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夏民族始祖(三皇之一),伏羲、女娲的孙子

 快乐老年435 2023-10-01 发布于山东

我们在神农氏(一)中讲到了,神农氏是少典的儿子,女娲和伏羲的孙子,神农氏(炎帝)开启了华夏最早的统治部落,第一任首领是神农氏炎帝,也就是神农尝百草的那个炎帝,是三皇之一。

《三皇本纪》记载:“神农纳奔水氏之水曰听妃詙。为妃。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凡八代,五百三十年。而轩辕氏兴焉。”也正是从神农氏第一代炎帝到榆罔炎帝时期,累计执政时间长达2693年,不是一代之功,而是若干代神农氏炎帝的不懈努力,才有了神农时期的辉煌岁月。

在中国上古“三皇”时期,社会飞速发展,离不开“三皇”对历史的贡献。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天皇燧人氏:是他发明人工取火,教人熟食,让人民告别了民“茹毛饮血”的历史;人皇伏羲氏:是他教人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发明先天八卦,认识了天文地理,从而使人类掌握了自我生存的技能.

地皇神农氏:他用木制作耒、耜,教人民农业生产,又曾尝百草,发现药材,教人治病,从而使人类步入了健康生存发展的轨迹,这位地皇炎帝神农氏,用他的一生促进了人类文明发展。

在华夏的传说中,“皇”有两层意思:一是有重大发明、功大德美、泽被天下者,“皇,君也,美也,大也”,如燧人氏发明个钻木燧取火而被尊为 “燧皇”;伏羲氏作结绳而为网罟,用于捕兽捞鱼,并制定婚姻嫁娶之礼,使人类本身的繁衍进入健康有序的轨道,因而被尊为“羲皇”。二是指不存在公共权力的早期原始社会,“道德元泊有似皇天,故称曰皇”,“烦一夫扰一妇以劳天下,不为皇也。不扰匹妇故为皇”。其情景如《庄子·盗跖》所述:“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

《帝王世纪》云:“《易》称'疱牺氏没,神农氏作,是为炎帝’。炎帝神农氏,姜姓也。”

《越绝书》曰:“昔者神农之治天下,务利之已矣,不望其报;不贪天下之财,而天下共富之;不以其智能自贵于人,而天下共尊之。”

炎帝管理部落,治理天下。他不望其报,不贪天下之财,而天下共富之。智贵于人,天下共尊之。他以德以义,不赏而民勤,不罚而邪正,不忿争而财足,无制令而民从,威厉而不杀,法省而不烦,人民无不敬戴。

神农氏,在历史上被人民称为“五谷帝仙,”是我国原始社会时期一位勤劳、勇敢、睿智的部落首领,他是中华民族之祖、农业之祖、医药之祖、商贸之祖、音乐之祖等,对中华文明有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被后世尊称为“三皇”之一 。

到了炎帝接替了女娲氏的时候,华夏中原地区基本上形成了以炎帝为首的炎帝部落,以黄帝为首的有熊部落(当时黄帝部落还没有发展的很好)。东部地区以蚩尤为首的东夷集团和南部的苗蛮集团。

随着炎帝部落的人口不断的增加,当地的土地资源已经不够同一部落的生活条件了,所以炎帝族就会有一部分部族顺渭水东下,沿黄河南岸向东发展,形成较多炎帝族生活的地方。他们在东进过程中,和东夷部落联盟不断融合,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这样就会与东部蚩尤的东夷集团发生冲突,最后到了第八世(炎)帝榆罔的时候才会和黄帝部落联合与蚩尤开展了著名的逐鹿之战。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随着神农氏部落的崛起,部落人口也不断的增长。众多的人口给神农氏炎帝背上沉重的包袱,百姓们张口向他要吃的,生病的时候伸手向他要药治病。面对饥饿和疾病两大挑战,神农非常焦急:到底什么东西可以吃,什么东西有毒不能吃?到底什么草能治病?

传说神农氏年轻的时候,母亲女登经常带他到常羊山游玩。然后女登母亲就会告诉他,山上哪些植物有毒,哪些植物无毒。无毒的植物可以供人充饥,有毒的植物会把人毒死。母亲细心地传授他如何区别那些有毒和无毒的植物。把平生所掌握的所有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神农氏十七岁的时候,母亲见他对研究医药很是喜欢医药事业,于是就把他送回到神农氏祖先的发祥地秦岭,让他去那里专门研究医药。当时神农居住在秦岭下的一个小村子里,每日虚心向父辈学习,不辞辛苦翻山越岭采集各种植物进行研究。

《旧唐书·音乐旨》记载:“粮食伊始,农之所先。”

《隋书·辛彦传》中评价:“时国家草创,百度伊始。”

《白虎通》记载:“炎帝者,太阳也。

那么神农氏为什么想起来种五谷呢?

《白虎通义》记载:“古之入民皆食兽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神而化之,使民易之,故谓神农也”。

这说明,神农氏所处的时代,人口已生育繁多,那时维持生计的是人民打猎得来的猎物和野生植物。可是,天上的飞禽越打越少,地上的走兽越打越稀,所得食物难以裹腹。

《拾遗记》记载:“神农时,有丹鸟衔九穗禾,有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

《白虎通义》记载:“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管子》记载:“神农作,树五谷淇山之阳,九州之民乃知谷食,而天下化之。”

《古史考》云:“神农时,人方食谷,加米于烧石之上而食之。”

《国语·鲁语上》记载:“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有一天神农氏正在为着部落里的粮食发愁,突然一只周身通红的飞鸟,衔着一棵五彩缤纷的九穗谷,在天空飞翔,掠过神农氏的头顶时,九穗谷掉在地上,神农氏看见了,立即拾起来埋在了土壤里,没过多久竟长成一片。神农氏把谷穗放在手里揉搓后放进嘴里,感到非常的好吃。于是他立即教人砍倒树木,割掉野草,用斧头、锄头、耒耜等生产工具,开垦土地,种起了谷子。

神农氏从这里得到启发:如果有更多的农民年年种植谷子,源源不断,那么大家的吃饭问题不就解决了吗?可是,那个时候,谷子和杂草长在一起,哪些可以吃,哪些不可以吃,谁也分不清。神农氏就一样一样的尝,一样一样的试种,最后从中筛选出的稻、黍、稷、麦、菽五谷,这样人民的粮食问题解决了,所以后人尊神农氏为“五谷爷”、“五谷帝仙”。

《管子》曰:神农种谷于淇田之阳……九州之人,乃知谷食。”《衡湘稽古》又说:“天降嘉谷,神农拾之,教耕于骑田岭之北,其地曰禾仓,后以置县。”

《桂阳州志》在《衡湘稽古录》引《管子》的话后写了一段话:“淇田即骑田岭也……桂阳北有淇江,其阳有禾仓嘉禾,炎帝之世,天降嘉谷,神农拾之,以教耕种,于其地曰禾仓。”

神农氏在嘉禾发现了嘉谷,即杆子特别粗壮,一禾九穗的稻种,并作实验,推而广之。这个农具耒耜的出现,加上嘉谷的发现、试验、扩种,“使九州之人皆知谷食”,从而奠定了我国农耕文化、农业社会的基础。

传说神农氏一生下来就是个“水晶肚”,肚子几乎是透明的,五脏六腑全都能看得见,还能看得见吃进去的东西。

那时候,人们经常因乱吃东西而生病,甚至丧命。谁要生疮害病,无医无药,不死也要脱层皮啊!老百姓的疾苦,神农氏瞧在眼里,疼在心头。

《淮南子·修务训》记载:“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蚌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之宜、燥湿肥硗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三皇本纪》记载:“神农氏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尝百草,始有医药。味草木之滋,作方书以疗疾。”

《神农本草·佚文》记载:“太一子曰:凡药上者养命,中药养性,下药养病。神农乃作赭鞭钩从六阴阳,与太乙外巡五岳四渎,土地所生草石,骨肉心灰,皮毛羽,万千类,皆鞭问之,得其所能治主,当其五味,一日七十毒。”炎帝有一条神鞭,名为赭鞭,用来鞭打各类花草,可令到花草的药、毒、寒、热等特性显露出来。

《搜神记》记载:“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

《神农本草经》记载:“百病之理,得以有类;尝味百药,以极夭枉。轻身补虚,上中下药君臣佐使;寒热破积,百药合365种。神农者,医祖也。……常山有草名神农,置之门上,每夜叱人。”

《帝王世纪》记载:“尝味草木,宣药疗疾,救夭伤人命。”

著名高级中兽医师李玉振对《神农本草经》研究认为,365种草药。其中产地在上党地区的草药有107种之多,占29.3%。上品有40种;中品有33种;下品有34种。足可鉴,尝百草神话并非空穴来风。

神农氏为了部落人民的身体健康,于是他下定为此决心尝遍百草,在尝试草药的时候,把有用的草药放在身体左边的袋子里,介绍给别人吃,用作药用;不能够食用的就放在身体的右边袋子里,提醒人们注意不可以食用。

相传有一次神农到深山老林找草药,被一群毒蛇围住,想致神农氏于死地。神农氏寡不敌众,终被咬伤倒地,血流不止,浑身发肿。他忍痛高喊:“西王母,快来救我。”王母娘娘闻听呼声后,立即派青鸟衔着她的一颗救命解毒仙丹在天空中盘旋窥瞰,终于在一片森林里找到了神农氏。毒蛇见到了王母的使者青鸟,都吓得纷纷逃散。

青鸟看到神农氏已经昏迷过去了,于是将王母娘娘给的仙丹喂到神农氏口里,神农氏逐渐从昏迷中清醒过来。青鸟完成使命后翩然腾云驾雾回归。神农氏感激涕零,高声向青鸟道谢,可是刚一张口,仙丹就落到了地上,立刻生根发芽长出一棵青草,草顶上长出一颗红珠。神农氏仔细一看,与仙丹完全一样,放入口中一尝,身上的蛇毒和疼痛全部消失了,便高兴地自言自语:“找到了,找到了,有治毒蛇咬伤的药方了!”于是,给这味草药取名“头顶一颗珠”。后来,药物学家把这颗治蛇毒的药给它命名为“延龄草”。

神农在草药的尝试上是坚持不懈,尝完了这一座的山,又尝另一座山的草药,尝了七七四十九天,踏遍了这里的山山岭岭,他尝出了三百六十五种草药,写成《神农本草经》,叫臣民带回去,为天下百姓治病。

中国很早以前就有著名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传说。

《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茶经》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西晋太医令高平王叔和《药性赋》所载:“本草之作,肇始炎皇,肇始也。炎皇神农氏也,本草之为书,由神农尝百草,一日而七十毒,始兴医药,相救为之本草。”

《路史·外纪》记载:“磨蜃鞭茇,察色,尝草木而正名之。审其平毒,旌其燥害,察其畏恶,辨其臣使,厘而三之,以养其性命而治病。一日间而七十毒,极含气也。”

从以上中可以说明,医药概念是随着原始人民在不断的探索驯化植物为农作物过程中形成的,是一种“无意插柳柳成荫”式的发明。这才是神农氏发明医药的历史真相。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周易·系辞下》记载:“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三皇本纪》记载:“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用,以教农耕。”

要大量种植农作物,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并驯化使之成为作物品种,比如稻、黍、稷、麦、菽五谷;其次要有农具,比如耒耜;三是要掌握农时。这些都需要长期技术进步和知识积累,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即使一个人终其一生也绝难做到。所以说,神农氏是一个相当漫长的时代。

神农教部族民众种植五谷,为了提高种植的速度和效率,他又发明了种植农业的工具耒耜,是一种耕地的工具,后来被改进成犁。耒耜的发明在当时极大地提高了耕种五谷的效率,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人类由原始渔猎生活向农耕文明的转化创造了条件。

据《庄子·盗跖》记载:“神农之世,卧则民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

这个时候的炎帝神农氏是生活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阶段。

《吕氏春秋·爱类》记载:“神农之教曰: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不绩者,则天下受其寒矣,故身亲耕,妻亲织,所以见致民利也。”

这说明炎帝神农氏时代就已经出现“身亲耕,妻亲织”的家庭模式,这就是父系氏族社会产生的标志。根据以上记载,我们可以看出,炎帝神农氏时代是原始社会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时代,是人类社会文明初创的时代。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有了粮食又有了治病的药,这样在神农氏炎帝的治理下,社会经济告诉发展,在以炎帝为首的部落发展中,部落里的商品已经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于是神农氏炎帝又想出了一个办法。

《周易·系辞下》载,神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通典》记载:“自神农列鄽于国,以聚货帛,日中为市,互交有无。”

《易》记载:“神农为市,交易而退。则商贾自炎帝始也。”

神农氏创新了市场的基本模型,实现了以物易物的市场,发明了以日中为市,这种模式是我们华夏货币,商业发展的起源和基石。

《淮南子·齐俗训·引·神农之法》曰:“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而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故身自耕,妻亲织,以为天下先。”

《庄子·盗跖》记载:“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

《商君书·画策》说:“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女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

《汉书·食货志》记载:“嘉谷、布帛,二者,生民之本,兴自神农之世。”

《山海经》记载:“名曰帝女桑”,意思是炎帝的女儿死后变成桑树,麻纺丝绸发轫于此。

在炎帝远古时候,部族里的老百姓,无论男女,都是穿着用兽皮和树皮树叶做的衣服来保护和遮掩自己的身体。可是这种衣服穿着身上,甚是难受。有些人就只好把这个树皮或兽皮割成很小的一条一条,然后用绳子树叶串联起来围在腰上。

传说有一天,神农氏炎帝正在山上砍柴,突然炎帝发现一位年轻女子正坐在大树底下的草地上,一边乘凉,一边聚精会神地把一种软绵绵的树皮撕成一条一条的细缕,而且还缠在手指上穿来穿去,织成密密的小块儿玩。

他觉得这很新鲜,突然产生了灵感,并自己在心里思考,如果像这位小女子这样再多织一些,把它连缀起来,穿在身上,不是一件好的衣服吗?于是,他就仿照着织,织了很多小块后,再用骨针连起来,穿在身上,觉得挺舒服。这样,他就告诉人们,用这样的东西做起来的叫做衣服,并给做衣服的这种植物取了一个名字,叫做苧麻”。

治麻为布,民着衣裳。原始人本无衣裳,仅以树叶,兽皮遮身,神农教民麻桑为布帛后,人们才有了衣裳,这是人类由朦昧社会向文明社会迈出的重大一步。(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