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艾灸并不是对抗疾病,而是激发人体自愈力!

 静幻堂 2023-09-30 发布于天津
艾学堂 2023-09-30 08:00 发表于江苏
《医学入门》曰:“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艾灸以其独特的功效,历来为医家所推崇,广泛应用于治疗疾病与养生保健。千百年来,灸火得以传承,皆与其温效有关,艾灸的温效值得总结与发掘。

根据其功效的特点和主治疾病的不同,艾灸温效可归纳为以下10个方面,简述如下。
1
温通效应

通是通畅、通利、通达之意。灸火可活跃脏腑气机,行气活血。温热刺激作用于特定的穴位,可治疗各种气血壅滞,气血不畅之病症,由此形成的临床效应称为温通效应。

《灵枢 ·刺节真邪》云:“火气已通,血脉乃行”;
《神灸经纶·说原》云:“灸者,温暖经络,宣通气血,使逆者得顺,滞者得行。”

就是指艾灸的温通效应。
现代研究表明,以艾灸治疗气滞血瘀所致的疼痛性疾病具有较好的疗效,从中医的角度来理解,就是艾灸的温通效应。主要用于各种痛症、以肿胀为特点的疾病(如腹胀)及各种气滞所导致的病症(如气滞所致的便秘)等。临床可局部灸、循经灸、对症灸。 

2
温经效应
 
经指经脉,温经是针对四肢经脉寒凝而言。寒主收引,寒性凝滞,寒主挛缩,寒主闭塞。经脉因寒而不畅的病证,多有寒凉、冷颤、疼痛、拘挛、收缩、苍白等症状。艾灸的温热之性,对于因寒邪外侵或阳虚不能温煦而致的寒滞经脉的种种表现,皆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这种作用可以称为艾灸的温经效应。

朱丹溪曰:“血见热则行,见寒则凝。”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涩,寒则气收。”
《灵枢 ·刺节真邪》曰:“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此 “火调”主要是指艾灸的温经效应而言。

如运用灸腰阳关和犊鼻穴为主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时,出现明显的循经感传现象而产生较好的疗效,这种疗效产生的基础是艾灸的温经效应。
 
温经效应主要用于风寒湿痹,肢端寒凝证,手足冻疮,雷诺病,骨质疏松,四肢抽筋等。临床以四肢特定穴灸、局部灸、循经灸为主。病久或病及全身的,可配灸背俞穴、督脉、任脉经穴。 

3
温润效应
润与干、燥、阴虚相对而言。阴虚则燥,津亏则干。虽然艾灸性质温热,但运用得当,亦可产生滋阴生津或促进津液布散等作用,这就是艾灸的温润效应。艾灸的温润效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阴液不足。人体无阳则阴不生,无阴则阳不长。艾灸以温热而鼓舞阳气,以促阴生,以滋阴液。

其二,人体津亏,或因于失液,或因于气虚,或因于气结,或因于阳碍,或因于湿阻。艾灸能益气阳,振奋气机,散湿滞,除阴霾,布津液,利津生。

以上二者,皆足以润燥益阴。

《针灸聚英》云:“骨蒸劳热,灸四花穴。古代“四花”穴用于肺痨,而肺痨多阴虚,其四花穴(双胆俞、双膈俞)就是艾灸温润效应具体应用的体现。
 
《灵枢》云:“阴阳俱虚,火自当之。”对于阴阳俱虚的,自当更加适用于艾灸以温润之。
 
温润效应主要用于多种阴虚而无严重内热者;津液亏虚者;湿邪内阻而津常者;以及干燥性病证,如干燥综合征等。临床以辨证施灸、背俞穴施灸为宜,结合对症与病部施灸(如干眼症亦可灸眼周等)。

4
温升效应
升是针对于陷下方面的病证。陷下病证包括三个方面:

一为有形的解剖学意义上的内脏位置下陷之病证;
二为功能学方面的清浊不分之病证;
三为阳衰欲竭之危急重症等。

《灵枢 ·禁服》云:“陷下者,……故宜灸之 ”;
《灵枢 ·经脉》云:“陷下则灸之 ”; 
《灵枢·官能》云:“经陷下者,火则当之”;
《伤寒论》云:“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艾灸的这种以升提举陷,升位固置,升清降浊为特点的临床作用,可以称为温升效应。
 
温升效应主要用于中气不足,内脏下陷,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及脱肛;清阳不升,清浊相混的病证,如久泻、久痢、头晕昏蒙等,以及病延脉虚、经脉陷下等。临床主要是灸相应脏腑的背俞穴、募穴、特定穴,并辨证结合对症取穴施灸。 

5
温降效应
 
降是针对临床病机该降不降的病症。五脏以守为要,以藏为本,六腑以降为和,以降为顺。气机当降不降,则病必由生,上逆为病。

素问 ·至真要大论》曰:“上者下之”;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曰:“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此足以说明脏气上逆之害; 

《灵枢·脉度》曰:“六腑不合,则留为痈”;
《素问·五脏别论》亦曰:“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

生理上腑以通为用,功能上是以降为顺,以降为和,以降为常。艾灸的温降效应,可以使人降其浊气,顺其阴阳,和其脏腑,使腑脏功能正常。例如在用艾灸治疗饮食不节、肝气犯胃或胃寒等原因所致的呃逆时,用灸胃的募穴中脘的方法每获佳效,皆因艾灸温降效应作用于胃气上逆这一关键环节所致。
 
温降效应主要用于肺气上逆之咳嗽、气喘、咯血、鼻衄;肝气上逆的胁胀、头晕、目眩;胃气上逆的呕吐、呃逆、嗳气、泛酸、呕血等。临床针对脏腑病机与症状之差别,以灸脏腑背俞穴、募穴及特定穴为主,并结合症状局部或对症施灸。 

6
温散效应
 
散主要是散风、散寒、散湿。用于六淫外邪入侵所出现的表证,如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痛,脉浮;或用于疹透不畅,或有表证者,艾灸温以发散,温以开泄,可促使病人汗出,而达到外邪从汗而外泄,表证得以解除。这种临床作用,可以称为艾灸温散效应。

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温散效应主要用于普通感冒、外感风寒,肢体风湿疼痛,寒邪直中,部分传染病、急性病的早期,寒湿痢的逆流挽舟,皮肤病等。临床多灸肺、大肠经,膀胱经和督脉等经脉腧穴,以解除外感风寒等症状。

同时也适用于手太阴肺经、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线和脏腑等其他病症,如有表证的皮肤疾病、部分感染性疾病的早期等。利用艾灸的温散效应治疗外感六淫之邪侵犯肌表时,施灸的过程中当以微微汗出为宜,以使表邪随汗而去。 

7
温化效应
 
化有散化、溶化、化开、化解之意。结聚之证应当消散,艾灸对于上述血、气、痰、浊郁结的病理产物或病症需借用艾灸的温化效应治疗。

《素问 ·至真要大论》曰:“结者散之”。

临床很多有“结聚”性质的疾病,如痰结、气结、瘀血、癥瘕、积聚等,发挥艾灸温化效应,应用其行气、化痰、通络、散结等机理,能取得非常好的疗效,甚至可收到奇效。

现代研究表明,血瘀、痰结等状态是许多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艾灸的温散效应有助于降低血脂,改善血瘀症状,从而对冠心病、高脂血症等疾病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温化效应主要适应于瘰疬、瘕聚、痰核、肿块、血肿、结节等病理产物及相关病症。临床多以局部施灸为主,并适当应用循经与辨证取穴施灸。 

8
温御效应
 
御指御防、御卫、御护等。对于肌腠空疏,卫表不固,外邪易袭等病症,艾灸温御效应明显。

《灵枢·百病始生》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

《灵枢·口问》云:“故邪之所在,皆为不足。”

《温热论》云:“肺主气属卫”,对于肺气不足,表卫空疏,营卫失调所致防外邪侵害,可通过艾灸的温御作用,使腠理致密,表卫紧固,抵御邪袭。
 
温御效应主要用于体虚易于感冒;太阳中风证;过敏性鼻炎,皮肤因受风或感寒而瘙痒等。临床多艾灸脾经、肺经、膀胱经等经穴,或加督脉、手阳明经脉的穴位施灸。 

9
温固效应

固指固摄、固收、固涩等。对于津液外泄,肾不摄纳,脾不统血,心不敛汗等,艾灸温固效应明显。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散者收之”。

通过艾灸的温固作用,可摄纳肾气以止喘;固摄肾精以防泄,统摄脾气以止血;固护心气以敛汗,固摄津液以防失,固摄胞宫以止脱,固摄冲任以止崩;固涩脾津以摄唾,固涩疮疡以生肌,固摄回阳以救逆等。如有人用灸神阙、涌泉的方法治疗小儿汗证,发挥了艾灸的温固效应的优势。
 
温固效应主要用于老年喘息、皮肤及内脏出血如紫癜等;多汗;大量失液性休克;中风、弱智之涎液不收;疮疡溃烂久不收口;以及阳脱阴竭、生命垂危之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的脱证等。临床一般病证宜常规用灸,辨证与对症取穴施灸,以缓图收功。危急重症急救,宜大艾炷隔盐重灸,冀以速效,回阳救逆。 

10
温补效应

补具有补助、补益、补充等含义,温补效应是艾灸最重要的效应之一。机体虚弱,气、血、阴、阳不足,可用艾灸温补效应,扶阳补气、滋阴生血。

《素问遗篇·刺法论》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
《灵枢·官能》曰:“阴阳皆虚,火自当之”;
《灵枢·经脉》云:“虚则补之”。
《扁鹊心书》曰:“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人于无病时,常灸 ……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
《医说》亦云:“若要安,三里不能干 ”。
图片

施灸讲究先后有序

“凡灸当先阳后阴,言从头向左渐下,次后从头向右渐下,先上后下。”——唐·孙思邈《千金要方·针灸上》    

施灸的顺序,临床上一般是:先灸上部 → 后下部;先灸背腰部 → 后灸胸腹部;先灸头部 → 后灸四肢;先灸阳经穴位 → 后灸阴经穴位;施灸量先少 → 后逐步增加。如不按顺序施灸,先灸下部,后灸头部,患者可能会出现头面烘热,口干咽燥等不适感。在施灸时还需结合病情,因病制宜,不可拘泥。

“先灸上,后灸下,先灸少,后灸多,灸慎之。”——《西方子明堂灸经》

图片

施灸的灸量把握好

原则1:

虚实寒热,时间不同,频率不同

关于艾灸的适应症,《医学入门》如是评价——“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也就是说,古人认为,无论是虚证、实证、寒证、热证,都可以艾灸,只是灸量、手法、配穴等有所不同。

不过,请大家注意一点,尽管虚实寒热都可艾灸,但艾灸具有一定的偏向性,艾为“地之阳”,它最擅长的还是虚证和寒证。因此,只要遇到虚证和寒证,甭管三七二十一,灸就对了!

至于实证和热证,就要因病而异、因人而异了。不过,我们可以把握以下3个原则:

1、从灸量角度来说,实证和热证灸量要适量、时间要短些(比如,有盗汗、手足心热、口干口渴、小便黄赤、大便干燥等热性表现时,适当少灸);

2、从手法角度来说,实证和热证大多使用泻法,而虚证和寒证基本使用补法;

3、从配穴角度来说,实证和热证必须滋阴,故而下焦和腿属必灸部位(比如,阴虚之人必须灸三阴交、太溪、涌泉等滋阴穴位,达到阳中求阴的目的)。

原则2:

治病灸与保健灸,时间不同,频率不同

一般而言,如果身体没有病痛,多建议大家做保健灸,每周3-4次,每次30分钟-2小时,基本就可以实现保健养生的目的。但并不是说保健灸就可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它同样需要规律施灸以及长期坚持。我们做过统计,像那些先天体质不好的人(比如阳虚人群),一般需要规律性地艾灸保健大穴(如大椎、命门、神阙、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等)半年甚至一年左右,体质才能明显改善。

如若已经出现疾病症状,理所当然,艾灸频率自然要比保健灸频繁得多,而且单次艾灸时间也应相对延长。

具体到不同的疾病,艾灸的频率和时间也有所不同,详情如下(下文的“短期”与“长期”是相对概念,不是绝对概念):

1 病在浅层短期灸,病在深层长期灸

从皮毛、肌肉、筋髓、骨髓,越往里,病越重,越难治。病在浅层,艾火的热力和药性容易到达病灶,病自然好得快。所以,从时间角度来说,同样是痊愈,病在浅层所需的时间肯定比病在深层要少。

这个道理,《扁鹊见蔡桓公》早就告诉了我们:从腠理,到肌肤,再到肠胃,最后到骨髓,病越来越往里,也越来越严重。对于医者来说,加大了治疗难度;对于患者而言,延长了治疗时间。

2 病在经络短期灸,病在脏腑长期灸

病在经络,只需打通经络,让气血畅行其中,病灶就会被驱除出体内。但是,如果病在六腑(膀胱、胃、胆、大肠、小肠、三焦),那艾灸时间肯定要多;如果正气虚弱,病继续往里走到五脏(心、肝、脾、肺、肾),那就需要花更多时间,因为除了治愈疾病,还要多多艾灸,以扶助正气,正气足,病邪退得才快。

六腑的病症,有些轻症,比如胃炎,一般艾灸1-3个月就有明显效果。但并不是说好转后就可以中断了,要彻底断根还需要长期坚持。

3 形质未变短期灸,形质变化长期灸

形质已变是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一个人子宫里面寒湿很重,但是没有长子宫肌瘤,这种情况下,只要艾灸祛除寒湿即可。但如果已经长出了子宫肌瘤,那就要麻烦一些了,因为除了祛除寒湿,杜绝子宫肌瘤形成的条件,还得对已经出现的症状予以解决,让“大瘤化小,小瘤消失”。自然,这可不是灸几次就能好的。

4 病时间短,短期灸;病的时间长,长期灸;

病的时间短,说明病情相对较轻,治疗难度小,艾灸时间和频率可以适当小些。但针对拉肚子、急性感冒之类的急症,在症状消失前应该重灸,并且要频繁灸,直到症状完全消失。在痊愈之后,建议再艾灸3次以巩固效果。

:如果是危害较大的急性病、突发病,建议立刻就医!因为艾灸是持续起作用,不是立竿见影,需要一个过程。比如,孩子突发高烧,且难以遏制,就必须立刻就医!

病的时间长,主要指慢性病(包括妇科病)。慢性病必须长期灸!因为“久病必瘀”“久病必虚”,慢性病患者大多体虚,需要补虚益损,这可不是随便调理就能行的,必须长期艾灸,改善体质,通调全身,方能见效。当然,长期灸并不是说天天灸,建议隔天灸或者每周休息1-2天,但必须讲究规律,这样艾灸效果才能好。

一般而言,像慢性疾病,至少需要3个月,也有可能半年甚至更长时间。如果是老慢支、老寒腿之类的慢性病,我们建议常年艾灸。

原则3:

经络原穴与其他穴位,时间不同,频率不同

原穴最早出自《黄帝内经》,指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为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之处的特定穴。

原,含本原、真元之义。原气来源于脐下肾间,是人体生命的本源,是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的动力。原气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由此可见原穴在人体的重要性。

在临床上,艾灸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由于原穴极为重要,所以在艾灸时,原穴的艾灸时间应当比其他配伍穴的时间要长。

原则4:以灸后感觉为准

到底艾灸频率是怎样的呢?

这就需要涉及到疾病、症状等具体因素了,因为中医讲究辨证,不同的疾病、不同的症状、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案。再高明的艾灸大师,也不能在不知道你具体情况的前提下,就给你妄下定论。所以,艾灸不能千篇一律地照搬书本,有一个简单的判断标准就是:以灸后感觉为准!

比如,今天做了2个小时,效果不错,明后天就可以继续做;如果哪天有点儿上火,那就减少灸量,减少艾灸时间,多灸滋阴穴位;如果还是上火,那就干脆休息2天。就这样,自行调节灸量和时间,什么时候效果刚刚好,就把这个灸量和时间设定为标准量。

再比如,今天艾灸了关元,产生了明显的灸感,那就以关元为主,尽量延长这个穴位的艾灸时间。

我们遇到最多的问题就是,很多灸友一出现排病反应就退缩了,不敢灸了。这些灸友多数都是刚接触艾灸的灸友,对自己的身体怎样才能适应艾灸没有做过尝试。所以,我们建议这些灸友平日里多摸索,多留心,一两个月下来,每天艾灸多长时间,每周艾灸几次,这些问题也就都解决了。 

因此说,艾灸可以养生保健,延年益寿。同时艾灸的温补效应,也是防病抗病的基础。如有人提出老年人衰老本质主要是以阳虚为本,尤以肾阳虚衰为主,瘀血内阻为标的观点。艾灸因其温补效应的存在,成为历代养生保健、抗老防衰的重要手段。艾灸温补的应用,可适合于各类人群,更可以用作治未病。临床选穴一般为大椎、神阙、肾腧、足三里、气海、关元、命门、膏肓等穴,灸量宜小,灸程宜缓,优选灸材,择以灸时,因人而异,积累效应。

1. 大椎穴

图片

2.神阙穴(肚脐)

图片

3.肾俞穴

图片

4.足三里穴

图片

不方便艾灸的也可以用艾灸贴,一撕一贴,
方便有效,不影响工作生活学习,快试试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