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班之初,班主任需要多到教室转转,看看学生的上课状态,也把握一下整个课堂的学习氛围。 通常我会像别的班主任一样,站在后门,透过窗户观察学生。 学生似乎有感应一样,只要我站在后门,不出五秒,一定会有人发现我的身影,教室里瞬间会变得平静许多。 我这次要再测试一下。 当我站在后门,果然,南边最远的学生向后门瞥了一眼,看到了我,马上向周围学生发出暗号,好几个学生随即向后门张望,教室里显出异样严肃的氛围。 但后排的女生似乎没有受到影响。 诺面前放着一面镜子,正对着镜子往脸上涂抹着。 我观察了一阵,终于还是进了教室。 诺立即收起了镜子。 我走到她背后,拍了拍肩膀,示意她到教室外。 走廊里,诺站到我面前,低头看着对面,还不时侧过脸去。 她的脸显出一种明显的白色,这是涂了几层面霜呀!(可以看出与脖子里的肤色有截然的不同。) 我观察到她的眼,瞳仁明显更大更黑。 “涂粉了?戴美瞳了?”我严肃地说,“去卫生间洗干净了再来。” 诺去了卫生间,三分钟后,才回来。 “还有美瞳。”我提醒道。 “右眼摘了,左眼不好摘,得去教室拿镜子。”她说。 “不用,用老师手机吧!”我把手机相机前置镜头打开,她对着手机摘掉了美瞳。 我平静地看着她,她害羞地低下头。
几个问题下来,她都摇着头。 “舞台妆与生活里是完全不一样的。现在在教室里,你还戴着美瞳,抹着粉儿,到底给谁看呀?” “不给谁看。”她说。
诺不说话。
谈到这里,我觉得话已说到位了,留下这个问题,让她回教室了。 记得台湾作家刘墉在一篇文章中谈到,女孩不能过早地懂得自己自身的美丽,这样就会过早地沉迷在自己的外表中,懒得追求内在的涵养,追求精神的丰盈。 青春期的孩子,注重外表、关注形象,是正常的心理特征,但过分地修饰装扮,而影响了学习,则一定无暇沉下心来读书,无暇增进内在的修养。 这是我们作教育者要提醒学生收心的! 心理学中的“超限效应”,说的得不如说的少。 点到为止,留下问题,让学生思考才是最最佳的自我反思教育的机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