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业余乒乓球技术提升与器材选择感悟

 冬不拉拉 2023-09-30 发布于安徽

先祝大家双节快乐!前面二十篇都是纯器材文章,我打过的底板和胶皮基本都盘点了一遍。个人乒乓球水平不够,有些器材评价可能不甚准确,有些器材使用时间短体会不深,记忆也可能有偏差,有幸阅读权当娱乐。

器材讲了不少,其实玩器材只是娱乐,给打球增加一些乐趣,器材可以更好地发挥技术,但并不能真正提高水平。上班打球6年多来,我的水平涨了大概三四百分吧,因为打得不算多,一周平均也就两三次,每次平均2个小时左右,有纯粹的练习也有实战。感觉在成年业余选手中,进步速度应该也不算太慢之前已经写了一篇实战底板选择的文章,这篇再讲讲技术进步的感悟,以及比赛和器材选择的体会吧。

一、成年练球和水平提高

关于成年人练球,网上流传着很多说法,有说成年人动作已经定型,练也没有用了的;有说先找个教练固定框架,再自己摸索和感悟的;有说要彻底找教练推倒重来,三年不打比赛的;可以说是众说纷纭。

从我个人练球的感受来说,我觉得有几点经验和看法希望和大家分享。首先,成年人练球和打球确实上限有限,不太可能提高到与经过省队选手那么高的水平,如果完全没有童年训练基础,突破1900-2000分大概率是很难的,因为成年人不太可能达到青少年的训练量和比赛量,即使有时间身体也不一定承受得了。另外,神经反应提升不够快,经常出现练球动作不错,实战找不到球的情况。而且成年人自身很多发力习惯已经养成,在学习动作的时候不太能像少年初学者那样培养良好的力量传导,如果有一些其他运动的基础,发力比较协调,提高可能会更快一些。

图片

如果是有一点青少年时期学球的基础,通常在球感和发力上都会好很多,这种选手推荐还是练一练多球,既强化动作,还可以专项提高各种类型球的处理能力,提升反应能力。有一定基本功,技术稳定性和组合的能力通常不错。

对于没有练过球水平很低的纯野球选手,训练的问题就很纠结。重新固定动作会花非常长的时间,可能几年实战水平都没有太大提高,打得索然无味,但如果不系统改动作练球,只靠自己感悟和与水平相近的球友对战,水平也会提高,但上限依然不高。从零基础开始,稍微学点基本功,有人指点一下,打个大概几年时间应该也能到1400、1500的档次,但是动作可能会比较丑,会将很多错误的动作不断强化。不过个人觉得前期还是稍微打牢一些基础,练练多球固定动作,不要着急打出什么水平。

最后,成年人练球我觉得有时候不一定追求动作那么标准漂亮,最重要的是发力的协调和合理,就是即能有效地发出力量,还能保证较高的上台率。动作不止在于样子,更关键的还在于发力的传导、方向和控制力。动作决定水平的上限,动作过于不标准可能会影响提高。如果动作要完善,但方向不一定是最标准,而是前面这两个,做到前面2点就可以算一个比较好的动作。业余球友中,有些人上台率高但是缺乏质量,比如拉球以蹭为主,发不出力;有些人力量很大但是上台率不高,比如很多1500分的,看起来也是抡圆了打,各种发抢爆冲,但是平均3个上1个,被对方不上手就轻松赢了。这些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从改动作入手。有些人的动作比较怪,但上台率不错球比较特别,在一定水平下有奇效,很多人都不适应。但是如果发力和摩擦不行的话,水平上了一个档次对手就不害怕了。

二、练球与比赛

很多练球练得挺不错的球友,动作标准、稳定性也都不错,但是上场之后就很容易被一些老大爷之类的怪球手击败,打完之后就觉得对手球怪,对手也没发什么力但自己打得很憋屈。我在打球的时候单位也有很多怪球手,练球六七年逐渐扳倒了一个个怪球手。总结来说,我觉得我们之所以觉得对方球怪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是对方加侧旋比较多,这样的球一个是拐,导致我们调不好位置对不上击球点,比如对方放高球的时候手腕抖一下,球落台就会很拐,没调整好位置就打飞了,另一个是不好发力,因为侧旋比较强,担心打不准没有发力,结果接的更差,比如发球虽然是侧下,但是侧旋多下旋少,一搓冒高一挑下网。我觉得接这种侧旋球反而要更集中的主动做动作,比如主动加摩擦搓住,主动加摩擦拉转,主动加速撞击打实,千万不能碰。其次是对方发球隐蔽性强、变化多,练球的时候大多练的是回合球,基于你知道来球是什么球,但是实际比赛尤其是接发球,你不知道来球是什么球,这时候就需要判断,这是训练很难实现的,对方发球好,你一顿吃发球,再好的技术也发挥不出来。接发球很多时候还是要多跟不同的人练习。最后是对方旋转和节奏变化多、变化大。练球大部分来球旋转和节奏比较单一,固定了打下旋或者上旋或者一下一上这种,都是比较清楚的,但是比赛一些对手喜欢改变旋转和节奏,比如把上旋改成下旋,快球突然变慢就让人感觉很不舒服。就像和长胶对战,大部分业余选手都觉得很不适应,其实长胶就是旋转和节奏改变比较大,上旋下旋反转,加上一磕把很大力量的球磕得很慢很飘,都让人很不舒服。即使对方是反胶,如果经常使用切、挤、削这些手段,包括搓球的时候托个不转,突然翻挑或者撩一下,虽然过来可能球速不快,但其实都是很容易让人不适应的,反应跟不上。

图片

练得打不出来。第一是我前面说的,练球不仅要练动作、练技术、练脚步还要练反应,神经反应地越快,留给我们调整和准备的时间就越长。接发球有时候看出来对方发球是上旋了,但对方球速快有时候没来及做动作就接飞了,就是反应速度不够的一个体现。练球基本至少知道来球速度力量旋转的其中之一,但比赛中每个球对手出手前都并不能完全判断速度旋转力量落点,如果没有足够的反应速度,比赛的时候就很难跟上节奏,如果对方的节奏再变化多样一些,就更容易失误。其实形成回合球之后,在对方水平 不太高的情况下,有时候还是可以预判一下回来球的状态,比如反胶对战形成上旋相持很难再变成下旋,长球很难再变成短球,如果对方不是很主动,打过去的球也没有很强的侧旋,回球的落点大概率在接球落点的球台中心对称点附近,如果有侧旋则要根据侧旋程度判断一下偏离的角度。因此,接发球是常常被作为最难的技术,因为完全有对方自主确定,需要判断的太多,而且很难在训练中找到那么多不同的发球练习。第二是实战的时候击球位置选择和击球时机不够好。明明还有时间移动,但是在原地等着,球过来了发现位置有些不舒服,然后再用别扭的身体姿态把球打过去,不是失误就是质量不高。全世爆的房胤池总结,业余打球基本都是抢,我觉得这是事实,击球时机不好。但原因一个是业余小范围调整步法能力差,另一个是业余选手的重心控制不好,不能在移动过程中始终稳定自己的重心。总的来说反应速度和到位都是判断球和移动步法的问题,步法可以通过在训练中多加移动的击球联系,而不是天天练定点。判断球可以增加练球时的节奏和变化,有一个公众号说,练球的节奏应该是实战的3倍,实战的时候判断才能跟得上。

图片

最后是有些球友找不到比赛节奏。平常打的挺好,正式比赛找不到节奏,难以进入比赛状态。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心理因素,场地陌生、对手陌生会觉得打得很快,还没打几下就结束了,这种情况可以考虑比赛多发点上旋奔球,拼拼基本功进入一下状态。另一个原因是平常开局大部分是一直打,可能连打个十几局。但正式比赛则是打个两三局一场结束了就休息,有时候等半天再上来打,这样很容易歇凉和进入不了状态,而且业余比赛没地方热身和保持状态,这也是一些水平高的选手在业余比赛里被爆冷的原因。这种时候可以在比赛的时候不发全力,多打点中性球和摩擦旋转球,把节奏少放慢点再发力,可能更容易进入节奏。

三、实战器材的选择

相比于一些球友研究的精细,把Vis的不同码、968的不同批次以及大号小号,一块板买十几块对比,这种我还没有做过。毕竟我觉得器材品控差异挺大,每次贴胶也会使手感有一些变化,在只有码的变量下,能不能得到显著的结果,我不敢保证。包括一些盲打的视频我觉得也未必完全可信,毕竟两块不同的底板永远不可能同时贴相同的胶皮。

之前已经写过一篇底板的实战感受。现在我主要使用的底板依然是尤拉冰封hrd和赛博纯木,超级张因为控制不够好逐渐被我舍弃,绿羊成为了替补板。绿羊的借力和借力中发力还是很不错,但是主动发力撞击有点肉,拉冲手感有点硬。我现在贴着天V在正手瞎玩,稍微软了点,搓球和摩擦也不够好,但防守和相持速度还不错,后续看看能不能再进一步调整一下配胶。自己现在打得底板多了,感觉换器材对比赛结果影响也不那么大了,该赢的基本还是能赢,而且已经学会了试一试感受到器材的特点,根据特点调整技战术使用,除了搭配太不习惯会有明显弱点的配置,大部分时候可以把各种器材的比赛结果控制在尽量接近的范围。想起有一次马琳用了王皓的底板,然后一顿横打打懵了年轻的马龙。器材与技术的匹配是非常重要的。

图片

器材选择适合的最重要,萨姆索诺夫等世界知名选手也都持类似的观点。还有一个观点我也说过,一套器材配置形成一个风格,可能打这一类选手容易一些,但打另一类选手就差一些。所以换了器材有时候打了几个人,原来赢得困难的发现能赢了,沾沾自喜,感觉这次换得太好了,到处说好打。其实有时候可能话说的有点早,等打另一些风格的选手,打完之后就发现原来赢得很轻松的现在赢起来困难了,或者原来打起来差不多的被完虐,于是怒摔球板,烧心又起。这可能是很多烧货的写照。其实,器材强化一个风格,通常会造成另一个风格的退化,这大概是一种平衡。所以,选择器材的时候,我觉得一方面能在自己想要的方面提升更多。比如以旋转见长的选手,器材能够在旋转上提升更多,可能就能赢下更多的人。或者弥补劣势比较多,比如像马龙的反手狂飚,用涩套也打不了那么快打不死人,不如用狂飚加强旋转和节奏变化,反而更多对手不适应。另一方面,我觉得要在实战中让常用技术套路使用的时候心理更有底。业余比赛很多遭遇战,局数少对手不熟悉,刚开始只能多依靠自己熟悉的套路,这时候一个让自己熟悉的几个发抢套路发挥最稳定得分率最高的器材可能在比赛中更有优势,未必要追求对拉的底劲、高质量的摆短,多想想自己得分最稳定的发球和之后的衔接套路,哪些底板和胶皮配置打起来既稳定杀伤力又比较强,可能就是很好的。像超级张,我现在就觉得第3板衔接变线的时候没有那么好控制,失误率稍微有点高。还有一点,与器材配合最好没有太明显的短板,当然这里面更重要的是技术,但是在业余选手很多技术没有那么稳定的时候,也跟器材有一定关系。比如使用一些硬的器材拉球成功率大幅下降,对方跟你玩铁搓就没什么办法,可能就被抓住弱点;其他防守防不了,打上旋容易太容易失误也都可能被抓住。短局制比赛很多时候就是你的套路成功了对方可能很长时间破解不了就优势很大,弱点被抓住了自己可能也很难破解,很快就输掉比赛。因此,自己优势套路容易发挥,其他方面又没有弱点的器材配置也许在比赛中可以跟自己配合的更好。

小结

练球和比赛大概是打乒乓球最多的两件事。总的来说,个人感觉球还是要练的,只靠天天实战确实也能涨球,球也熟,但是提高速度和上限还是有限。但是练球一个要有高水平的教练,训练质量要高、平常训练的难度和强度大概要是自己平常比赛强度的2-3倍,比赛的时候才能运用,因为这样才有时间去反应,使用出来训练的东西,而不是下意识地使用错误动作。等训练的东西使用的多了,就会成为新的条件反射,水平也就再次提高了。练和赛也结合起来,一点点地改进和提高。郭焱也曾经讲过的,练的东西要在比赛中能用出来,先在自己领先的时候用出来打上得分,再到9:9、9:10的时候用出来打上得分,这项技术才算真正掌握了。因此,练和赛都是提高的必要元素,不仅要通过练球,还要通过比赛来练球,最终还是为了在比赛中应用和赢球。

比赛的器材选择还是要以比赛为导向,重要的是能打出自己的套路而且不容易被对手套路,没有明显弱点。练球选什么板其实我觉得也没有必然,7夹板也未必最好,纤维板也未必不能用,只要练得正规,体会到正确的发力感觉就没问题,当然个人觉得最好不要用个性太鲜明的底板。赛练两块板未尝不可,但要保证比赛的板能适应,能稳定打出自己的套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