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一历史:组题练习 ——课课练01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3-09-29 发布于甘肃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1.如表为根据中国史前文明整理而成,这些信息材料(   

距今年代

文化

华北地区

华南地区

万年

分期

周口店系统

匼河系统

西南

东南

200

旧石器早期

小长梁石器

西侯度文化

元谋文化


100

50

周口店文化

蓝田文化

匼河文化

观音洞文化

和县龙潭洞

10

5

旧石器中期

许家窑文化

丁村文化

岩灰洞文化

东海大贤庄

1.5

旧石器晚期

峙峪文化

虎头梁文化

下川文化

富林文化

穿洞文化

A.实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总体特征 B.开启了夏商周三代的奴隶制文明

C.提升了考古学的科技水平和研究成果 D.突出了中原地区文明的优势地位

2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副壮年男性骨架,骨架周围有用蚌壳精心摆塑的图案。有学者认为,骨架左右的蚌塑龙虎图案布列方位与中国古代二十八宿的东西二宫一致,蚌塑三角形图案与其东侧横置的两根人胫骨组成的是北斗图像。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A.中原地区初步确立王权制度 B.当地迈入了阶级社会的门槛

C.黄河流域已经产生宗法制度 D.时人对天象已有一定的认识

32020年,在浙江余姚发现了距今约6700年至4500年的目前世界上最早最大的古稻田遗存,包括凸起田埂组成的字形路网和完善的灌溉系统。考古人员测定其水稻植硅体密度为1~2万粒/克,远高于5000/克的认定标准。这些发现可以用来说明我国五六千年前(    

A.农耕文明的起源   B.早期国家的成熟   C.井田制度的扩展   D.水稻产量的提高

4.新石器时代的大溪文化遗址发现于长江中游地区,其早期墓葬中女性的随葬品以锥器、装饰品居多,男性则多随葬石斧等生产工具。锥器是从事家庭手工劳动的重要器具,而石斧作为重要的砍砸器则主要用于采集、砍伐、切割肉类等大体力劳动。这说明当时(   

A.妇女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B.小农经济的雏形已经出现

C.社会劳动中已经出现分工   D.手工业已成为独立的部门

5.内蒙古乌拉特中旗阴山岩画中有关于原始社会猎马的描绘,如下图所示。图中一人正面围堵,一人其后偷袭猎物,第三人驱赶猎物。从这一岩画可以断定当地族群(   

图片

A.主要的生产活动是狩猎

B.讲求工具和策略的运用

C.将射箭与军事训练结合

D.出现了农业领域的分工

6.有学者在研究中华文明起源时注意到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东部二、三级阶梯的河谷平原适合发展农业,长江、潢河总流域面积大,两河间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多样化的气候和生态环境,两河的中下游没有不可逾越的地理障碍。这些特征可以共同用来解释中华文明(   

A独立发展的特征   B多元一体的特征

C连绵不断的特征   D农业文明的特征

7.新石器时代的中国玉文化至少包含东北地区、长江下游、黄河上中游、黄河下游和长江中游等五个各自独立又彼此影响的玉器系统,它们共同组成了中国玉文化的源头。玉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A.体现了玉文化地域性特点突出   B.提供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例证

C.促进了古代大一统王朝的形成   D.反映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格局

8.相传,五帝之一的尧出于()命圮()的忧虑,本不同意让鲧去治水,但面对四岳(相传为重臣羲和的四个儿子,分别在四方任职)、百姓的强请,尧也只能顺从。这说明,传说时代末期的中国(   

A.君主权力尚未集中 B.原始民主发挥功用

C.尚贤观念深入人心 D.神权干预部落决策

9.关于吴文明的起源,一曰太伯奔吴说,即太伯、仲雍为让国于少弟季历(周文王之父)而奔走于荆蛮,建立勾吴之国;一曰有虞氏南迁说,即舜部落从豫东地区,一迁江淮东部,再迁江南地区。前者有史书记载而无考古实证,后者则兼而有之。据材料可知(    

A太伯奔吴说属于史家杜撰   B.周部落分封子弟为诸侯

C有虞氏南迁说可信度较高   D.文明溯源工程遥不可及

10.农学上,统计不同作物颗粒重量的术语是千粒重。据统计,粟米平均千粒重一般为2克米平均千粒重一般为16-34克。下表所示为1999-2006年二里头遗址中出土的粮食占比。据此可推测二里头遗址(  


合计

粒数

11059

5687

1542

18288

粒数占比

60.5%

31.1%

8.4%

100%

A.稻米成为重要的粮食  

B.具备早期国家初始形态

C.存在来自南方的赋税  

D.出现较完善的社会分工

11.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中心区有多条主干道路,呈现出多网格式都邑布局,形成作坊、宫殿、祭祀等独立的功能分区,居葬合一的布局形态,井然有序、严谨明显的社会结构。这说明二里头(   

A.具备国家形态特征 B.手工业生产规模大

C.交通系统发展迅速 D.阶级分化较为明显

12.南京博物馆收藏的殷墟甲骨文共有3000余片,经古文字专家辨认考证,上面所记载的商王世系与《史记·殷本纪》中的相关记载基本一致。这表明(    

A.出土文物可以用来检验传世文献的可信度

B.传世文献在史料价值上远高于出土文物

C.对商王世系的研究考古界一直存在着争议

D.出土文物能够更全面地揭示历史的真相

13.武丁是商代的第23代国君。在当王储的时候,其父小乙让武丁长期居住在民间,使他熟悉农业生产,和老百姓打成一片,了解百姓疾苦。武丁即位初,曾经三年不言',为的是默以思道”,“以观国风。这说明商代统治者(      

A.重视国家治理 B.重民思想形成 C.强调农业生产 D.实践仁政理念

14.商周时期藏礼于器。到春秋晚期,在今太原金胜村晋国赵卿墓中出土了25鼎、14豆等,经过考古学家分析该墓陪葬的青铜礼器应为比较完整的一套太牢九鼎和一套大牢七鼎。考古发掘的这一现象可用于研究,当时(   

A.宗法等级制的瓦解趋势 B.民营手工业的发展进步

C.封建政治体制初步建立 D.人民生活水平相应提高

15.周代旁姓分封首先要选定必著功德”“多有嘉功建德者”“有德之人;接下来是赐姓命氏,赐姓是对少数古姓在政治上的合法承认,命氏则是天子命以诸侯的国号;最后胙土,即赐予土地。据此可知,周代分封制( )

A.与宗法制度结合     B.以旁姓异族为主要对象

C.具有严格的程序     D.确立起严密的集权体制

16.丰富的考古发现见证了源远流长的山西文明。下面是某位同学在网上浏览到的图文信息,据此推断他研究的主题是(  

图片

A.山西一中国戏曲艺术的故乡 B.山西一古代建筑的博物馆

C.山西一中华民族融合的舞台 D.山西一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17.据学者考证,西周时期,大(太)室”“大(太)庙通常居于城市的核心位置,周边分布着所谓卿士宗族所居之宫,当时呈现出聚族而居、聚族而葬的面貌。据此可知,西周(   

A.宗法制度决定城市布局     B.贵族政治制约经济结构

C.血缘关系影响社会生活     D.等级制度主导商业关系

18.西周时,统治人才的选用注重区别内姓和外姓,内姓选于亲,外姓选于旧,还必须以亲亲”“贵贵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做到亲不在外,羁不在内。这说明西周(   

A.世家大族垄断政权         B.权力分配基于血缘亲疏

C.统治集团把控选官         D.贵族特权促进文化认同

19.周初已有射箭、摔跤、御车等体育竞技比赛,但比赛不看重竞技成绩,而是看重参赛者在比赛过程中能不能将礼仪规范进行很好的展现。周初这种君子之争   

A.凸显儒家礼乐文化         B.契合战乱频繁需求

C.保证人的全面发展         D.反映礼的影响广泛

20.西周时期的耕作方式,被称为藕耕,《诗》记载十千维藕”“千藕其耘。下列项中对藕耕解读正确的是(   

农夫集体耕作  大量使用青铜农具  精耕细作  依托于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参考答案:

1-5 ADACB   6-10BBBCA 11-15AAAAC  16-20 DCBDB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