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读《然犀室印学心印》 | (六)刀法

 海涛书屋 2023-09-28 发布于山东

图片

图片

引言:《然犀室印学心印》是著名书画篆刻家来楚生先生的篆刻专著,其中言简意赅地阐述了篆刻技法及对秦汉印的见解与心得。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对于篆刻学习有极大的帮助。原著为来楚生先生手书,为方便阅读与学习,此系列文章将原文部分重新录入,无有删改,并附手书于后,以供赏阅。“浅读《然犀室印学心印》”在梳理来楚生先生著作的同时,融入自己对此作及篆刻的理解,发扬与传承前贤的印学思想,共勉于同道。




 图片 

(六)刀法

(原文)讲刀法须先讲执刀,前人多以写字作比喻,写字首先要讲执笔,刻印当先讲究执刀,这一例子,自很恰当,但执笔有多种多样,执刀也不能以一种法则来概括,前人谓执刀同写字一样,应由外入内,由上而下,刀锋向己,不可向外,初学往往如执钢笔式样,刀锋自内而外,实大谬误,此种说法,仅从传统古法来讲,古今条件不同,方法自有变易,古无印床,刻时全凭左手执持,所以有一手执刀不动,以石就刀的说法,甚至斜躺在沙发上,也可从事,后来用具改进,以印床代手,自较省力,且不致漏刀伤手,则又何乐不用,但传统古法,自有其优点,仍应保持,要知今古异势,一成不变,也不尽善,法须活用,甚何方法都可,主要是如何把印刻好。

传统执刀法式:是以拇指、食指、中指撮定刀杆,无名指抵于刀后,小指辅于无名指后,用大拇指压下食指、中指,无名指向上抵住,使用锋角,一起一伏,无名指徐徐输送,力量集中在腕指间,而尤得力于无名指(见孔云白篆刻入门)其实这种方法,就是古刀法十三种中的一种切刀法,刀法多样,一印之成,不仅用一种刀法而已,执刀方法,也随时变换,例如冲刀,就与执钢笔式样同,刀锋自内而外,他如单刀印,不可能一印中全用单刀,一刀未妥,往往救以复刀,不过切刀在治印上自是一种重要方法,多用切刀,线条波折多,灵活不呆板,西泠八家的陈鸿寿、赵次闲等,就是惯用切刀的,不过过分地把切刀公式化了,冲刀一味向前冲,就容易光滑板刻,也可如切刀的时起时伏,线条就生波折,他如舞刀,刻时刀向左右摆动,于腻性的印石(如昌化石一类)比较有用,石腻不易推动,刀动易于前进深入,还有所谓单刀、复刀,单刀者,一刀即妥,一刀未妥,再䃼一刀,就是复刀,他如正入正刀法,单入正刀法,双入正刀法,涩刀、迟刀、留刀、埋刀、轻刀等诸法,名称看似两样,而实际相同类似。

图片

毓 慧 解 

初学篆刻,往往会将刀法看得很神秘,其实,篆刻大家吴昌硕早就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只晓得用劲刻,种种刀法方式,没有的。”

图片

那到底是不是如吴昌硕所说的,篆刻没有刀法呢?显然并不是,刀法还是有的。就像学书有笔法一样,初学者在书写的时候会念念不忘转折提按,而书法大家笔随意转,显然,此时他的心中是没有笔法的。吴昌硕也是如此,心手合一之时,如侠士的落叶飞花皆可伤人,手中刀全凭意念所持,所以此时的他,心中是没有刀法的。大家的话不能不信,也不能尽信。

写字首先要知道怎样执笔,那么刻印也是一样,要先知道怎样执刀。执笔的方法有多种,执刀也是一样。

前人的执刀方法,是像写字一样,这个写字,是相对于后面的钢笔来说的,也就是写毛笔字,要由外入内,由上而下,刀锋朝向自己,不可以向外。初学者往往像执钢笔一样,刀锋自内而外,有人认为这种方法是错误的,但这种论断也只是相对传统的古法来看的。

古今条件是不同的,所用的工具是不同的,所以方法自然不同。古时是没有印床的,刻印时全凭左手执持,所以刻制的过程执刀一手可以保持不动,以石就刀,这样的方法,甚至躺着也能刻印。

图片

▲ 印床

当印床出现之后,就比较省力了,并且不容易滑刀伤手,是很好的篆刻辅助工具。所以当新的工具出现之后,刻制的方法也会相应地改变。所以,由内而外的钢笔式执刀法也没有任何问题。

古今的方法,各有特点,一味泥古,不做改变,也并不是好的学习方法,古法也要活学活用,什么方法都可以,主要是如何把印刻好,这才是最关键的。吴昌硕就曾有一方用铁钉刻成的多字印“安吴朱砚涛收藏金石书画章”,看到这方印的时候,又有谁会去纠结他是用什么工具,用什么方法刻出来的呢?

图片

▲ 安吴朱砚涛收藏金石书画章 (清·吴昌硕

接下来,来楚生先生具体地描述了传统的执刀方法,他说,是以拇指、食指、中指撮定刀杆,无名指抵于刀后,小指辅于无名指后,用大拇指压下食指、中指,无名指向上抵住,使用锋角,一起一伏,无名指徐徐输送,力量集中在腕指间,而尤得力于无名指”,并说这种方法,其实就是古刀法十三种中的切刀法,同时说冲刀是与执钢笔式样同,刀锋自内而外。窃以为,无论传统执刀方法或钢笔式执刀法,形式不同而已,或冲或切,全凭己意。

总而言之,执刀方法多样,刀法也是多样的,所以,一印之成,往往是不同刀法,不同的执刀共同完成的。

图片

▲ 传统的执刀方法 

图片

▲钢笔式的执刀方法 

另外,如单刀印,不可能一印中全用单刀,一刀没有刻到位,往往会在原有线条的基础上,再做补刀,这即是复刀。齐白石的作品多采用单刀刻法,但很多线条都是复刀完成的。

切刀,是一种重要的治印方法,切刀线条波折多,灵活不呆板,西泠八家的陈鸿寿、赵次闲等,就是惯用这样的刀法,只不过是将切刀渐渐地公式化了,而最终使流派走向末路。如赵之琛的朱、白对章可意湖山留我住断肠烟水送君归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即是采用的传统的切刀刀法。

图片

可意湖山留我住断肠烟水送君归(清·赵之琛)

图片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清·赵之琛)

冲刀,如果一味向前冲,很容易光滑板刻,所以刻的时候,也可像切刀那样时起时伏,使线条产生波折。

舞刀,是在刻印时刀向左右摆动,这种刀法,对于腻性的印石,如昌化石一类,比较有用,因为石腻不容易向前推动,刀不停地左右摆动,则利于行刀,容易前进深入。

还有一些单刀、复刀、正入正刀法、单入正刀法、双入正刀法、涩刀、迟刀、留刀、埋刀、轻刀等古人所谓的用刀十三法,名称虽然不同,看似花样繁多,但实际上大同小异,基本的用刀方法,不过冲、切刀而已。下节内容待续:线、边、面)

图片

来楚生《然犀室印学心印》手稿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作者 | 毓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