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豫南杨先生】《谱牒历史 氏源姓始 华夏杨氏 专辑》【神州文学家园】隆重推荐 2023100106

 神州家园文学会 2023-10-01 发布于河北

开创经典作品    塑造文学辉煌 

  关注我们

知名·专业·权威

会长:王世春   总编:卢春志

 联合推送

原创·精品

刊头书法:陈宜浩先生墨宝

作者简介

       豫南杨,男,1958年生,河南新县人,大专学历,中学高级教师,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工程师,中国现代艺术名家。

       代表性作品:2004届新、光两县的《杨氏宗谱》,2009年重建的杨家冲“杨公祠”,2016年的校本教材《村落文化》,2021年的《王店村誌》;多篇教育教学论著在《中国地图》、CN刊上出版发行,另有二百余篇作品被百度等官网平台收录。

       工作42年,获国家级奖3个,省级奖6个,地级市奖7个,县级奖27个,有省、地、县“文明教师”“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辅导教教师”称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16年9月颁发“荣誉证书”。



我的印记

豫南杨

 20190818

谱牒历史

远古的原始社会,是以母系部落为自然纯血统的个体族群或种群,用口语、手指、刻痕、绳结等方法表示各自种群的人丁数目,这些会意言行、标示,称作原始会意种谱。

炎黄时期,谱牒是雏形,陶文谱牒、刻符谱牒、丝绸谱牒是其代表形式。

夏禹时期,王族成员血缘关系的亲疏,是辨别贵贱的依据,慢慢形成的王族成员姓氏、名字、数量符号及种群关系被刻在骨头上,这种刻在骨头上的图形谱牒称骨刻象形谱牒。

殷商时期,表示王族成员姓氏、名字、数量的谱牒又发展刻在甲骨上,刻在甲骨上的谱牒叫甲骨文谱牒。

周朝,谱牒趋向成型,开始铸在青铜器(如鼎)上。铸在青铜器上的谱牒叫金文谱牒,或叫铭文谱牒;东周秦国始用石刻装饰陵墓,这种石刻陵墓的谱牒叫石刻谱牒。此时的谱牒是国家制度的载体,特别是春秋时期,百家争鸣,谱牒从贵族推行到士族,《周礼·春官》载:小史是掌管谱牒的中央官员,专门负责定立王室的世系,区分王室成员的长幼次序与嫡庶亲疏,遇到有祭祀还要告诉周王其祖先的忌日和名字,并撰有《世本·帝系篇》,苟子的《春秋公子血脉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谱”为名的宗族史籍,其标题“血脉”一词,揭示谱牒血缘的特征。这个时期谱牒的形式是:国家设立专人负责周天子王室谱牒的记录与管理,周代的谱牒世袭选官制、诸侯国宗庙谱牒祭祀法规都是三闾大夫专职主管。

秦汉时期,人们开始通过祖宗世系来攀亲带故,谱牒便是最好的炫耀资本。纸的发明应用,推动谱牒快速发展。司马迁在《史记》中,除详细记录五帝和夏、商、周三代王室世系外,还赞述了自家的世系。汉代的《周官》《世本》《帝王年谱》《潜夫论·志氏姓》《风俗通·姓氏篇》都是谱牒著作。《帝王诸侯世谱》《扬雄家牒》《邓氏官谱》《万姓谱》是汉代谱牒的代表作品,还是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最主要的谱牒样本,其代表特征是“奠系世,辨昭穆。”有生卒、官爵、字号、葬所等纸质的大篆、小篆、隶书记录。

魏晋南北朝的入仕之法从侧重品德察举制演变成侧重家世的九品中正制,从选官到婚姻,都要以谱牒为依据。谱牒与政治联结在一起,楷体谱牒发展达到时史的巅峰,其代表形式是:官府组织编修成册谱牒,士族对试图伪造谱牒混入士族的行为进行打击。行书石刻谱牒诞生。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是朝廷选官用人的基本依据,谱牒具有确认士族门第出身、选官、品人的政治功能。李唐初期,为了巩固李家的统治,用官修谱牒打击隋朝旧族,其代表形式是:政府设立专门机构,组织编修谱牒著作,代表作品有:贞观十二年(公元 638 年) 的《氏族志》一百三十卷;显庆四年(659年)的《姓氏录》和玄宗即位时的《姓族系录》二百卷。

五代时期,战乱频繁,门阀制度受阻,有“唐末五代之乱,亡失旧谱,上世次序不可复知”的记载,“天街踏遍公卿骨”是大批旧士族成员被杀的记录,在战乱中崛起的新贵往往因为自己原来的门第不高,不愿意提及自己的先祖,出现谱牒被焚毁的局面。由于淡化谱牒意识,也就没有人去记录家族情况。家族世系传承仅靠记忆口传,模糊不清的现象普遍,多数家族因此开始断线或失传。

宋代,朝廷选拔官员与门第没有关系,官府不再过问谱牒之事,谱牒逐渐从官府、世家大族走向普通百姓,其代表形式是:修谱重点放在“尊祖敬宗收族”的伦理道德教化功能上,倡导或力行谱牒的有: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黄庭坚、文天祥等士大夫,欧阳修还创立了新的谱例,并提出谱牒编修的原则和具体方法,采用“小宗谱法”,开创以图、表的形式表示世系的先河,成为后世家谱典范,对民间私修谱牒起了指导作用。

元代谱牒,除纸质形式外,还盛行刻石谱,元代大儒柳贯说:“大抵家之有乘,犹国之有史,郡邑之有志也。史不修,则国之治乱兴亡,不可得而见,志不纂,则郡、邑之政治得失,人才出处不可得而见。然郡、邑之与国、家一理也。”

明清时期,随着人口的增加,谱牒编修规模越修越大,鼎盛空前,出现“会千万人于一家,统千百世于一人”的统(总)谱。一部采用“大宗之法”的统谱,往往汇集海内外上百个支脉的世系。流传至今的古代谱牒,多是明清两代纂修的,其代表特征:在官方鼓励下,修谱成为全民的文化运动,是家族头等大事,没有无谱之族,规定修续谱牒时间:十年一小修,三十年一大修。

20 世纪 30 年代,日军发动侵华战争,谱牒是日本搜集中国情报的重要渠道,大量中国谱牒流失到日本,这是造成断代无源(头)谱的又一个根源。

新中国成立初期,旧的宗法制度被打破,谱牒是 “封建族权”的残余产物被“除四旧”淘汰。1984年,《中国家谱综合目录》发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港、澳、台同胞及海外侨胞掀起认祖归宗热潮,重修谱牒的愿望萌生。21世纪初期,民间修谱之风兴起,多姓氏成立了“姓氏文化研究会”“宗亲会”,新修的电子版谱牒陆续问世。编续谱牒又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代,其代表特征是:久违的亲情在互联网上重新连结,出现网络联络范围广、电子传递素材快、电脑打印效率高、政府行政支持的局面。

今天,人们续立谱牒,续立了世系,续立了典籍,续立了自强不息的民族气息,续立了国家富强繁荣的凝聚力。

谱牒,是中华民族不可缺失的法宝。

氏源姓始

氏源姓始,要从我们的名字说起。

我们的名字较多,或华夏、或汉族、或震旦、或桃花石、或华人、或扬人、或秦人、或汉人、或唐人、或中原人、或炎黄子孙……更多叫中华民族。

说起中华民族,就要从炎黄子孙说起。

炎黄子孙,是原始社会氏族公社的产物。

人类起始的氏族公社是母系氏族制。

中国远古时期的氏族八姓(姬、姚、妫、姒、姜、嬴、姞、妘)都是母系部落的载体。

《献给神话学》说:姓氏开始是一个氏族图腾的标记,而后是部族的名字,再后是部族祖先的名字。这里的“名字”,就是“姓”。

这类史料,先秦文学记载较多。

先秦文学是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以前的文学,包括盘古开天辟地、三皇五帝与夏、商、周三个阶段。

历史记载的三皇五帝时代,是传说的图腾时期,有巢氏、遂人氏、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蚩尤(九黎族)是原始最有名的部落(族),这段历史漫长,全日制历史教科书把这个时期称为原始社会,其代表特征是:“公天下”、选贤举能、财产公有。

黄帝与炎帝出自同一个母系部族。炎帝为兄,以牛为图腾。黄帝是弟,以熊为图腾。图腾就是徽标,是旗帜,是区别部族的标示。

炎、黄时代标志着当时社会正在从母权时代向父权确立的转化阶段。

这个阶段,部落间积攒的矛盾日趋尖锐化,炎、黄联合对抗蚩尤的九黎部落,经过“逐鹿之战”,炎、黄联盟胜利。

蚩尤战败后,炎、黄联盟破坏,经过“阪泉之战”,战败的炎帝心悦诚服,尊黄帝为部落首领。

炎、黄、蚩尤并称中华文化三祖,炎、黄是主流,其后叫炎黄子孙,黄的子孙是华夏姓氏的大宗。

夏代,奴隶社会诞生,其代表特征是:世袭制,家天下,天子为贵,财产私有。禹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首个奴隶制王朝,称夏朝,其族称"华夏族”。《说文解字》说:“华”即“花”,引申为“灿烂”、“ 精华”;“夏”,即“夏天”,指“雄壮英武的人”。“华夏”,就是“光辉而伟大的人”。

夏衰而商兴,商亡而周立。

《尚书》说:“华夏蛮靡,罔不率俾。”意思是说:周天子的子民为华夏族,其他的部族为外族。

周灭商后,实行裂土封疆制,将王室贵胄派到全国各地管理江山。

这些王室贵胄就是皇亲国戚,史称蓝血人。

蓝血人最高的统治者称天子。

天子下的皇亲国戚称王或侯、上大夫。

王侯管理的地区就是其食禄封地,称县或国、邑。

食禄封地的蓝血人称为该封地国君或称王、大夫,通称诸侯。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载:“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周天子把爵位和土地赐给诸侯,在封定的区域内建立邦国。这些封定的邦国都有名称,这些名称就是今天所说的氏。

《中华上下五千年》载:“西周初年,在消灭商朝以后,为了统治东方广阔的被征服地区,曾经大规模封同姓、异姓和古代贵族后代为诸侯,作为王室的屛藩,即'封邦建国’。”

这种分封统治属于领主(诸侯)专治,土地和人民都属于领主的,是原始的部落武装殖民。人民没有人身自由,是各级奴隶主的种族奴隶。周天子是全国最大的奴隶主。

周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又划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

西周末期,奴隶制开始动摇,“礼崩乐坏”,地主经济逐渐替代了领主经济。

到了东周的春秋时代,诸侯国王的势力逐渐強大,各行其政,互相并呑,出现了“春秋五霸”“挟天子以令诸侯”局面,各诸侯国王成了实际的天子。

各诸侯国百姓都有自己的称谓,或燕人、或齐人、或楚人,有的根据自己所居住的方位自称,如住在汉水流域的人就称已为“汉人”。

进入战国时代,封建社会萌生,当时的主要问题是兼并与反兼并,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争霸的局面,最后被秦所统一。

秦始皇横扫六国,让“普天之下皆为秦土,人民百姓皆为秦人”,这时候的人们称谓变成了“秦人”或“大秦”。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仍然采用裂土封疆制,在全国范围内划分为三十六个郡,郡下设县。

郡县制的诞生,氏更加明确了。

先秦时代,生产力落后,科学水平低下,神权统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统治者把政权与神权结合起来,使迷信之风大盛。通人神之意的巫和在帝王身边当记录的史,成了当时的文化人。现存比较确定而数量较多的文字是商代的甲骨文,是当时占卜的记录,《易经》是最早占卜的古籍,《尚书》《春秋》《左传》《国语》都有姓氏显现。

姓,是共血缘关系的种族,是母系部落的名称或母系部落首领的名字,是不变统一的,没有层次区别,不是个体私有的,而是整个氏族部落公共的。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

氏,是姓的分支,是父系部落的产物,是可变的,是多层次的,代表官职、居地、职业等。一个大氏可以包括由其分化出来的若干小氏,像今天中央政府下设的“省、县、乡、村”,多层次的氏组织随着血缘关系与其作用范围的减弱而渐渐不再盛行,渐向单层次发展。由于人口的繁衍,原来的母系部落又分出若干新的部落,这些新部落为了互相区别以表示自己的特异性,就为自己的分支部落,单独起一个本部落共用的代号,这个代号也是氏。

姓与氏都是血缘集团亲属组织,与外族婚配视为正常,是种族的继嗣群。

《通志·氏族略》载,“秦灭六国,子孙该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自此以后,姓即氏,氏即姓。

姓氏合一,标志着从群婚制到以血缘关系的婚姻制的转变,是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姓的初期,亲属数目庞大,随着分支族氏数量的增多,其成员间仍是自认的单系共同来源为亲属纽带,很难追溯到一个共同明确的祖先,也不可能找到彼此间明确的谱系关系。氏是明确的,可以追溯到一个族群的始祖。

古代氏源较多,主要有以国(邑、县)为氏、以谥号为氏、以官名为氏等形式。在这些背景下,一人可以有几个氏,如《国语·晋语九》所记晋智氏之族人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即是智果,又称辅果;女子出嫁前与父同氏,出嫁后属夫氏,也可以父氏、夫氏同称。

姓氏命名的还有:乡亭名字、住地名字、先人名字、兄弟次第、职业名称、忌讳改姓、借用汉字单字、少数民族汉化融合等。

春秋战国时期以国名为氏的诸侯国有:齐、鲁、晋、宋、郑、吴、杨、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是当时天子给所受食禄待遇人地域的名称,这里氏的主人名衔称侯或王,如:赵王(侯)、杨侯、秦王,第一个受封的氏源人就是该氏的始祖。

用食邑命名的氏,就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给予同姓或异姓卿大夫的食禄封地。

在这些封地里,黄帝的姬姓和炎帝的姜姓所衍生的姓氏最多,其中姜姓就繁衍出64个单姓和38个复姓。

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说:“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

姬姓建立周朝,周天子姬发大封诸侯,其中姬姓国53个,演变出411个姓,占《百家姓》总姓504姓的82%,这些姓氏都尊称黄帝为祖先。

华夏、汉族、震旦、桃花石、华人、扬人、秦人、汉人、唐人、中原人、炎黄子孙,都不能准确地称呼所有的百姓,于是,“中华民族”一词便孕育而生。

“中华民族”是梁启超提出的,是由“中国民族”演变而来的。1901年在《中国史叙论》中,梁启超提出了“中国民族”一词。1903年的《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将“中华民族”定义为中国所有的民族。

1919年之后“中华民族”这个词被广泛认同。全面抗战爆发以后,全体中华儿女奋起反抗,各民族之间紧密团结,形成了强大的合力,最终打败日本侵略者。在这之后“中华民族”就正式成为所有中国人民的总称谓,她是56个民族共同的名字,她更是一个宏大的集合族群。

“中华民族”背后都有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我们不能忘记这个光辉的名字。

华夏杨氏

杨,通假字:扬、阳、昜、羊。

杨人始为阳人,也为扬人,《说文解字》:扬,飞举也。扬:即双手高举,向上,振作,昂扬,古同阳。

《小尔雅》:扬,举也。古扬人崇拜太阳,信服上天,祈祷时跪地双手向上,将意志要求传达给天上的太阳神。

古体“楊” 音“yang”,形声字,左形右声。“木”指扶桑,也称杨树,生长在东方大海上的汤谷(今连云港云合山);“昜”,音“yang”,代表“日出海面”。“木”“昜”组合,意表“日升汤谷(海水)”。

“日升汤谷”绘表成“木”“昜”组成的图徽:

这个图徽,就是古代杨氏的图腾,用此图腾的第一人或第一族就是杨氏族的始祖。

杨姓是一个古老而复杂的大姓,其主体源于国名,即古杨国(邑、县)。杨国之地,古称扬城或杨城,地处山西省南部汾河东岸,临汾盆地北端,东隔霍山与古县交界,西靠吕梁山与蒲县相连,北与霍州、汾西县为邻,南与临汾市尧都区接壤,是时是军事要地及交通要道,古称杨县,属平阳郡,隋属临汾郡,隋末改为洪洞县,在今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曲亭镇范村古城址一带。

古杨国,在我国历史上至少有姜姓扬国、姞姓杨国、姬姓杨国,分别来源于炎帝后裔的姜姓和黄帝后裔的姬姓。    

姜姓扬国出于扬人。扬人始称阳人、杨人,是炎帝部落姜姓戎族的一支,始居“阳纡之山”的扬水得名。古扬水,也称石堡川、聿津河、沙家河、史家河,源于黄龙山冢字梁西南侧,流经黄龙县、洛川县、白水县,入北洛河,今陕西黄龙县内石堡镇的石堡河。冢字梁在无量山中。无量山古称仙鹤山,其山脉向东直至龙门,越黄河抵达乡宁县,古为“阳纡之山”,今石堡川北有杨窑科地名,是古扬人所居得名的。扬人最早称阳人,是崇拜太阳的部族。

夏代初期,姜姓吕部族在吕梁山(山西吕梁市离石区)建立姜姓吕国。夏代中期,申部族在申山(陕西甘泉县)一带,建立姜姓古申国,后姜姓申国又东迁至霍太山(山西霍州)夺霍人之地,改霍太山为太岳山,姜姓扬人也随之同族向东迁徙至扬城(山西洪洞县东南),后建立了姜姓扬国。因始汾河两岸多杨树,姜姓扬国视杨树为国树,称杨国。《左传.僖公十一年》载:“扬、拒、泉、皋之戎,皆为姜姓。”《山海经·中山经》曰:“阳华之山,杨水出焉,而西南注于洛。”就是说:此间,扬人与同族吕人、申人一同东迁至山西汾水中游的吕、霍山一带的扬城(山西洪洞县东南),建立姜姓扬国。

与此同期,还有一个姞姓杨国建立。姞姓杨国是黄帝族的一支姞姓后裔建立的。当是时,这支姞姓人从黄帝出生地上邽轩辕谷(甘肃清水县上邽城东)迁至黄河中游东岸吕梁山南鄂河流域(今山西乡宁、吉县一带)。是时,鄂河流域盛产鳄鱼。这里的鳄鱼,古称鼍或汾河鳄,今叫扬子鳄。这部分姞姓后人掌握了捕、养鳄鱼技能,形成了以鳄鱼为图腾的姞姓鳄部族。夏朝中期,夏王孔甲得二“龙”( 汾河鳄),任尧之裔孙刘累为御龙氏,代夏王室养的“龙”。后来,刘累因养死了“龙”,怕夏王孔甲降罪,就逃到鲁山(河南鲁山县)避难。商代初期,鳄部族发展成姞姓鄂(鳄)国,也称噩国,今山西省乡宁县、吉县的黄河支流鄂河、有鄂山、崿谷,都是古鄂人所留之名,吉县地名之“吉”字,就来源于姞。商武丁后期,鄂国发展壮大,占据了姜姓扬国,建立了姞姓杨国。姞姓鄂人与姜姓扬人融为一体,统称杨国。姞姓杨国史书未载,1993年山西省天马曲村晋国公室63号墓里出土一对青铜圆壶上的铭文得以证实。该壶铸有九字铭文:“楊姞作羞醴壶永宝用”。这件铜器被称为“杨姞壶”,是晋穆侯次夫人的信物。铭文表明两点:第一点,说明历史上曾经存在一个文献没有记载的“姞”姓杨国,“杨姞壶”正是这位“姞”姓杨国的贵族女子,嫁给了晋国国君穆侯邦父;第二,周幽王时的晋穆侯(?—前785年)在年,姬姓杨国还不存在,当时杨国是姞姓,与晋通婚。姞姓杨国,以杨树、日、水、鄂鱼组合图腾。

西周后期,猃狁侵占了姞姓杨国,周宣王为抗击猃狁,又在姞姓杨国地盘上易名姬姓杨国,姬康为杨侯。姬康没有后人被战死,周宣王就派少子尚父(长父)前往杨地,重新建立姬姓杨国。《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叔侯》说:“虞、虢(guo)、焦、滑、霍、杨、韩、魏皆姬姓也。晋以大,若非侵小,捋(lu)何所取?武献以下,兼国多矣!谁得治之?”这表明:此时的晋国已经夺取姞(ji)姓杨国变成姬姓杨国了,也就是前661年春秋时代的晋献公十六年,姞姓杨国灭亡时,姬姓杨国才诞生。

2003年1月19日,在陕西省宝鸡市眉县一个叫做杨家村出土的西周铜器中,有一件被称作“四十二年逑鼎”。该鼎有一篇280多字的铭文,记载周宣王四十二年:“逑”(qiú)这个大臣征伐“猃狁”有功,得到周王赏赐土地的事情。该文说:“余肇建长父侯于杨,余令汝奠长父,休。汝克奠于厥师。汝唯克型乃先祖考,□猃狁出捷于井阿、于历岩,汝不艮戎,汝□长父,以追搏戎,乃即宕伐于弓谷,汝执讯获聝,俘器、车马。汝敏于戎工,弗逆”。大意是:周宣王我把我儿子长父封到杨地为侯,下命令给逑你予以辅佐,让长父在杨这个地方安定下来,你发扬了你的老祖先与猃狁一贯的战斗的精神,与他们交战,追击他们于井阿、历岩、弓谷等地,斩获颇多,你对军事很有的一套啊。长父与部将逑经过不懈努力,击败了杨地的猃狁,夺回杨地,建立了名副其实的姬姓杨国。周幽王初期,幽王正式加封周宣王之子姬尚父为杨侯,原姞姓杨国的臣民归顺姬尚父。《通志·氏族略》曰:“杨氏出自姬姓,周宣王子尚父,幽王时封为杨侯,为晋所灭,后为氏焉。”《路史》说:“周宣王子尚父,为杨侯。杨侯曾孙失国。”尚父杨国灭亡后,其子孙逃到秦国。

姬姓杨国说法较多,史载不全,多无古典记录,唯明嘉靖《太原县志》载:“叔虞为周武王次子,周成王之弟,晋国始祖。”就是说:前1033年 (周成王十年),周成王将唐地分封给弟弟叔虞,其弟易名唐叔虞。是时的史料,唐叔虞所在的封地没有“杨”字出现,《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范)宣子曰:昔匄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世本》说:“周武王第三子唐叔虞之后,至晋武公逊于齐,生伯侨,归周天子,封于杨。”这表明杨姓是由唐叔虞之脉,至晋武公之子伯侨,是由曲折的“烽火戏诸侯”“周平王东迁”,到春秋时期的羊舌氏易杨,其后以邑为氏传承。

周釐(xi)王时期的前679年,晋穆侯曾孙曲沃武公夺得晋君之位,称晋武公。晋武公先后剿灭了晋国周边包括同宗姬姓尚父在内的各国。晋武公将杨国之地赐封给长子伯侨。前651年,周襄王继位。周襄王念晋武公功勋,又加封伯侨于杨,称伯侨为杨侯,承继祖爵,谥贤敬。伯侨长子文,袭侯爵。文生子突,官拜羊舌大夫,食邑于羊舌,故又称羊舌突,辖铜鞮、杨氏、平阳三邑。突生职,职生四子:赤、肸、鲋、虎。肸(字叔向),鲋(字叔鱼)、虎(字叔罴),号称'羊舌四族’。叔向(肸,亦称杨肸),晋悼公时期,食采杨氏,其地为平阳杨县,即杨国之地。叔向长子伯石,字食我,又称杨食我,号曰杨石,任晋国上卿。

约前557年,叔向教唆学生晋平公吞并杨国。杨国合并晋地后,杨国杨氏就融入晋世家世系中。

前514年,周敬王时期的晋顷公12年,晋国的赵氏、韩氏、魏氏、范氏、中行氏联合消灭了公族祁氏,杨食我被认定为祁氏的同党遭捕杀。至此,羊舌一族灭亡。

叔向次子羊舌季夙幸免于难,携家眷南逃,改羊舌为杨姓,背井离乡,南渡黄河,躲进陕西华阴县华山仙谷避难,后居弘农华阴达200多年,直到东周末期周赧(nan)王时期,前312年才有族人杨章出任秦惠文王的左庶长。杨章,因战功显赫被封为华阴侯。华阴,隶属弘农杨氏。弘农杨氏,是今天杨姓群体中的主流。

古杨国说法还有商代昜。商代昜,没有左形“木”,只有右声“昜”,是最早的“杨”字。“昜”在商代是一个诸侯国,甲骨文中称“昜伯”。昜国的地望,在今山西省的洪洞县,周武王灭商时就与商朝一起被灭掉。

杨姓,除源于国名外,还有赐姓、改性。

赐姓,多是对有功之臣的封赐,比如:三国时期,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贵州的僚族分支)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哀牢夷部分僚人就成了杨姓。隋初,鲜卑将领尉迟崇随军与突厥交战,力战而死,隋文帝因追忆尉迟崇之功,下诏赐尉迟崇之子义臣为国姓杨氏。

改性,主要是随主易姓,例如:西晋初期,白马氐人令狐茂搜,被舅舅氐族首领“百顷氐王”杨飞龙收养,改其姓为杨氏。后来杨氏成为氐族最大姓氏。令狐茂搜改名杨茂搜,建立了仇池国。北魏时期,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政策,将洛阳地区的莫、胡、卢姓改为杨姓。唐代末期,乔复光,少时养于内侍杨玄价家,遂转姓杨,称杨复光,其后称为杨氏;杨(乔)复光平定江西黄巢起义军时,得訾亮,并养为义子,转姓杨,改名杨守亮,其后称杨氏。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28年),大长和国剑川节度使杨干贞,弑杀大长和国恭惠帝郑隆亶,改国号为大义宁国,自立为国君。杨氏成为白族最大姓氏。北宋时期,倪炤,仕宋为龙图阁学士,因反对王安石变法,遭流新州。当时,倪炤的幼子倪顺尚在襁褓之中,藏匿于外祖父杨家,得以保全。及倪顺长大,念外家杨姓之恩,遂改为杨姓,是为今浙江省诸暨市“概浦杨姓”。清末时期,满族爱新觉罗氏、尼玛察氏、尼玛奇氏、扬佳氏、扬那氏、扬额理氏、钮祜禄氏、舒穆禄氏、尼满吉氏、颜济氏、颜济哩氏等大部分后裔改为汉姓杨氏。

北宋时期,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把零散杨氏古典世系臆断一体,对今天杨家谱牒影响很大。1994年,《弘农杨氏族史》发行,杨氏开始形成始祖派系之争。2010年,《中华杨氏通谱》出版,使杨氏远祖世系倒退到春秋时期,再次臆断在分封制之下的古杨国第一人为杨氏始祖,更加激发杨氏始祖派系纷争。这种派系纷争愈演愈烈。

杨氏的曲折历程,应该都总结在汉太尉秉、赐的碑文中。杨秉的碑文说:“公讳秉,字叔节,弘农华阴人。其先盖周武王之穆,晋唐叔之后也。末叶以支子食邑于杨。”杨赐的碑文说:“公讳赐,字伯献,弘农华阴人。姬姓之国有杨侯者,公其后也。其在汉室,赤泉侯佐高,丞相冀宜。咸以盛德,光于前朝。”

唐初四杰之一的杨炯说:“杨氏之先,其来尚矣,在皇为皇轩,在帝为帝喾,在王为周武,在霸为晋文。”

秉、赐碑文和杨炯所说内容的共同点都是世系承传,并没有指出谁是杨氏始祖。仅就杨氏起始不间断用“杨”字图徽而言,史料没有具体记载,界定不出谁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受封于“杨”且其后又是不间断延用“杨”图腾至今血缘不变唯一直系的第一人。

我们杨姓的世系传承,只能通过图腾传说、源流文化、正本世系来传承。

1、图腾传说

距今约170万年至公元前21世纪初,为原始社会,遥远蒙昧的社会生活进化出现的神话传说给这段历史增添了许多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色彩。这个时期被定为图腾传说,盘古氏、女娲氏、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有巢氏、燧火氏、伏羲氏、神农氏是这个时期的代表族群。

盘古氏 《上下五千年》载:天地人之祖—盘古。混沌开,四象始,时长1.8万年。《纲鑑》载:“相传:首出御世者,曰盤古氏,又曰浑敦氏。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变化而庶类繁矣。三才首君。”《中华上下五千年》载:盘古死前,把他呼出的气化作风和云,把声音变成雷电,把左眼变成太阳,把右眼变成月亮,头发和胡子化作闪闪发亮的星星;他的四肢躯体变成大地的四极和五岳,血液化作江河,肌肉变作田土;身上的汗毛变成草木,使大地披上了绿装。

女娲氏 《上下五千年》载:女娲用黄河之水拌着泥土,按照自己的模样,用手捏成一个小泥人,这个小人有眼、鼻、嘴、耳、四肢,会蹦跳,还会喊“妈妈”。后来,女娲不知疲倦的捏着小泥人,还用藤蔓搅拌泥浆甩撒落地成人,替他们建立婚姻关系。人类始于此。

天皇氏《纲鑑》载:“天皇氏者,盖取天开于子之义也。皇者,亦号也皇君也美也大也。一姓十三人,继盤古氏以治,是曰天靈。澹泊无为而俗自化,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史记》曰:“木德旺,岁起摄提。”干支(甲子的天干、地支)始。

地皇氏《纲鑑》载:“谓之地皇氏者,盖取地开于丑之义也。一姓十一人,继天皇以治。爰定三辰。圣人创制立法,圣人垂宪万世。”《史记》曰:“火德,王兴于熊耳龙门等山。”三辰(日、月、星)始。

人皇氏《纲鑑》载:“谓之人皇氏者,盖取人生于寅之义也。”《纲鑑》还载:“人皇氏,一姓九人,继地皇氏以治。相厥山川,分为九区,人居一方,故又曰居方氏。万物群生,主不须王,臣不须贵。政教君臣所自起,饮食男女所自始。亦号九皇氏,兄弟九人,合四万五千六百年。”《史记》曰:“人皇乘云车驾,六羽出谷口,兄弟九人长九州,各立城邑,凡一百五十世。”分封始。

有巢氏 原始人为了防御猛兽的伤害,学着鸟的样子,在树上架起小屋,后人称为“构木为巢(鸟窝)”,传授这种做法的人叫“有巢氏”。《纲鑑》载:“太古之民,穴居野处,与物相友。人民机智,而物始为敌。爪牙角毒,概不足以胜禽兽。有巢氏作构木为巢,教民居之,以避其害。未知稼穑,未有火化。”

燧火氏 《中国通史》说:原始人不会用火,看到雷电起火可以御寒、驱兽,烧死的野兽味道香美,却不会用火,也不知道火种;一个年轻人夜梦有人指点火种方位,醒后沿梦境寻找,见一长(zhang)着短而硬嘴巴的鸟正在啄一棵燧(sui)木起火,照此方法学到了燧木取火技术;人们得到燧木取火方法,开始吃熟食,并推举这个青年做首领,称他为“燧火氏”。《纲鑑》载:“观星辰而察五行,知空有火。于是钻木取火,教民以烹饪,而民利之。火之所生者也。始作结绳之政。立传教之台,兴交易之道。”

伏羲氏 又庖牺氏 太昊,华胥踏巨人迹所生,风姓,是发明结网、打猎、养牲口的人。人类婚姻、渔猎、畜牧、屋盧、琴瑟、乐曲、节气起于始,疏水造田,冶金成器,分部施政,造纸契代结绳,八卦五行始,五行木为首,都陈(今开封陈州)。《纲鑑》载:“太昊伏羲氏,太昊之母,居于华胥之渚,履巨人迹,意有所动,虹且遶之,遂因而始娠,生帝于成纪,以木德继天而旺,故风姓,有圣德象日月之明,故曰太昊。”

神农氏 炎帝 女登与神龙接角所生,姜姓,黄帝兄长,牛头人身,都陈(今开封陈州),迁都曲阜(今山东兖州),发明种庄稼的人。人类农耕五谷、医道、交易、大师始,五行火为首。《史记》载:“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纲鉴》载:“少典子之君,娶于有嶠氏之女,曰安登,生二子焉,长曰石年,育于姜水(渭河),故以姜为姓,以火德代伏羲治天下,故曰炎帝。其起本于烈山,又号烈山氏,亦曰连山氏。其初国伊,继国耆,合而称之,又号曰伊耆氏。始教民艺百毂,而农事兴焉,故叫神农氏。始味草木之滋,作方书以疗民疾,而医道立也。察水泉甘苦,令人知所避就,无夭礼之患,天下宜之。其地:南至交趾(今河南南部),北至幽都(今顺天),东至暘谷(日出之处山东地域),西三危(陕西岐山东面沙县的三危山)。在位一百四十年,传八世,至榆罔而亡”。

 2、源流文化

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14世纪中期,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度,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剩余产品占有欲所引发的争斗频繁,人口发展很不稳定,各史书录载世系不全,这又给姓氏源流演绎了许多虚构的色彩。这个时期被定为为远祖世系的文化传承。

一世 黄帝 有熊氏(前2697-前2599年),母附宝(有蟜氏)见大龟绕北斗怀孕二十月,生于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西北),与兄炎帝联合打败蚩(chi)尤为首的九黎族,是华夏族人文初祖,干戈、甲子纪元始,五行土为首。寿111岁,卒葬桥山(今陕西黄陵县)。配嫘祖(西陵氏)、女节(方雷氏)、彤鱼氏、嫫母等,共有25子,正妃嫘祖生子:玄嚣、昌意、龙苗。

《纲鉴》载:“黄帝有熊氏,始作制度得其中和,万世长存,故称黄帝。姓公孙,名轩辕,有熊国君之子也。帝生而神灵,幼而徇齐。弱而能言,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国于有熊,故号有熊氏。长于姬水,故以姬为姓。是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炎帝榆罔弗能征,于是轩辕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媚从,炎帝榆罔侵陵诸侯,诸侯益叛之。轩辕修德治兵,义五毂,抚万民,度四方,与炎帝榆罔战于阪泉之野,三战而后胜之,又擒杀蚩尤于逐鹿。于是诸侯咸归轩辕氏,代神农氏为天子,是为黄帝。元年黄帝既为天子,于是始立制度,天下有不顺者,从而征之。劈山通道,其土地东至于海,西至崆峒(陕西肃州卫),南至于江,北逐熏粥,合符于釜山。帝四妃二十五子,得姓十四人,为十二姓。帝元妃西陵氏之女曰嫘祖,生昌意、元嚣、龙苗。帝在位百年,年百十有一岁,葬桥山(延安中都县)。”《帝王世纪》云:“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宝,其先即炎帝。母家有娇氏之女,也与少典氏婚,故《国语》兼称焉。得神农氏之末,少典氏又娶附宝”,“生黄帝于寿丘,长于姬水,因以为姓。以土承火,位在中央,故曰黄帝。有圣德,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山海经·西山经》载:“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密山。……丹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泽,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是生玄玉。玉膏所出,以灌丹木,丹木五岁,五色乃清,五味乃馨。黄帝乃取密山之玉荣,而投之钟山之阳。”《国语·晋语四》:“昔少典娶于有娇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史记正义》解释说:黄帝为有熊国君,号有熊氏。舆地志:又曰缙云氏,又曰帝鸿氏,亦曰帝轩氏。《史记·五帝纪》云:“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黄帝崩,葬桥山。”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路史卷十四》:(黄帝)子二十五别姓者,十二祈酉,滕、箴、任、苟、结、儇、依及二纪也,馀循姬姓。元妃西陵氏,曰儽祖(嫘祖),生昌意、玄嚣(xiao)、龙苗。昌意就德,逊居若水,有子三人,长曰乾荒,次安,季悃。《左传》载:亦号帝鸿氏。又《史记正义》解释说:黄帝为有熊国君,号有熊氏,舆地志:又曰缙云氏,又曰帝鸿氏,亦曰帝轩氏。《水经注》云:“黄帝生于天水,在上邽城东七十里轩辕谷。”上邽城就是今天水市,在天水市之东七十里,就是清水县山门镇的白河村,该村之旁有轩辕谷,俗称三皇沟。按史籍记载,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其父少典是有熊国国君,其母为有娇氏之女,名附宝。相传黄帝之母在野外碰到闪电绕着“北斗枢星”,竟感而有孕,怀胎 24 个月生下黄帝。黄帝“生而神灵,幼而徇齐,弱而能言,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其实,黄帝出生的感生神话是上古时代许多“英雄人物”身世的共同特征,如伏羲之母履“大人迹”而生伏羲,商人始祖契为有城氏之女吞玄鸟(燕子)蛋而生,周人始祖后稷为其母姜螈践“巨人迹”而生,秦人始祖女惰亦为食玄鸟蛋而生等。这类神话,正反映了黄帝出生于“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

二世 玄嚣(?-前2526年),名挚,号青阳(少昊、金天氏),都曲阜,神圣始,降居江水(今河南安阳),卒葬云阳,传位昌意之子高阳,是为颛顼,生子:重、该、穷奇、般、倍伐、味祖、蟜极、穷申、瞽目。

《纲鉴》载:“子玄嚣立,是为少昊金天氏。名挚姓,母曰嫘祖感大星如虹,下临华渚之祥而生帝。黄帝之世,降居江水,邑于躬桑,故号躬桑氏。国于青阳,又号青阳氏。以金德王天下,遂号金天氏。能修太昊之法,故曰少昊。都曲阜。在位八十四年,寿一百岁,葬于云阳(兖州曲阜县),故后世又曰云阳氏。”《帝王世纪》:“少昊帝,名挚,字青阳,姬姓也。母曰女节,黄帝时有大星如虹,下流华渚,女节梦接意感,生少昊,是为玄嚣。邑于躬桑,以登帝位,都曲阜,故或谓之躬桑帝。地在鲁城北。”

三世 蟜极(乔极、娇极),乔即蟜,居河畔,务稼穑。配握衷(陈锋氏),生子:帝喾、业父、挥公(又张挥,张姓始于此)。

《史记·五帝本纪》:“高辛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自玄嚣与蟜极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於颛顼(zhuanxu)为族子。”

四世 帝喾(ku 前2437-前2345年),又帝笈,高辛氏,名麦、夋,乔极子,生于穷桑(今山东曲阜北),居帝丘(今河南濮阳),嗣位于毫邑(今河南偃师县西南),卒后葬于顿丘(今濮阳市清丰县台阴秋山),配姜嫄(有邰氏)、简狄、庆都(陈锋氏)、常仪(訾氏)。生子:日契、后稷、台玺、日尧、日挚。

《史记五帝本纪》载:“帝喾溉执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娵訾氏女,生挚。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纲鉴》载:“帝颛高辛氏,姓姬,名夋,祖曰少昊,父曰蟜极,生而祥靈,年十五,佐颛帝,受封于辛。年三十,以水德代高阳氏为天子,以其肇基于辛,故号高辛氏。都于亳(今河南偃师县)。帝四妃,元妃有邰氏女曰姜嫄,与帝礼祀上帝而生稷。陈锋氏女曰庆都,有赤龙之祥,孕十四月而生尧于丹陵。有娥氏女曰简狄,祈于高禖,有飞燕之祥而生契。娵訾氏之女曰常仪,生子挚。在位七十年,年一百五岁,葬顿丘(清丰县)。”

五世 后稷 号弃,为尧农师,尊为百谷之神,后被舜封于邰(今陕西武功县西南),赐复姬姓,周族始祖,配姞氏,生子:不窟。

《史记.周本纪》《中华上下五千年》载:“周族始祖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嫄。姜嫄为帝喾元妃。姜嫄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嫄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诗经.生民》唱后羿:“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羿……”

六世 不窋 又称叙望不,太康政衰失国,不窟承袭父职,不务稼穑,遂失其官,逃窜西北戎狄间(北豳),生子:鞠。

《史记.周本纪》《中华上下五千年》曰:“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

七世  因掌纹若“鞠”得名,又称鞠陶,夏朝末期周族部落首领,弃农业,学畜牧,生子:公刘。

八世 公刘 号姬刘,复修日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咸清甲子,自土沮漆渡渭,迁国于豳(今陕西旬邑县),周道始兴,生子:庆节。

《史记.周本纪》《中华上下五千年》曰:鞠卒,子公刘立。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公刘》一诗唱道:“笃公刘,匪居匪康,乃场乃疆,乃积乃仓,乃裹餱(hou)粮,于裹于裹,思辑用光……”

九世 庆节 继承祖业,建国于豳(bin)( 今陕西彬县、旬邑一带。东到子午岭,南到彬县、旬邑,西到泾川、灵台、镇原,北到环县、华池),是当时西北势力较强的部落,生子:皇仆。《史记.周本纪》曰:“公刘卒,子庆节立,国于豳。”

十世 皇仆 嗣位豳,成为夏朝时期周部落首领,生子:弗差。《世本》云:庆节生皇仆,继其父庆节为周族首领。《史记.周本纪》云:庆节卒,子皇仆立。

十一世 差弗 嗣位于豳,生子:毁陯(隃)。《史记.周本记第四》记载:“皇仆卒,子差弗立。”

十二世 毁瑜(前1600-前1546年),号姬瑜,亦作伪榆,嗣位于豳,周部族首领、周王先祖,生子:公非。《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记载:“差弗卒,子毁隃立。”

十三世 公非 号姬非 又称非递、公卯,字辟方,嗣位于豳,生子:高圉。《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记载:“毁隃卒,子公非立。”

十四世 高圉(yu) 字侯侔,祖乙(商朝第14任君主)15年,命邠侯高圉,嗣位于豳。《史记.周本记第四》记载:“公非卒,子高圉立。”生子:侯牟。

十五世 侯牟 《史记》《通鉴》载:高圉卒,子侯立牟;生子:亚圉、云都。

十六世 亚圉 字云都,盘庚(商朝中后期君主)19年,命邠侯亚圉,嗣位于豳,为殷诸侯,亦受殷王追命者,生子:太公叔祖绀(gan)。

十七世 太公叔祖绀 号太公、祖绀,字叔类,嗣位于豳,前1192年—前1158年在位,生子:古公亶父。

《史记.周本纪》曰:“亚圉卒,子公叔祖类立。”《世本》称公叔祖类为“太公祖绀诸盩(zhuo)”。《史记·三代世表》称公叔祖类为“公祖类”。“公”、“叔”、“祖”三个字,皆为尊称,“类”是“名字”,“伯仲叔季”为古代兄弟排行顺序,公叔祖类不是长子、次子、少子,而是叔子。

十八世 古公亶父 名姬亶,周太王,居岐之阳,复修后稷、公刘之业。配太姜、太差,生子:太伯(吴姓氏于此)、仲雍(吴姓始于此)、季历。

《史记.周本纪》曰:公叔祖类卒,子古公亶父立。《诗经.大雅.绵》载古公之后周族强盛:“虞芮质,厥成,文王蹶厥生。予曰有疏附,予曰有先后。予曰有奔奏,予曰有御侮。”

十九世 季历 名姬历,周王季、公季,商王太(文)丁时,受封为“牧师”(牧畜之官),配太任,生子:昌。

《史记.周本纪》曰:古公卒,季历立,是为公季。公季修古公遗道,笃于行义,诸侯顺之。《中华上下五千年》载:周族日趋强盛,商王文丁恐惧,借故杀害季历,葬鄂县南山。

二十世 姬昌 商纣王封于西伯,又称西伯昌,后称周文王,为西伯文王,迁都于丰邑,卒葬雍州万年县毕原(今陕西咸阳西北周文王陵),配太姒等,生子:伯邑考、姬发、管叔鲜、周公旦、蔡叔度、蔡叔武、霍叔处、卫康叔、毛叔郑、冉季载、郜叔、雝叔(雍)伯、曹叔振铎、滕叔绣、毕公高、原叔、丰叔、郇叔。

《史记.周本纪》曰:公季卒,子昌立,是为西伯。西伯曰文王,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伯夷、叔齐在孤竹,闻西伯善养老,盍往归之。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归之。《中华上下五千年》载:文王求贤姜子牙,又衍《周易》。

二十一世 姬发 周武王,太姒嫡次子。《史记.周本纪》《中华上下五千年》载:西伯崩,太子发立,是为武王。商纣53年(约前1057年),西伯崩,发继位,以太公望(姜尚)为师,文王子周公旦、召公奭(shi)、毕公高辅佐。时纣无道,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甲士四万五千,东进伐纣。约前1027年正月甲子日拂晓,武王孟津会盟,陈师牧野。商纣集兵七万拒武王。“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纣师倒兵,不战而归。纣走,登鹿台自焚而亡。诸侯尊武王为天子,建都镐京(今西安市长安区西北)。配邑姜,生子:姬诵(周成王)、邘叔、叔虞。

二十二世 叔虞 晋始祖,字子于,前1033年,被周成王封于唐地。唐位于黄河、汾河的东部(今山西中南部),建立晋国,故名唐叔虞,生子:燮、公明(贾氏始于此)、良(解氏始于此)。

叔虞出生的神话见于《史记·晋世家》:“晋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初,武王与叔虞母会时,梦天谓武王曰:'余命汝生子,名虞,余与之唐。’及生子,文在其手曰'虞’,故遂因命之曰虞。”《尚书》、《诗经》到二十四史都有所载。《纲鑑》《史记·晋世家第九》同载: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於是遂封叔虞於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

“桐叶封弟”一事最早见于《吕氏春秋·重言》,原文如下:“成王与唐叔虞燕居,援桐叶以为硅,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汝。’叔虞喜,以告周公,周公以请曰:'天子其封虞邪?’成王曰:'余一人与虞戏也。’周公对日:'臣闻之,天子无戏言,天子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于是封叔虞于晋。”此说亦可见于《史记·晋世家》和刘向《说苑·君道》。《竹书纪年》载:十年,王命唐叔虞为侯。《中华上下五千年》载“今山西中南部……封给弟弟唐叔虞,建立晋国(今冀城西),分给他怀姓九宗和职官五正。”

二十三世 (xie) 晋侯,生子:宁族。《史记正义》载:“唐叔虞之子燮父徙居晋水傍。”《汉书·地理志》记载:“唐有晋水,叔虞子燮为晋侯,是燮以晋水改为晋侯。”《史记·晋世家第九》:唐叔子燮,是为晋侯。

二十四世 宁族 晋武侯,生子:服人。《史记·晋世家第九》载:“晋侯子宁族,是为武侯。”

二十五世 服人 晋成侯,生子:福。《史记·晋世家第九》载:“武侯之子服人,是为成侯。”

二十六世  晋厉侯,生子:宜臼。《史记·晋世家第九》载:“成侯子福,是为厉侯。”

二十七世 宜臼 (jiu ?-前841年)晋靖侯,生子:司徒。《史记·晋世家第九》载:“厉侯之子宜臼,是为靖侯。靖侯已来,年纪可推。自唐叔至靖侯五世,无其年数。”

二十八世 司徒 (?-前823年)晋釐(li)侯,生子:籍。《史记·晋世家》载:十八年,靖侯卒,子釐侯司徒立。

二十九世  (?-前812年)晋献侯,生子:费生、殇叔。《史记·晋世家》:十八年,釐侯卒,子献侯籍立。

三十世 费生 (?-前785年)晋穆侯,生子:仇、成师。《史记·晋世家》载:献侯十一年卒,子穆侯费生立。穆侯四年,取齐女姜氏为夫人。七年,伐条,生太子仇。十年,伐千亩,有功。生少子,名曰成师。《史记索隐》载:邹诞本作“弗生”,或作“晞王”,并音祕。《史记·晋世家第九》载:二十七年,穆侯卒,弟殇叔自立,太子仇出奔。殇叔三年,周宣王崩。四年,穆侯太子仇率其徒袭殇叔而立,是为文侯。《史记·晋世家第九》载:晋人师服曰“异哉,君之命子也!太子曰仇,仇者雠也。少子曰成师,成师大号,成之者也。名,自命也;物,自定也。今适庶名反逆,此后晋其能毋乱乎?”

三十一世 成师(前802 ~731年)晋曲沃伯,《史记》曰:“成师封曲沃,号为桓叔。”《史记·晋世家第九》载:三十五年,文侯仇卒,子昭侯伯立。昭侯元年,封文侯弟成师于曲沃。曲沃邑大於翼。翼,晋君都邑也。成师封曲沃,号为桓叔。生子:鳝、韩万

三十二世 (?-前716年)晋庄侯,称曲沃庄伯,生子:称。《史记·晋世家第九》:“孝侯八年,曲沃桓叔卒,子鲜代桓叔,是为曲沃庄伯。”《史记·晋世家第九》载:孝侯十五年,曲沃庄伯弑其君晋孝侯于翼。晋人攻曲沃庄伯,庄伯复入曲沃。晋人复立孝侯子郄为君,是为鄂侯。《左传·隐公五年》载:曲沃庄伯以郑人、邢人伐翼,王使尹氏、武氏助之。翼侯奔随。曲沃叛王。秋,王命虢公伐曲沃而立哀侯于翼。《史记·晋世家第九》载:鄂侯六年卒。曲沃庄伯闻晋鄂侯卒,乃兴兵伐晋。周平王使虢公将兵伐曲沃庄伯,庄伯走保曲沃。晋人共立鄂侯子光,是为哀侯。

三十三世 称晋武公(前754~前677),《史记·晋世家第九》载:哀侯二年曲沃庄伯卒,子称代庄伯立,是为曲沃武公。《史记·晋世家第九》载:武公称者,先晋穆侯曾孙也,曲沃桓叔孙也。桓叔者,始封曲沃。武公,庄伯子也。前716年,称代承父位。晋哀侯8年(前710年),曲沃联兵攻晋。次年春,曲沃攻伐晋京师翼城,以公子万驾戎车梁弘为车右,逐晋哀侯到汾河。是夜俘虏哀侯,使公子万杀哀侯。前679年,曲沃灭晋,是为曲沃克晋。次年,称掠夺晋国宝,贿与周僖王。周僖王封曲沃公为晋君,并列诸侯,称之晋武公。武公生子:伯侨(杜妃生)、诡诸(晋献公)。

三十四世 伯侨(前724-?),晋武公长子,因庶出,未能继父君位,封地杨邑(今山西沁水县、洪洞县、临汾市一带)。生子:文。《世本》载:周武王第三子唐叔虞之后,至晋曲公逊于齐,生伯侨,归周,天子封于(为)杨侯。《姓纂》说:“伯侨系晋曲公之子”。《杨去溢碑》曰:“伯侨受邑,食采于杨。”唐代《杨珣碑》曰:“伯侨食采受邑君。”

三十五世 (前704—?),羊舌文,世袭候爵,食邑羊舌,晋献公太子舍人,敕封左卫将军,配卫氏,生子:突。

三十六世  羊舌突,以食邑羊舌为姓,生子:职。

三十七世 羊舌职,袭羊舌大夫,任晋悼公中军尉。配赵氏,生子:赤(字伯华,袭中军尉、铜鞮大夫、生子容)、肸、鲋(字叔鱼,食采平阳)、虎(字叔罴,早年被诛),时誉“羊舌四族”。

三十八世 (前590年—前525年),世袭羊舌,名叫羊舌肸,字叔向。前557年始辅晋国三朝诸侯,晋国国君晋平公的老师,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其道德高尚,忠勇爱国,正直无私,孔子赞其正直人。官为太傅,爵位是上大夫,晋平公赏赐杨县为食禄,又易名杨肸。配姜、曹氏,生子:伯石、季夙。

著名学问大家杨绘在《杨氏血脉图序》里写道:“惟绘家所传之谱,出于华阴之杨,本晋文(文为衍字)公族。羊舌职为晋大夫,生四子,第二子名肸,字叔向,食邑于平阳杨氏县”。

清人熊峻运在《增补族谱笺释》说:“周宣王子尚父封于杨,晋灭之。晋武公子伯侨食采羊舌,后为羊舌氏,至叔向更封于杨,子孙为杨氏”。

北宋著名文学大家欧阳修所编著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杨氏出自姬姓,周宣王子尚父封为杨侯。”“叔向,晋太傅,食采杨氏,其地平阳杨氏县也。叔向生伯石,字食我,以邑为氏号杨石,党于祁盈。盈得罪于晋,并灭羊舌氏,叔向子孙逃于华山仙谷,遂居华阴。”

三十九世 伯石(~前514),字食我,春秋時期晋國大夫,其母是夏姬的女儿。食我出生时,叔向的母亲在产房外,听到食我啼哭,说:“是豺狼之声也,狼子野心。非是,莫丧羊舌氏矣”。伯石和栾盈交好。栾盈族人栾胜与邬藏换妻通奸。栾盈治之,卻被晋顷公借机去除,并诛连伯石并羊舌族。伯石子道并后辈,遂遁迹于华山(今陕西省华阴市)仙谷,居弘农华阴,以祖封地为姓,形成弘农杨氏,其后奉食我为该支杨姓始祖。生子:道。

四十世 字子容,晋顷公12年(前514)夏六月,晋以“相恶于君”罪灭强宗祁氏、羊舌氏,在其采邑设县,六卿掌权,其父伯石因党于祁盈被诛。为避灭族,伯石妻于氏与族众,东渡黄河,逃居华山白羊峰(今陕西华阴)的山洞(羊公石室),隐姓埋名,以祖封地“杨”为姓,开荒辟土,务农耕作,无有仕者。生子:忠。

四十一世  配娴氏,生子:业、华。

四十二世  配伍氏,生子:赞。

四十三世  配向氏,生子:祺、祎。

四十四世  配艾氏,生子:羡。

四十五世  配于氏,生子:惠。

四十六世  配庄氏,生子:元、潼。

四十七世  配宋氏,生子:温。

四十八世  配范氏,生子:志、雍、述。    

四十九世 配巴氏,生子:章。

五十世  东周末年人,居于华阴,周靓(jing)王(前320-314年在位期)任右将军,前312年出任秦惠文王的左庶长,又因战功显赫被封为华阴侯。配姜氏,生子:苞、朗、款。《新唐书》曰:“有杨章者,生苞、朗、款。苞为韩襄王将,守修武(今属河南),子孙因居河内(今河南黄河以北地区);朗为秦将,封临晋君,子孙因居冯翊(今陕西大荔);款为秦上卿,生硕,字太初,从沛公(汉高祖刘邦)征伐,为太史。”

五十一世  字洪哲,秦国上卿,《新唐书》曰:“款为秦上卿,生硕,字太初,从沛公(汉高祖刘邦)征伐,为太史。”配曾氏,一品敬德夫人,生子:端和、硕、操。

五十二世  字太初,号佳青,生于战国末期。《新昌谱后序》曰:“ 硕,字太初,秦始皇五召不起,沛公还灞上,聘为太史,以老辞,因见五星聚东井,谓天下将一于汉。生八子,皆从沛公征伐,曰鹦曰奋曰彪曰鯈曰熊曰魋曰鹯曰喜。”即:秦王政3年(前244)随父定居陕西华阴,隐居(华山羊公石室)不仕,洞习天文,秦始皇登帝位(前221)后,五次征诏不赴,汉高祖(刘邦)攻下咸阳驻军灞上,聘其从军征战,西汉立国后封为太史。配胡氏,封太史夫人,生子:鷃(又晏,渡辽将军)、奋(虎威将军)、甝(又彪,虎牙将军)、儵(又积弩将军)、熊(虎贲将军)、熹、鸇(破虏将军)、魋(骑都将军)。

五十三世  又喜(?—前168年),字幼罗、号德嘉,今陕西潼关(华阴)人,历经秦末汉初,配陈氏,生子:敷、致(子嗣徒居江南)。

喜本从韩信,后随灌婴。前205年,在今西安市雁塔区(古社县)投奔刘邦,被任命为郎中骑(管理宫廷车骑门户的武官),《史记.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四》《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汉书》同载:前202年,因追杀项羽于安徽定远乌江;前200年正月被刘邦封为“赤泉侯”,食邑1900户,位居将相之上。

《新唐书》曰:“喜字幼罗,汉赤泉侯。生敷。”《资治通鉴.汉纪》载:喜官居汉高祖(刘邦)郎中骑都尉、宫中更值宿卫,因击杀项羽有功而封天水赤泉侯(今河南南阳)。前168年,杨喜逝世,追谥严侯(威)。

注:自喜汉封侯,至唐朝,弘农杨氏封侯拜相,层出不穷,輝煌时达千年之久。

五十四世  字伯宗,袭赤泉定侯,卒谥忠定,《新唐书》曰:“敷,字伯宗,赤泉定侯。生胤。”配陈氏,继蔡氏,生子:哲、胤、衡。

五十五世  或殷,字嗣宗、毋害,世袭赤泉侯后改封临汝侯、安平侯,丞相,卒谥忠贤,《新唐书》曰“胤生敞,字群,丞相,安平侯。”配李氏,生子:万尝、敞、昌、伟、泰。

五十六世  (前114—前74年),号君平,字子明,受权臣霍光赏识,官运亨通,参与废黜刘贺和拥立汉宣帝等重大事件,汉昭帝元凤5年(前76)为丞相,封安平敬侯,食邑河南汝南三千五百户,有“汝南堂”之称,弘农第一个宰相,“全国望郡,杨氏望族”出于此,卒谥敬。《新唐书》曰:“胤生敞,字群,丞相,安平侯。”配司马氏(司马迁之女司马英),生子:忠、恽(嗣子谭)。

五十七世  字孟兰,承袭父爵,为安平顷侯,生子:谭

五十八世  字献美,出继恽,袭封安平侯,官汉鸿胪卿,配石氏,封忠献夫人,生子:宝、宰(并,字惟美)。

五十九世 字惟善,亦字惟渊、稚渊,居弘农华阴太平庄杜门,经学鸿儒,研习《欧阳尚书》,不仕朝廷,谥靖节(书)先生,寿79岁,葬陕西华阴朱家山。配王氏,封清第夫人,生子:震、衡。

传:宝九齡,见一黃雀为蚁所困,採黃花以食之,后雀化黃衣小儿,衔双玉环以报,谓子孙世为三公云。后来果有震、秉、赐、彪四世太尉彰誉世上。“结草衔环”中“衔环”典故出在处处。

六十世  (公元59-124年),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人称“关西孔子”。五十岁时,由湖城(今河南灵宝县阌乡)三鱼学馆被荐入仕,任东汉襄城令、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后历太仆、太常、司徒、太尉,饮鸠卒葬潼亭(今陕西华阴西南)。“四知堂”源于此,为楊姓精神始祖。配王氏,生子:牧、里、让,继配邴氏,赠封一品清德夫人,生子:秉、奉。

《后汉书.楊震传》:公元108年,“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荊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夜,谒(ye)见,密怀十金于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四知”“清德”源于此。

注:震后延传2500多年,已成为杨姓中的最大宗系。

六十一世 (公元92——165年)字叔节,少承父业,通《京氏易》《书经》《左传》,常年隐居,教授生徙。《后汉书,杨秉传》载:公元147年,东汉桓帝(刘志)拜任皇帝劝讲,封太中大夫、左中郎将,晋职侍中、尚书。公元159年(延熹二年),拜太仆迁太常。公元160年(延熹三年),因白马今李云直谏罪连坐免官归田里,其年冬,复拜河南尹。公元165年(延熹八年)五月丙戍卒,时年七十四,尝从容言:“我有三不惑:酒、色、财也。”生子:赐。

六十二世  字伯献,少传家学,笃志搏闻,常退隐名,教授门徒,配桓氏(关内太常桓郁之女),生子:彪。

首任陈仓(在今陝西宝鸡县东)令,后晋司空高第,再迁任持中,越骑校尉。公元168年(建宁初年),汉灵帝爱学,诏令太傅,迁任少府、光禄勋。公元173年(熹平二年)正月代唐珍为司空,七月拜光禄大夫,食禄中二千石。公元176年(熹平五年)代袁隗为司徒。公元184年(汉中平元年)三月五日,张角率黄巾军起兵,因以冠贼免。公元185年(中平二年)九月代张温为司空,是年卒,天子赠东园梓器襚服,钱三百万,布五百匹,策文说:故司空,临晋候杨赐,犹如挺立华山顶上的大树,九德全然具备,其家三代宰相,竭尽忠心辅助国家。我从前刚临朝理事,杨赐在帷幄之中教导我,才能逐渐有所成就,以至能处理国家大事。杨赐为人师表的功劳,在朝庭内外十分显著,他日理万机,兢兢业业,真算得上上勤劳啊。七次获任卿校之职,荣登特进之位,五次登高位,都曾遭磨难而被罢免过,虽最终封邑一千五百户,和他的功勋太不相符了。哲人巳经溘然长逝了,我将向谁咨洵呢?我真感到忧虑啊。杨赐的葬礼应按特殊等级,所需物品,照章办理。现特命左中郎将郭仪持此策节,杨赐追位为特进,赠司空骠骑将军印授,溢文烈候。

六十三世  字文先,少传家学,`初举孝廉,州举茂才(即秀才),配孙氏,生子:奇、球、修。

公元175年(喜平中),公车征召,拜议郎,升任侍申,京兆尹。公元181年(光和中),为侍中、五官中郎将,迁颖川、南阳(治所在今河南南阳)太守。公元189年(中平六年),董卓废幼帝刘辨为弘农王,立刘协为汉献帝,彪代董卓为司空,后代黄琬为司徒。公元195年(建安元年),李傕、郭汜之乱,彪尽节卫主,崎岖危难之间,几不免于害,曹操迎汉献帝定都于许昌,在东归百官之中,曹操独惧彪。此后不久,曹操借口彪与袁术有姻亲关系,弹劾彪大逆之名,诬陷彪勾结袁术废黜献帝,将彪下狱。赐门生孔融,竭力营救,以辞职相胁,保彪平安出狱。自此以后,彪逐渐淡出权力中心。

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受禅称帝,欲以彪为太尉,彪辞说“彪备汉三公之职,遭世倾乱,不能有所补益,耄年被病,岂可赞助惟新之朝?”授光禄大夫。公元233年(黄初四年),禄二千石,位次三公,赏几杖衣袍,逄朝会引见,令著布单衣,鹿皮冠,拄杖而人,待以宾客之礼。

公元225年(黄初六年)卒于家,年84岁,葬永乐县候氏原西七里右渠西。

注:震、秉、赐、彪,有“四世三太尉”美称。致此,弘农杨氏达到鼎盛时期。

六十四世  字德祖,名公子,学识渊博,有才能,建安24年(公元219年),曹操以漏泄言教、交关渚候为名杀之,时年44岁,其墓在华阴西河湾子西南魏城旁。生子:嚣(xiao)、颙(yong)、惜、善会。

公元206年(建安11年),曹操逐渐坐大,北方根据地愈加稳固。为了避祸,彪以“脚挛不复行”主动引退。彪投之以桃,曹操报之以李。曹操为了维持和士族之间的关系,彪子修被擢升。

公元208年(建安13年)为孝廉,任郎中,汉相曹操主簿。修入仕后不久,就和曹操之子曹植交好。在曹操考察曹丕、曹植的能力时,修屡屡为曹植出谋划策,修的《答临淄侯笺》中对曹植道:“不待数日,若弥年载,岂由爱顾之隆,使係仰之情深耶?”杨修竭力表达了自己对曹植的思念和敬仰,用词之恳切宛若情信,言语之间所表现出来的关系远远超过主从之间,不由得让人怀疑到修背后的弘农杨氏。弘农杨氏带有政治投资的强烈目的在这种极力讨好的表现下难以隐藏。在修的帮助下,曹植夺嫡之争一度取得优势。但曹植和修并不安分,曹操出征期间,曹植醉酒误事“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走了天子御道。修还与曹植一起“谤讪鄢陵侯(曹)彰”,招怒曹操。公车令因此被曹操下令处死。

此后,曹植日渐为曹操所疏远。不久,曹操确立了曹丕的继承地位,曹植正式出局。

确定储位的曹操并非高枕无忧,他担心这场储位之争会在自己百年之后彻底失控。南朝著名史学家裴松之注解批改的《典略》中,对修的死因做出了概括:“言语无忌”“与诸侯交好”。这是修被杀的因素之一,更重要的是:惧修背后的弘农杨氏。

3、正本世系

公元14世纪中期至公元21世纪初期,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促使文化趋向普及,社会出现地方志和谱牒,这给世系承接带来可考依据。这个时期被定为正本传承世系。

九十七世 林安 字克让、崇卿,生于1199年,贡生,由华阴徙居弘农(今河南灵宝)北乡,迁居新淦巴丘(今江西万止峽江县城),寿86岁。生子:伯一(居江西庐陵)、伯二、伯三(宗隆,居守新淦巴丘—今江西省峡江县城,其后由湖北麻城仁和村义门驿迁入四川新都桂湖花园)。

九十八世 伯二 复徙江右(今南昌),配叚氏,生子:伯祥(早逝,媳抚二子,徙居扬州)、仲祥。

九十九世 仲祥 字长发,生于元成宗(鉄穆尔)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因器宇轩昂,武艺高强,元末乱世之际,成为扬州安靖保民之首领。朱元璋起兵,公功勋卓著,为护驾将军。潘阳湖之战,公激战六昼夜,击溃陈友谅军。友谅中流矢而亡,公因避猜忌,功成身退,以原曾领兵镇黄州西陵,遂居于今麻城西阳镇。朱元璋念其功勋,屡召不至,洪武十五年(1382年)仲祥八十三岁,封万户侯(清乾隆六十年刻本《麻城县志》第143页记载:“明武勋,杨仲祥,万户”),督兵镇麻,遂家邑西水滴洪西阳镇。洪武十七年(1384年),公八十四岁,作《自叙》,无疾而终,葬卧牛大蛇形山。配夏氏、戴氏、汪氏、周氏,生子:福一、福二、福三至福十三。夏氏葬蕲水县,戴、汪、周氏与公同域,均葬大蛇形山。

一百世 福五 字长仁,公元1335年生于扬州,文武全才,官拜吏部主司,居麻北乡(古光黄古道驿站西阳镇,今湖北麻城中一镇晏店村西阳镇或浮桥河水库),卒于1381年,葬杨家堑田畈中,配张氏,生子:少斋、少溪、少卿、少荣。

一百零一世 少荣 生子:添五。

一百零二世 添五 生子:婿、滨、浚。

一百零三世  生子:朝、鸣、凤岐、梧、舞、仪、廷。

一百零四世 凤岐 生子:珍(字国玉,配刘氏,生子二,叫:应联、应聚,迁居黄州)、琼(配吴氏,生子二,叫:应造、应选,迁居光山卧龙台)、珠。

一百零五世  公元1591年(明万历十九年,岁次辛卯),奉朝庭移民诏,率子孙由湖北麻城西杨镇(古光黄驿站西阳政,今湖北麻城中一镇晏店村西杨镇或浮桥河水库)北迁,垦荒落户河南省新县千斤乡王店村杨家冲,为杨家冲杨氏开基始祖,配阳氏,生子:景秀。

公元2004年(岁次甲申孟春节)立夫妇合碑于树林山,庚山甲向,占地49平方米,其碑落基于五色土穴,碑座是台阶方状,钢筋水泥花岗石结构。碑套为花岗石曲线形,前为龙凤图案,后是花瓶吉祥。碑板大理石,高2.6米,宽0.6米,厚0.09米,后面是流源支脉,正面是名序。碑面对联:脉出弘农祖德宗功芳百世,支生杨冲子贤孙才香千秋。

下传21世之本人(作者)孙子辈。

(待续)


平台简介:

【神州文学家园】是一个旨在为文学爱好者提供展示才华纯文学平台,传播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大力倡导正能量作品,选载诗友的优秀诗作,打造绿色网络的学习园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