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柴胡达原饮的作用与功效、适应症、临床应用、医案组成方解

 jym2 2023-09-28 发布于江西

【来源】《三订通俗伤寒论·六经方药·和解剂》。

【配方组成】柴胡钱半生枳壳钱半厚朴钱半青皮钱半炙甘草七分黄芩钱半苦桔梗一钱草果六分槟榔二钱荷叶梗五寸

【用法】水煎服。

【作用与功效】和解三焦。

【主治适应症】湿阻膜原,湿重于热。

【方解】以柴胡、黄芩为君药,柴胡疏达膜原气机;黄芩苦泄膜原郁火。枳壳、桔梗为臣药开上;厚朴、草果疏中;青皮、槟榔达下,共开三焦之气

机。以荷梗为佐药透散伏邪。甘草为使调和诸药。

【临床应用与医案】

(一)不明原因发热

梅某,男,49岁,个体户,汉族,已婚,南昌人,发病节气:大暑。因“不明原因发热2个月”来诊。病人自诉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寒战后高热40℃,汗出后体温35.7℃,反复发作,或一日一作,或隔日一作。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无野游史。入院症见:寒战发热,头痛烦躁,稍怕冷,纳偏少,口干口苦,大便秘结,2~3天1次,小便可,夜寐欠佳,自诉发热时睾丸胀痛。痛苦面容,面晦唇苍白,头发色灰暗,双目尚有神,言语清楚,声音低弱,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涩。查体:体温38℃,肺部清音,听诊心律齐无杂音。未触及浅表淋巴结肿大。无腹膜刺激征,阑尾点无压痛与反跳痛。实验室检查:大便常规、小便常规、血细胞分析、血生化均正常,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疟原虫、HIV均阴性。中医诊断:疟疾(湿热型) ; 西医诊断:不明原因发热。治以和解少阳,截疟驱邪,清热利湿。针刺方法:穴取双侧,曲池、大椎泻法,陶道、中渚、间使、后溪、外关、足三里、三阴交、脾俞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每日1次,于发作前2小时施针,10天为1个疗程。热敏灸治疗方法:在至阳、曲池、大椎、合谷等穴位附近寻找热敏点,当病人出现热敏现象时,行局部悬灸,灸至热敏感消失为度,每次取2个部位,如未找到热敏点,即取大椎穴、至阳穴行温和灸,每日1次。该病人每于发热时灸至阳穴出现局部不热现象,灸至此热敏现象消失时,病人已汗出热退。

病人经上述治疗10天后,发作频率渐渐下降。入院第11天下午3时,洗澡后,忽然出现寒战后高热40℃,血压正常。胸闷欲吐,头痛烦躁,面红,舌红、苔黄腻,脉洪数。因当日高温天气,考虑中暑,予藿香正气水口服,祛湿解热。急查血细胞分析、肾功能和电解质四项。血细胞分析、肾功能均正常;电解质:钠131mmol/L, 偏低, 余正常。下午6时体温降到38.6℃。19:30, 体温39℃,寒战,怕冷,发热汗出。于高热时行疟原虫急查,阴性。予双侧取

穴针刺治疗:天枢、气海、关元、曲池、合谷、血海、梁丘、足三里、阳陵泉、阑尾穴、上巨虚、下巨虚、脾俞、胃俞、至阳、阿是穴。合谷、曲池泻法,余穴平补平泻,留针至艾灸完成。同时予点燃2只热敏灸艾条单点温和灸大椎、阑尾穴、至阳、阿是穴后,盖高厚被子,汗出,凌晨2点,体温降到37℃。

经会诊及做相关检查排除了感染性可能、手术并发症致反复感染、慢性病贫血, 血培养查菌、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及HIV均阴性。考虑到病人近日寒热往来,先寒后热不已,大便不畅,一日一发,发无定时,面色淡黄,舌淡红、苔白厚略黄,口苦干涩,脉滑略数,左手脉细右手脉弦并紧。中医诊断:湿热疟证(证属邪伏膜原,少阳兼阳明并病)。予柴胡达原饮加减以截疟,清湿热。处方:柴胡15g,枳实10g,槟榔6g,广木香10g,葛根15g,牡丹皮10g,败酱草15g,桃仁10g,草果10g,厚朴10g,知母5g,黄芩10g,白芍10g,陈皮10g。用法:加水400ml浸泡30分钟,武火煎沸,文火再煎30分钟,取汁150ml,日1剂,煎3次,药汁混合后分3次温服。

次日上午10:45病人再次出现寒战后高热40℃,予柴胡注射液肌内注射退热,并服中药汤剂。连续服用中药汤剂3剂后热退,未复发,准予出院,嘱继服此中药汤剂3天。1周后随诊未再出现寒战高热。[张清,徐杨青.针灸配合柴胡达原饮治疗不明原因发热病例验案1例.江西中医药,2013,(6):61-62]。

(二)间断发热

程某,男,66岁。2000年2月6日初诊。病人于1992年开始,每年春秋两季无任何诱因出现发冷发热,多在夜间,体温38℃~40℃,轻者1日1次,重者昼夜达10次,发热前先有背部发麻、发冷,发热时则头晕头痛,胸膈痞满,心烦懊侬,咳痰不爽,全身关节疼痛,舌苔灰黄腻、厚如积粉、边腻中燥,脉弦而滑。季节过后即自愈,缠绵难愈8年。曾作过常规化验、细菌培养、胸透、CT,均未查出原因,神经内科曾“试按癫痫治疗”,服抗癫痫药物4个月无效。求治于吾,细观此证乃湿热阻于膜原,郁久化火,蒸液为痰,形成湿热痰火互结,正邪相争,邪盛热起,正盛热衰,搏争数年之久矣。方

用柴胡达原饮加减:柴胡30g,青蒿15g,常山10g,黄芩20g,生石膏50g,知母15g,枳壳10g,川厚朴10g,桔梗10g,草果10g,苍术15g,槟榔10g,泽泻30g。凉水煎服,连服5剂,上述症状豁然大减,为药中肯綮,效不更方,又迭进25剂,诸症全消,随访3年余未复发。

按膜原外通肌腠,内近肠胃,为三焦之门户,居一身半表半里。因湿温之邪从口鼻而入,踞于膜原,正邪相搏,则表里不和,三焦气不通利,故头晕头痛,发冷发热,胸膈痞满,心烦懊侬,全身关节疼痛;湿热伏于里,则苔灰黄腻;脉弦而滑为湿热痰浊在半表半里之象。因湿热之邪内伏,每年春秋节气至而触发伏邪,节气过而自愈。治疗当宣化湿邪,透达膜原。本方以柴胡领邪外透;加青蒿、常山助柴胡透邪外出,治热不透邪外出,非其治也;黄芩清泄郁热;加生石膏、知母取白虎之义,助黄芩清泄郁热,为君药。桔梗、桔壳一升一降,开发上焦之气;厚朴、草果、苍术辛烈辟秽,燥湿化痰,宣畅中焦之气;槟榔加泽泻下气破结,消痰化积,淡渗利湿,疏利下焦之气,“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为臣佐之用。全方透表清里,和解三焦,使湿化热清,积痰得去,膜原之邪俱除,故8年之沉疴如冰融化,大见奇效。[韩贵周.柴胡达原饮治愈间断发热8年1例.甘肃中医,2004,17(7):21]。

(三)干燥综合征

郎某,女,54岁。主因“咽干伴口舌生疮疼痛3个月余”曾就诊于某西医医院。查血常规:WBC 3.36x 10'/L, RBC 3.96×1012/L, HGB121g/L,PLT141x 10'/L, LYM%0.34, NEUT%0.57; CRP(-) ; 尿常规(-) ; 生化:Cr、BUN、AST、ALT均正常; RF(+) ; 抗SSA(+) , 抗SSB(+) ,AN A(+) , 抗ds-DNA(-) 。西医诊断为“干燥综合征”, 予泼尼松, 帕夫林,维生素C等治疗1周后,效果不明显。2007年6月13日来诊,症见:咽干伴口舌生疮疼痛,无泪无涕,心烦,胸背、手心热,手紫红,汗出多,头痛耳鸣,纳少疲乏,腰以下畏寒,大便干,小便黄,舌红有裂纹、苔黄,脉弦细。诊为郁热内阻,阴不上承之格证。方用新加达原散加减。药用:青黛

(包煎)6g,细辛3g,赤芍45g,生石膏30g,白芷10g,乳香6g,草果8g,蝉蜕4g,僵蚕10g,姜黄10g,酒大黄5g,黄芩12g,柴胡15g,厚朴10g,白花蛇舌草60g。

服上方半月余,二诊见口、鼻、眼干减轻,可见少许涕泪,口舌生疮疼痛消失,头痛耳鸣消失,畏寒好转。原方减白花蛇舌草,继服30剂。

三诊时自觉疲乏无力较前加重。原方加生黄芪45g,防风10g,继服60剂,干燥症状明显改善,目前在巩固治疗中。

按干燥综合征一般临床诊治多以滋阴润燥为首选,此病例一改传统治疗思维模式,认为病人干燥表现为郁热内闭于中,阻遏气机升降,气血郁闭上下不通,阴不上承,上身无阴液滋润而见一派干燥之象;燥易生热,则燥热并见;阳热被遏于上,无以温化下元则见下焦畏寒;故格阳于上,格阴于下,为气机升降不利所致,非虚证,治疗上自然不得偏重滋补。首诊症见燥热之象较甚,加用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三诊毒热已去,正气亦虚,会以黄芪赤风汤补中有行,又可防邪热进一步耗伤正气,诸药使郁热得以宣散,气机得以调达,孔窍得以濡养。[郭颖.新加达原散治疗“格”“闭”证解析.辽宁中医杂志,2008,35(5):709-710]。

(四)关节疼痛

王某,女,34岁。主因“右侧上、下肢骨关节疼痛十余年”于2007年3月28日来诊。病人10年前生产后受凉出现右侧上下肢骨关节疼痛,每遇寒冷天气,疼痛症状加重。西医尚未明确诊断,曾多方中医治疗,未见明显好转。就诊时见右侧上、下肢骨关节疼痛,恶寒,面色萎黄,无汗出,纳可,眠差多梦,夜尿频,大便干结2~3日一行,舌黯紫、苔黄腻,脉细滑。诊为郁热不达,闭阻经脉之闭证。方用新加达原散加减。药用:青黛(包煎)6g,细辛3g,全蝎4g,羌活10g,独活10g,苍术15g,赤芍45g,生石膏30g,制乳香5g,制没药5g,草果8g,蝉蜕5g,僵蚕10g,姜黄10g,酒大黄6g。15剂,水煎服。

复诊:关节疼痛有所减轻,汗出畅,眠转佳,上方加桂枝10g,知母12g,继服20剂。

三诊时关节疼痛明显好转,其后组方多在此基础上略有加减,又服药3个月痊愈,随访2个月未见复发。

按此病人本为生产后元气亏虚,始为虚证,复因感寒受邪,至虚之体无以抵御外邪,卫外不固,则邪气突破卫阳,直达半表半里之间,郁闭于膜原,内闭气血不得出入,日久则生内热,热郁而不得宣,终成郁热内闭之证;深伏膜原之阴寒邪气每遇寒湿外袭,则合邪而发,加重包裹内闭之势,疼痛愈重。因病人久病失治,郁滞入络,络闭不通而见关节疼痛,故方中佐以细辛、全蝎搜络散结止痛;并外用苍术、羌独活以散寒祛湿解表。二诊加重郁闭之势的寒湿外邪已去,但已出现营卫失和之状,故原方合以桂芍知母汤以通脉和营止痛。[郭颖.新加达原散治疗“格”“闭”证解析.辽宁中医杂志,2008,35(5):709-710]。

【现代研究】

慢性乙肝

本方用于治疗慢性乙肝,其中治疗组35例量服柴胡达原饮加味合苦参素胶囊;对照组服用双环醇片合苦参素胶囊。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7%, 两组对比有明显差异, 其中治疗组HBV-DNA水平下降明显,较对照组有非常明显的差异。[米云鹏.柴胡达原饮联合苦参素胶囊治疗慢性乙肝35例.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9,(13):140]。

【临证提要】

本方用于治疗痰湿阻于膜原。临床可症见胸膈痞满,心烦懊恼,头眩口腻,咳痰不爽,间日发疟,舌苔厚如积粉,扪之糙涩,脉弦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