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張宗憲先生向上博捐赠​46件铜胎掐丝珐琅器,其中不乏全球仅有的孤品

 馱夫 2023-09-28 发布于福建

2023年9月26日,上海博物馆举办张宗宪文物捐赠仪式。张宗宪先生此次向上海博物馆捐赠铜胎掐丝珐琅器32套共46件,捐赠仪式由上海博物馆党委书记汤世芬主持,捐赠人张宗宪先生携家属、亲友等出席。

掐丝珐琅,俗称“景泰蓝”,是金属胎珐琅器的两大品类之一(另一大类为画珐琅),其制法是将各色珐琅料填施于用铜丝盘出的花纹框格内,再焊接在铜质胎体上,经焙烧、打磨、镀金等工序成器。掐丝珐琅工艺大约是在十三世纪中叶从阿拉伯地区传入中国的,此后发展为明清宫廷工艺品的典型代表品种,并在清乾隆时期达到鼎盛。掐丝珐琅器制作工艺复杂,成本高昂,在古代主要由宫廷制作和组织生产,供皇室享用。清代是掐丝珐琅工艺发展的又一高峰,“景泰蓝”一词即较早见于清宫造办处档案。清宫内务府设有造办处,初期置于皇宫内廷养心殿,负责制作供皇家使用及陈设的各色器物,珐琅作是下设作坊之一。乾隆时期的景泰蓝工艺得到空前发展,当时除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外,还有广州、扬州、九江等重要生产基地,制品呈现出不同的地方风格。




张宗宪先生是当今世界上收藏明清宫廷掐丝珐琅器的重要私人藏家。此次捐赠给上海博物馆的这批珐琅器,不乏可供多角度研究、展览的精品佳作。其中包括明早期掐丝珐琅觚一件,为仿青铜觚造型,花形饱满,胎体厚重,釉质纯正,具有早期掐丝珐琅器的特色。清乾隆掐丝珐琅蝴蝶纹屏风(一对),此对屏风掐丝均匀流畅,釉质纯净,纹饰秀雅脱俗,为乾隆时期珐琅器的典型作品。另有一对体量硕大的清乾隆掐丝珐琅花鸟纹象足熏炉,纹饰与宫廷器物相异,具有地方特色,为扬州制品,是目前所知,存世掐丝珐琅熏炉中最大的一对,颇为珍贵。



张宗宪先生在现场表示,“我与上博之间有很深厚的感情,当年我鼓励我妹妹张永珍博士捐赠文物给上博,这次把自己的珍贵收藏捐给上博,包括了全世界仅有的孤品,因为我出生地是上海,我一定要捐到上海,捐给上海博物馆,今后我还要捐。”




仪式上,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表示,张宗宪先生一直与上海博物馆保持密切联系,长期关心博物馆的发展,此次慨然捐赠的珐琅器珍品,既是这种深厚情谊的见证,也极大地支持和充实了上海博物馆的馆藏与展陈。未来,这批珐琅器将在上海博物馆得到良好的保护、研究,并在展陈中绽放异彩。






张宗宪1927年出生于上海,祖父张楫如是江南竹刻名家,父亲张仲英经营“聚珍斋”,是民国时期上海有名的古玩商号。张宗宪先生自50年代在香港创办“永元行”以来,以其传奇经历成为当代极具影响力的中国艺术品收藏家,在中国及世界古代艺术品收藏界和拍卖界具有重要影响力,更助力推动香港成为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艺术品交易中心。





中国日报上海分社 记者 张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