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江水 | 中秋月正圆(节气文)《临泉报》发表

 作家邹佩zoupei 2023-09-30 发布于陕西



中秋月正圆
文/春江水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金秋时节,白露过后就是中秋,顾名思义正值一秋之中。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

农历八月,天高云淡,月朗星稀,皎皎明月挂夜空,如水清辉洒人间。在上古时期,先民们不懂得月相变化的原因,只知道太阳和月亮两个天体交替出现,把一天分成了白昼和夜晚。太阳带来温暖、光明,月亮带来安宁、静谧。相对于太阳,月亮更显神秘和梦幻,许多民族的神话中都有“月亮女神”,而我国在上古时期就有了秋夕“祭月”的传统。对于农耕民族来说,月亮的阴晴变化与季节更替和农业生产息息相关,因此,古代祭月是一件非常严肃和庄重的事情。

那么什么时候祭月呢?当然是秋分时节。此时稻谷飘香、瓜果成熟,人们做糜粥、粗饼祭拜月神,敬献老人。而十五日前后,最是一年月满时,八月十五中秋节由此而来。

唐代以来,社会生活日益丰富,月亮作为一种极具审美意象的载体,广受宫廷贵人、诗人词客的青睐。传说唐玄宗梦游月宫,闻得月宫仙乐飘飘。玄宗默记音律,醒来后创作了著名的《霓裳羽衣曲》,真乃“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唐人的诗歌中有许多歌咏月亮的,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子夜吴歌》、李商隐的《嫦娥》等,诗人们对月怀古、言情、托志,为自然的月相之美,赋予了人文的浪漫气息。赏月玩月之风方兴未艾,并延至民间。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与中秋有关的神话故事逐渐成型。

宋朝以后,由贵族文人主导的赏月之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走向了世俗化和平民化,赏月玩月的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明代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兔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兔;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明末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说:“八月十五祭月……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中秋之月因其圆满、明亮,常常被人们寄予团圆美好的愿望。八月十五夜,全家老小相聚一堂共度良宵,同赏一轮金黄的圆月、同吃一块圆圆的月饼。一大家子齐齐整整、团团圆圆,这是多么和谐美妙的时光啊。然而人世间离多聚少,难免产生失意和哀愁。“每逢佳节倍思亲”,去国怀乡、睹月思人,与亲人团圆成为远在他乡的游子最大的心理需求。

凝望夜空中的皎皎明月,即便相隔千里,也能感受天涯共此时的脉脉温情;即便人世艰难,也相信来日还方长的渺渺希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点击上方视频,遇见邹佩

#学员代表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