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桃园三结义,张飞杀了关羽全家,背后是三国演义对所有主角的美化

 昭烈名臣 2023-09-30 发布于河南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句话常用来形容个人处境的变化,同时也是一碗最浓的鸡汤,激励着人们去奋斗,去拼搏。

但也有些事物,自身什么都没有改变,但却因为时代环境变了,一下子从鄙视链的最低端,跃升到了最前面,这种小说爽文一样的改变,就发生在小说《三国演义》身上。

《三国演义》那谁不知道,那可是四大名著,真正的有水井处就有三国故事的程度,但这本书长期以来,都是处在鄙视链的最底端。

一 出力不讨好

三国演义一共60多万字,这个字数在今天看来没什么,但是这在古代可是个非常庞大的数字,一个文人要写出来这么多字的小说,在当时需要付出巨大的精力和成本。

很多人不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力气,来写就这部皇皇巨著,要知道在古代,文人写小说,那都是很不入流的事情。

李敖有一次就曾经很尖锐的批评金庸,说金庸写的东西,根本不行,拿不出手上不了台面,你要是不知道李敖说这话的来历,还真的以为这又是李敖在大放厥词。

李敖说这话,是站在一个传统文人视角来说的,在传统的文人视角下,小说本来就是非常不入流的东西,甚至很多人写了小说,连个名字都不愿意,不在乎留下来。

我们现在知道的四大名著的作者,基本上没一个能百分百确定的,就是这个原因,而这一切罗贯中是个开头,要知道60万字,是多么庞大的著作。

那罗贯中是为了利吗,明朝中期江南经济发达,阅读需求暴涨,那个时候写小说真的可以赚到钱,但罗贯中生活在元末明初,百废待兴,第一次写出规模如此庞大的书,是完全不可能赚到钱的。

那罗贯中写这本书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这个动机,要站在传统文人的视角去理解,在罗贯中的理解中,他写的不是小说,而是史书,是一本跟普通百姓看的史书。

我们今天看三国演义,都说他美化刘备阵营,尊刘贬曹,是一本道德教化很重的小说,但事实上三国演义当初最标榜的,可是自己是忠于历史的。

是不是靠谱,这的通过比较得出结论,古代的普通人,不识字的多,认得不多的字,要去读史书,门槛实在是太高。

于是有了元杂剧,说书艺人等各种形式的三国故事,这些故事有海量的荒诞不经的情节,但老百姓就是爱听,甚至很多人就是通过这种形式来了解历史的。

但正统文人,对于这种形式的“胡说八道”肯定看不惯,毕竟民间这种说书的趣味,根本不看事情真不真,而是看观众们爱不爱听。

二 一个带感的开头

你如果从元杂剧和各种评书中出来,再去看三国演义,就知道罗贯中想要塑造的,是一个多么忠于历史的小说了。

最大程度的忠于历史,是罗贯中的主旨,甚至为此,三国演义还删除了,当时非常流行,现在看来也非常有趣的一个开头,这就是轮回转世这么一个设定,看起来非常带感。

话说有个叫司马仲相的秀才,有一天在读秦汉历史的时候,读到悲愤处,就在那咒骂苍天,你这上天,怎么搞的,居然让秦始皇这样的恶人统一六国,让韩信这样的功臣枉死。

没想到这边正骂的起劲的,突然一阵风刮过,自己被带到了阴曹地府,一看职位自己居然变成了代理阎罗王。

你不是上天不公吗,这次让你来断一断这桩案子该该怎么判,原告有3个,分别是韩信、彭越和英布,这三个都是建立汉朝的大功臣,结果都被刘邦给冤杀了。

这个司马仲相想了想,做了如下的判罚,让刘邦转世做了汉献帝,上辈子你欺负了所有人,这辈子换所有人都来欺负你。

韩信,转世做曹操,彭越,转世做刘备,英布,转世做孙权,三分天下,上辈子在刘邦手上吃的亏,这辈子全都给找补回来。

这可说是个非常精彩的设定,对于一个小说而言,这样的设定,让观众一下子就有了代入感,天道轮回报应不爽,开篇就抓住了观众的眼球。

但三国演义的作者,认为这个太荒诞了,不符合历史学的传统,很明显罗贯中要做的,是写一部历史书,尽管形式跟传统的史书不一样,但那只是为了普及的历史的需要。

要知道,修史可是古代文人的终极梦想,罗贯中之所以要写如此的长篇巨著,而且还抱的是忠于史书的想法,不迎合观众,最大的动机就是,他认为自己是在写史书。

正因为如此,三国演义在刻画人物方面,比起民间的文学的夸张和不靠谱,要显的格外的克制和保守。

罗贯中的这些努力,让三国演义迅速的超越了三国志,成了最为广大人民群众接受的,去了解三国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尤其是,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三国演义注本,都不好读,除非是非常专业的人士,要想通过这两部书了解三国,实在是太难了。

罗贯中也是一样,他作为文人,肯定是看过三国志的,但是三国演义的取材更多来自于资治通鉴,关于三国的历史,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算是梳理的相当明白。

三国演义的大获成功,正是通俗和正史的结合,让这部书有了经久不衰的魅力,不仅仅在中国,而且在东亚地区都有了广泛的影响力。

甚至在日本,三国演义的流行程度,甚至都能忘了了这是一本中国书,这不是夸张,只要你的影响力足够大,就能产生这样的效果,就像玩三国志游戏长大的孩子,还以为这是个日本故事呢。

但罗贯中的这种写法,却给这本小说,在文人圈子里,带来了一个绝大的负面影响,那就是长久以来,文人对这本书的评价并不高。

三 张飞为什么要杀关羽全家

三国演义,创造了一个最为经典的场景,那就是桃园三结义,可以说这个场景已经内化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语码。

无数人年少时,读到桃园三结义的时候,都会效仿他们,搞个结拜什么的,桃园三结义如此高光的时刻,成了无数人心中对于忠义的想象。

但这个桃园结义的故事,其实有个比较血腥的版本,那就是桃园结义之后,刘备对着关羽和张飞说,你们两个都有妻儿,这样不利于干大事,就把他们杀了吧。

但自己杀,又不太忍心,于是换着杀,张飞去杀关羽一家,关羽去杀张飞一家,但张飞虽然是个莽撞人,但内心也有柔情的一面,看着关羽怀孕的妻子于心不忍,于是就放过了她。

后来就生下了花关锁,这个跟三国主线无关的另一个复杂的故事,花关锁的故事一度非常有名,很多人看三国演义莫名其妙到后期,突然就出现了关锁这个人物,他的背景就是当时花关锁的故事非常出名,作者这么写感觉也正常,但现代读者可能就觉得突兀了。

古代在一些极端情况下,男人在干大事之前,比如造反起义这种杀头大罪的时候,会杀掉妻儿以绝后顾之忧。

这个民间故事,三国演义也没有采纳,这成了大量文人看不上三国演义的原因,这个逻辑其实有点搞笑,但也能说的通。

明朝中后期大量白话小说爆发,前面说过虽然小说在传统文化中,地位不高,但毕竟写的人慢慢多了起来,小说也逐渐被接受,但就算是这样,三国演义依然排在最末尾。

这是因为三国演义对自己的定位,三国演义一直标榜自己是历史书,结果是真正的文人,要看历史书,那就去读史书好了,尤其是前四史。

读小说的也有,《水浒传》评价就比《三国演义》高,为什么,明明水浒写的诲淫诲盗,道德素质极差,但这很明显,就是一部小说呀,就是拿文学的标准来衡量水浒的。

古代很多人赞叹水浒传,就是因为它文学功底好,写的精彩,故事吗,看的就是精彩,人物刻画的是不是出色。

但三国演义,拼了命,削尖了脑袋要往史学的排序上靠,因此在文人圈子里,大家也觉得三国作为史书,实在是太一般了,评价很低。

这种不尴不尬的定位,就算是到了近代,小说被推到一个很高的位置,但三国演义依然是没有那么出彩,红楼梦第一自然不用说。

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出版,对《三国演义》的评价,仍然明显低于《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儒林外史》。

但文人们看不上三国演义的原因,也正是三国演义能够彻底火爆的根本原因,因为普通人根本不读三国志,他们能够比较靠谱的了解三国这段历史,靠的还真就是三国演义。

胡适有段话看三国演义非常通透:

《三国演义》究竟是一部绝好的通俗历史,在几千年的通俗教育史上,没有一部书比得上他的魔力。五百年来,无数失学国民从这部书里得到了无数的常识与智慧,从这部书里学会了看书写信作文的技能,从这部书里学得了做人与应世的本领。他们不求高超的见解,也不求文学的技能;他们只追求一种趣味浓厚,看了使人不肯放手的教科书。“四书五经”不能满足这个要求。“廿四史”与《通鉴》《纲鉴》也不能满足这个要求,《古文观止》与《古文辞类纂》也不能满足这个要求。但是《三国演义》恰能供给这个要求。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要求,我们都曾尝过他的魔力,我们都曾受过他的恩惠。

三国志和资治通鉴当然比三国演义写的正统,写得好,但是普罗大众不爱看,看不懂,在普及文化启蒙方面,三国演义远远超越了任何一部史书。

四大名著的说法很晚,建国之后才有了这样的说法,从此之后,三国演义地位就彻底超越了儒林外史,用小说的标准去衡量,除了红楼梦,三国完全可以和西游,水浒掰掰腕子,比比谁更优秀。

四 三国演义美化了所有主角

但到了现代,另外一个批评三国角度的出现,让人也是猝不及防,那就是有人站在民本的角度,去拼命三国演义皇皇巨著,为什么不写普通人的苦难,古代打仗那么苦,百姓那么苦,死了那么多,为什么三国演义都要美化和简化战争。

这是实在是有点强人所难,三国的底本是评书,本来就是说给底层百姓看的,百姓的生活已经够苦了,他们才不愿去看什么苦难,看什么凄惨,他们要看要听的就是这些,他们能够理解的英雄故事,要看的就是激情。

说什么生存艰难,低头看一看自己的草鞋,一切都了然于心,要看什么普通人生活的不易,红楼梦写普通人,那是给文人雅士看的,那是以贾宝玉奢华生活的前提之下,才能顾忌到刘姥姥这样的普通农妇。

这一点,三国演义的作者很清楚,底层人到底喜欢看什么,整个三国故事,都是按照小人物理解的爽文,来写的大人物。

这方面可以说,三国演义美化了所有主角,甚至包括曹操,都说三国演义是尊刘贬曹,这个主旨没错,但这个主旨之下,刘备被美化了,曹操同样也被美化了。

曹操杀吕伯奢,用的是干净利索的手法,甚至有点暴力美学,你看身后是谁,吕伯奢一扭头,曹操是一刀毙命,甚至有点暴力美学的感觉。

忘恩负义,宁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就成了曹操最大的罪过,实际上,曹操最大的罪过是屠城。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这是曹操的诗,也是真实的写照,那个时代军阀大都屠城,这是非常血腥和残酷的,一旦城破,奸淫掳掠之后,再来一次血腥屠戮,完全就是人间地狱。

但三国演义以百姓能想到的恶,杀吕伯奢,而没写曹操真正的恶行,屠城,这才是对曹操最大的美化,甚至很多人读了三国演义会很喜欢曹操的那种豪情。

当然那个时代,就是这么残酷,屠城的又不止曹操一个,但刘备从来不屠城,这也是刘备集团口碑好,人气高,一个最根本的百姓基础。

三国人气高,有一点就是大家喜欢选边站,也喜欢讨论里面的人物,刘备曹操不必说,甚至连笔墨不多的孙权也被美化了。

孙权干的烂事很多很多,但三国演义基本上都没怎么写,最后孙权给人留下的,也是一个很不错的形象。

三国演义事实上美化了所有的主角,也美化了那个时代和战争,一条妙计就是上万士兵的性命,一次冲锋就有很多良人再也见不到自己的丈夫,这些三国演义都没写,写到最后。

就只剩下了各种经典名场面,虚化的背景,让人忽略了很多太凄惨的历史,或许这也是普通百姓自我保护的手段的,生活已经够苦了,干嘛还要再看什么很苦的三国历史。

你认为三国演义是对曹操的美化吗,欢迎留言交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