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就是“找平衡”!一张方子,补阳气,消虚寒,解难治之疾

 天下小粮仓 2023-09-29 发布于福建

中医,就是“找平衡”!一张方子,补阳气,消虚寒,解难治之疾

原创 文君然 微门诊 2023-01-11 13:12 发表于辽宁

收录于合集#中医545个


中医,就是“找平衡”!一张方子,补阳气,消虚寒,解难治之疾微门诊13分钟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内科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以前,有人问我,中医到底是怎么治病的?

我说,确切地讲,中医从来不把“治病”放在首要位置。也就是说,它的本意,不是治病,而是帮助人体找平衡。

阴阳的平衡,寒热的平衡,气血的平衡……平衡找到了,所谓的病,自然就好了。

这样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体现。我们中国人,看重的是一个“中”字。中,意味着中正,不偏不倚,意味着平衡。中国人求“平衡”的思想,渗透到医学里去,就成了中医的治疗思想。

我给你举个例子,你来看看吧。


话说有这么一个女子,年44岁。本职工作,是个农民。

她从大概6年前开始,觉得每次饭后,胃里头都难受。嘈杂不适,特别闹腾,说不出来的感受,反正就是不舒服。为此,她的食欲也大大降低。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此患不止一次地做过胃镜、透视。每一次,大夫都拿着检查报告告诉她,你这个胃很好,里面的胃壁光光溜溜的,比一般人的都好,所以说你没病。

患者说,我没病,为啥我难受啊?

所以到最后,医院给确诊了,这就是胃神经官能症。

怎么办?对症治疗吧。养胃的药吃了不少,没啥效果。

最后,此患决意投中医治疗。

刻诊,见患者脉沉细,苔薄白,舌淡胖,身体偏胖,面色不佳,没啥光彩,而且说话有气无力,但是精神状态还好。

患者自己说,她平时还感觉头晕,四肢酸软,腰疼。口中渴不渴呢?患者说,不渴。

当时,患者恳请医家,说大夫啊,我这是胃神经官能症,很不好治。中医有没有治胃神经官能症的方子啊?有的话,给我开点吧。

医家当时就说了,中医眼里没这个病,相反,你这是肾阳不足,咱们还是补肾阳吧。

接着,就看大夫开药——

熟地(砂仁拌)、茯苓、焦三仙、炒白芍各15克,山药20克,牡丹皮6克,白术、佛手、山茱萸、泽泻各10克,桂枝8克,陈皮、制附子各6克。制附子要先煎。

结果,患者服用5剂之后,就感觉胃里头舒服了,以往那种饭后嘈杂乱套的感受没了。食欲提振,精神也好了。

这时候,原方稍作加减,再投10多剂,诸证悉平。医家嘱咐,以成药金匮肾气丸善后,服用2两个月。

此后,患者接受随访两年,未曾复发。

这就是医案的基本经过。它最初刊载于1993年的《中医临床与保健》。


这里头的道理,值得一说。

现在,我们看这个患者,主诉是什么?是胃难受。医院给确诊的是什么?是胃神经官能症。可见,在我们的眼里,她一定有胃病,对吧?

但问题是,既然有胃病,为啥该吃的药都吃了,六年多治不好呢?

可见,我们得换个思路。

所谓的病,尤其是西医语境下的疾病名称,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产物。这个产物,为什么出现?它一定有土壤。就好比农村旱厕里爬蛆,它一定是因为有粪。

那么,让上文患者产生胃病的土壤,是什么?中医看,是一种失衡,是一种体内阴阳二气的失衡。具体讲,是患者肾阳虚,阳气不够。阳气少了,虚寒之气多了,这就是一种失衡。

你看吧,此人平日腰疼,四肢酸软,可见是肾虚,腰腑失养。脉沉细,苔薄白,这是阳气不足,脉道不得鼓舞。阳虚,不会耗伤津液,所以患者口不渴。舌淡,说明肾阳不足,气血不充,舌体失养。面色无华、语音无力,这也是肾阳不足,一身脏腑气血虚疲的表现。

那么,肾阳不足,为啥影响到胃,让患者胃难受呢?答案是肾阳不足,温煦不及,导致脾胃之阳受损。脾胃之阳受损,收纳和运化之力就弱,故而患者胃里嘈杂难受。请注意,这里说的嘈杂难受,只是患者的主观表现,西医检查,找不出病变。因为这种阴阳的失衡,还远远达不到引起器质性病变的程度。

所以说,一切问题,都源于患者体内的这种失衡。我们要做的,就是补肾阳,阳气涨起来,虚寒消下去,恢复患者体内的平衡。

你来看当时医家用的配伍——

熟地(砂仁拌)、茯苓、焦三仙、炒白芍各15克,山药20克,牡丹皮6克,白术、佛手、山茱萸、泽泻各10克,桂枝8克,陈皮、制附子各6克。

这里面,基本就用到了金匮肾气丸。其中,熟地、山茱萸、山药补肾阴肾精,泽泻、茯苓、丹皮泄浊,桂枝和制附子温补肾阳。这是中医补肾阳的基本结构,大家都知道。

在这个基础上,炒白芍柔肝和胃,缓急止痛,焦三仙增进胃纳,白术健脾益气,佛手陈皮行气和胃。这些,重在调脾胃,缓解不适,用于治标。

所以说,这个方子以金匮肾气丸补肾阳治本,以炒白芍、焦三仙、白术、佛手、陈皮来和胃健脾治标。它的结构非常清晰。

最终,肾阳升起来了,到了应有的位置,身体阴阳寒热恢复了平衡,她的胃自然就好了。

你看,这就是利用金匮肾气丸,找平衡、治胃病的例子。


其实,中医治病,都是这个套路。它就是在找平衡。几千年来,它一直干这个事儿,而且干得很好。

按道理来说,中医从来没有一味药,能调节所谓“胃神经官能症”。胃神经在哪儿?啥样啊?中医谁也不知道。你要是旗帜鲜明地治胃神经官能症,恐怕连药都没有。

但是,中医有一条,这就是整体观察,辨别症候,恢复身体的平衡。因为不管是哪里的神经官能症,到最后,都是阴阳失衡的表现。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哪里失衡,然后用中药找到平衡。这就是中医治病的套路。

当然了,就胃神经官能症而言,证属肾阳虚、脾胃不和的,也很多。医案里这个方子,源于临床,是前辈用过的,有借鉴意义。文老师解读一遍,希望给大家点启迪。非专业读者,务必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

好了。这个事儿,我就给你说这么多。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

图片

收录于合集 #中医

 545

上一篇屁股发凉,有火!三味药的方子,去郁火,通阳气,杏林佳话下一篇“保平安”的方子:防风通圣散!名家运用,治爱出汗,有意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