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钵”这种器形是外来的器物文化,是随着印度佛教的传入而进入中国的。在唐宋时期,佛教逐渐地世俗化,“钵”也成为各大窑口烧制的主要器形之一。比如在北宋清凉寺汝窑遗址考古出土器物中,根据2008年出版《宝丰清凉寺汝窑》一书的统计,“钵”占汝窑出土瓷器中的2%左右,当时烧制的数量是很大的。 本文主要介绍清凉寺汝窑器形的“钵”,以探讨“钵”的文化渊源。 ![]() 下面是一件北宋清凉寺汝窑天青釉模制莲瓣纹“钵”的残修器。这件残修件“钵”,器形较大,整体为模制。 这件“钵”,外壁为模制三层莲瓣纹,钵底内为模制浮雕“螭龙”成“曲屈盘卧”的团状,底足为隐浅圈足(又称卧足),足底留有三个支钉痕。这件残修“钵”,早年出土清凉寺汝窑窑址,整个釉面和胎的断面都有明显的碱锈腐蚀痕迹。这是窑内的温度较低,还原气氛较弱,而又埋入碱性土中近千年,抗腐蚀极差,因此釉色呈现青中偏黄。 ![]() ![]() ![]() (汝窑钵残修器,裕阶书房收藏) “钵”这种器形在汉代就出现了,作为陶瓷的“钵”各窑口包括汝窑都有烧制。传世的90多件汝窑中未见有“钵”的器物,但在北宋清凉寺汝官窑遗址考古中出土有很多“钵”的残片、残件,宝丰汝窑博物馆也展出有“钵”的修复件。根据2008年出版《宝丰清凉寺汝窑》一书,在第四章《遗物》关于“钵”的一节,展示了共两型九种汝窑瓷钵:“钵占汝窑出土瓷器中的2%左右,皆模制,弧腹,隐圈足,满釉支烧。器表常见的有莲瓣纹和水波纹,器底内绝大多数模印有龙形图案,也有器内外素面的,依据口沿的不同,分为二型。” ![]() ![]() ![]() (汝窑钵,宝丰大营镇蛮子营村窖藏出土,宝丰汝窑博物馆收藏) ![]() “钵”的源头还是与佛祖有关。按照佛教文献目录《出三藏记集》卷十五中说:“又于此国见佛钵,光色紫绀,四际灿然。”这里显然指“钵”的颜色光亮鲜艳的样子。“绀”原指佛祖如来绀琉璃色的头发,《说文》:“帛深青而扬赤色也。”即深青透红的头发。那么,“钵”是不是只有“光色紫绀”一种?而《高僧传·法显传》中“弗楼沙国条”讲佛钵是杂色而多黑,四际分明,厚二分许,甚有光泽。其实“钵”的颜色并非一种,而是“佛钵是杂色而多黑”。 ![]() 从历代遗传的“钵”的材质看,有石钵、金铜钵、木钵、干漆钵、陶瓷钵等。陶瓷质的“钵”易碎,用于化缘很是不便,化缘用的多是金属器的“钵”以及木钵、干漆钵等,如《西游记》唐僧的“紫金钵盂”就是金属的“钵”,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有“迎真身”的金钵。 ![]() ![]() 而瓷“钵”主要是祭祀器或佛前用的供器,尤其是唐宋佛教世俗化之后。同样是“钵”,器形上也略有差异。有研究认为,在唐代钵为敛口,平底;北宋早期钵为平口折肩,平底;北宋中期,钵为敞口、折肩;北宋晚期,钵为敞口、溜肩等。北宋清凉寺汝窑天青釉的莲瓣纹“钵”可能多是用于祭祀或供于佛前的器物。 ![]() “钵”早先的功用性是什么?我以为“钵”最早还是实用器,即装食物的盛器,“钵”字在古汉语里指饭器的意思,是特指僧人的食器,而作为祭器或佛前供器是后来的事。 ![]() 宋代释智愚的《敕修百丈清规》认为“钵”是华梵兼名的词。其文云:“梵云钵多罗,此云应量器,今略云钵,又呼钵盂,即华梵兼名。”所以叫作应器或应量器,或者是其体、色、量三方面都与法相应,故名应器。或是因为受供者所用,又或是视食欲来摄取食物的器具亦即与食量相应的,故又叫应量器。这里说了“钵”也与法相应,佛门清规戒律,处处事事可见。宋代的《景德传灯录》载:传为南朝梁时布袋和尚偈:“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是禅家云水生活的真实写照。 ![]() 日本良宽法师,江户时代后期,(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良宽一生,住草庵,行乞食,孤独清贫而落拓自在,迥出时伦。在物质生活极为清贫的草庵里,良宽却能容膝易安,不改其乐。从图上看宽良法师这只钵应是瓷质的。 ![]() “钵”会有盖吗?据传“钵”原本没有覆罩之物。但是北宋时的《释氏要览》书中引用了《律藏》记载而允许使用覆物,这种覆物就是“钵盖”,使用“钵盖”的“钵”是作为供养具的。汝窑作为祭器、供器的“钵”有盖吗?根据《律藏》规定应该有,就是用上文中说的“覆物”为盖,是否可以说,清凉寺汝窑遗址考古中并未发现与“钵”相配的“盖”也不奇怪了。 ![]() (汝窑天青釉“钵”修复器与残片。宝丰汝窑博物馆展品。) ![]() (明正德德化窑净水碗,大英博物馆藏。) ![]() (明嘉靖青花瓷净水“钵”,又叫“净水碗”故宫博物院收藏。) ![]() ![]() ![]() ![]() ![]() ![]() ![]() (以上多图均为汝窑“钵”的残修器。为清凉寺北宋汝窑考古出土器物,入土近千年已被河南碱性土严重腐蚀,毫无当年“天青釉”的美丽色彩。现展出于宝丰汝窑博物馆。) ![]() (清凉寺汝窑钵底部残片,可见外刻海水纹。) ![]() ![]() (清凉寺汝窑青绿釉钵底部残片。外刻莲瓣纹,内底刻画龙纹。裕阶书房收藏。) ![]() ![]() ![]() (清凉寺汝窑钵残修件,外模印莲瓣纹,内钵心模印螭龙纹。裕阶书房收藏。) ![]() ![]() ![]() (清凉寺虾青色汝窑钵完整器,裕阶书房收藏。) 与上图残修钵同模型所出,尺寸同大、模印纹饰完全一样。钵的底部和口沿的脱模工艺痕也一样,尤其是钵内底模印的螭龙纹完全一样。 ![]() ![]() (两钵内底模印螭龙纹一模所出,纹饰完全一样。) ![]() ![]() ![]() ![]() ![]() ![]() (汝窑天青釉莲瓣纹钵残修器一对。这两件残修钵,尺寸较小,钵内无纹饰,外壁有三层模印莲瓣纹,碱性腐蚀较明显,裕阶书房收藏。) ![]() ![]() (这两只钵胎的断面均成“土黄色”,这是鉴定汝窑出土残器重要的出土痕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