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中秋节和团圆节,江南又称八月节,八月节的起源与兴盛都和南京有关。中秋节起源于古代秋分祭月礼俗,作为岁时节令,中秋节直到唐代才形成定式,但南京人的玩月之举却由来已久。传说东晋时“牛渚玩月”故事的发生地在今安徽当涂采石矶,属汉秣陵(今南京)辖区,谢尚、袁宏二人江上泛舟,赏月咏诗之兴为后人所效仿,成为六朝以来的建康风俗。南京人把中秋夜家人团坐聚饮叫作“圆月”,把出游街市叫作“走月”,把合家赏月叫作“庆团圆”。清以降,赏月之风尤盛,人们祭月,陈列鲜果、月饼,燃斗香(扎香如塔式,上加纸斗,叫斗香),讲嫁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的故事,然后食月饼。 ![]()
南京中秋节有“女不祭灶,男不拜月”的俗规。摆供、烧香、分食供品等均由家中主妇动手,男性陪祭。担任主祭的女性还要穿上新衣,以讨月神欢喜,祈求全家团聚平安。所谓拜月,即在家里摆供桌,点盘香,将月饼堆成塔状。供桌上插桂花和菊花,寓意“富贵”“财富”。桌上的供果也体现出南京的水乡特色,秋果一般有鲜藕、柿子、石榴等,熟食包括菱角、糖芋头、酸梅等。 “供月”是指南京人在中秋节供奉月亮神。供品包括象征“团圆”的西瓜,象征“子孙满堂”的石榴,象征“吉祥如意”的柿子,象征“早生贵子”的枣子,象征子孙早日“成家立业”的栗子等。 南京人除中秋爱吃月饼外,还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块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九歌东君》“援北斗兮酌桂浆”。桂浆,亦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
南京中秋夜有走月之俗,即在月色之下散步游玩。人们或流连街市,或泛舟秦淮;或登楼赏月,谈笑风生。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有朝月楼,都是当年“走月”胜地。“玩月桥”在夫子庙秦淮河南旧院,这夜,士子聚集桥头笙萧弹唱,追忆牛渚玩月,对月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月桥。后人有诗云:“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萧”。长板桥,即原先的玩月桥。后来莫愁湖公园兴建抱月楼,成为市民赏月的新景点。 ![]() 旧时南京人“走月”还另有一重意味:求子的妇女只需去夫子庙,跨过玩月桥,即可有“梦熊之喜”。中华门外窑湾街上的码头有“涧子桥”,中秋之夜,尚无子女的男子会来这里往桥下摔瓦罐,以期使妻子怀孕。因此这座桥也被人们称为“见子桥”。“摸秋”是南京地区较独特的中秋节俗,也是以乞子求孕为主题。南京妇女在中秋月夜去摸长乐渡玄帝庙的铁老鹳,云可生子(这和北京妇女上元夜摸正阳门上的铜钉以求添丁生男,有异曲同工之妙)。咸丰战乱铁老鹳被毁,同治以后,摸秋之俗转移至钟山书院大铁锚。此外中秋夜还有偷瓜偷菜求子的习俗,谓之“偷秋以兆生子”。瓜为多子果实,秋日瓜熟子成,瓜瓞绵绵,古人认为通过交感巫术的作用,信能感应得子。以偷的方式进行是为了表现风俗仪式的神秘性。
民国时期,社会畸形发展,夫子庙前灯红酒绿,八月十五达官富贾泛舟秦淮玩月,而普通百姓苦不堪言。当时曾流行一首歌谣:“八月十五是中秋,有人快活有人愁,有人楼上吹箫管,有人楼下皱眉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