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统山水画上色技法,不看后悔一辈子!

 _馨雨_ 2023-10-01 发布于河北

几千年的山水画发展史,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完整的着色方法,诸如青绿着色法、浅绛着色法等等。

这种被历代画家因袭下来的山水画的着色程序、步骤等,今人视为传统山水画的设色。由于技法完备,深受历代画家效仿,并逐渐完善。

图片

图片
图片
第一部分:青绿法设色
这种传统着色方法依靠色彩铺排晕染。特点体制严森,敷彩沉厚。

墨骨不显者为大青绿,填金底勾金线者为金碧山水,呈现一定笔墨情趣者为小青绿。

图片

主要材料是石表、石绿、朱砂、赭石等。青绿山水发展于唐宋,以大李和小李将军(李思训、李昭道)为代表。

图片

图片
一、对勾皴的基本要求
图片
1.多勾少皴;

图片

2.骨法用笔,勾线要有力度;

3.书法用笔提按、转折、方圆皆可使用;

4.山石布局采用“前线压后线”的堆叠画法,“主次聚散,大小相间”的平面布局法;

图片

5.以少量的淡墨染山石凹面,表现出立体感。

图片

图片
二、着色法
图片
1.平涂法:

分底色和青绿色平涂两种。先用赭石色平涂山石,这叫打底色,色彩要薄,不能覆盖墨线;

干后再用石青色或石绿色平涂山石,由山石顶部向下着色,山石根部留出底色并用清水笔晕开,消除石青(石绿)色笔痕,并和义勇色吻合,注意不要把墨线盖上。

图片
2.积染法:

第一遍打底色(赭石或汁绿);第二遍着石绿色;第三遍着石青色,这样一遍一遍着色法叫积染法,最后一遍着色要小面积重点提醒。

每次着色不要性急,一次堆厚色。要色彩保持薄而纯。最后积染的效果才能达到色泽靓丽。

图片

山石的色彩整体效果分主色调、调和色和对比色。

主色调的着色要大,调和色次之,对比色面积更小。如主色调是三绿(冷色调),调和色可以用绿味青,对比色可以用朱砂(暖色调),以少量青蓝衬之。增加其对比效果。

图片

3.填色法:

有意留出勾线,有装饰效果色彩要单纯,要沉稳,略厚一些,有时少量压住勾线,或少量露出底色,这更显出刀刻的斑驳效果。

步骤是先青底色、后着主色、然后整体填补。多用于夹叶、较小的山石点景。

图片

 4.罩染法:

积染法是加强厚度感,而罩染法是防止石青、石绿的火气、鲜跳、不柔和,在此基础罩染水汁色(植物质、透明色),罩染以后会产生清新、明洁、协调的效果。

石青、石绿、朱砂、朱磦、赭石均可罩染藤黄、土黄、花青、汁绿等植物质颜色。罩染时底色干后,大笔顺序不可反复。

图片

 5.烘染法:

将纸打湿,着色不露笔迹,边缘柔和,常用染大面积色块,色不要太干,适当水分,笔能拉开。

如染天空、云雾、水面、大面积山石,画雪景烘染山石轮廓以外的空间等,用处广泛。

图片

6.背染法:

由于底色不足,可在纸的背面着色,可保存正面主色调的明丽色彩。石青可背染花青或朱砂,朱砂可北染浓淡墨色,石绿可用汁绿和淡墨背染,也可用土黄、赭石、土红背染。背染可丰富色调,增加厚实感和韵味。

图片

7.染后加皴法:

在原来青绿山石的基础上,为增强立体感可在山石的凹面添加皴法,这样立显示笔墨感、厚实感。

图片

   8.没骨着色法:

不用墨线勾山石结构,用石青、石绿等色块来表现山石的形状、势态。步骤:

(1)用极淡的墨勾出大体山石之间的前后关系、树木位置。

(2)着底色分出阴阳。

(3)着石青、石绿分出前后、虚实。

(4)局部少量线条,点缀苔草,双勾树木,渲染云气等。

图片
图片

9.勾色法:

以色代墨勾勒山石,绿山石可用花青色勾线。石青色山石可用金色(黄色)勾线。总之,勾线的颜色要重于山石的颜色,有时别于山石色彩,形成浅色和石色的对比,有强烈饰装效果。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