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民的胜利 | 阳飞雁·早茶夜读

 早茶夜读 2023-10-01 发布于北京

 

第1368夜


农民的胜利

 文 / 阳飞雁

01

农民不是从来就有的。事实上,即便到了秦汉之际,中国大地上的农业和农民在很多地区仍不具有优势地位。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明确记载“好稼穑”的地区只有关中和梁宋两个地区,其他地区仍多以采集渔猎、鱼盐商贾为生。《史记》成书虽距秦末有百年之久,但在资料缺乏的条件下,据以反推秦末情形,虽属无奈,但想来不中亦不远。

《史记·货殖列传》总述全国主要的农业区为:

沂、泗水以北,宜五谷桑麻六畜,地小人众,数被水旱之害,民好畜藏,故秦、夏、梁、鲁好农而重民。三河、宛、陈亦然,加以商贾。

全国的农业区计有:秦、夏、梁、鲁、三河、宛、陈等地。夏地,货殖列传言:“颍川、南阳,夏人之居也。”以秦郡言之,上述农耕区在秦末主要是内史、砀郡、东郡、薛郡、三川、颍川、河东、河内等郡。战国末期,此数郡除薛郡为鲁地,其他主要是秦、韩、魏的属地。秦灭韩而置三川、颍川,灭魏而置河东、河内、砀郡、东郡。而魏地的砀郡、东郡,基本是战国后期魏灭宋、卫所有。

但梁宋之地又不仅此。《史记·宋微子世家》载:“王偃立四十七年,齐愍王与魏、楚伐宋,杀王偃,遂灭宋而三分其地。”宋在战国后期一度强大,但自大的宋王偃四处树敌,被齐、楚、魏三家瓜分。这一年,是公元前286年,下距刘邦出生30年。

刘邦生于沛县丰邑。此地原属宋,宋被瓜分后,沛县入楚。秦一统后,属泗水郡。刘邦为楚人,但心理上似乎与魏人更为接近。《张耳陈余列传》云:“秦之灭大梁也,张耳家外黄。高祖为布衣时,尝数从张耳游,客数月。”此时刘邦三十余岁,离家在魏。战国末年养士、任侠成风,显然,刘邦的偶像是魏人张耳。而刘邦的妻子吕氏,则明确是魏人。《高祖本纪》言:“单父人吕公,……吕公女乃吕后也。”单父属砀郡,正是故魏地,吕氏家族也是故魏人。

事实上,沛县与宋地至少有几百年的同属关系,地理环境、生产方式也相同,梁地也是最近的文化高地,而对楚来讲,沛却是新纳的边地。沛人的文化心理似乎更接近魏,而不大类于楚。

02

刘邦任砀郡长是其发展的关键。自此,至少名义上职掌一郡,名正言顺可调全郡兵员。而砀郡恰恰是非常重要的农业区,人口稠密。

项梁与秦军的战事主要在薛郡、东郡和砀郡,正是魏、鲁故地。当时楚的中心在彭城,薛郡和砀郡正是护卫的两翼,是最重要的战区。项梁死后,楚怀王进行权力重组。刘邦封武安侯,为砀郡长,项羽为长安侯,号为鲁公。楚怀王虽夺项羽兵,但项氏起兵,乃以薛郡为活动的中心地带,在鲁地有着非凡的影响力(项羽败死后,鲁地最后降,可能亦与此有关,乃在于项氏两代经营),故怀王也得封项羽一个鲁公的虚号,以镇抚鲁众。

为何要刘邦出任砀郡长?与之相对的一个问题是,在彼时,项羽不会出任。除去楚怀王对项羽家族防范的因素,在于项羽失掉梁宋人心。此中之因,就是项羽屠襄城。或以为襄城在颍川,但距离过远,项羽军彼时尚无必要涉远攻颍川。或以为襄城为泗水郡治相县,似颇为合理。(王建:《史记·项羽本纪》襄城地望纠误与考实,《安徽史学》2009年第5期。)《水经·睢水注》:“相县,故宋地也。秦始皇二十三年,以为泗水郡。”相县位于泗水郡与砀郡交界,故宋被魏、齐、楚三分,颇疑襄城为农业区,风俗类芒、砀,亦类丰沛,而不类楚。故相城与楚隔阂甚大而据守。而项羽亦以心理、文化背景的不同,而能忍心屠之。这不仅仅出于战略上的威慑作用,更是相互不认同的结果。

项梁死后,怎样守住胜果,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对于楚怀王孙心集团而言,出掌砀郡,刘邦成为一个合适的人选。一来他是楚人,在复楚的大旗下,可以忠于楚。二者他是沛人,是故宋人,在文化心理上与梁地相通,容易获得梁人认同,而不至于激起反弹,改变楚人在梁宋地残暴的形象。

而出掌砀郡,刘邦得到了质的成长。一是自此成为方面大员,有了战略方向,而不是在丰沛初起时的无头苍蝇。刚起兵时,观其用兵,似乎劫掠为生、自保为主。出掌砀郡后,方向已明,即直面秦军,矛头向西。

二是刘邦由此获得一块战略要地,补充兵员和粮食,在核心班底之外,组建了基本队伍。在《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在刘邦入关前明确在砀郡跟从刘邦者,有24人,加上作为单父人的诸吕,共计27人,在高祖时期全部143名封侯者中占18.9%。而高祖的核心班底,出身丰沛的有33人,占比23%。(许多侯者在《表》中不记籍贯或从军地,但依叙述,很多似乎是丰沛人或砀郡人,今不列入统计。)在汉王六年正月,刘邦首批封侯共计29人,其中丰沛人9人,砀郡人9人(如计诸吕,则为12人),分别占比31%、41%,各占三分之一强。

刘邦虽是楚人旗帜,但其前期队伍以丰沛人、魏人为主,是一支相当纯粹的农民为主的军队,与楚人、赵人、齐人有着相当大的分别。在生产方式的背景上,刘邦集团与秦人、韩人、魏人的差别反而最小。

03

刘项之争,刘胜项败,论者向以用人为关键要素。诚然。但何以至此?除去性格、出身的因素外,族群认同意识也是关键之点。

刘邦出身在一个文化交叉的地带,放荡不羁,四处游历,做门客,当小吏,环列齐、鲁、魏、楚之间,族群的认同很模糊。而项羽生在贵族世家,从小卵翼于叔父之下,又身怀亡国之痛,以家族荣辱为重,楚人意识非常强烈。有此分别,故刘邦能任用天下人,而项羽只能龟缩于楚人和项氏集团之中。

陈平对项羽的用人之道有一个切中肯綮的观察。《陈丞相世家》载陈平语曰:“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也就是说,项羽最信任的人是他的宗族势力。后来陈平行反间的对象,即他所认为的项羽的骨鲠之臣范增、钟离昧、龙且、周殷,亦无一例外是楚人。

而项羽的数次决策,则只能说明他从来都是楚人本位,从未想获得他国人的认同。《项羽本纪》中,载项羽一生十次重大决策:一、火并宋义;二、杀秦降卒;三、鸿门放刘;四、屠秦东归;五、分封诸侯;六、徙杀义帝;七、击齐杀降;八、反间断臂;九、鸿沟罢兵;十,乌江自刎。十次决策中,二、四、五、七、九数项皆明白昭告自己的楚人立场,以他国为敌国,以他国人为敌国人,而非子民,在秦和齐的两次暴行,彻底失去秦人和齐人的民心。推行分封制,重复战国并立的秩序,也是把楚国立于诸国之外。而彻底的楚人意识,与秦韩魏齐格格不入,导致四处树敌。

刘邦则不然。虽然遵从陈王—义帝的法统,但观其行,从未用自己的楚人身份与列国对立起来。反而利用项羽失策分封不均导致赵齐纠纷,而实施了成功的国际战略,最终孤立了项羽集团。

在刘邦的数次关键决策中,基本看不到国际隔阂,颇有秦王风范。主要战略决策者张良、陈平都是韩人,与刘邦同处于农业区。韩信、郦食其、随何等人国别各不相同,而其谋略皆能被采用。相反,丰沛集团主要集中在战术执行层面,在大的战略决策上反而参与度有限。这一点决定了刘邦是天下的刘邦,而项羽只能是西楚霸王。

刘邦争雄天下最关键的转变因素,是成功的变身“秦王”。究其原因,一者挟“先入关中者王之”之约,获得了占据关中的道义合法性。二者约法三章,安抚了秦人恐慌之心,得到秦人的支持。

但在我看来,最重要的背景在于,刘邦与秦人同是农民。刘邦集团虽为关东人,但主要是关东农业区之民,对关中的生产、生活并不陌生,而且,秦主要与韩、魏交战几百年,相互交流最多,人员流动(战俘、三晋游士)频繁,而且都以农业生产为主,融合也最快,文化和心理的隔阂相对赵齐楚也小,故而,刘邦携韩魏宋之众入关,对比项羽的楚赵齐联军,对秦人而言,认同度有如天壤。所以,刘邦的再次还定三秦,势如破竹也就不足为怪了。出关攻韩地、魏地,也基本未遇大的抵抗。而从此能以丰沛砀郡人士为班底骨干,以韩魏人为羽翼(文化、战略),以秦人为力量源泉(兵员、粮食),立足关中战略要地,而能席卷天下,达成一统。

04

虽然是历史的后见之明,但以形势言,出身于沛的刘邦胜出不是偶然的,以天下之中席卷四方也不是偶然的。(但若言必然,当然亦不敢断言,只是言其胜利的合理性。姑名之偶然与必然之间吧。)

首先是杂交优势的胜利。在生物界,两种遗传基础不同的植物或动物进行杂交,其杂交后代所表现出的各种性状均优于杂交双亲,这称之为杂交优势。生物界的杂交优势也完全可以应用到刘邦身上。战国末期的中国,几大文化区界限分明。但正是在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的交界处,产生刘邦这样的优势物种,能够吸取各区所长(不一定有意识的),也能包容天下各区。

其次是联合的胜利。战国的争雄,韩魏被蚕食殆尽,秦末复国力量也最弱小,很容易倒向认同度高的强大集团。而赵齐楚皆有所据,秦末号为大国,反而内部纷争不断,各自孤立。相互间亦争斗不休。虽然在军队的战斗力上,可能某一时期占优,但在战略上,依然落后汉王一大截。赵齐覆灭,西楚亦不远矣。看来合纵、连横的传说并没有对霸王产生影响,一强也最终败于联合的诸弱。

三是农业的胜利。农业至少有几大优势:一是能够提供足够的稳定的粮食,而且能储存起来,财富不断累计。二是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国家更方便地控制百姓,从而能获得稳定的兵源。在秦末的中国舞台上,秦韩魏宋的农业区基本联为一片。赵楚齐各处一角,虽各有特点,国力也强,但面对新兴的越来越大的农业国,各自为战或者相互为战,其被各个击破,也就是合理的了。


本期编辑:白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