为“力差”“银差”。中国历代的田赋,征收都有定额;役法则是量出为入的,国用不足,就要随意“加派”,所以人民很苦于负担。直到中叶后,推行“一条鞭”之法,把一年需用之数,均摊之于人民,并作一次征收,此外不再诛求。力差亦由官雇募。人民才稍获苏息。但是从宋朝相沿下来的地权不平均之弊,则历元明两代,始终没有铲除,而且还变本加厉。大家都知道:近代江浙的田赋,是独重的,你道这事是怎样起源的?原来起于明太祖平张士诚后,对于江南一带,即以私家所收的租,定为公家的税额。后来虽屡经减免,到现在,江浙的田赋,还是独重于全国。这也可见得地权不平均的流弊了。农业在元明时代,最可纪念的,是木棉之利,普及于全国。前此木棉只限于交广;宋元之间,其种才流入江南。有一个黄道婆,从崖州到松江来,教人以纺织之法。自此棉花和棉布,就渐渐通行;取暖的不专靠裘褐;衣服的原料,也不限于麻丝了。

工业在元明时代,也颇有可观。元朝是个野蛮人,最喜欢奇异的物品。所以当时工部,设官很多。官营的工业,极有可观。不过此等奢侈品,和普通社会,无甚关系,所以易代之后,也就失传了。明朝时候,却有几种著名的物品,到现在还流传着。那就是景德镇的瓷器,宣宗时的香炉,景帝时的景泰蓝。

元明时代对外的商业,已略见第二十和二十二章。明代尤可纪念的,是开中盐和茶马之法。开中盐,就是宋朝入边之法,[4]国家提出定额的盐,专卖给在沿边交纳食粮的人。商人因运费贵,就有自出资本,招人到边地去屯垦的。为此,边方的粮食,既然充足,连土地也渐渐的开辟了。这真是移民实边的好法子。惜乎到后来,官卖盐改收银两,“商屯”就渐渐的撤废了。茶马是用中国的茶,和西番的马交易。即可充实中国的军备,又含有制驭西番的意思。惜乎后来,亦因管理官吏的腐败,而其法渐坏。

【小结】

(一)元明时代文艺界的创作是什么?

(二)讲理学的,为什么以陆王并称?

(三)理学的流弊如何?

(四)明末诸大儒,学问的特色何在?为什么说考据只是他们的末节?

(五)明太祖得天下后,对于当时媚外的风习,有何矫正?

(六)元明时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如何?

(七)何谓一条鞭?

(八)今日江浙田赋独重的起源如何?

(九)木棉之利,何时普及于全国?

(十)为什么历代的官营工业,传于后世的很少?

(十一)试略述明代开中盐和茶马之法。

* * *

【注释】

[1] 北齐兰陵王长恭,尝着假面对敌,齐人作此曲,亦着假面,并效其指麾击刺的形状。见《旧唐书·音乐志》。

[2] 此事见《明太祖实录》,现据日本稻叶君山《清朝全史》转引,但焘译,中华书局出版。

[3] 见第三编“近世史”第二章。

[4] 入边刍粟的简称,参看第十八章。

第二十四章 本期结论

中国的有信史,是从黄帝时代起的。照昔人所推算:夏朝传国共400年,殷朝600年,周朝800年,再加上黄帝至尧舜,大约在2000年左右。中古史从秦统一天下起,到明朝灭亡止,共历1800余年,其时间亦颇相当。

中古民族之融合

近世所谓国家,是近世才有的。在中古以前,再无此精严的组织。然而国家的实质,却久已存在,那便是民族。民族,便是地球上的人类,所以分张角立的原因。当这时代,看哪一个民族的文化优越,能吸收融合他民族,在竞争上便占着胜利。政治上一时的胜负,倒是无关紧要的。

中国民族,是发祥于黄河流域,渐次向长江、粤江两流域发展的。在中国本部以外:则正北的蒙古高原,自古为游牧种人所居住,最为中国之患。东北吉黑两省,虽然地味肥沃,而气候寒冷,所以发达较迟。西北的新疆,亦因沙漠绵亘,缺乏灌溉之便,居民非依天山两侧,即散居在沙漠中的泉地,所以不能合成大国。西南的西康、青海、西藏,居于亚洲的中央,山脉绵亘,交通最为不便,所以开化也迟。南方则气候炎热,虽然物产丰富,然受天惠太厚,加之交通也不大便利,所以文化和政治的力量,也不如中区的优越。民族的起仆,也以蒙古高原为最复杂。居于其地的,第一期是匈奴,第二期是鲜卑。经秦汉至南北朝,大致和中国融合。只有一个契丹,还养精蓄锐,以待将来。第三期丁令,便是现在所谓回族。经过突厥、回纥约300年的盛强时期,再加以沙陀一度侵入中原,便也和中国同化了。8世纪以后,东北的满蒙二族,才渐露头角。其中兴起最早的,是渤海。其疆域,几全包松花江、黑龙江两流域。但除此之外并未和别的地方,发生影响。直到女真继起,才入主中原。到蒙古,则东征西讨,几于统一亚洲,并割据欧洲的一部分,其武功可谓空前了。然经过相当时间,入居中国的,亦就和中国人相同化。西藏自文成公主下降后,中国的文化开始输入。后来佛教兴盛,其文化,又转而输入西康、青海、蒙古,开近世民族融合的根源。[1]西南方诸民族,近人通称为高地族的,秦汉开辟以来,历代时分时合,到元朝灭掉大理,明朝将贵州改为布政司,而同化的规模,也就大定了。

版图之广拓

民族融合,版图就随着扩张。周秦以前,中国民族,是根据黄河流域,南开长江,北拓辽热察绥的。秦汉之世,则北开外蒙,西北开新疆,西南通西康、青海,而南开粤江流域。隋唐之世,西南交通及于西藏,东北声威达于吉黑。其中除粤江流域外,都还未能归入版图。但是民族的实力,既已达到,政治上的收获,自然不成问题。所以一到近世,这许多地方,也就合为一体。

文化之远播

世界上文明发源之地,共有五处:便是中国、印度、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墨西哥。除墨西哥的文明,孤立于西半球,未能大行发达外,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文明,相合而为西洋文明;和中国、印度的文明,鼎峙而成为东半球文明的三大系统。中国和印度的文化,是从公历纪元前后至10世纪之间,逐渐接触融合的。中国固有的文化,及其与印度文化接触融合后所发生的新文化,又不断向四围辐射。而东洋诸国,如朝鲜、日本、安南等,受其影响尤深。

欧亚交通之繁盛

欧亚的交通,究竟起于何时,现在尚难断言。在中古史的初期,彼此已确有往还了。此时在陆路方面,则因汉朝的威声远播,越葱岭而直达亚洲的西部。海路方面,则从交广经印度洋入红海、波斯湾而达地中海,东西的船舶,亦都有航行。此后1000多年,大都保存着这个规模。到13世纪,蒙古西征,15世纪,郑和下西洋,而两洲的交通,遂更进一步。这是16世纪西力东侵以前的情形。到16世纪后,局面就一变了。

【小结】

(一)中古史共历若干年岁?从公元的几世纪起?到几世纪为止?

(二)试将中古期中各民族,分为(1)蒙古高原,(2)吉黑,(3)新疆,(4)青海、康、藏,(5)西南五部,略述其融合的经过。

(三)试述中古期中中国文化向外传播的大略。

(四)试述中古期中欧亚的交通大略。

* * *

【注释】

[1] 详见第三编“近世史”第四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