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俾斯麦到希特勒》:从一个少年的懵懂,到一条恶龙的覆灭

 扫地僧一一 2023-09-28 发布于江苏

(本文约4800字,阅读大约需要15分钟)

引言


我们继续一周一本书,这周给大家带来的是德国现代史学家塞巴斯蒂安–哈夫纳晚年的著作:《从俾斯麦到希特勒》。

图片

图1:《从俾斯麦到希特勒》

通过这本书,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德意志帝国的历史——从1871年德意志第二帝国成立,到1945年德意志第三帝国的覆灭,前后仅仅74年的光景。

在这短短74年的时间里,德意志帝国经历了四个完全不同的「自己」。以1871年普法战争为序幕,到1890年俾斯麦下台,再到1918年魏玛共和国的诞生,最后是1933年纳粹崛起……直至覆灭。

图片

图2:从小德国到大德国

可令人诧异的是,这如此短暂的历史,居然成为了两场世界大战的「主角」。那么,有人不禁要问,德意志帝国难道是“战争之国”?

答案并非如此,我们之前说,德意志帝国从诞生之起,就处于四战之地,而且周围的国家都是西方列强(英法俄奥)。美国历史学家戴维·卡里欧说:“德意志国诞生于包围之中。

所以,一个“年轻气盛”的德国是非常非常焦虑的。可这只是地缘位置的外因,还有内因。

内因,就要从1871年在凡尔赛宫建立的德意志国家开始说起:一方面,在俾斯麦眼里,它是一个“小德意志”国家,或者称之为“普鲁士的德意志国”——它是以普鲁士为核心,联合其他联邦建立的一个民族国家。

但是,“小德意志”国家将许多德国人排除在外了。所以,从另一方,在希特勒眼里,“德意志国”应该是“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是“德国在最大范围内所能支配的欧洲或世界”。

这也是这本书书名的缘由:《从俾斯麦到希特勒》。从俾斯麦通往希特勒之路,是一部德意志民族的成长挣扎史。这段历史太过短暂,却又让无数人陷入沉思。

不多说,我们简单说一说这段历史。

01


俾斯麦时代

众所周知,所谓德意志第一帝国,即古老的神圣罗马帝国,却由许许多多个据地称雄的诸侯国组成。也就是说,19世纪之前,没有人认为德国应该和法国一样,成为一个国家,而且是一个民族国家。

但是,在19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民族主义之风吹遍欧陆,以及拿破仑的铁蹄,让德意志民族意识开始觉醒了。

1906年之后,古老的神圣罗马帝国已不存在,取而代之的,三十八个邦国和利伯维尔所组成的松散同盟——德意志邦联,并且这个邦联包括奥地利和普鲁士两大强权。

而普鲁士和奥地利仍然是君主集权国家,这两个国家在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与沙俄帝国缔结三国圣神同盟,维护君主政体,反对法国大革命在欧洲所传播的革命思想。

然而,民族主义风潮是压不住的,随后1848年,欧洲爆发了民族主义革命——1815年《维也纳条约》建立起的三国圣神同盟就此解体。(戳:《克里米亚战争》

面对民族主义,奥地利恐怕是首当其冲,因为它是一个有德国人、匈牙利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罗马尼亚人、波兰人、意大利人、塞尔维亚人等多民族国家。于是,为了确保以德意志民族为主体的“超级大德国”,奥地利只能把目光望向了普鲁士的德意志人民

对此,普鲁士的俾斯麦说:我们两国就是在耕种同一块受到争执的田地……。面对奥地利帝国的敌意,俾斯麦喊出了那著名的口号:“当前的重大问题不是靠演说和多数派决议所能决定的,而是铁和血

图片

图3:奥托·冯·俾斯麦

总之,在民族主义大旗下,1866年德意志“兄弟战争”已不可避免。此战之后,普鲁士建立了以普鲁士为首,美因河以北的「北德意志联邦」,人口达到了2400万人,而奥地利帝国失去了大量说德语的人口。为了维持帝国的统一,奥地利帝国只能改为双元帝国——奥匈帝国。

1871年普法战争,南德的四个邦国(巴伐利亚、符腾堡、巴登、黑森—达姆施塔特)与北德意志邦联合并,北德意志邦联更名为“德意志”帝国。

至此,俾斯麦眼里的德国已建立起来——这是一个“小”德意志帝国,是以普鲁士为核心,但其他盟邦却有相当自主权的邦联。

图片

图4:1871年德意志第二帝国

同时,这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帝国,也是建立在保守派与民族主义者彼此妥协的“半议会君主制”帝国——一方面皇帝拥有极大的权力,一方面又象征性的设立了帝国议会。

俾斯麦十分清楚,这个国家国内政权不稳:他不得不应付国内的各个党派之争,国外外交也不稳:德国人居住在欧洲中央地带。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积极保持欧洲和平。

然而,1878年第十次俄土战争,俄国拿到进入地中海的通道,还拿到亚得里亚海的制海权,这就威胁到了英国地中海的利益,于是,英国也把军舰开往了博斯普鲁斯海峡,英俄战争即将一触即发。

这时,俾斯麦来了,给英俄双方好说歹说,并且还拉着奥匈帝国一起签订了《柏林条约》——这让战争的赢家俄国,没能拿到地中海出海权。

俄国人说,在1866年和1870年的时候,正是因为我们的全力支持,才能让你们普鲁士无后顾之忧,从而战胜奥地利和法国,统一德国。现在怎么反咬我一口?

眼看德俄关系恶化,1879年,俾斯麦签订了德意志帝国与奥匈帝国之间的盟约,旨在对抗俄国。俄国怎么办呢?只能去找法国。

俄法联盟是俾斯麦不愿看到的,于是他瞒着盟友奥地利,与俄国签订了一个直接抵触德奥同盟的秘密条约,即所谓的《再保险条约》

所以说,俾斯麦时代的德国,国内经济萧条、民族主义运动不止;国际上又处于不利的战略地缘位置——俾斯麦只能玩“五个球”的外交杂技,确保欧陆各方势力平衡。

这就是俾斯麦时代是“小”德意志帝国,一个分别与俄国和奥地利分别签订了条约,但注定要选边站”的小德意志帝国。

因为,俄国和奥地利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为了巴尔干半岛的土地,他俩注定就是一对死敌。

这也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直接导火索。

02


德皇时代

19世纪90年代,在德皇威廉二世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轰轰烈烈开展,各种科技创新为工业带来了高速发展,国内的每个阶级生活都不断改善。

当英国还只是缓慢进步,法国蜗行牛步,而俄国仍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德国却日行千里的迈步走向现代化——德国总理比洛说:“我们无意将任何人推入阴影,但是我们也要在阳光下取得一席之地。”

图片

图5:伯恩哈德·冯·比洛

于是,德国与俄国的《再保险条约》遭到废止;随后,俄法在1894年正式缔结盟约。德国也与英国开展了无畏舰军备竞赛。

时间很快来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萨拉热窝暗杀事件”之后,奥地利向塞尔维亚展开攻击;俄国驰援自己的小弟塞尔维亚,进攻奥地利;德国以盟友之约,进攻俄国——这看起来,仅仅是一场局部战争。

但是,德国的作战计划,却是没有备选方案的“施里芬计划”!就如同欲练此功,必先自宫一样,根据修改了后的“施里芬计划”,欲打俄国,必先打法国——德军随即向西线大规模集结。

然后,西线德军为了包抄法国在德国边境强大的防御工事,绕比利时攻入法国,这又触碰了英国人到了利益——比利时与英国隔海相望,谁掌控了比利时,谁就拥有了“一把对准了英国心脏的手枪”

至此,英、法、俄协约国结盟。

由于战争的现代化程度有限,军事思想还集中阵地鏖战、步兵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于是就成为了战壕战、消耗战。在1917年,为了打破僵局,德国拟订出两个新的求胜方案。

第一方案:要打破英国海上封锁的无限制潜艇战,最终以失败告终。

第二方案:要结束双线作战,与列宁结盟,让其在俄国搞革命,最终大获成功。

就这样,在1918年,东线俄军退出一战,西线美军暂未集结,德国迎来了最后一次机会——春季攻势。可正如上述所说,步兵战斗是消耗战啊。果不其然,半年之后,德军士气十分低落,战败已不可避免。

10月底,德国海军总部决定殊死一搏,与英国进行一场大型海战。但紧接着,水兵叛变,进而控制了基尔市——这就是11月3日的“基尔水兵起义”。

11月9日,马克斯·冯·巴登亲王宣布德皇退位,威廉二世走向荷兰流亡之路;接着,其他所有邦联的“君主”——诸如巴伐利亚国王、萨克森国王、符腾堡国王和其余德意志邦国的大公爵与公爵们,纷纷退位。

图片

图6:威廉二世

德意志第二帝国覆灭。这是“小”德意志德国的第一次成长,第一次叛逆。结局却又那么令人心有不甘。

03


兴登堡时代

接下来的魏玛和纳粹部分,我们简单说一下。在接下来《中东的故事》栏目,因为涉及犹太人,我们会详细讲述这段历史。

1918年11月,德国爆发革命后,为了防止革命进一步扩大,德国的中间派(主要是社会民主党) 牵头组织政府1919年正式成立共和国,即魏玛共和国。

魏玛共和国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共和国,它的政治力量是中间派,左派觉得它反动,右派觉得它软弱,社会没有形成一个共同的政治共识。而且还签订了要命的《凡尔赛条约》——德国几乎完全被解除武装,支付巨额赔款,不再拥有殖民地。

对德国人来说,这无异于一次羞辱;而此时,德国却面临更好的战略地位——四战之地的德国,东边俄国变成了苏联,南边奥匈帝国早已解体成一些弱小的国家。

而西边的法国,人口不过大约4000万,也历经了一战的“洗礼”,根本无法抗衡拥有7000万人口的德国——于是,战后的法国,在边境修筑了“马其诺防线”。

然后,为了支付赔款,魏玛政府不得不疯狂印钱,造成了1923年的恶性通货膨胀,洗劫了德国中下层工人的储蓄,德国经济面临崩溃。

对此,美国要求恢复“金本位”,不得滥印纸币,于是,欧洲陷入了德国拼命借钱还赔款,英法拼命索赔来偿还给美国,美国再找出现金借给德国的恶性循环里。1929年,美国大萧条,停止向德国贷款,而后,德国经历了通货紧缩,“破产潮”洗劫了德国的所有人民。

这些为希特勒的夺权做好了准备。当然,这些是外因,至于内因,就是上一集讲的政体方面的制度设计(戳:《脆弱的崛起》),让魏玛共和国权力无法正常运转,只能频繁动用宪法赋予的“第48条”特权。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被任命为总理,魏玛共和国开始进入了希特勒时代。

这是德意志帝国又一次“叛逆”,又一次不成熟的成长。

04


希特勒时代

德国的局势越动荡,对于纳粹来说就越有利。因为纳粹向德国人反复宣传许诺的,就是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大”德意志民族国家。

这个阶段,我们看到了希特勒超凡的演讲术——

1.要复仇!一战的屈辱,《凡尔赛条约》的割地赔款,激起了德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绪。

2.要反犹!把通货膨胀,经济萧条导致的贫穷,都归结到了犹太人身上。毕竟,在金融资本方面,犹太人真的太出名了。

3.要反左!这是说给资本家听的,当1932年下半年德国国会选举的时候,魏玛政府的中间派已没有多少选票了,大部分选票都去了极右翼的纳粹党和左翼德国共产党。

这意味着,对于资本家来说,如果不支持纳粹,那么就是共产党上台。两害相权取其轻,资本家更害怕德国共产党,于是纷纷倒向了纳粹。

然后,1933年2月发生国会纵火案,纳粹党借机大举镇压德国共产党,掀起了白色恐怖。1933年3月21日,德国国会以超过三分之二的法定多数通过了著名的“授权法案”——纳粹可以通过任何法律,而不需要议会的同意。

自此,德国进入了真正的纳粹时代,少年终成恶龙。

在希特勒时代,希特勒做了三件重要的事。首先是失业不见了——纳粹上台以后仅仅五年,德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一倍,失业人口降到100万以下,这简直就是“纳粹经济奇迹”。

图片

图7:阿道夫·希特勒

希特勒怎么做的呢?第一:推出大规模的公共基建项目;第二:扩大国家和纳粹党官僚机构;第三:扩军;第四:“婚姻贷款”——即女子结婚后国家给一笔贷款,只要在家里不工作,且生够四个孩子,贷款就不用还了。

其次,是废除《凡尔赛条约》的限制,大量扩充军备。

希特勒的前两件事,最大的后果是国家财政赤字。1938年,国家赤字达到了95亿马克!!于是,接下来就发生了著名的“水晶之夜”——疯狂掠夺犹太人的财富。

抢完犹太人财富后怎么办?只有去抢其他国家的资源。于是,就有了希特勒的第三件事情——迫使英法签署《慕尼黑协定》,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

就这样,这台纳粹机器一步一步走向了战争深渊,直至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靠战争崛起的“军国主义国家”,也注定无法摆脱战争的泥潭。因为停止战争的唯一办法,就是进一步扩大战争。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选择自杀,仅存在12年的第三帝国就此覆灭。

从懵懂少年,到年轻气盛,再到目中无人,最后变成恶龙后走向覆灭。正如作者哈夫纳在书中所说:“德国这段历史的悲剧在于,它的成功往往是建立在暴力和独裁之上。”

以史为鉴,要经历多少的泪水和毁灭,我们才能真正明白,和平时代的珍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