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一、温故知新:公民如何参与民主生活?(要求:3分钟自主背诵,然后默写在导学案上) 点评:1.限时进行,提高效率。2.站立背诵,集中精力。3.手脑并用,检测到位。4.现场点评,矫正及时。整体上,这个环节真正做到目标明确,方式多样,检测到位,值得称赞。 二、自主学习:教师要求学生独立看书,并用笔将找到的内容划下来,并完成导学案中的相关内容。 ![]() 点评:1.要求明确,重点突出。2.带着问题去看书,并用笔划下来,做到手脑并用。建议:1.让更多学生参与展示,如第3题不要让一个学生来回答。2.要注意指导学生如何快速去看书,让学生注意阅读的速度与技巧。 三、精讲点拨:(一)探究(1):知法治之内涵。通过《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于2022年12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相关材料说明“良法”与“善治”。 点评:这段材料选择不错,可以很好地说明“良法”具有的特点:①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②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③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但这段材料无法说明“善治”的表现,需要进一步细化情境材料的选择。 (二)探究(2):悟法治之作用。通过电影《孤注一掷》的导演申奥讲述的故事来说明我们生活中享受到的法治保障有哪些?以此说明法治对人民、国家和社会的作用。 点评:这个环节使用的材料与教学重点联系密切,教师对材料分析到位,可以让学生更好理解法治的作用。但教师在讲法治对人民的作用: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显然,这里所讲的“人们”不是特指人民,而是公民更为准确。 (三)探究(3):践法治中国之行动。教师通过“为真正解决网络电信诈骗问题,促使天下无诈,开展小组合作探究:说一说国家、社会、个人应该如何作为?”来说明我国开展的法治建设。 点评:这个环节设计不错,但小组探究时间不够充分,尤其是对所呈现的三张图片上信息没有认真进行分析,致使问题与材料成为“两张皮”。而且教师用“教师寄语——《孤注一掷》”显然不合适,尽管后面有解释,但毕竟这样的表述不确切。 四、互动探究: 教师选用“2023年9月18日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宣判被告人余华英拐卖儿童罪一案”作为情境材料,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评析小凡的观点。(7分)” 点评:教师在分析材料前先对主观题答题方法进行说明,这个做法不错。如投影出的解题步骤:1.审设问(破题——找关键词);2.审材料(材料分层——找关键句、关键词);3.链接知识(在材料中标出——联系教材知识); 4.写答案(分点、分层、有逻辑)。但教师没有对这四个步骤进行示范讲解,而是仅仅让学生根据这四个步骤进行现场做题,然后进行投影展示。通过现场对三位同学撰写的答案展示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材料的关键词和教材的原理都没有写出来,仅仅写了所谓的“答案”,这充分反映学生审题和答题的能力还不强,教师的例题示范仍然很有必要。 五、课堂小结:知识建构。 点评:由于下课了,没有来得及让学生进行建构。而且,由于前面第三环节“精讲点拨”占用时间过长,致使后面的课堂巩固环节缺失,再一次出现大多数课堂都来不及进行“练习”的局面。 整体评价:作为刚刚毕业一年的年轻教师,徐老师能在短短时间里就设计出这样的一节展示课实属不易,显示了较为扎实的基本功。整节课教学容量很大,学生参与度较高,学生对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和建设法治中国的要求都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教学的达成度较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整体选材精当。整节课徐老师所选用的情境材料具有时效性、趣味性和可探究性,让学生通过情境材料的分析与探究得出法治的作用和建设法治中国的途径,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2.整体导学精准。整节课徐老师都是通过活动的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教师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精讲点拨,从观点的分析到解题方法的总结,教师的导学都非常具体,让学生的获得感大为增强。 3.整体设计精细。整节课徐老师设计思路清晰,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导入和过渡自然,教学流程顺畅,给全体观摩教师留下“不输于老教师”的整体感受。 当然,在一些环节处理上和一些语言表达上还存在一些瑕疵,但这节课仍不失为一节优秀的展示课,值得鼓励和表扬。 真心希望所有的年轻教师都能够成为新课改的“弄潮儿”,年轻真好!(写于2023.09.27日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