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已过 在众多夏日美食中 被称为“水中人参” 苏州“水八仙”之一 鲜灵灵的鸡头米 等待了一整年 本地鸡头米终于上市了 苏州人会吃,又有着不时不食的传统,对于这种每年只出产一次,三分清甜七分软糯的鸡头米,确是没有任何抵抗力。 即使价格高达每斤120元以上,他们仍会毫不犹豫地购买尝鲜。 苏州人喜欢食用鸡头米,这不仅因为它富含营养、具有滋补价值,而且味道美妙可口,独具特色。 最常见的吃法就是用清水加冰糖,做成桂花鸡头米汤,清隽无匹。 当然配上虾仁、马蹄、菱角、藕片等食材,炒出一盆时令小菜,也是这个季节的时鲜美味。 ![]() ![]() ![]() ![]() ![]() 苏州洼地水塘处处皆是,故鸡头米也处处皆有,其中以吴江产的最为优质。 《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草木典》记载:“物产鸡头,实大而甘,植荡田中。北过苏州,南逾嘉兴,皆给于此。浙之西湖有之,不及此也。” 吴江产的鸡头米外壳薄且呈浅绿色,口感丰富美味。如今,在同里地区种植的鸡头米最为普遍。 我查询得知,同里湘娄村是鸡头米的主要种植基地,于是前往了解其种植、采摘和加工过程。深深地感受到这道美食从种植到上桌竟十分不易,真可谓之“粒粒皆辛苦”。 湘娄村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同里镇同里湖北岸,由8个自然村组成。耕地面积3144亩,鱼池面积900亩。 同里湖、九里湖围绕其中,是块“土地肥沃,风调雨顺”的宝地,也是种植鸡头米的极佳之所。 进入村庄,就是一望无际的满眼葱绿,硕大的芡叶铺满水面,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 此时已经是上午9点左右,虽然在村里看到了大片的鸡头米种植地,但却没有看到采摘的人。 于是我四处打听,恰巧旁边有几位老人在家门口摇扇纳凉,告诉我东南边有人正在采摘鸡头米。 于是我兴冲冲地赶过去,遇到一对外地口音的夫妻已经收工了。他们见我过来非常热情地解开麻袋,展示他们的劳动成果。 硕大的青色果实包裹着淡红色的籽粒,剥开籽粒后,里面是略带浅绿色的可食用白色鸡头米。 在交谈中,了解到采摘鸡头米一般要在凌晨1点起床,而他们夫妻俩则更早,12点就起来了。这是为了给剥壳人留出时间,以便清晨菜场上,人们能买到当天采摘的新鲜鸡头米。 当太阳缓缓升至头顶,炎热难当。那对外地夫妻指了指不远处说:“这里还有人在采。”仔细一看,果真。 赶紧跑过去,生怕他们采完回家。只见农民们站在齐腰深的水面上,正拿着竹刀在池塘里弯腰细细摸索着。 一把竹刀、一个浮盆上放几个小桶,就是采收的全部装备,工具虽然简单,采摘过程却是细致的技术活儿。 农民们凭借“火眼金睛”,熟练地划开水面的“绿盘”,将成熟的芡果拉出水面,再用竹刀迅速割开果实基部,动作麻利、一气呵成。 正巧,水田里一位老人向我走来,他手里提着一株鸡头米生长的果柄,跟我说这一片种植地都是他承包的,并解释着采摘的不易。 鸡头米背部叶子带刺,采摘要戴上特制手套,用竹刀切的时候也要当心,不能伤到果柄,这是个技术活。 当他展开被刺成伤痕累累的双手,我有些震撼,我们口中美味来之不易。 ![]() ![]() 由于鸡头米种植的特点,现在还全部需要人工种植、采摘,从四月初催芽、育苗,五月移苗,六月定植,七月开花,八月采摘。期间实施水位调节、防风、追肥、除草等田间管理十分繁琐和辛苦。 他说:“大家都嫌鸡头米贵,其实成本也大。请人每采摘一个果要1.2元,剥一下每斤7~8元,一斤果也只能剥个一到二两。所以,价格自然就贵了”。 “现在青年人已经吃不了这个苦了,现在种鸡米头的基本都是老人了。” 而刚收割的鸡头米,需要马上剥开,才能保持最佳的口感。我在现场剥了一颗,放入嘴中,甜甜的、水润的、酥软的口感,和平时吃到的香糯味确实不太一样。 ![]() 在苏州市场上,手剥和机剥的鸡头米价格相差近一倍。手剥的鸡头米是精选嫩颗粒的鸡头米籽,需用铜指甲一点点剥。力气不够轻柔,就无法剥开;如果力气过大,鸡头米就会爆裂破碎,失去原有的价值。剥一斤鸡头米就要耗费一个小时以上的时间。 相比之下,机器剥皮使用老颗粒,暴力脱壳,目前设备的精度还不能降低老嫩适度鸡头米籽的破损率。经过机器处理后留下来的部分是比较老的部分,其口感完全无法与手工剥皮相比。 网上介绍很多办法,我现场向米农请教,其实很好区别。 手剥的不是纯白,略带浅绿色,颗粒光滑。 而机剥的相对比较白,且摸上去比较粗糙。 苏州有很多东西,都是没有办法进行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比如刺绣、缂丝、核雕等等,现在这些都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依然只能沿用传统的工艺。 今天,想不到一颗小小的鸡头米也会如此? ![]() 【更新声明】 本号周一、三、五上午6点更新 带来苏州更多的地道风物 期待热爱苏州文化的您 给予支持和关注 |
|
来自: 常熟老李jlr5mr > 《苏州美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