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涯共此时:明月何曾是两乡?

 猎手蟑螂 2023-09-30 发布于广西

又是一年八月十五,月满神州。

古往今来,从祭拜月神、庆祝丰收,到赏月团聚、祈愿祝福,中秋节饱含着一份中国人特有的家国情怀。

月到中秋分外明,人到中秋情更深。对海外华侨华人来说,明月千里寄相思的思念与月圆人团圆的企盼像是镌刻在血液里的烙印,挥之不去。

月是故乡明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诗人杜甫在颠沛流离的日子里借此流露出对家乡的思念。名句流传千载,浓浓的情意不曾改变。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同为唐代诗人的王昌龄,则以诗句表达出天下一家的胸怀。虽然我们相隔两地,但共沐同一青山的云雨,共享一轮明月的清辉,又何尝分离过呢

“中国的月亮是最亮的,它是被最浓最深的亲情擦亮的。就像唐诗里的中国,一山水一楼阁,越怀想越难忘,越久远越飘香。”英国中华艺术中心主任毛埴鋮在海外生活了二十余年,在他看来,中秋是让孩子感受中华文化的重要契机。“无论身处何地,炎黄子孙在中秋一定会仰望月亮。这轮明月早已不是物理意义上的星球,而是我们共同文化血脉的汇聚点。”

毛埴鋮和两个孩子共同录制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MV。“我想用这样的方式让孩子们学习中华文化,希望孩子们能将东西方文化活学活用,融会贯通。”

▲9月24日,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临近,香港特别行政区维多利亚公园内点亮各式彩灯,以热闹喜庆氛围迎接团圆佳节。

明月何曾是两乡

面对同一轮圆月,东西方的理解却各不相同。满月,在中国人看来是圆满、祥和的象征,但是在西方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中经常能够看到月亮所代表的不祥意象。

英文中“lunatic”一词的含义就是“疯子、狂人、精神错乱者”,而这个词来源于拉丁语“lunaticus”,即月亮引起的精神疾病,“luna”正是“月亮”。

希腊神话中的月亮女神塞勒涅被古希腊人描述为一个喜怒无常的女子,经常在林间狂躁地舞蹈。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古罗马博物学家老普林尼都认为,月亮,尤其是满月能够使人发狂。因为夜晚原本的黑暗被不正常地打破了,使动物不得安宁,人也睡不好觉。被西方尊为“医学之父”的古希腊医师希波克拉底曾记录道:“一个人如果被发现有惊惧癫狂之症状,皆因月亮女神探访了他。”

即便是到如今,在西方许多人也确信月亮的“邪恶力量”。就连股票市场都有专有名词——“月相效应”,即月亮影响投资者的生理和心理变化,使得股票的收益率随着月相变化呈周期性的波动。

▲9月25日,临近中秋节,香港坚尼地城海滨长廊布置起传统灯笼及逾百只兔子造型的灯笼迎接中秋节,吸引大批市民及游客拍照留念。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英国作家毛姆说:“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苏东坡正是这样的人,即便历经世事沧桑,他总能“举杯邀明月,把酒问青天”。

北宋大文豪苏轼用“婵娟”赋予月亮诗意的代称,借此表达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人运用形象的描写手法,勾勒出一幅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画卷,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趣,和古老的神话传说融合为一体,在月的阴晴圆缺中,渗进浓浓的哲学意味。这首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古往今来几乎成了月圆之夜人们对月吟诵、寄托手足亲情的代表作。

“月亮”也是西方文人笔下的常客。从文艺复兴到现在,在西方的文化里,月亮几乎总是和爱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影相随。比如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回声》,直接把月亮和爱情紧密联系在一起:“爱情有更真实的回声,比一切回声要更美妙,月亮周围闪着星星,笛声琴声,柔和的吉他声,反复地奏起爱情的曲调。”诗人在该诗中将月亮与人类最温柔的情感——爱情相提并论,足见其浪漫的情怀和温柔的笔触。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同一轮明月,不同的文化内涵。但无论在哪里,当人们抬头望见天空中那一轮明月,脑海中浮现出神话传说,或是优美诗歌,都充分表明月亮总是承载着人类共同的情愫与寄托,总是能轻而易举地占据人类精神世界的制高点。(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