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蒙古秘史)成书于13至14世纪的历史著作(上)

 小夏ho78b993zg 2023-09-30 发布于江苏

《蒙古秘史》,原文名《Monggolvn Ni'ucaTobca'an》(《忙豁仑·纽察·脱卜赤颜》),也称《元朝秘史》,原文为畏吾儿体蒙古文,是蒙古汗国窝阔台时期(13世纪)官修的编年体史书,是蒙古族第一部书面著作。

图片

13世纪初,孛儿只斤·铁木真统一蒙古族各部,建立大蒙古国,自号成吉思汗,同期出现以蒙文编写以记述统治者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史书,称为“脱卜赤颜”。明洪武年间,明政府将其音译为汉文,初定书名《元秘史》,后改为《元朝秘史》,现今也称《蒙古秘史》。全书共二百八十二节,记述内容以蒙古族部落为主,从成吉思汗二十二代先祖孛儿帖赤那、豁埃马兰勒写起(约公元700年),到太宗窝阔台罕十二年(公元1240年)为止,共记载了蒙古民族约五百年的盛衰成败的历史,包括成吉思汗的生平迹及其祖先世代的宗文谱系、传说、事迹。

图片

《蒙古秘史》汉译本有明洪武十二卷刻本和明永乐十五卷抄本,均为二百八十二节,内容一致。现存最早的版本是明代汉字音译蒙文本,被称为岩画般难以解读的“天书”。

《蒙古秘史》是现存的蒙元时代唯一的长篇蒙古语作品,是研究古代蒙古社会结构和政治、军事机构的重要资料,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文学和蒙语研究价值。粗略统计,世界各国发表过的关于《蒙古秘史》的各种论著,包括音写和译注,已达三百项以上,作者有百余人。《蒙古秘史》的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学术领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委员会于1989年6月13日作出决议,评价该书以其艺术性,美学和韵文的绚烂多彩,语言的丰富优美等独特性,成为蒙古族文学史上呈现出的无与伦比的著作,并已进入世界文学的宝库。

图片

             成书背景

                         历史环境

12世纪末到13世纪初,蒙古族在北方草原兴起。1206年,孛儿只斤·铁木真统一各部,建立大蒙古国,自号成吉思汗。此后不久,大蒙古国便积极对外发动战争,一面南下进攻金、夏,一面西出掠取中亚西南亚等地。1227年,灭西夏。1234年,灭金,统一北方。紧接着又与南宋发生冲突,双方之间的战争持续约半个世纪。1260年,蒙古第五代大汗忽必烈即位,积极推行汉法,改国号为大元(1271年)。1279年,南宋灭亡,元朝统一全国。在这期间,中国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得到了加强,为元代以蒙文大规模修史创造了较好的环境。同期,蒙古贵族发动西征,所到之处遍及亚、欧地区,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的接触和中外的经济、文化交流等等。

图片

                  脱卜赤颜流传残叶

元朝实施民族歧视政策,国家重要事务通常都由蒙古、色目贵族决定,一般汉族文人对国家政治生活中发生的事件不甚了解,无法得到有关的资料编撰修史,以致元代私家修史之风不盛。元朝初期,记述统治者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史书通常由元朝历代皇帝指定少数蒙古、色目大臣执笔修撰;实录和后妃功臣列传,则由翰林国史院负责,主要由汉族文臣主持编撰,编成后藏于内廷。

                 书名源流

大蒙古国时期,宫廷内即有以蒙古文编撰的记录历代蒙古大汗事迹的史书,蒙古名为“脱卜赤颜”,“脱卜赤颜”即蒙古语“历史”之意。明洪武年间,明朝政府将记录成吉思汗先祖系谱、传说、事迹,成吉思汗、窝阔台汗(元太宗)事迹的“脱卜赤颜”即《忙豁仑·纽察·脱卜赤颜》音译成汉文刻行,初定书名为“元秘史”,《明太祖实录》提到的书名亦称“元秘史”。明永乐年间所撰的《永乐大典》将其收录后,改题为“元朝秘史”。
图片
清朝校勘学家顾广圻以藏书家张祥云所藏“影元椠旧钞本”为底本校正成本,误将其卷首题名“元朝秘史”下以小字书写的“忙中豁仑纽察脱卜赤颜”几字认定为编撰者的名衔。因顾广圻校本流传较广,“元朝秘史”遂成为该书的一般用名。日本史学家那珂通世在1907年出版的《成吉思汗实录》的序论中,正确地将“忙豁仑·纽察·脱卜赤颜”解释为蒙古语“蒙古秘史”的音译,后人据此译为“蒙古秘史”,《蒙古秘史》由此而来。
图片

                 永乐二年抄本首叶

​《蒙古秘史》原文为畏吾儿体蒙古文,从成吉思汗二十二代先祖孛儿帖赤那、豁埃马兰勒时期(约公元700年)写起,到太宗窝阔台罕十二年(公元1240年)为止,记载了蒙古民族约五百年的盛衰成败的历史,比较详实地记录了成吉思汗的生平事迹及其祖先世代有关的史事,以及二十多代人的宗文谱系、传说、事迹。《蒙古秘史》汉译本的完整形式由正文、傍译、总译三部分组成,其中正文是用汉字音写的蒙古语,正文右侧逐词注有汉译即傍译,每隔一段长短不一的内容后附有汉文缩译即总译。该书有明洪武十二卷本和明永乐十五卷本,均为二百八十二节。
图片

《蒙古秘史》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序文(第1至58节)记载了成吉思汗的先世,用神话传说、口传故事以及历史记等手法,依次记载了从二十二代始祖的传说到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把阿秃儿为止的历史;第二部分,正文(第59至268节)记叙了成吉思汗的生平事迹。从孛儿只斤·铁木真降生,少年时代的艰苦磨炼,统一蒙古各部以及南下、西征,直至1227年平西夏逝世,涉及军事、政治、社会生活、畜牧经济、官职等诸多内容;第三部分,续文(第269至281节)记述成吉思汗之子窝阔台当政时期的记事,同时涉及有蒙哥、忽必烈时代的一些史实。第四部分,尾跋(第282节)成书聚会庆贺的时间、地点。书中突出描述了成吉思汗早年的艰难经历和他在战乱中壮大自己势力,建立蒙古汗国的过程,同时载录有蒙古国南征金、夏,收服畏兀儿,进兵中亚,远征欧洲的情况。

图片

                   编撰特点

在蒙古民族历史编纂的早期阶段尚无本民族文字,主要借助便于记忆的韵文形成口头作品,而《蒙古秘史》书中大部分素材来自世代口耳相传的口头作品和当事人的口述,遂形成文史不分的编撰特点,既是历史著作,又是文学作品。在写作风格方面,依据口述素材编写,具有浓厚粗犷的游牧民族语言特色;《蒙古秘史》的原文为畏兀体蒙古文,在叙事结构方面,与历朝汉文史籍较有不同,多通过形象性记述表达该书思想倾向,常常设有专门抒情的篇章,以作者的口吻或者作品中人物的角度抒发思想情感。如书中比较典型的有成吉思汗分封嘉赏众功臣时对宿卫们的赞颂就采用了民歌的复沓手法,回环叠唱,表达情感;在描写手法方面,《蒙古秘史》运用蒙古民间广泛流传的族源传说、历史传说、民歌、赞歌、谚语等艺术化描述形式,记述了古代蒙古人的社会历史。

图片

              研究价值

              史料价值

《蒙古秘史》载录了成吉思汗的先祖谱系和成吉思汗一生的事迹,以及窝阔台在位时期的相关事迹,保留了古代蒙古社会状况的丰富资料,涉及当时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组织、政治军事制度、部落战争、社会意识等各个方面。书中较为详实的古代蒙古社会人们生产、生活的生动记录,包括游牧生产中人与人的社会经济关系方面的资料及其社会组织发展和变化的情形。书中所反映出的古代蒙古国时期的社会心理、伦理道德观念、宗教信仰等,也成为相关方面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