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情感架起特教学生思想成长的桥梁

 特教梦 2023-09-30 发布于江苏
情感,也称感情,它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的体验。其依赖于认识,也反作用于认识,具有调节行动和信号交际的功能。智障儿童由于智力水平的低下与外界联系少,加上家长的溺爱或歧视,造成其情感体验不丰富,甚者不善于控制调节自己的情感。情感教育,即情感领域的教育。它是教师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促使学生情感领域发生积极的变化,激发新的情感,形成新的情感品质,从而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的过程。教师只有关注了智障学生的精神世界,在课堂中实施情感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心理发展水平。我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收集这方面的材料,现就我个人的一些体会与广大特殊教育工作者共同研究、探讨。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铸就情感教育的基础,也是促进学生思想成长必要条件。
“捧着一颗心来”,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时刻激励着我。也许智障学生不能成为祖国未来的栋梁,但他们依然是家长心中的牵挂。在学生面前,我们不仅需做严师,更需做慈母,不管父母或是老师,都不能忽略这些孩子们的情感世界。唯有真心相待,才可引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做到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信任,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朋友关系。老师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内心世界,时刻以问题为导向给予指导,从而使得他们健康长大。
智障儿童主要是身体和精神方面的障碍,他们存在着社会适应困难、学习能力低下等诸多问题。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必然会遇到很多挫败。对于那些自尊心较强的轻度智障学生而言,久之就会产生各种负面情绪,如:敏感、合作性差、不安、闷闷不乐、自卑、孤独等。这时,就需要建立起以情感为依托的、良好的师生关系,从内心深处关心、呵护智障学生。智障学生的成长,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一个“爱”字。对于身有残疾的智障学生,在生活适应课更应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情之感人往往超过理之化人”。我们要学会用眼睛“说出”无声的鼓励的话,用口“说出”有声的暖心的话,用行动“说出”榜样的暗示的话,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走进智障学生的精神世界。
心理学调查表明,积极的师生关系能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多鼓励、少批评同样适用于特殊教育。容许学生做错事,多点耐心、多点夸奖,让他们感受到取得成功的快乐。体会到自己的主体影响力,勇于充分展现自己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的“主体型”人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主动思维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例如,我们班的一位同学,在劳动技能方面基础较差,爸爸妈妈在家宠爱他,使他养成了不爱劳动的习惯。我了解情况后,利用生活适应课课下时间找他谈心。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和他讲通了生活适应课的重要性,他终于明白了老师的一片苦心,想到他在老师心目中是有一定位置的,于是向我主动保证以后积极参加劳动,提高自己的生活适应技能。果然如此,从那以后他在课上表现很积极。再加上我的表扬鼓励,他越来越有自信,劳动技能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学生的良好性格也得到了培养,促进了师生关系,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提高了生活适应课的效果。
二、激发兴趣是情感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思想提升的催化剂。
作为特殊儿童教育学校的老师,应时刻注意关注了解学生,及早发现他们存有的心理问题,并及时给予引导和纠正。秉着身心健康教育的原则,清除他们心中的烦恼,清除他们的焦虑和不安,防止他们可能出现的挫折感,从而合理地达成他们的心理诉求。比如可以和普通院校建立长友的友谊班,增加他们和正常幼儿的触碰和相处,激励塑造他们的自尊心和独立意识。例如,我们学校和桥北小学联谊,在生活适应课方面共同学习花卉栽培管理,他们通过和正常学生的劳动实践活动,不仅学到了劳动技能,而且增强了自信心。
三、以情感教育为媒介用爱心、耐心构建学生生活的信心。
智障儿童不能及时、妥当向他人表达内心的想法与烦恼。再加上他们认知能力低下,需要发展水平低,他们的情感发展明显落后于正常儿童,那么作为我们特殊教育工作者,就要以情感为媒介从他们的身心特点入手,走进智障儿童的精神世界。
这个学期,新生中有一个男孩患有自闭症,他为人内向,遇人就躲,都不敢和人讲话,常常生活在自身的世界中。为了能高效地矫正他这种不健康的心理表现,我给予他更多的爱跟关心。在上课之前,我会让他尽量坐在课堂的前面,长期用肢体语言和他沟通交流。如果他听不懂难受想哭时,我会立刻拿手轻轻抚摸他的头,提示他平静下来。假如他平时表现得很好,我会轻轻拍打他的脸或肩部,竖起大拇指夸奖他。慢慢地,摸脑袋(亲密、指责)、竖起大拇指(称赞)、握紧拳头(鼓励)等肢体语言加深了大家之间的感情。同时我会让孩子们积极地和他一起玩耍,在节假日让他的家人们多带他去公共场合游玩观光。慢慢地,他脸上拥有了快乐和笑容,开始敞开心扉与小伙伴们积极地沟通交流玩耍。所以在这一过程中,我发现自信心和毅力才是关键,真心实意加上善心 和耐心是开启少年儿童心灵的钥匙,这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之路上需要用爱的肢体语言灌溉自信心的幼苗。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智障孩子和正常孩子之间却有很多差异。但是,至少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我们要有意无意地在课堂上通过成功的语言、动作,把自己的情感,期望微妙地传达给他们使他们受到鼓励,让他们感到“我能行,别人能够做到的我也能做到。”这样可以让成功者体验到自身的价值,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形成良性循环。
在教学过程中,把鼓励与竞争带入日常课堂中,主要是以取得成功激起学生的内动力。老师需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为学生造就表现自我的好机会,并想办法协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取得成功。由于取得成功的快乐愉悦是一种非常大的能量,它可以激发智障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我们要变“失败是成功之母”为“成功是成功之母”。这一点对于智障学生尤为重要。
例如,我们班的高明同学,平时不爱和同学交往,连老师的话有时也不听。在一次生活适应课实践中,我让学生们练习十字绣。高寒同学就是不学。我当时就有点儿生气了,质问他:“你为什么不学啊”而他对我说,他什么也不会,爸爸妈妈在家经常叫他“白痴”。我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儿,孩子不会那不是他们的错误,我们有的家长恰恰用孩子身上那点缺陷来挖苦他们,使他们很自卑。这时我就有意识地鼓励他,振作起来地让他做一些简单的题目,就是每次有一点进步我也要在班上予以表扬。久而久之,该生有了一定的自信,学习主动性也提高了,我经过反复尝试,把对智障学生的教学过程初步归纳为:学生学习——学生独立解题——教师设疑——学生解疑——老师引导(学生体验成功)——巩固、总结——启发性作业,课堂实际应用效果良好。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正确的情感教育对于学生思想的成长与进步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才能让情感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呢?
一、课堂教学中注重儿童游戏活动的引入,在遵循科学性规范性的前提下,教师设计的游戏应力求生动形象,让智障学生觉得好玩,富有启发性和幽默感,真正做到在“玩”中学,在学中乐。如设计亲子互动游戏, 让学生在亲情下成长;老鹰捉小鸡,让学生在友情中建立互信、互助。
二、以问题引趣,新颖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能诱发学生的探究心理,而问题的解决又使学生获取了知识,锻炼了思维,满足了好奇心;当然,问题的设计要适度,尽量做到简单,让学生容易获得成就感,在此前提下,逐步提高问题的难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尽量满足他们自我表现的意愿。大多数特殊儿童,特别是智力障碍儿童,对于自我表现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往往会受到老师的“压制”,从而让他们心理压力极大。所以正确的情感导入,能够让他们轻松地加入课堂中来,实现主人翁意识,促进思想进步与成长。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情感教学,有助于引领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但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教师耐心发现,勤于总结、善于思考、积极改进。尊重学生和理解学生,建立起和谐、友善、真诚的师生关系,让情感教育架起学生思想进步的桥梁!
作者:杨杰
工作单位:天津市宁河区特殊教育学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