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思远|中国最后一个原始落部云南沧源翁丁村探秘

 探秘桂北 2023-09-28 发布于广东

文思远

早听说云南省临沧市沧源县翁丁佤寨,距今有4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最古老群居原始部落,是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名村,临沧市十大优美村寨之一,中国佤族历史文化和特色建筑保留最为完整的佤族群居村落。2021年2月14日,大年初三,翁丁村发生火灾,105座古建筑中有101座被烧毁,仅4座完好无损。翁丁村烧毁后,沧源佤族自治县决定把翁丁村佤族文化,历史、风俗全部复原,经过两年重建,那个被烧毁的翁丁古寨又回到在人们的视野中,村里绿化,古寨规划更加科学,并2022年12月28日开放接待游客。

拉木鼓

拉木鼓祭祀

女性图腾

怀着好奇的心情,趁着在沧源县培训,培训方将翁丁佤寨作为现场教学点的机会,我和培训班学员们乘车前往翁丁佤寨进行了探访。据随车解说员介绍,“翁丁”佤语意为“云雾缠绕的地方”。翁丁佤寨位于云南省临沧市沧源县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乡,距县城30多公里,群山环抱,古朴神秘,海拔1300米左右,年均降雨量1000mm,年均气温20℃,占地面积40多亩。有佤族居民100户500余人,寨子由寨门、神林、寨桩、民居四个要素组成,完整地保留着佤族传统干栏式茅草顶叉叉房,使用最原始的竹木器具,沿袭父系氏族社会头人制,是一个将佤族信奉的原始宗教——万物有灵和南传上座部佛教、赛玛教融为一体的自然生态村。

经过大约50分钟的行程,车子就停在了翁丁村的迎宾门前,不少佤族村民在迎宾门前分列两排,唱着优美动听的歌欢迎来宾,虽然听不懂他们在唱些什么,但从村民的眼神里可以看出他们如火一般的热情。进入迎宾门,几位村民就用一根小小的木棍蘸上黑色的颜料,在每个游客的眉心点上黑印,送上佤族人的祝福。佤族偏爱黑色,原因是佤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从事体力劳动的民族,在长期的劳动中,风吹日晒,练就了他们壮实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同时也铸成了他们黝黑的肌肤、黑亮的眼睛,以致形成了对黑色的敬仰与崇拜。

从迎宾门往下走,道路四周古树参天,浓荫蔽日,空气潮湿,顿时有一种阴森森的感觉。往前一看,在一个斜坡上仍有不少人头桩,走近一看,每个人头桩里都装着一个人的头骨,有些牙齿还尚未脱落,令人毛骨悚然。我不禁打起冷战,浑身凉飕飕的,急忙往坡下飞奔,还差点摔倒在地。

导游告诉我,人头桩是佤族敬畏感恩亡灵,祈求“神灵”让地方风调雨顺、岁稔年丰,村寨人丁兴旺、吉祥安康的圣地,是部落最为威严的地方。人头桩分公桩和母桩,母桩内装有猎获的人头,公桩带刀护卫母桩;人头桩脸部的“Δ”符号,是天人合一的图案。1958年沧源境内佤族“砍木鼓猎祭人头”的习俗已被彻底革除。


听着导游一声“拉木鼓的祭祀仪式开始了,大家赶快跟我上去”的喊叫,我才从惊魂未定中清醒过来,急急忙忙跟着导游爬上了一个小山坡。这里树木高大,树根暴露在外,盘根错节,只见所有村民们跪拜在大树周围,两根似拔河用的粗绳牢牢捆绑在粗壮的木鼓上,将游客与村民分开。

仪式开始时,魔巴抬着一个装有祭祀用品的竹筐缓缓而来,然后蹲在地上跪拜,将泡米撒向一棵神树的树桩,另外一人在树桩摆放祭品,点燃佤族自制的蜡烛,魔巴开始对着树桩大声念起咒文,将一只活鸡杀了,把鸡血淋在木鼓和树桩上面,然后围绕着木鼓转了几圈,手持铁叉站在木鼓上。村民们分成两队,分别拿起拴在木头上的绳子,跟随手捧祭祀物品的长老、民族乐器的吹奏者,唱起拉木鼓的歌曲,将木鼓从山上的神林往村寨的广场上拖。站在木鼓上的魔巴有时也会发出响亮和有节奏的呼喊,指挥大家拉动木鼓。乐器的声音、拉木鼓的歌声、魔巴有节奏的呼喊声,在树林中、空旷的山谷中回荡,经久不息。

跟随拉木鼓的队伍,朝寨子方向走。道路两旁的木桩上悬挂着很多的牛头骨,有些牛头上青苔恣意生长,给人一种古朴神秘的感觉。佤族的图腾是牛,在木桩上、神树上、重要的建筑墙上,到处可见硕大的牛头骨挂上面。道路下面是佤族建盖在寨子外围的一家一户用来储存粮食的仓库。

佤族房屋主要用木头、竹子修建而成,上面铺上一层厚厚的茅草,粮仓修建在寨子外边,能确保一旦发生火灾,把最重要的生活物资粮食保存下来,有备无患。


继续前行,就到达了寨门。寨门佤语称“文龙”,是人们进出村寨的通道,是为村寨抵御外敌、灾难、邪恶入侵设置的一道防线。寨门由梁柱、门框、门扇、门闩组成,木材结实、牢固。过去进出寨门要下马,以示对寨神及寨人的尊敬。未经同意外人擅自闯入,就视为入侵。寨门有专人守护,早晨开启,晚上关闭。寨门关闭后,外人无法进入寨内。

每年新米节前要择吉日维修,以祈求粮食丰收,寨民安康。现今的寨门已简化为木架草顶,只在每年的新米节到春节期间择吉日修缮。当木鼓拉过寨门,进入寨子的广场后,村民们就围着木鼓,排成里外两圈,开始“打歌”。乐手们吹着民俗乐器,村民们边跳边唱,感染力很强,不少游客情不自禁加入其中,跟随节拍舞动。整个场景盛大而隆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观看完“打歌”的场景,导游就领我们来到了陈列室。陈列室里陈列室着佤族的一些日常生产生活的用具。首先看到的是一台手工织锦机。佤族织锦分为麻质、棉质和混合质三种,全用腰机坐织编织而成。织者席地而坐经线一端缚在树桩上,另一端系于腰部皮带上,用若干细竹、木棍按规律挑起或压下经纱,挑出织孔,用梭引纬穿过织孔拉直,然后用穿过经线的梳板将纬线打紧,如此循环往复,织的速度虽然较慢,但线严孔密,质量颇好。蓝色的一般用来做围巾,白色的用来做衣服,佤族身上穿的衣服都是用这种织锦机织出来的布缝制而成的。佤族是一个狩猎民族,在陈列室里,我还看到佤族的捕鸟、打猎的工具,蒸饭的甑子,用竹子做成的用来装米、装辣椒的竹筒,切菜板、舂臼、石磨等等,生产生活用具一应俱全。

从陈列出来,我们来到了木鼓房。木鼓房里面摆放着一对木鼓,大的为母鼓居左,小者为公鼓居右。佤族人民视木鼓为尊贵而神圣的乐器,把木鼓当作灵物崇拜,认为敲木鼓可以通神灵,驱邪魔,降吉祥。每当遇有战争等紧急事态时,就用木鼓警示众人;猎手捕获虎豹等野兽时,也要击鼓表达敬意。逢年过节或宗教祭祀之时,木鼓更是振奋人心的乐器。当人们用大木棒敲打鼓身时,可以发出四种不同音响,铿锵有力,节奏交错,形成了一种特定的“鼓语”,木鼓是佤族的重要文化符号。

从木鼓房出来,接着来到了佤王府。佤王府是寨子里最高大的建筑,佤王座椅、枪杆与烛台都保持着原样。佤王府有4个火塘,有一个属于佤王专用。在这里你可以去喝佤族的烤茶,但每次喝时先要倒几滴在地上,意为敬神送鬼。火塘的火,日日燃烧,不曾熄灭。佤族崇拜火,每家每户必有一个火塘,火塘里的火自新年取火后,就要让火种保存下来,不能熄灭,直到来年新年,再把火灭掉又取新火。取新火时全村共同买一头小公猪,各家各户拿一些茶叶米送到村外老人钻木取火处,各种宗教活动完毕后,各家各户依次用干柴在燃烧的新火堆里点上火带回家,各自生起自家的新火。火塘不用火时,就用火灰把它埋好,用时再刨开吹吹,佤族置于火塘的铁三脚是家庭团结的象征,火塘用的火则是家庭兴旺的象征。过去佤族家中的火塘、铁三脚、炕笆,外人是不能随便触动的。

接着我们又来到人头篼。人头篼是把猎获的人头装进去用来祭拜木鼓的竹篼。猎头血祭是佤族过去最著名的祭祀行为,在农作物种植或收获季节,有以部落为单位,结合血族复仇猎取仇寨人头的祭典,包括猎头、接头、祭头和送头等一套仪式。佤族先民猎获人头后,先编制小竹笼,把人头放进去,再把人头装进人头篼里,用草片盖起来,立在木鼓房边祭祀木鼓,以祈求苍天、鬼神、神灵保佑村寨平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猎头血祭已经绝迹。

离开人头篼,导游便领着我们进入寨子参观。进入寨子的道路用石头和石板铺砌而成,虽然凸凹不平,但遇到雨天不会泥泞。佤族的茅草屋建筑形式和规模有两种,一种是屋顶很矮的单层椭圆形房屋,一种是两层楼干栏式房屋,下部用来饲养牲畜和堆放杂物,上面是人居住的茅草屋,屋顶上开有天窗。单身成人、成年未婚和孤寡中老年常住第一种房子;另一种就普通家庭住的房子。新婚的夫妻不管有多么富有,结婚要先住单层的草房,住满3年后,方能搬到两层楼的房子里居住。

走着走着,我们寨桩便呈现在我的眼帘。寨桩是佤族的一种图腾崇拜,位于寨子中央,代表着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最高的那杆是用龙竹制的幡杆,顶部有几圈竹篾做的饰物,上部插了些刺刺的篾条头子,既是饰物,又是避邪的物器。篾圈下面,有一尺长的木船,代表着一帆风顺,木船下面,有一条木鱼,代表年年有余,有船就有水,有水就有鱼,预示着全村风调雨顺、万事大吉。

寨桩

佤王府

木鼓

人头蔸

寨门

幡杆旁,是棵人高的木塔桩,雕刻粗犷,从上往下第一个木刻是葫芦,是佤族生殖崇拜中的男根崇拜,生命之源;第二个木桩是葫芦身,象征孕妇腹部,是“司岗”孕育生命的容器,梁上的木刻说明佤族生命诞生之源“司岗”的内涵,其他则木刻代表了锅圈、甑子、铁三角等生活用具。木塔幡杆旁,还有一个木桩,顶上钉了个木盆,这是赕佛用的木盆。杆脚下有个鹅卵石代表着寨心。

每逢节日吉庆在竹竿上挂一条五尺长的白布幡,家家户户都要带着食物前来供奉,寨桩周围堆满了食物,插满了许多祭鬼神的小三角旗,全村老老少少围着寨桩载歌载舞共庆一年的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等。翁丁村4个不同姓氏住在一起,各个姓氏聚居之间,虽无明显分开的标志,但哪一姓氏住在哪一片,寨子里面的人清清楚楚。翁丁村寨子里左上方是李家,右上方是杨家,左下方是肖家,右下方是赵家。杨家是这个寨子的创始人,因此这个寨子的头人都选在杨家。

在寨桩旁边,还有个女神图腾桩。它是佤族崇拜的女神“莫伟神”的化身标志,是以刻木记事的方式对司岗里创世史诗的部分传承和阐释。图腾柱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头部,有高举的双手、眼、鼻、口;二是颈部,没有图案;三是身体,有很多图案符号:圆点代表天上星星,解释了佤族分食从天而降的星星肉,而后分家族的故事;斜纹代表着山川和河流,解释了司岗里传说中山川河流的形成;燕尾形符号代表了火神燕子;牙形图案代表了果实和丰收;三角符号代表着不息的火塘,最下端横和竖条纹代表着能与天神对话的木鼓。

村寨里还有撒拉房,其实就是一个简易的亭子,这是村寨里的公共场所,佤族青年谈情说爱的地方,佤族将谈恋爱俗称为“串姑娘”,在撒拉房“串姑娘”,村里人不会过问,属于爱情特区,经过若干次串姑娘,小伙看中某位姑娘后,就会送些手镯、项链、梳子、头巾等礼物给她。如小伙从女孩住的房间窗口扔进礼物,姑娘没有反扔出来,或者退还礼物的话,小伙便可认定姑娘已对自己情有独钟,愿意作为自己的恋人了,之后就能继续交往,直至举行定亲、结婚仪式。

跟着导游继续往下走,便到达了佤族的坟地,这里杂草丛生,见不到坟堆。听到导游说,佤族有一个节约土地资源的优良传统,那就是人死了土葬后不留坟堆,到下次埋人的时候有可能挖到旧墓,这时只要把墓穴中的骨头先拣起,等墓穴完全挖好后再将骨头置于墓穴底部,或者放在墓穴外即可,绝不会有人说你乱动了祖坟与你理论。佤族人死了,在家里只能存放一天,第二天就要安葬,然后每隔10天供饭1次,连续3次,30天后不再认坟,这种风俗习惯一直延续到至今。

顺着小路往前走,牛头桩便出现在眼前。牛头桩是佤族举行祭祀活动时,把所剽牛头挂祭的木桩。每剽一头牛,要栽一棵牛头桩,牛头桩越多,象征着这户人家财富盛、威望高、权势大。同时挂祭牛头,也表达佤族对牛的崇拜、对牛的忏悔。牛头桩一般都摆放在寨门或寨子外的树林里,以便震慑外寨人前来侵犯。

在一个小房子喝过水酒,吃过正宗的鸡肉烂饭,品尝过芭蕉叶包裹的灰色的粑粑后,导游告诉我,翁丁有两个观景台,一个在南面高坡上,一个在神林附近,观看翁丁佤寨全景,这两个观景台位置最好。导游领着我们走出寨子的后门,来到南面高坡上,登上观景楼远望,对面寨子的景色尽收眼底,翁丁佤寨依山而建,层层叠叠,茅草房在阳光的映照下,闪闪发光,煞是好看。离开观景台,不一会,我们就爬到神林附近的翁丁佤寨的最高点。

人头桩

寨门

寨中道路

翁丁全景图

抬头望去,神林里面的树木郁郁葱葱,一眼望不到头。据说神林里面还有一个祭祀房,逢年过节或全村有什么大事都要到那里举行祭祀活动,祈求鬼神保佑全村人平安健康、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等。除魔巴等人能出入神林外,一般人是不能进入的,树木也从来没人敢砍,生长得非常茂盛。低头俯瞰,翁丁佤寨一览无余,场面壮观。眺望远处,山峰连绵不断,远山如黛,蔚蓝的天空一碧如洗,天上流动的白云在空中翩翩起舞。蓝天、白云、绿树、茅草房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美不胜收的绝妙山水画卷。

尽管多年来,我到过国内无数个的古镇古村,但还是被翁丁佤寨的原始状态所震撼。在现代文明的强烈冲击下,很难想象在国境之内,竟然还有着这么一个神奇、美丽、独特的地方,边远的地理位置和云雾缭绕的深山,让它依旧保持着那神秘的历史风貌和原始社会生活的遗迹,它既是佤族历史、文化的博物馆,也是人类社会初期的活化石。翁丁佤寨就这样活生生地呈现在你的面前,向你微笑,期待你的到来。

 同题作文两篇

时间碎片2

王滋文|敬写《天下为公》         

肖然|杭州亚运会开幕式

校园一景

这幅对联,袁牧和左宗棠都挂了几十年!

秘境沧源:阿佤人民爱国固边生生不息的家国情怀

“民国四公子”之一的袁克文写对联,竟如此惊艳!

杨树德|街头象棋残局行骗记(小品)

一把鼻烟壶(微小说)

文思远|花甲之日忆母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