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类艺术万年史-186》法国的古典主义艺术及其他流派(上)

 地球生物与人类 2023-09-29 发布于上海

法国的古典主义艺术及其他流派(上)

1.法国古典主义艺术的产生

在欧洲艺术史上,古典主义指的是以古希腊和古罗马艺术为典范的艺术,一般具有明晰、严谨、精确的特点,形象和谐协调,歌颂理想主义,表现人的活力,多以神话、圣经与历史事迹为题材,气魄宏伟,有人概括它为"伟大风格"。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古典主义得到集中的表现。但在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艺术主要盛行于法国。文学领域也是如此。

法国古典主义文学艺术的产生是与法国当时的社会情况紧密联系的。自16世纪以来,在法兰西的领土上,政治、宗教和社会各方面都十分复杂。长达30年的宗教战争,既是国王和信奉天主教或信奉新教的胡格诺贵族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又是新兴资产阶级与原有的封建贵族之间深刻矛盾的反映。

残酷的战争使国家四分五裂,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引起了大规模的农民和平民起义。1594年,亨利四世继承了王位,他是王权的最高代表,同时兼任胡格诺派的领袖,此时决定采取新的政策,坐收以退为进的效果。他本人改奉天主教,承认天主教依然是"正统的国教",但胡格诺派的教徒保有信仰和崇拜自由。国家因此得到初步安定,并开始振兴经济,使衰弱的农业逐渐恢复,工商业也走上了发展的轨道。1610年,路易十三登基,在担任首相的大主教黎世留的辅政下继续执行这种政策。当路易十四当上国王时,王权已相当巩固。路易十四得到红衣主教马扎兰的辅政,在同一方针使国力进一步增强。获得迅速壮大的资产阶级支持国王加强中央政权,实行君主专制,削弱地方贵族的割据分立的力量。1661年,路易十四开始亲掌政权,宣称"朕即国家",君主专制制度从此进入全盛时期。路易十四的统治一直延续到他去世之日,跨越世纪到1715年止。

在上述背景下,歌颂王权和为宫廷服务成为17世纪法国各种文化活动的中心,文学与艺术都是这样。当意大利的巴洛克艺术以其绚丽多姿和神秘色采而被天主教会利用来炫耀教会的神圣、光辉、财富和权威时,法国的艺术则用于赞美自称为"太阳王"的路易十四,神化其统治,并给以他为首的宫廷贵族提供雍容典雅的、光彩夺目的精神文化与娱乐享受。强调自身的至高无上的权威,以便保证长期"国泰民安"的国王,对巴洛克艺术过分狂热的宗教色彩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虽然并不能绝然排除其影响,在某些方面两者还显出相容的共性。总的说,面对意大利的各个艺术流派,法国人更愿接过学院派的教义,继承文艺复兴的传统,追随古希腊和古罗马,在有规范的智慧和理性指导下,创作庄严而伟大的作品。于是古典主义艺术在法国得到了堪称辉煌的发展。

早在路易十三统治的时候,担任首相的黎世留就决定以政府的名义倡导古典主义。他亲自创立了"法兰西学士院",作为全国的文化领导机构。1648年,在路易十四的统治时期,又建立了"皇家雕塑绘画学院"。由此正式形成法国的学院派。如果说在意大利,学院派基本上是民间的艺术流派,那么在法国,它就打上了深深的官方烙印,是君主专制政权下的产物,并为它服务的。在"皇家雕塑绘画学院"的领导人勒布伦(1619-1690年)看来,绘画应是由一套法则和观念主宰的艺术。这"法则观念"就是古典主义的准则。这正如在悲剧创作中推行所谓"三一律"一样。

但是,应该说明,古典主义虽然是王权所支持、倡导和钟爱的,而且在建筑、绘画和雕刻以及音乐和戏剧等几乎所有艺术领域,都有一批艺术家主要是投宫廷所好,为它而进行创作的,然而还有一些艺术家不属于宫廷。他们虽也崇尚古希腊和古罗马,继承文艺复兴传统,却不去为王权效劳。于是形成了宫廷古典主义和宫廷外的古典主义。

同时,学院派所定下的准则并不是对所有文学艺术门类都同样严格。例如对音乐的统制就较为松驰。虽然宫廷的音乐生活十分兴盛,也形成了专门的宫廷音乐,在某些方面同样有规范,但总的说不是很严厉。再说,古典主义在客观上并不能完全抵制巴洛克的影响。应该强调,它甚至从后者吸取了大量养分。

2.古典主义绘画、建筑和雕塑

1)古典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

17世纪的法国古典主义绘画,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在前半世纪,宫廷古典主义出现了乌埃(1590-1647年)、佩里埃(1600-1650年)和勒絮尔(1617-1655年)等重要画家,同时宫廷外的古典主义产生了两位大师——普桑(1584-1665年)和洛兰(1600-1682年)

乌埃生于巴黎,在罗马生活了很长一段时期,于1627年回到法国,成为路易十三的首席宫廷画师,从此放弃他以前在意大利所形成的卡拉瓦乔风格,而把学院派和巴洛克折衷起来,绘制了许多意在歌颂王权、路易十三和黎世留的作品,其画面大多以神话和宗教故事为题材,实际是寓意现实,例如以女神弥涅尔瓦象征法国王朝,赞美王宫对艺术的弘扬,等等,代表作有《贤明带来和平与丰收》、《富饶》、《丘比特与普赛克》、《赫尔古勒斯在奥林波斯山》、《路易十三肖像》和《缪斯乌拉尼亚和缪斯卡利俄珀》等。

勒絮尔是他的学生,代表作有《尼罗河边的婴儿——摩西》、《三个缪斯》和《圣马丁的弥撒》等。

17世纪上半期是宫廷外古典主义的辉煌时期。后人普遍认为真正创造法国绘画上的古典主义传统的两位大艺术家都是宫廷外的名家,即普桑和洛兰。普桑在1624年去罗马,除1640年曾往巴黎为卢浮宫工作了两年外,大半生都在意大利。他深受古希腊和古罗马传统的熏陶,又特别向往提香的人文主义精神和拉斐尔的充满理智的艺术观念。他本人认为:"绘画总应该表达思想。无论是绘画也好,或者部分的构图也好,绝对不应该是故意做作出来的,而应该是完全符合主题的性质的。"所以他的全部作品都遵循着严格的理性,画中的人物都被理想化,描绘成为崇高的、充满英雄气概的形象,代表作有《纳尔西斯和伊奥》、《花神王国》、《诗人的灵感》、《沉睡的维纳斯》、《劫夺萨宾妇女》、《酒神的节日》、《阿斯杜德的鼠疫》、《台阶上的圣母》、《所罗门的判决》、《基督一家和伊利沙白、圣约翰》和《自画像》等,题材大都取自神话、历史、宗教和文学故事。1648年起,风景在他的作品里日益占据重要地位,使大自然与某些道德主题密切地结合,例如《圣马太和天使》、《福西翁的下葬》、《季奥吉尼斯》和《俄耳甫斯》等作品都是如此。

洛兰原名热莱,年轻时就去了罗马,并在意大利渡过一生,长达50多年,他专长于绘画风景,作品中的人物有的是助手绘制的。罗马风光、乡村景色,海港和海景、圣经和神话中的田园都是他的题材。重要代表作有《埃及女王克娄巴特拉在塔尔索登岸》、《示巴女王乘船》、《劫走欧罗巴》、《海景,阿喀斯和枷拉忒亚》、《中午》、《早晨》和《逃亡埃及》等。他的空间概念和构图方法都严格按照古典主义原则,其成功之处包括善用色彩,有的色泽柔和,有的光彩夺目,有的层次分明,有的浑然一体。景物充满诗意,富有魅力,人物往往只起点缀作用,但恰到好处,主题很明确。

17世纪后半期,法国宫廷古典主义进入全盛阶段,继而逐渐衰落。主要画家除勒布伦外,还有米尼亚尔(1612-1695年)、里戈(1659-1743年)和拉吉利埃(1656-1746年),后面两人已跨进18世纪。

勒布伦在1663年被任命为皇家雕塑绘画学院院长。该院接着制订了更明确的古典主义原则,把古希腊艺术视为最高的艺术,其次是拉斐尔和普桑的艺术,宣称这是遵循"伟大风格",不容违背。他本人作为路易十四的首席宫廷画家,从事了多方面的创作,包括绘画、建筑、家俱、挂毯和雕塑,产量惊人。他在绘画中常以古代人物隐喻路易十四,例如《亚历山大.马其顿进入巴比伦》等,实际上歌颂了"太阳王"的显赫战绩。凡尔赛宫镜廊的天顶壁画也是他的巨作,始于1679年。他的宗教绘画《圣母哀悼基督》和《圣家族》等也很著名。他还绘制肖像画,如《大法官赛吉埃骑马像》等。米尼亚尔的代表作《亚历山大.马其顿伟大的胸怀》等,里戈的代表作《路易十四肖像》等,都是间接或直接歌颂"太阳王"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