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章简报|荣兆梓: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资本范畴及资本作用两面性

 昵称6801184 2023-09-30 发布于江苏

图片

作者:荣兆梓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高等研究院

期刊:《中国经济问题》2023年第4期

图片
图片

荣兆梓

图片

【作者简介】

荣兆梓,男,1949年4月生,汉族,江苏无锡人,中共党员,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安徽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曾任安徽省社会科学院《江淮论坛》副主编;1997年起任职安徽大学经济学院,曾任安徽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在《经济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成果获安徽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二次,二等奖多次。现任安徽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企业理论与企业改革。

图片

文章摘要

图片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资本范畴需要术语革命。以资本的社会的形式规定性定义资本一般,公有资本与私有资本的内容规定性则是资本特殊的新维度。资本作用的两面性植根于资本的社会的形式规定性,因此社会主义不可能完全消除资本的负面作用。资本的负面作用可以从微-宏观两个层次上分析:一是单个资本机会主义行为的经常性局部性负面作用;二是许多资本行为“涌现”的全局性长期性消极后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驾驭资本,需要从微-宏观两个层次上充分利用“场与结构的耦合效应”。

图片

关键词

图片

资本的社会的形式规定性;公有资本;私有资本;单个资本;许多资本

图片

文章简报

图片

1.问题提出

社会主义不仅需要发展市场经济,而且需要利用资本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通过市场竞争共同发展,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也必须发展多种资本形态,利用多种资本形态组织社会生产。如何在公有资本与私有资本并存的市场经济中重新定义资本一般概念,如何理解资本作用两面性及其产生的原因,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面对的理论难题。显然,不能简单地认为公有资本具有积极作用,私有资本则具有负面作用;作者也不同意将资本的正面作用归功于所谓“资本的自然属性”,而将其负面作用归咎于资本的社会属性。

2.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范畴的创新

分析从区分资本的社会的形式规定性与内容规定性切入,判定资本作用的两面性植根于资本的社会的形式规定性本身。在最抽象层次上,马克思给出了资本的简明定义——资本是“自行增殖的价值”(马克思,2009b)。马克思将资本的这一抽象规定称作资本的“社会的形式规定性”,并且认为,这才是反映资本本质的东西(马克思,2015)。马克思说:“资本的这个社会的形式规定性就是,劳动直接转化为资本,另一方面,这个资本购买劳动不是为了它的使用价值,而是为了自行增殖,为了创造剩余价值(更高的交换价值)'用来获取利润’。”(马克思,2015)总之,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与以往历史形态不同的是,这种社会关系“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独特的社会性质。”(马克思,2009d)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求我们透过形式规定性了解资本背后的阶级内容,或者说,揭示隐藏在资本的社会的形式规定性背后的资本的社会的内容规定性,这就是资本与劳动两个阶级之间的剥削和被剥削关系。“资本作为自行增殖的价值”,“包含着阶级关系,包含着建立在劳动作为雇佣劳动而存在的基础上的一定的社会性质”。(马克思,2009c)这就是包含在自行增殖的价值关系背后的阶级内容。在马克思看来,资本的社会的形式规定性与其内容规定性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发育中产生了多种多样的所有关系,形成了包括公有资本在内的多种资本形态。实践要求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重新讨论资本作为社会生产关系的内涵。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两种具有截然不同阶级内容的资本范畴。为什么公有资本与私有资本同样被称作资本,并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和理论中并列存在?实践的发展引导理论范畴的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必要区分资本作为社会生产关系的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资本的“社会的形式规定性”(马克思,2015),即资本是运动中“自行增殖的价值”,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区别于之前各种社会形态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多种资本形态的共性特征,是使“资本成为资本”的东西(马克思,1995),可以称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资本一般。另一层含义是资本的社会的内容规定性,这是隐藏在形式规定性背后的阶级内容、特定的社会关系。资本总是承载着某种特定内容的社会阶级关系,这是反映资本特殊的一个新的维度,包含了公有资本和私有资本两种类型的资本特殊。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区别,资本所代表的劳动占有关系,即经济权力和利益结构有完全不同的性质:私有制经济的资本归私人资本家所有,表现为资本家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社会主义的公有资本表现为劳动者阶级内部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对立统一,表现为劳动者集体意志对个人意志的管理性强制。这些都是有关劳动社会组织中的权力和利益关系,包括劳动力商品的占有、劳动的占有、劳动产品的占有。资本作为劳动占有关系的社会属性不仅体现在生产过程中由谁当家作主,而且表现为收入分配中剩余价值归谁所有。在前一层含义上,公有资本与私有资本具有相同的社会属性,因此可以同时表征为资本范畴;在后一层含义上,两种资本具有完全不同的社会属性,因此必须区分为公有资本与私有资本。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这样的范畴创新,进而对资本一般这一理论范畴作更加完整的理解。

3.资本作用的两面性产生于资本的形式规定性本身

文章从单个资本与许多资本两个层面分析资本作用的两面性,认为,在两个层面上,资本作用的两面性都植根于资本的社会的形式规定性本身。单个资本的逐利行为既是按照供求规律提供社会产品满足社会需要的内在动因,也是其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提高企业生产力的推动力。但是资本的趋利行为又是其损人利己的机会主义行为产生的根源。同样的机制也发生在社会层面,许多资本的趋利行为可以涌现为社会需求的满足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同时也涌现出市场经济的无政府状态,供给与需求的严重失衡和社会经济的紊乱,涌现出阶级对抗、社会冲突、国家间的“南北矛盾”和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破坏。只要生产力发展还需要利用市场与资本,资本的负面作用就不可能消除。

实践的社会主义经过数十年探索才明确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必要性和必然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展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利用和驾驭资本也就顺理成章。社会主义在利用资本组织社会生产的同时,却不可能完全消除资本作用的两面性。根本原因是,资本作用两面性植根于资本的形式规定性。由于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存在零和关系,对劳动的管理性强制是资本达成目标的必要手段。这里未必具有阶级对立,但利益矛盾始终是存在的。这些体制机制都存在着不可避免的负面性。资本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不可能杜绝,丑陋与罪恶总是在市场秩序的缝隙中泛出;秩序在不断纠错中建立,规律在个人盲目行为背后实现;要价值规律就必须利用资本的独立性和自发性,这不仅适用于私有资本,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适用于公有资本。总之,资本作用的两面性产生于资本的社会的形式规定性本身,真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驾驭多种形态的资本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消除了资本运动在资本主义经济长期负面后果的必然性。但是,由于资本的社会的形式规定性普遍存在,并且民营资本与外国资本的社会的内容规定性仍然包含着阶级剥削关系,竞争产生垄断的规律仍然发挥作用,进而大资本利用市场权力对中小资本的控制与剥夺也不可能避免,货币拜物教对社会意识形态仍然有极大影响。对于资本主体行为失范经常产生的负面性,政府可以加强管理,通过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防范不正当竞争行为来予以节制,却不可能一劳永逸地消除资本主体各式各样的机会主义行为。改变资本运动长期中负面后果的可能性已经具备,但由可能到现实的转化并不是自动实现的,极端情况下产生颠覆性后果的风险依然存在。

4.政策建议

文章最后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在场与结构的耦合中驾驭资本。一是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为资本设置“红绿灯”。政府在其中要发展重要作用;政府在做好市场制度建设者和秩序维护者的同时,还需要时刻关注自身建设,抵衘资本无孔不入的“寻租”诱惑。其次,要完善社会主义宏观经济治理体系。许多资本运动造成的长期性全局性负面影响,主要靠国家的宏观经济治理来防范。一是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二是用多层次、多样化的调控手段将资本运动长期中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控制在一定限度内。关键性的控制指标包括:国民收入中劳动报酬与资本回报的比例,宏观经济供给侧结构与需求侧结构的匹配;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统一等。三是企业微观制度和市场主体行为的构塑,这一点更具有基础性意义。一方面要通过国有企业改革构塑并完善公有资本的市场行为;另一方面,利用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文化氛围,引导私有资本主体加强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现代复杂系统理论认为,“涌现”现象具有场与结构耦合效应,将市场秩序的治理与资本主体行为的引导结合起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多种资本形态的共同发展将产生更为合意的结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