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离奇的清史

 激扬文字 2023-09-30 发布于四川
(畅春园)

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十二月二十日。

清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病逝于畅春园北郊,他的第四个儿子胤禛即位,也就是清世宗雍正皇帝。

雍正的这个帝位得来不易,因为毕竟九子夺嫡堪称中国历史上最为惊险刺激的皇位争夺战,谁能脱颖而出,都会颇有劫后余生之感。

然而,随着新君登基,一个谣言开始在朝野之间广泛流传,那就是:人们怀疑,雍正的皇位,得来不正,其背后必有隐秘的手段,其中影响力最大的一个说法就是——老皇帝康熙的遗诏,是一道矫诏,老皇帝的死,更和他的儿子脱不了关系。

康熙病死,是在十二月,而在十月时,皇帝还曾到南苑围猎,弓马骑射颇有英姿,十一月时虽然身体偶有微恙,但仍然步态从容,活动自如,怎么到了十二月,立刻就不行了呢?

如此之迅速的身体衰败,很有可能是暴毙。

而历来暴毙,很少有正常死亡的。

(康熙皇帝 清圣祖 爱新觉罗·玄烨)

首先,康熙其人,是一个身体素质极强的皇帝,他幼时出过天花而侥幸免死,因此拥有了对这种致命病毒的抵抗力,当上皇帝之后又奉行养生之道,所以他的健康状况一直是很不错的。

在皇帝本人的著作中,我们可以十分清晰的看到皇帝良好的生活习惯。

  • 《庭训格言》:节饮食,慎起居...凡居家在外,惟宜洁净...大抵嗜酒...或致病疾...以'寡思虑’养神,以'寡嗜欲’养性,以'寡言语’养气...

皇帝的睡眠非常有规律,早起早睡,在饮食上也十分均衡,从来不暴饮暴食,也不会过量的摄入某种食物,更不贪杯饮酒,对宴饮之事相当有节制。

康熙本人较爱干净,无论是在宫中生活还是出门在外都要求整洁,他还懂得用良好的心态来调节身体,不胡思乱想,不精神内耗,不爱发脾气,更不喜欢动怒。

试问,一个以这样的方式来生活的人,他怎么可能突然就死掉呢?

而根据一个当时就在康熙身边,叫做Matteo Ripa的意大利传教士的记载,康熙皇帝驾崩的当天,畅春园里的景象,十分不同寻常。

  • 《回忆录》:驾崩之夕,号呼之声,不安之状,即无鸩毒之事,亦必突然大变,可断言也。

Matteo Ripa说,皇帝驾崩的当晚,他曾经隐约听到(有可能是)康熙本人发出呼嚎喊叫的声音,听起来十分让人悚惧不安,所以即便皇帝没有死于毒杀,那么在皇帝驾崩前后也一定发生了重大的变故。

(意大利传教士 Matteo Ripa)

我们要注意的是,Matteo Ripa在叙述中提到了康熙皇帝有可能是被“毒杀”的。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Matteo Ripa会说出康熙皇帝有可能是被毒杀的呢?如果康熙皇帝是被毒杀的,那么下毒的人又是谁呢?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在雍正年间一本叫做《大义觉迷录》的史书中找到一点线索。

  • 《大义觉迷录》:圣祖皇帝在畅春园病重,皇上进一碗人参汤,不知如何,圣祖皇帝就崩了驾,皇上就登了位。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康熙皇帝生病之际,作为儿子的雍正曾经向父亲进献过一碗人参熬制的汤药,老皇帝饮罢,不多时就驾崩了。

这一段记载看下来,不禁让人怀疑,是不是雍正老小子图谋不轨,在参汤里下了毒。

不过有意思的是,这本《大义觉迷录》的作者,正是雍正本人。

原来,这本书正是雍正皇帝在位时根据当时一些质疑他皇位来路不正的舆论进行采编,并根据这些内容一一辩驳作答而成的一部书。

那么试问,一个凶手会将自己的罪行或者犯罪证据堂而皇之的记录到这本在当时流传甚广,乃至于朝廷官员人手一本的书里吗?

这概率当然很小,而这也足以说明,雍正本人对所谓“下毒说”其实问心无愧。

(参汤进补)

在作者看来,即便是当时雍正真的向康熙皇帝进献了那一碗人参汤,康熙老兄也未必会喝。

因为,康熙打小就对人参汤这东西特别的抵触。

公元1712年,江南织造曹寅(曹雪芹的爷爷)生病,曾向康熙皇帝上奏,希望可以从皇宫里讨几味药来给自己治病,康熙见奏之后不禁感叹:

  • 《清宫医案集成·乾隆朱批》:南方庸医,每每用补剂,而伤人者不计其,须要小心,曹寅原肯吃人参,今得此病,亦是人参中来的。

南方有很多水平庸常的医生,经常用补药来治病,结果病没治好,反而因药伤人,所以进服补药一定要小心,我听说曹寅原本就爱用人参补身,他这病也多半是因为服用人参所导致的。

公元1718年,康熙又说:

  • 《康熙起居注》:南人最好服参,北人于参不合,朕从前不轻用药,恐与病不投,无益有损。

南方人喜好服用人参,但北人的身体其实并不适合人参,所以我从来不轻易服用,就是担心没有药效不说,还会损坏原本的身体。

一个从来不吃人参且对人参特别抵制的人,在垂死之际却会无端的饮下一碗参汤,这当然是不合理的。

如果我们无法证明康熙是雍正毒杀的,那么我们有没有办法证明,康熙的传位诏书,是矫诏,也就是一封作伪之后的遗诏呢?

(九子夺嫡)

如果说老皇帝的遗诏是矫诏,那么前提就是康熙其实并没有打算把皇位传给雍正的意图,而如果老皇帝并不想把皇位传给雍正,那么就说明,康熙其实对雍正并无特殊的青睐和喜爱,但真正的事实却恰恰相反。

康熙晚年,九子夺嫡的情况的确是愈演愈烈,这场号称含金量最大的储位之争不仅涉及了他的诸多儿子,更掺杂了数不清的王公大臣,以及皇帝的后妃。

儿子们争相在父亲面前表现,在父亲背后争斗,朝廷上暗流涌动,朝堂下血雨腥风,康熙兼听则明,这些情况自然在老皇帝的洞见之中。

如此混乱凶残的夺嫡,自然不是老皇帝乐于看到的。

作为有清一代颇具盛名的雄主,康熙少年除三藩,平鳌拜,三征噶尔丹,挫败沙俄侵略,很多学者甚至称赞他为“千古一帝”。

然而,即便是这样一个帝王,也曾经两度废立他心爱备至但却顽劣不堪的太子胤礽。

胤礽犯下过错如此之大,按理来说罪该处死,但康熙却始终对他多有袒护,最终也不过是将其永久圈禁。

巧的是,同样拥有“千古一帝”名头的唐朝太宗李世民,他儿子李承乾都造反了,太宗也没忍心痛下杀手,而是留了儿子一命,将其流放黔州。

是啊,在政治的层面上,他们是高高在上,不可触动,杀伐果决的君王,但是在人性的角度来看,他们也不过是一个脆弱的父亲。

(少年 雍正)

这些争权夺利,面对储位两眼放光的儿子们让康熙感到厌烦和失望,在老皇帝的执政晚期,反而是这个不显山露水,几乎从来没有参与过夺嫡的四皇子让老皇帝感觉到了心灵上的藉慰。

雍正同志深谙“夫唯不争,唯天下莫能与之争”的道理,他明白,在这个关键的时刻里,争是不争,不争才是争,自己越是置身事外,越是表现的清心寡欲,就越是能得到父亲的青睐。

康熙皇帝对雍正的独特印象是一方面,另有一个原因我们也不得不考虑,那就是,雍正的儿子弘历,也就是未来的乾隆皇帝。

根据史料统计,康熙皇帝一共有九十七名孙子,数量庞大,皇帝不可能一一召见,有些皇孙甚至终其一生也未能得见祖父盛颜,但雍正的儿子弘历却是一个例外。

康熙不仅见过弘历,还向雍正索要过弘历的生辰八字,一段时间之后,康熙甚至直接把弘历带回了宫中亲自抚养,足见老皇帝对这个皇孙的特殊喜爱。

如果康熙皇帝认为弘历有承继大统的希望,那么他把皇位留给弘历的父亲也就不难理解了。

(乾隆 岁朝图)

所以综上,我们可以看得出来,雍正能获得帝位,绝非靠投机取巧和阴谋诡计,因为雍正在各方面来看,都是最得老皇帝好感的。

而至于所谓雍正篡改遗诏之说,更是无稽之谈。

康熙遗诏的内容很长,有老皇帝对过去的回忆,对未来的展望,对臣下们的重托,以及对继承人的确定,也就是那一句“传位于四子”。

然而,自从遗诏颁布天下的那一刻开始,坊间就开始质疑这封遗诏的真实性,有人猜测,康熙皇帝的遗诏原文应是“传位十四子”,也就是把皇位传给十四儿子爱新觉罗·胤禵,而在遗诏的颁布过程中,雍正本人或者雍正的亲信对遗诏进行了修改,把“十”字更改为了“于”字,变成了“传位于四子”。

就这样,通过笔划上的简单更改,胤禵的皇位不翼而飞,而雍正则窃据天位,成为了王朝的新帝。

(遗诏篡改说)

乍一看这个说法很合理,但仔细一想,很不合理。

首先,清时的“于”不写作“于”而写作“於”,雍正根本无从更改,而且就算是当时用了“于”字,我们也要注意的到的是,老皇帝的遗诏不止汉文一份,另有满文,藏文,乃至于维吾尔文,这些字符各不相同的遗诏,雍正又如何更改呢?

从登基伊始,雍正就饱受非议,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唐国强老师那一张永远阴云密布的脸上更让人感觉到阵阵悚惧。

这个有清一代最为严厉,严苛,评论出现两极分化的帝王,他将会用十二年的君王生涯来证明,

不仅仅是父亲选择了他,就连时间也会证明,自己是最好的选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