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消了痰湿,软了坚结,病就逃了!一个神奇的方剂

 当归与地黄 2023-09-29 发布于四川


体表有一种包块,多少不论,大者如枣,小者如豆,一般无红肿无痛,软滑且可以移动,不会化脓溃破。

长在周身的叫痰核,长在颈部的叫瘰疬,长在眼睑的,叫胞生痰核。

分别可和西医病名脂肪瘤,淋巴结核,霰粒肿搭上关系。

病因多由于胃肠积了热,脾虚生了湿,熬炼成痰,聚于皮下,久则成了包块,被称为痰核。

清代医书《医宗金鉴》有个治疗眼胞及周身痰核的方剂,名为

化坚二陈丸。

组成:

陈皮、半夏(制)各15克,茯苓20克,僵蚕(炒)30克,川黄连5克,甘草(生)5克,荷叶3克,水煎分三次服用。(剂量供参考)

根据痰核由湿痰凝聚的特性,化痰湿名方二陈汤四员大将:陈皮半夏茯苓炙甘草,便入了选。不过因痰核多因受热熬炼,故将炙甘草改为了具清热力的甘草。

陈皮和半夏均燥湿化痰,且陈皮还理气健脾,半夏和胃降逆,让脾胃的功能强健起来,气机通畅起来。再用茯苓利水渗湿而健脾,让痰核没有存在的根据地。

僵蚕在本方用量最大,可算是上阵杀敌的猛士了。其味咸,有软坚散结之能,这令人想到方名里的化坚二字。而坚结多由痰凝,故可兼及化痰,用治痰湿积聚的各类包块。

比如有一个方子,乌梅僵蚕丸,正是以乌梅和僵蚕等量制成丸剂,能化瘀消直肠息肉,而息肉也是一种痰湿积聚。

而且中医有种说法,痰核生于身体上部者多挟风热,生于下部者多挟湿热。僵蚕有祛风散热之能哦。

而就湿热来说,那可太对黄连的所治了。

黄连以味苦出名,且其性寒,能泻火燥湿。其泻火的部位,如同它根茎相连的特色,将心肝胃大肠经的湿火连起来拿下,从而阻止痰核生成。其泻心火的特色,让人想到诸疮痛痒皆属于心,痰核也属于诸疮痛痒的一类。

最后一味荷叶,青色入肝,能散瘀血,消肿除痈。其轻清的性质,又能升发脾胃元气,帮助新陈代谢。原方中对荷叶的采用,是将它药打为细末后,加荷叶熬汤煎煮,制作成丸剂,如绿豆大。每服6克,白开水送下。但如今这样操作一来麻烦,二来很多人制作不好,故权衡之下,可将其与它药一道煎水服用。

关于本方所治眼胞痰核,也就是常称的霰粒肿,易和麦粒肿混淆,但麦粒肿发病时有红肿热痛这类急性症状,而霰粒肿一般不会,除非是长的时间长了,方可能隆起发红,眼胞感到重坠胀涩。

而在周身的痰核,常被称为脂肪瘤,可分为单发和多发,单发常见于颈肩腹和四肢近端等处。

多发的甚至可多达上百个,常散在于全身或集中于某处,大小不等,虽然无痛,但身体上长那么多包包块块,总是令人不舒坦,那就将它治了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