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楼是一种很特别的南方民居。它的特殊建筑形式在于天井居中,“回”字形楼房里四周走廊相连相通,形成回廊,坊间称可以骑马而过,故称“走马楼”,又称“走马转角楼”。走马楼上通下达,上下和出入都很便利,是一种实用型民居。作为历史建筑遗存,走马楼十足惊艳并值得被记录。 ![]() 上海市金山区张堰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被誉为“浦南首镇”。相传西汉留侯张良功成身退,曾随赤松子在此地隐居,故张堰镇旧名“赤松里”,又称“张溪”。张堰地处东海之滨,常受海水倒灌威胁,唐代时为抵御海潮,避免张堰以北成为“灌水区”,遂建华亭十八堰,其中就有张泾堰,自此,赤松里镇因而易名为“张堰镇”。 ![]() 走马楼内大天井 走进政安弄,只见窄窄的弄堂迂回曲折,两边院墙高低错落,里面有不少一、二层砖木结构的老宅,安放着寻常百姓的日子,门口散乱停着几辆电瓶车、自行车,偶尔传出外地人听不懂的吴越软语,氤氲着江南烟火人家的散淡平和。弄堂的石板路一直延伸向北,一路流淌着历史的悠然和宁静。 ![]() 走马楼一角 唐代诗人温庭筠曾作《走马楼三更曲》:“春姿暖气昏神沼,李树拳枝紫芽小。玉皇夜入未央宫,长火千条照栖鸟。马过平桥通画堂,虎幡龙戟风飘扬。帘间清唱报寒点,丙舍无人遗烬香。”据说,诗名虽曰“走马楼”,实是一种供骑马行走的廊桥式建筑,可以直通殿堂,虽形制与陈氏走马楼相异,但寓意相同,均取意“通达无阻”。陈氏走马楼二楼,楼廊四角回转,迂回相通,各房间彼此套连,不失通透。这间房跨门即可入那间房,那间房推开窗亦可见对面屋内陈设,互为通达,甚至隔窗可见邻家高宇老瓦,白墙花窗,更有紫藤绿树飞鸟,还有蓝天白云浮游,让走马楼顿时明媚开阔起来,楼内便自成一方天地。 ![]() 走马楼四方楼体规整周正,透着老派的严谨、稳重与大气 在金山近代史上,走马楼承载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民国初年(1912年),政府实行地方自治,金山设朱泾市和张堰市两个市级行政机构。张堰市管辖金山南部区域,张堰市公所就设在这里。民国十三年(1925年),这里是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金山县临时党部所在地。更值得一提的是,1926年春,金山县历史上第一个共产党地方组织——中共浦南特支(亦称金山特支)在这里成立。特支书记李一谔是金山第一位共产党员,他带领支部成员活动在金山、松江一带,就在陈氏走马楼里办公。李一谔19岁考入上海文治大学,后归乡,变卖家产筹款办学,创建金山县第一支农民武装队伍。 ![]() 走马楼大门屏风 在张堰,100多年的走马楼并不孤单。距走马楼不足百米的花贤路29号是白蕉艺术馆,其内部展陈着“20世纪文人书法四大家”之一、一代书画大师白蕉先生的生平与不凡的艺术成就。沿政安弄向东南,就可以看见新建路路口的一根石柱,在车辆和人流间很容易被忽略,这是明代为纪念张堰籍抗倭功臣、广西太平军知府吴梁所立“三命坊”,成为后世官员立德修身律己的镜鉴,现只存一柱。 ![]() |
|
来自: 常熟老李jlr5mr > 《★上海老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