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桂华流瓦 芳思谁寄

 格林书屋 2023-09-28 发布于广西

仲秋,晨露浸透枯缩的莲蓬,晚风吻红树顶的枫叶,啜一口茶,温润芬芳。

是秋的气味。已然是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的时节,中秋雅事,莫如全家团圆,共赏明月与桂花,扫黄金碎屑,拜玉阶明月,念远方故人。

说桂花低调,因为它开花时长这样——“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花容不抢风头,推送到眼前的主角是绿叶蓁蓁,枝干斑驳。因为树皮的皲裂模样,有如犀牛皮的质感,古人还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做“木犀”,在《香谱》中找不到“桂花”,只有“木犀”。然而桂花香却是自古就被人称颂的馥郁无双、幽远醉人,无法低调与清风明月相处,转而成为秋的主调。李清照多次咏桂,称“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吴文英也被桂香倾倒,“浓香最无著处,渐冷香,风流成霏。”

因为桂同“贵”音,从宫廷到百姓无不宠爱桂花,“兰桂腾芳”“蟾宫折桂”都寄予无限美好。更何况这是传说中广寒宫里的天香,本身就仙气飘飘。在明代高濂所做的《四时幽赏》中记录,“秋时策蹇入山看花,从数里外便触清馥。入径珠英琼树,香满空山,快赏幽深,恍入灵鹫金粟世界。就龙井汲水煮茶,更得僧厨山蔬野蔌作供,对仙友大嚼,令人五内芬馥。归携数枝,作斋头伴寝,心清神逸,虽梦中之我,尚在花境。”秋天骑着毛驴去山里赏桂,老远就闻到清香馥郁的桂花香,在龙井汲水煮茶,令五脏六腑安妥舒逸,折桂枝置于案头,花香让人魂牵梦萦。其实在中国,桂花栽种的范围很广,不只是江南多桂花,温暖的亚热带地区都适宜种桂,天气冷的地方可以室内种盆栽,金桂富丽、银桂清雅、丹桂浓郁,四季桂四时可赏。

八月桂花香,从桂树中来,桂华逢秋皎洁;从桂花乌龙中来,浓芳不扰茶香;从桂花酒中来,幽香绵延至冬,而每每深嗅其香,总不禁望月感怀——吴刚伐桂,才让这广寒宫中仙香降谪人间,那明月之间,月华之下,秋渚之畔,香雪成海,金粟扑簌簌摇落在地上,莫不是中秋明月的人间信物?古代书家每每书写桂花,总与明月和而歌之,这是时节的寄托,思念的绵延,从视觉深入到嗅觉、味觉,一次尽收五感体验。清代花鸟画大家蒋廷锡流传至今数幅桂花图,其中一幅是霸屏的繁花满枝的桂,但康熙以皎洁明月为题,题望月诗一首。桂与月,也许不过是分身。是的,唐人的《月中桂树赋》早已道破:“月满于东。桂芳其中。因澄辉之皎洁。见幽茂之玲珑。”

细细密密的情绪因月而生,团圆、安定,欢愉、畅然,牵绊、浅愁……不如研墨,抚纸做书,留一段月下秋香。

清 康熙 中秋望月

自古皇家对读书习字都要求甚严,康熙(1654年至1722年)早期临摹了苏轼、赵孟頫、王羲之、董其昌、黄庭坚等的书帖,据说真正书法师从沈荃,是为明代大书法家沈粲的十世孙。沈荃书风追董其昌,在康熙的书法中可见董其昌的巧丽灵秀、俊逸飘洒,也有一派皇家雍容之美。

这幅宫廷画家蒋廷锡的桂花图上康熙书写《中秋望月》诗:“坐望中秋月正圆,玲珑丹桂植当天,无私普照八荒外,皎洁清光云汉边。”据考这首诗题于1678年,但此时蒋廷锡尚未入宫。因此推测此画上呈后,康熙皇帝再抄录旧作咏之。虽然诗作以皎洁明月为题,但因月中桂树的典故,让蒋廷锡画的折枝桂花,转为明月的象征,致使诗画相映成趣。清代君臣诗画应和真是丰富精彩,可略见一斑。

以没骨法绘桂花。桂树深碧色的叶片,因渲染时水分的控制,颜色呈现出幽微的变化,颇具含蓄清透之感。枝叶间丛聚橘黄色的点状花瓣,与深浅绿叶互为点缀。

明 文徵明 桂花

生活艺术家果真情趣盎然充满活力,文徵明一门三代都是生活家,文彭开一代金石宗师,文震亨撰写了文艺书籍《长物志》,文徵明高寿九十,是否和他会生活有关呢。吴地多桂,难掩对桂花的欣赏喜爱。行书作品字字独立,用笔不禁露锋,运笔老道练达,给人清隽雅致、娟秀和雅的美感,此幅能看出他追随“二王”的痕迹,又见《圣教序》的风格。

释文:黄金宫阙郁嵯峨,秋色盈盈月漾波。吴下高枝元有种,天香莫怪属君多。徵明。

宋 米芾 中秋登海岱楼作诗帖

米芾(1051年至1107年)米襄阳为宋四家之一,他的书画都自成一家,书法擅长篆、隶、楷、行、草,尤其临摹古人的书法可乱真。据米芾自述,在听从苏轼习晋书之前,多临颜真卿、欧阳询、褚遂良,后人评其书法以行书为绝妙,体式骏迈。他作书十分认真,并不是随笔一挥而就,多次创作都有不如意,可见他对自己要求很严格。海岱楼在江苏涟水,米芾曾担任涟水军使,任职期间最喜欢登临海岱楼,因将比拟为“广寒宫”,登高望月,眺望淮河入海的壮丽景象。

释文:中秋登海岱楼作。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东轮。

明 沈周书中秋诗(局部)

沈周(1427年至1509年)作为明四家之一,也是吴门画派创始人,他的书法不比绘画开宗立派的声誉,但书法师黄庭坚笔法,擅用侧锋,欹侧挺劲,墨色浓淡枯湿相映成趣,纵逸不群、神采飞动。他与吴中三家祝枝山、文徵明以及王宠都来往甚密,以渊博的学识、包容的胸怀在文人圈里留下了很好的口碑,因富于收藏,交友甚广且一生未仕,沈周一生都居家读书,吟诗作画,优游林泉,如他的画作一般畅明通达。

本诗故事发生于弘治丙午(1486年)中秋前一夜,沈周与浦舒庵祝允明及家中子侄七人赏月,望月抒怀有感而发。是年沈周六十三岁,文徵明二十岁,老年与青年赏月,心境迥然不同。

释文:八月十四夜同浦舒庵赏月。少年漫见中秋月,视与常时不分别。老来珍重不易看,每把深杯恋佳节。老人能得几中秋,信是流光不可留。古今换人不换月,旧月新人风马牛。后生茫茫不知比,年年见月年年喜。老夫有眼见还同,感慨满怀聊尔耳。今宵十四已烂然,七客赏争天下先。庭空衣薄怯露气,深……

明 唐寅 嫦娥奔月图题画诗

作为“明四家”之一,唐寅的诗书画都堪称一绝。此幅作品中的嫦娥金钗玉带、翩若惊鸿,怀中抱玉兔,神态清婉动人。桂树与月呼应,仙子裙裾飘香。淡设色的线条画清新空灵,有宋代雅韵。唐寅的书法早期师赵孟頫及李邕,又在与好友文徵明密切往来的影响下,呈现结体端丽、气势秀雅的风采,科场被黜之后,其字体更取李邕劲瘦修长、笔势倾斜的特点,于秀润中见遒劲。同为“吴中四才子”之一的徐祯卿评其书法“雅资疏朗,任逸不羁”。

释文:月中玉兔捣灵丹,却被神娥窃一丸。从此凡胎变仙骨,天风桂子跨青鸾。吴郡唐寅画并题

元 倪瓒 自书诗稿册(局部)

倪瓒(1301年至1374年),字泰宇,号云林子、幻霞子,江苏无锡人,工画且擅诗书。倪瓒与黄公望、王蒙、吴镇并称“元四家”。在绘画上师法董源,作品超然疏阔,书风也极为恬淡平静、雅朴纯真,世人以家中有无倪瓒的书画为雅俗之分。倪瓒的手稿随性天然,诗篇为札记,既拙朴又俊秀,集魏晋雅韵、汉隶高古、宋人飘逸于一体,徐渭所评“古而媚”、“密而疏”正是倪瓒书法的特点,看到作品油然想起《云林洗桐图》里那位浑身白衣的高士,清洁灵秀,令人赞叹。

释文:邻墙桂花盛开。扶疏桂树隔邻墙,时有飞花到石床。起近南簷看月色,不须更炷水沉香。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 山高月小

流程编辑:u02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