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月千里映团圆

 格林书屋 2023-09-30 发布于广西

●赵天益

“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当秋风习习拂来凉意的时候,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如约而至。中秋节是中国人的团圆节,这一天,月圆、饼圆、人团圆。

中秋之夜,推窗凝望,天际夜色清凉似水,皓月当空,银辉泻地。“不知今夜月,曾动几人情。”一轮明月,一缕情怀,一份思念,寄托了人们无尽的美好想象和幸福向往。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欲言还休,什么都不说,月亮见证人世间的阴晴圆缺和悲欢离合。

儿时的中秋之夜,在月光粼粼的农家小院里,依偎在慈母身旁,吃着香甜的月饼,边赏月亮边听她讲述关于月亮的美丽传说:嫦娥与后羿、吴刚和玉兔、月宫跟桂树……娓娓动听的故事,让我静享惬意的舒畅和无限的温情。我不时地睁大眼睛,欲寻那只漂亮的玉兔,更希冀娇俏的嫦娥能披着七彩霓裳来到身旁。月上中天时,月亮是最温情的,就像一支摇篮曲,伴我进入恬静的梦乡。

中秋节源于人们对月亮的崇拜。我国是古老的农耕国度,古人经长期观察认为,月亮的运行同农业生产、季节变化有很大关系,因此祭月就成了祈祷国家长治久安的一项重要活动。周朝时就有中秋之夜击鼓赋诗以“迎寒” 的活动。周天子每年秋天都要举行“夕月”仪式。春秋战国时,把日月神分别称为东皇公、西王母。后世的月神嫦娥即由西王母(最早名嫦娥)演变而来。后来人们为了庆祝丰收,感恩月神庇佑农作物丰收,便愈加重视祭月、拜月礼俗。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人们在祭月拜月的同时,又出现了赏月的习俗。

民间还有一种说法是,中秋节源自嫦娥奔月的故事。据史书记载:“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嫦娥此举所付出的代价是罚作苦役,并终生不能返回人间。诗人李白为此颇感伤感,写有诗句“白兔捣药秋复春,姮娥孤栖与谁邻?”嫦娥自己虽觉月宫之好,但也耐不住寂寞,每到八月十五月圆夜清之时,重回人间与夫君团聚,但在天明之前必须回到月宫。后人每逢中秋,既想在月宫与嫦娥一聚,又盼望她下凡一睹芳容。因此,许多人在焚香拜月时,祈求“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年复一年,人们便把这一天作为节日来庆祝。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日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中”。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代,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月饼预示着团圆,吃月饼是中秋节广为流传的食俗。月饼的制作自古至今也越来越考究。苏东坡诗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代诗人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当时的月饼与现今的已颇为相近了。中秋节拜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月饼按人数切成块,每人一份,若有人不在家便为其留下一块,表示阖家团圆。

中秋时节,云淡雾稀,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赏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活动外,家乡还有舞长龙、跑旱船、踩高跷、砌宝塔等活动。除了月饼,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之夜的美食。

中秋之夜,人们无论是相守一处,还是远隔千里,都可以在同一时节、同一月光沐浴下,共享象征团圆的月饼,品赏新收获的瓜果,分享亲情与友情,共庆硕果累累的金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