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城池史——浙江 东阳篇

 幸福守望者阿标 2023-09-30 发布于浙江

一篇《送东阳马生序》,让东阳马君则成为学生时代课本里的“别人家的孩子”,也让东阳成为大家所熟知的人文名城。

中国城池史——浙江 东阳篇

明代万历年间东阳县境图

东汉兴平二年,李傕郭汜之乱,长安被毁,汉献帝东逃洛阳;吕布与曹操战于徐州;袁绍公孙瓒战于幽州;大汉王朝进入风雨飘摇的时刻。吴郡太守许贡(后为孙策所杀,其门客三人伏击重创孙策)奏请分诸暨大门村置汉宁县,寓意“大汉安宁”。

中国城池史——浙江 东阳篇

三国 东吴 吴宁县

孙氏主政江东后,改以“吴地安宁”为吴宁县。吴宁故城在今东阳市歌山镇上蒋村金家自然村。1987年时村里还遗存夯土城墙。

中国城池史——浙江 东阳篇

吴宁故城示意图(图片来源于东阳日报)

东吴宝鼎元年,分会稽郡西部置东阳郡,以郡“在金华山之阳,水之东”而得名。郡治长山县(今金华)。吴宁县改属东阳郡。

两晋、宋齐梁陈均沿袭如故。值得一提的是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吴宁县令孙统参加了闻名千古的兰亭雅集,并留下诗作。

中国城池史——浙江 东阳篇

东阳县志县城图

隋开皇九年平定南陈,改长山县(金华)为吴宁县,故吴宁县地被并入诸暨、乌伤二县。开皇十二年又改吴宁县(金华)为东阳县,十八年再改为金华县。

唐武德四年,废东阳郡,改为婺州。垂拱二年,析义乌县东部要冲之地及故吴宁县地在婺州东部重置新县,移用东阳郡之名,称“东阳县”。

中国城池史——浙江 东阳篇

1932年国民政府陆军部测绘东阳县城

东阳设县之初,本因设治于吴宁故城,但隋至唐初的这一段时间内,东阳江改道,建于东阳江泥沙冲击形成的河谷平原上的吴宁故城屡屡被冲毁,其地方已不适合作为县治。于是将东阳县治选址在岘山下。

中国城池史——浙江 东阳篇

民国时期东阳县城图

唐末广明元年,东阳县令沈彝宪在今东阳市区地方修筑土城,城周十里,其中还建有子城。五代时吴越国改东阳县为东场县。北宋时复改为东阳县,此后建置稳定,长期隶于婺州(金华府)之下。

中国城池史——浙江 东阳篇

东阳明清城池复原示意(标红路名为至今仍存的)

唐末土城至明代正德年间早已残破不堪,基本塌坏仅余残迹。嘉靖三十三年,因无城防,以致倭寇攻入城内屠戮百姓。三十七年倭寇又从台州、温州方向侵入东阳城,百姓再次遭殃。按察使司协堂刘慤檄文东阳知县戴迁忞,言明吏治首以城事。于是戴迁忞筹集资金修筑将土城改为砖石城墙,并将城池规模缩小十分之一。

中国城池史——浙江 东阳篇

1943年东阳县图

但由于事出仓促,东阳城墙建成后屡屡修缮,一直持续到明末崇祯年间。最终修筑好的东阳县城周一千三十六丈,约为现在的3.5公里,厚一丈八尺,高二丈二尺。

中国城池史——浙江 东阳篇

1947年东阳县全图

东阳有旧有正门四座,东门望岘、南门迎薰、西门朝京门、北门通江。重修后改东门为迎晖、改南门为双岘、改西门为瞻婺、改北门为通远(后又改为通江)。

中国城池史——浙江 东阳篇

东阳县全图,年代不详,因图右侧有“本地茶、火腿向上海输出统计,事变后....”描述,可知在淞沪会战之后。

万历年间增修四座角门,东南门东岘、西南门西岘、东北门新安、西北为水门。四正门与四角门除北门外都建有城楼,北门外则建有北台。

东阳县城近乎于圆形,八座城门刚好对应乾坤坎离艮震兑巽八个方位。1954年,因城市扩张建设,城墙被拆除,古城肌理遭到破坏,老街巷被保留下的也不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