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亢仓子》:君子检身,常若有过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23-09-29 发布于山东

《亢仓子》有云:“君子检身,常若有过”,意思是说,君子修身律己、自我检视并不是偶尔为之的应景之举,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要像“吾日三省吾身”那样,成为一种时时处处的自觉,成为一种常态和生活方式。

亢仓子,春秋时期陈国人,相传是老子的弟子。他认为,对于自身缺点,“贤者见之宽恕而不言,小人暴爱而溢言,亲戚怜嫉而贰言”。自己有了过失,别人未必能发现,即便察觉到了也不见得会说出来。这时,主动的“检身”就格外重要。

道理人人都懂,但并非每个人都能时刻践行。认识到错误不难,但要用坦诚的心灵面对它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就连孔子都发出感慨:“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意思是说没见过有谁能意识到自身错误而深感自责的。可见,遇事克己自省、直面己过,并不容易。

一个人能否检身,别人不知道,外界也没法强求。每当独处一室,能不能自我剖析、反躬自问?可不可以做到不对自己隐瞒、主动查找并纠正错误?如是种种,全都“存乎一心”。

唐代诗人白居易卸任杭州刺史时,仅带了两块天竺山石作纪念,事后却写下一首自责诗,“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蘖。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北宋铁面御史赵抃常常“日所为事,入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不可告,则不敢为也”。说的是赵抃每天晚上都要穿戴礼服,焚香祷告,将白天所做之事一一告诉上天。不可告诉上天的,绝不会去做。

“君子检身”贵在主动,难在自觉。无论白居易的自责诗还是赵抃的告天,这种时时警惕、自责自省、自我警醒的精神,令人敬佩,也为后人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参考。

古往今来,许多先贤都注重“吾日三省吾身”,视之为提升自我的有效方法。春秋时期,晏子曾以弯曲且布满疙瘩的木头自喻,认为只有经过“劈、削、刨、锯”后方能成材。同理,每个人也应当下一番日省月修的工夫,及时给自己“修枝打杈”。

北宋宰相文彦博留下了“数豆修身”的故事。文彦博小时候因为顽皮经常犯错误,为了加强对自己的监督,他准备了两个罐子,每天做了有益之事,就在一个罐子里放一粒红豆;做了无益之事,就在另一个罐子里放一粒黑豆。他每天检查红豆和黑豆的数目,以此警省自己,终于红豆越来越多,黑豆越来越少。这两个罐子使他一生受益匪浅。同一时期的北宋名臣范仲淹在每晚睡觉前,一定要回顾一下当天所做的事,看是不是对得起当天所得的俸禄,如果对得起,就能安稳熟睡;如果对不起所领的薪水,就整夜都睡不好,第二天一定要补足欠缺的部分,才能安心。

他人的批评提醒固然可贵,但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内因。明代思想家袁了凡在《了凡四训》中写道:“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如果只见他人不是、无视自身不足,就会陷入自我满足、自以为是的怪圈,更别说有所提高了。《庄子·人间世》曾记录颜回准备出游,向孔子请教游说之法。孔子指出颜回尚未认清自己,叫他先做到“心斋”。这个“心斋”,说白了就是自省。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古人认为,能够正视自己不足的人就称得上是君子。今天的我们,也应有“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自觉,把自省作为一门必修课。

◎本文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