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蚌埠的中秋习俗,你知道吗?

 lj0279 2023-09-29 发布于安徽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今天是中秋佳节

蚌埠发布在此

祝您阖家团圆

幸福美满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农历八月中旬是秋粮收获之际,人们会举行一系列庆祝活动,称为“秋报”。后来祭祀的色彩逐渐褪去,而这一节庆活动却延续下来。到了唐宋年间,中秋节逐渐成为固定的节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时节,气温凉爽,月朗中天,正是观赏月亮的最佳时令。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

图片
图片
图片

今天

蚌埠发布邀请民俗专家郭学东

为我们细说老蚌埠的中秋习俗

图片

蚌埠传统的中秋节

郭学东

蚌埠传统的中秋节风俗,是在皖北大商埠中形成的。对于商埠人家,更看重的是这个节在一年之中的时间节点,所谓“年过中秋,月过半”,意指每月过了一半就很快要到月底,而中秋一过,离过年不远了,于是,特别看重中秋节。

当然,蚌埠人首先把中秋节作为“团圆节”,最具象征意义的是百姓家都要烙糖饼。它像小碗口那么大,里面包上芝麻红糖或白糠的馅料,替代月饼。中秋节当天下午,过去的蚌埠人家,就像过年包饺子一样,各家就忙着烙糖饼。这糖饼原叫“火食”,本来是山东一带用扛子压面,火石烤灸的方便食品。传到蚌埠一带,变成发面烙成的“团圆饼”。后来才有了在工厂里制作的铸铁做的月饼模子,还原到铁质烤灸,做起来更省劲。

图片

图片

龙子湖区两站社区居民烹制糖饼  刘晨  摄

除了月饼作为中秋节的标志性食品,“团圆饭”也是过节的重点。所谓“天上月地上家圆”。讲究的家庭,一般要烙个大的祭月的圆饼,大如银盘。晚上家宴,全家分享。咬开外酥内软的饼子,品尝着又香又甜的白糖芝麻馅,让全家人感到,这日子过的味美香甜!这顿饭最大的特色是,一改端午过后的夏季清淡饮食,鸡鱼肉蛋,各色时蔬,一应俱全。第二天八月十六,照例是接女婿女儿和外孙来家里的日子,如同过新年一般有着庄重的仪式感。

蚌埠商埠风俗,中秋节前各家商店要结清往来赊欠帐目。中秋前各家糕饼店,苏式和广式的两种月饼争相上市。最受欢迎的是二马路“稻香村”的月饼,而“一品香”则与它不相上下。上世纪30年代后,以二马路“四美”茶食店售出的烟、酒、罐头、铁听饼干等扎成的成套礼品颇为时髦。

图片

图片

蚌埠市民选购月饼  刘晨  摄

金风送爽,丹桂飘香。中秋节夜,一轮圆月悄然升起。“团圆饭”后祭月,这一般是在家庭开展的活动,有的蚌埠人家在庭院开展。因月婆婆的原形是嫦娥,按照“男不祭月,女不祭灶”的传统习俗,祭月由家庭主妇担当主祭,全家老少齐配合,开始摆上祭品,方桌中间为月亮的神位。大如银盘的团圆饼,表达着蚌埠人对月神的祈盼;石榴是怀远特产、多节鲜藕和带枝节的毛豆,都是以植物繁茂,象征人丁兴旺。城区人家有小院子的住户,特别是郊区乡村殷实之家,在小院子里陈列月饼、石榴等贡品,敬月祭祖,全家围坐,欢聚团圆。城里住宅拥挤空间狭小的人家,有时也会被邀到有院子的邻居家,孩子们来在院子里,仰望星空,听大人们以“嫦娥奔月”为话本,讲述月婆婆的故事。中秋祭月、赏月,也变成了亲朋邻里联谊的好机会。实际上,许多小院里,即便没有摆贡品,也会邀请亲朋邻里一同赏月。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制作月饼  刘新义 摄

旧时,蚌埠人家过中秋节除了吃月饼和祭月外,在郊区农家,还有“摸秋”习俗。年轻人摘毛冬瓜画上人面五官,送不育夫妻,祝愿早生子女。孩子有的去田野“偷青”(花生、萝卜、向日葵),边吃边戏闹。一群机灵的小男孩,举着火把,正向田地里走去。小伙子们用麦秸、稻草扎制成三四尺左右的把子,在田野上点燃,无数个火把串在一起,如同火龙游走在田埂上。当“火把”快要烧尽的时候,大家纷纷把“火把”抛向夜空,顿时火把像开了花似的在夜空中绽放出点点火星,景象颇为壮观。春种秋收,硕果累累。“八月十五摸秋不为偷”。从怀远、固镇农村到蚌埠一带,都有着“摸秋”习俗,他们举着火把,在月光下走进田园,摘取各种瓜果。

“撂火把”习俗,传说是元末颍州刘福通起义时流传下来,从阜阳到怀远乡村,过去都有这种活动。同时,也还把它作为庆丰收的习俗,边撂火把,边喊到:“撂火把,结大瓜”!小伙子们准备把冬瓜、南瓜送给婚后不育的人家。冬瓜因其籽多,一般人家还是更喜欢送冬瓜。他们把用红布包裹的冬瓜,走向求子的人家去。“摸秋送子”,给中秋佳节带来新的美好祝愿,期盼五谷丰登,阖家团圆,子孙兴旺!

图片


更多信息请下载“蚌埠发布”APP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