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统民居视野 || 沪上张堰,有座走马楼

 常熟老李jlr5mr 2023-09-29 发布于江苏

图片



走马楼是一种很特别的南方民居。它的特殊建筑形式在于天井居中,“回”字形楼房里四周走廊相连相通,形成回廊,坊间称可以骑马而过,故称“走马楼”,又称“走马转角楼”。走马楼上通下达,上下和出入都很便利,是一种实用型民居。作为历史建筑遗存,走马楼十足惊艳并值得被记录。



图片

上海市金山区张堰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被誉为“浦南首镇”。相传西汉留侯张良功成身退,曾随赤松子在此地隐居,故张堰镇旧名“赤松里”,又称“张溪”。张堰地处东海之滨,常受海水倒灌威胁,唐代时为抵御海潮,避免张堰以北成为“灌水区”,遂建华亭十八堰,其中就有张泾堰,自此,赤松里镇因而易名为“张堰镇”。

张堰镇因留存大量明清建筑而闻名,其中不乏精品民宅。政安弄26号就坐落着一座建于晚清的双层结构走马楼,颇具地方特色。它的独特建筑形式在于天井居中,“回”字形楼房里四周走廊相连相通,形成回廊,坊间称可以骑马而过,故称“走马楼”,又称“走马转角楼”。听闻此名,便令人想要一探究竟。

图片

走马楼内大天井

走进政安弄,只见窄窄的弄堂迂回曲折,两边院墙高低错落,里面有不少一、二层砖木结构的老宅,安放着寻常百姓的日子,门口散乱停着几辆电瓶车、自行车,偶尔传出外地人听不懂的吴越软语,氤氲着江南烟火人家的散淡平和。弄堂的石板路一直延伸向北,一路流淌着历史的悠然和宁静。

行至政安弄北端,就能看到那幢双层走马楼。这幢小楼是里人陈中一的母亲所建,故当地人称“陈氏走马楼”。小楼大门安置在一段院墙中间,白墙黛瓦,大门连着门厅,前后二进二层。越过门厅即是院落,院落虽不大,却古色古香,韵味无穷。院内以青石板铺地,古朴雅致,嫩绿的杂草正努力从石缝间探出头来。四方楼体规整周正,赭红色的楼墙透着老派的严谨、稳重与大气,砖墙木梁结构则呈现出形体的简练与硬朗。楼中斗拱、飞檐、藻井虽一应俱全,但大都构制简约,以此表现了居者淡雅简朴的审美偏好。各房间梁、柱、檩直接结合,尤其是穿斗抬梁简化了房屋结构,以更少的材料换取了更大的建筑空间。廊柱勾连,雕梁画栋,肌理清晰,工艺考究。走马楼从整体到细节,无不体现了典型的明清艺术审美取向和江南民居建筑风格。陈氏走马楼建筑总面积达600多平方米,虽谓“走马”,却并非真常走马,仅仅是个比喻,意为开放、畅通。

图片

走马楼一角

唐代诗人温庭筠曾作《走马楼三更曲》:“春姿暖气昏神沼,李树拳枝紫芽小。玉皇夜入未央宫,长火千条照栖鸟。马过平桥通画堂,虎幡龙戟风飘扬。帘间清唱报寒点,丙舍无人遗烬香。”据说,诗名虽曰“走马楼”,实是一种供骑马行走的廊桥式建筑,可以直通殿堂,虽形制与陈氏走马楼相异,但寓意相同,均取意“通达无阻”。陈氏走马楼二楼,楼廊四角回转,迂回相通,各房间彼此套连,不失通透。这间房跨门即可入那间房,那间房推开窗亦可见对面屋内陈设,互为通达,甚至隔窗可见邻家高宇老瓦,白墙花窗,更有紫藤绿树飞鸟,还有蓝天白云浮游,让走马楼顿时明媚开阔起来,楼内便自成一方天地。

作为上海市金山区重点保护文物,陈氏走马楼虽经精心修缮,焕发了一番新气象,却仍保持着古旧沉着的色调。现代文明落在旧时光里,像从天井倾泄下了阳光,木廊、窗棂、地板光影绰约,别有一番韵致。如今,文创雅集生活空间——“金邑传集”入驻走马楼,平添了几分艺术气息。


图片

走马楼四方楼体规整周正,透着老派的严谨、稳重与大气

在金山近代史上,走马楼承载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民国初年(1912年),政府实行地方自治,金山设朱泾市和张堰市两个市级行政机构。张堰市管辖金山南部区域,张堰市公所就设在这里。民国十三年(1925年),这里是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金山县临时党部所在地。更值得一提的是,1926年春,金山县历史上第一个共产党地方组织——中共浦南特支(亦称金山特支)在这里成立。特支书记李一谔是金山第一位共产党员,他带领支部成员活动在金山、松江一带,就在陈氏走马楼里办公。李一谔19岁考入上海文治大学,后归乡,变卖家产筹款办学,创建金山县第一支农民武装队伍。

离张堰40多公里的青浦练塘古镇,是陈云的家乡。中共江苏省委建立淞浦特委领导金山等10个县的农民运动,陈云被任命为特委委员兼组织部部长。1928年夏,陈云到金山开展工作,办公地点设在走马楼。在这里,他和李一谔等人日夜筹划,制定了《浦南秋收暴动决议案》,发展党团组织,筹备农民武装部队,开展秋收抗租抗债斗争,把金山浦南的革命斗争引向土地革命。1929年,在陈云的部署下,李一谔领导“新街暴动”,不幸被捕后英勇就义于松江西河庄刑场,年仅31岁。

图片

走马楼大门屏风

在张堰,100多年的走马楼并不孤单。距走马楼不足百米的花贤路29号是白蕉艺术馆,其内部展陈着“20世纪文人书法四大家”之一、一代书画大师白蕉先生的生平与不凡的艺术成就。沿政安弄向东南,就可以看见新建路路口的一根石柱,在车辆和人流间很容易被忽略,这是明代为纪念张堰籍抗倭功臣、广西太平军知府吴梁所立“三命坊”,成为后世官员立德修身律己的镜鉴,现只存一柱。

任凭时间流逝,走马楼在历史中萧然伫立,古风古韵,亦不乏铁肩风骨。说的是走马楼,也是古镇张堰。

图片

走马楼内书画工作室




撰文 | 高艳
供图 |  陈建国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