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狂犬病那些三十年、五十年的超长潜伏期是怎么来的?

 无色非非想 2023-09-29 发布于四川
图片
一朝被狗咬五十年心难安
有句俗话叫,“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但是,对于有些人来说,遭遇到“一朝被狗咬五十年心难安”的这种更大的困扰。
一方面,我们知道,狂犬病发作的发病死亡率近乎100%。
换句话说,一个人一旦患上狂犬病将必死无疑。
另一方面,这种困扰很大程度上来自坊间流传的“狂犬病潜伏期可超过20年,甚至达50年”的流言。
狂犬病的潜伏期真的可达几十年吗?
与其他传染病相比,狂犬病的潜伏期的确要长得多。
图片
这主要是因为,狂犬病病毒是一种嗜神经(脑)病毒。
这种病毒的传播途径是,经由带毒的动物(主要是犬)的唾液污染被咬伤动物或人的伤口进入体内;由于其嗜神经特性,却不像其他细菌、病毒一样可以直接进入血液,经过血液循环到达感染部位;而是只能进入外周神经,主要是运动神经,沿着神经纤维缓慢、逆向向中枢神经转运。
图片
病毒在神经内转运期间,不会进行复制产生新的病毒;由于神经组织的隔离,也没有几乎接触免疫系统,刺激发生免疫反应。因而不会表现任何症状体征,也就是会一直处在潜伏期内。
图片
只有当病毒被转运进入中枢神经(包括脊髓)内,转运速度才陡然增加,并开始大量复制繁殖,感染脑组织,并引发严重的脑炎,疾病才会发作。
由于病毒在神经内的逆向性传播速度缓慢,潜伏期自然相对较长。
但是,病毒在神经内的转运的速度和距离存在很大的差异,因而狂犬病的潜伏期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流行病学数据表明,狂犬病的潜伏期最短的可短到只有5天,长的可达数年;大部分集中1到3个月,即30到90天之间。
具体来说,在30天之内的约30%,在31-90天之间的超过一半,达54%,超过90天的约占15%,另有1%上下超过1年。
狂犬病几十年的超长潜伏期是怎么来的?
当然是是以讹传讹的结果。
尽管这种以讹传讹主要来自民间的口耳相传和通俗媒体的报道;但部分也来自医学界一些专业人士不负责任的“宣讲”,甚至来自某些医学专业杂志的“病例报告”。
尽管这些“专业报告”的数量有限,却会产生巨大的误导性:
“这可不是我瞎说,有正规医学杂志的报告为证的啊哦!”
图片
比如,2016年《中国实验诊断学》上就报道了一例疑似潜伏期长达50年的狂犬病病例。
图片
2010年《海峡预防医学杂志》上也报道了一例疑似潜伏期达30年的狂犬病病例。
在外文医学文献库中,也可以找到这类的病例报告。
图片
比如,2012年印度报告过1例潜伏期超过25年的狂犬病病例。
这些超长潜伏期都是通过患者或家属对暴露(通常是被狗咬伤)时间的回忆来确定的。
在流行病学上,这并不被确认,因而只能算是“疑似”。
比如,印度的上述病例是1位48岁男子,因狂犬病发作死亡,发作后神志清醒的阶段患者自己回忆在23岁时曾经被狗咬伤,在他的记忆中,此后再也没有被狗咬伤过。因而,医生认为其狂犬病的疑似潜伏期超过了25年。
然而,到了缺乏医学专业知识的人那里,通常会自动默省掉“疑似”,而是以肯定句式加以传播,似乎狂犬病这些几十年的超长潜伏期就是科学事实。
也就是说,事实上,传言中的这些狂犬病超长潜伏期完全缺乏客观证据的支持。
WHO承认的“最长6年”的狂犬病潜伏期又是怎么来的?
很多严肃科普都在说,WHO承认的狂犬病最长的潜伏期不超过6年。
这种说法又是怎么来的呢?
这一说法的支持证据同样非常薄弱,仅仅来自澳大利亚对1例输入性狂犬病病例进行的调查。
图片
1992年报道的这个10岁狂犬病患者,是一位越南移民女孩,于1984年移民到澳大利亚。
由于澳大利亚是非疫区,此前仅在1987年诊断过一例旅游者狂犬病病例,这是第二个病例。
最初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女孩体内的狂犬病病毒基因带有越南地区流行病毒的分子特征,从而确定该女孩的狂犬病是在越南境内感染的,潜伏期至少有6.5年。
图片
但是,2008年进行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女孩感染的狂犬病病毒也带有香港流行的狂犬病病毒遗传特征。
而女孩及其家人在移民澳大利亚之前也曾经在香港居留过,虽然期间没有被狗咬伤的病史,因而也不除外在香港感染的可能。
如果是在香港感染的话,潜伏期则应该在4.5-6年之间。
也就是说,澳大利亚这个输入性狂犬病病例的潜伏期最长不超过6年。
这也是目前国际医学数据库中有证据支持的潜伏期最长的狂犬病病例。
仅此一例,而且是最长不超过6年;并不是已经确定其潜伏期就是6年。
由此可见,狂犬病潜伏期动辄超过10年、20年,甚至半个世纪的说法都不过是以讹传讹,根本没有任何可信的证据支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