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四章-学习过程(word版)

 天下无双 2023-09-29 发布于山西

一,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一般包括知识的获得,知识的保持和知识的提取三个阶段。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

1.1知识的获得

·知识的直观

知识直观就是学习者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材直观信息进行加,从而获得感性知识的过程,主要包括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三种方式。

·知识的概括

知识概括分为感性概括和理性概括,感性概括也称直接概括,它是在直观的基础上自发进行的一种低级的概括形式,理性概括是指,在有关理性知识的指导下,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感性知识经验,进行自觉的逻辑加工改造,来揭示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与内在联系的高级概括形式。

·为了有效的进行知识概,教师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充分运用变式

·进行科学的比较·适当运用正例和反例

·启发学生进行自觉的知识概括

1.2知识保持

知识的保持又称知识的巩固,是指对新建构意义的持久记忆。

·知识的遗忘

知识的遗忘是与知识的保持并存的一种心理过程。遗忘是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是错误的再认与回忆。

·遗忘的原因

·消退说、干扰说、压抑说、提取失败说、同化说

·遗忘的克服

·深度加工记忆材料

有效运用记忆术

进行组块化编码

适当过度学习

合理进行复习

1.3知识的提取

在知识的提取阶段,个体运用所获得的知识回“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并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使所学知识产生广泛迁移。

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

(一)程序性知识的表征

程序性知识主要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进行表征。

产生式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表征程序性知识的最小单位是产生式。

产生式系统

简单的产生是只能完成单一的活动。有些任务需要完成一连串的活动,因此需要许多简单的产生式。经过练习,简单产生式可以组合成复杂的产生式系统。这种产生式系统被认为是复杂技能的心理机制。

(二)智慧技能

1.智慧技能的定义

智慧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心智技能,它是一种借助内部力量调节、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阅读技能、写作技能、计算技能、解题技能、记忆技能等都属于智慧技能。

2.智慧技能的特点

·动作对象具有观念性

动作执行具有内潜性

动作结构具有简缩性

3.智慧技能的阶段

(1)加里培林(苏联)的心智动作阶段形成理论

·动作的定向阶段

·物质动作或物质化动作阶段·出身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无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2)安德森的智慧技能形成三阶段论

·认知阶段

·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

(3)我国关于智慧技能阶段的理论(冯忠良)

原型定向

原型操作

原型内化

4.智慧技能的影响因素

·活动模式

·知识基础·教学方法

(三)操作技能

1.操作技能的定义

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或运动技能。操作技能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能力,它总包含着精细的肌肉运动。

2.操作技能的特点

·动作对象的物质性

操作技能的活动对象是物质性客体或肌肉,具有客观性

·动作执行的外显性

操作技能的执行是通过外部显现的肌肉运动实现的,具有外显性

·动作结构的展开性

动作活动的每个动作必须切实执行,不能合并、省略,在结构上具有展开性

3.操作技能的阶段

·动作的认知阶段·联系形成阶段·自动化阶段

4.操作技能的影响因素

·有效的指导与示范

·练习

·反馈

三、认知策略的学习过程

(一)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信息加工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认知策略主要包括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1.复述策略

·定义

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常用策略

·利用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排除相互干扰

·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多种感官参与

·复习形式多样化·划线

精加工策略

·定义

精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精加工策略是一种理解性的记忆策略,和复述策略结合使用,可以显著提高记忆效果。

·常用策略

·记忆术·做笔记·提问

·生成性学习

·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组织策略

·定义

组织策略是整合所有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策略。当然,组织策略和精加工策略是密不可分的,如做笔记和写提要等实际上是两者的结合。

·常用策略

·列提纲·利用图形·利用表格

(二)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策略的概念

元认知是对自身认知的认知,具体的说就是个人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的意识与控制。元认知主要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

·元认知知识是个体关于自己或他人的认知活动、过程、结果以及与之有关的知识。·元认知体验是个体伴随认知活动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

元认知监控指个体在认知活动中,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积极地监控和相应的调解,以达到预定目标。元认知监控过程包括制定认知计划、监视计划的执行以及对认知过程的调整和修改。

元认知策略的分类

·计划策略

·监视策略调节策略

(三)资源管理策略

时间

环境

努力

人际关系

四、态度与品德的学习过程

(一)态度的概念与结构

态度的概念

态度是指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态度是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态度的结构

·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情感成分:是指伴随状态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这种体验包括喜欢与厌恶、尊敬与轻视、热爱与仇恨等。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行为成分:是指准备对某种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二)品德的概念与结构

品德的概念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体现,是指个体按照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因此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

品德的结构

品德的心理结构极为复杂。一般来说,品德主要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心理成分构成。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可以唤起人的道德动机从而推动人们产生道德意志和相应的道德行为。

·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是一种对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美丑以及执行意义的认识,其中包括道德概念与道德信念的形成以及运用这些观念去分析道德行为,对人或对事做出符合自己认识水平的道德评价。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道德观念、道德信念的形成有赖于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品德实现转化的催化剂。

·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的目的,积极调节自己的活动,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既定目的的心理过程。道德意志也要受到道德认识的支配。

·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指一个人遵照道德规范所采取的言论和行动,它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是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

(三)品德发展的理论

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自我中心阶段(2~5岁)

这时期儿童还不能把自己同外在的环境区别开来。

·权威阶段(6~8岁)

权威阶段的儿童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而且只根据行动后果来判断对错,而不会考虑行为的动机。有人称该时期为道德现实主义或他律的道德。

·可逆性阶段(9~10岁)

可逆阶段的儿童已不再把准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该阶段的儿童一般都形成了这样的概念:如果所有的人都同意的话规则是可以改变的。这—时期也称自律期,也就是自主期。道德发展到这个时期的儿童不再无条件地服从权威,当然这个时期其判断还是不成熟的,要到十一二岁后才能独立判断。有人称该时期为道德相对主义或合作的道德。

·公正阶段(11~12岁)

公正阶段的公证观念是从可逆的道德认识脱胎而来的,他们倾向于注重公正、平等。公正的奖惩不能是千篇一律的,应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

2.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前习俗水平

前习俗水平大约出现在幼儿园及小学中低年级(9岁以下)。该水平儿童的道德观念特点是纯外在的。他们为了避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

-阶段一: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也称服从与惩罚定向阶段。

-阶段二:相对功利定向阶段,也称行为的功用和相互满足需要定向阶段,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阶段。

·习俗水平

习俗水平一般是在小学中年级出现,一直到青年、成年。科尔伯格认为大多数青少年和成人的道德认识处于习俗水平。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能够着眼于社会的希望与要求,并以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已经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

-阶段三: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社会习俗的定向阶段。处在该阶段的儿童,个体道德价值与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向导,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

-阶段四: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也称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秩序和法规定向阶段。处于该阶段的儿童的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向导,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治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

·后习俗水平

科尔伯格认为,后习俗水平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才能到达。到达后习俗水平的人,其道德判断已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有了更普遍的认识,想到的是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的尊严,并已将此内化为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也称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社会法制取向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人认为法律和法规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他们看重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维持公正。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

-阶段六: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也称普遍原则定向阶段、良心或普遍原则定向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这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表现为能以公正平等尊重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

三个水平六阶段的发展顺序是由低级阶段依次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这种顺序既不会超越更不会逆转。

(三)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依从

·认同

·内化(信奉)

(四)态度与品德学习的条件

外部条件

·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学校教育·同伴群体

·内部条件

·认知失调·态度定式·道德认知

·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

影响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有效的说服

·灵活呈现正反论据·利用情感因素·以原有态度为基础

·树立良好的榜样·利用群体约定·价值辨析

·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