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骨折术后取内固定需要注意什么?

 Drseraph 2023-09-30 发布于山东

图片

骨折内固定是一种常用的骨折治疗方法,它可以通过钢板、螺钉、钉棒等金属或生物材料,将骨折端固定在一起,促进骨折愈合,恢复骨骼功能。然而,内固定装置并不是永久性的,它在完成骨折治疗后,可能会带来一些潜在的并发症或不良影响,如感染、松动、断裂、应力遮挡、异物反应等。因此,对于一些特定的情况,内固定装置需要在适当的时机进行取除。

骨折内固定装置的取除指征

不是所有的骨折内固定装置都需要取除,这取决于内固定装置的位置、类型、功能和影响。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情况需要考虑取除内固定装置:

  • 会导致应力遮挡的下肢骨折。应力遮挡是指内固定装置承担了部分或全部的荷载,导致骨折愈合后的骨质吸收或变薄,增加再骨折的风险。下肢骨折由于承受较大的荷载,更容易发生应力遮挡。因此,下肢骨折的内固定装置应该在骨性愈合后尽早取除。

  • 有感染或异物反应的内固定装置。感染或异物反应是指细菌或机体免疫系统对内固定装置产生不良反应,导致红肿、疼痛、渗液、发热等症状。感染或异物反应会影响骨折愈合,甚至引起全身性并发症。因此,有感染或异物反应的内固定装置应该及时取除,并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

  • 有松动或断裂的内固定装置。松动或断裂是指内固定装置由于机械因素或材料缺陷而失去原有的稳定性和强度,导致骨折端移位或错位,影响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因此,有松动或断裂的内固定装置应该尽快取除,并重新进行内固定或其他治疗方法。

  • 有明显不适感或功能障碍的内固定装置。不适感或功能障碍是指内固定装置由于位置不佳、大小不合适、形态不理想等原因而引起患者的主观不满意或客观功能受限,如皮肤创伤、关节僵硬、活动受限等。因此,有明显不适感或功能障碍的内固定装置应该在患者要求的情况下,进行取除或修正。

另一方面,有以下几种情况不需要或不宜取除内固定装置

  • 骨盆髋臼内固定装置。骨盆髋臼内固定装置是用于治疗骨盆或髋臼骨折的一种内固定方法,它通常位于深部,与周围的软组织和神经血管密切相关,不易取除。而且,骨盆髋臼内固定装置对于维持骨盆和髋关节的稳定性和功能有重要作用,取除后可能会导致骨盆或髋关节的不稳定或退行性变。因此,除非有特殊的原因,否则不建议取除骨盆髋臼内固定装置。

  • 单节段短节段脊柱内固定装置。脊柱内固定装置是用于治疗脊柱骨折或其他脊柱疾病的一种内固定方法,它可以通过钢板、钉棒、椎弓根螺钉等方式,将脊柱的一个或多个节段固定在一起,保持脊柱的正常形态和功能。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脊柱内固定装置都需要取除,这取决于内固定的节段数、范围、位置等因素。一般来说,单节段或短节段的脊柱内固定装置对于脊柱的活动影响不大,而且取除后可能会导致脊柱的不稳定或再骨折。因此,除非有特殊的原因,否则不建议取除单节段或短节段的脊柱内固定装置。

  • 上肢内固定装置。上肢内固定装置是用于治疗上肢骨折的一种内固定方法,它可以通过钢板、螺钉、钉棒等方式,将上肢的肩胛骨、锁骨、肱骨、尺桡骨等部位的骨折端固定在一起,恢复上肢的功能。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上肢内固定装置都需要取除,这取决于内固定的部位、类型、大小等因素。一般来说,上肢内固定装置由于承受较小的荷载,不会导致应力遮挡或其他并发症,而且取除后可能会导致上肢的功能下降或再骨折。因此,除非有特殊的原因,否则不建议取除上肢内固定装置。

综上所述,骨折内固定装置的取除指征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评估和决策,并与患者充分沟通和协商。

骨折内固定装置的取除时机

在确定了需要取除内固定装置的情况后,还需要确定合适的取除时机。一般来说,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是骨性愈合,即骨折端已经完全愈合,并能够承受正常的荷载和活动。如果在没有达到骨性愈合的情况下进行内固定取除,可能会导致骨折不愈合或再骨折。因此,内固定取除的时机应该根据骨折的部位、类型、愈合情况等因素进行判断,不能一概而论。一般的,上肢骨折的内固定取除最少需要等待1年,下肢骨折的内固定取除最少需要等待1年半,儿童可以适当提前。当然,这些都是参考值,具体的时机还需要根据X线片或其他检查结果进行评估。

骨折内固定装置的取除方法

在确定了需要取除内固定装置的情况和时机后,还需要选择合适的取除方法。一般来说,内固定取除是一种相对简单的手术,它可以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下进行,通过原切口或新切口寻找内固定装置,并用相应的器械将其拆卸和取出。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内固定装置都容易取除,有时会遇到一些困难或风险,如:

  • 解剖层次不清。由于长期的炎症反应或纤维化,内固定装置周围的软组织可能会粘连或增厚,导致解剖层次不清,不易找到内固定装置或与周围的神经血管分离。这种情况下,需要仔细地剥离和分离软组织,并尽量避免损伤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

  • 内固定装置深在或被骨痂包埋。由于内固定装置位于深部或与骨折端紧密贴合,可能会被骨痂包埋或覆盖,导致无法直接看到或触及内固定装置。这种情况下,需要用锤子和钳子等器械将骨痂剥离或打开,并用探针等器械寻找内固定装置的位置和方向。

  • 内固定装置松动或断裂。由于机械因素或材料缺陷,内固定装置可能会发生松动或断裂,导致无法用原有的方式拆卸或取出。这种情况下,需要用钻头、锯子等器械将内固定装置切断或截断,并用钳子等器械将其夹持或拔出。

  • 再骨折。由于内固定装置承担了部分或全部的荷载,导致骨折愈合后的骨质吸收或变薄,增加再骨折的风险。这种情况下,在拆卸或取出内固定装置时,需要轻柔地操作,并尽量避免对骨折端施加过大的力量或扭矩。

因此,在进行内固定取除手术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和评估,并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告知,说明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风险,并征得患者的同意。在手术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合适的器械和方法,并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在手术后,需要对患者进行充分的术后观察和护理,并给予相应的功能锻炼和康复指导。

骨折内固定装置的取除后的注意事项

在完成了内固定取除手术后,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检查内固定装置是否完全取出。在手术结束前,需要用X线片或C臂透视仔细检查骨折部位,确认内固定装置是否完全取出,或是否有残留的碎片或异物。如果有,需要及时进行清除或取出,以免引起感染或异物反应。

  • 检查骨折是否有微动或不愈合。在手术结束前,需要用X线片或C臂透视仔细检查骨折部位,确认骨折是否有微动或不愈合,或是否有再骨折的迹象。如果有,需要及时与患者和家属沟通,并根据情况进行植骨内固定或其他治疗方法。

  • 防止再骨折。在内固定取除后,由于骨质吸收或变薄,骨折部位的强度和稳定性可能会下降,增加再骨折的风险。因此,在出院后,需要给予患者以下指导:近期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再骨折;下肢内固定取除后,要扶拐保护1个月,防止再骨折;上肢内固定取除后,要限制活动范围和力度,防止再骨折;定期复查X线片或其他检查,监测骨折愈合情况。

总之,骨折内固定装置的取除是一种常见的手术操作,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内固定装置带来的并发症或不良影响,但也需要注意一些指征、时机、方法和注意事项。希望本文能够对您有所帮助。谢谢您的阅读。

本文的相关原版资料可以进知识星球下载。明天将对星标用户和知识星球用户推荐一个新的 “教你做手术的APP”,欢迎将本号设为星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