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本中的作文素材+话题+主体段

 一中大语文 2023-10-01 发布于福建

《烛之武退秦师》

课本素材活用

烛之武(适用话题  爱国、匹夫有责、口才与成功、艺高人胆  大、有志不在年高、发现人才、成大事者应有一颗宽大的心)

1.年迈未敢忘忧国。

曹操诗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祝之武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即使年纪老迈,但仍然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反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

【相关链接】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林则徐

2.智慧就是力量,巧妙的论辩能够化解干戈。

从某种意义上讲,智慧、才辩就是力量。祝之武孤身一人,深入虎穴,面对虎狼之国的强秦郡主秦伯,他先利诱,满足了秦伯的贪欲,继而以巧妙的离间战术,瓦解了秦晋联盟,最后,终于使秦兵不战而退。

【相关链接】

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刘勰《文心雕龙·论说》

3.把握机会,可以改变自己的人生。

虽然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但他没有放弃自己,而是把握住国家危亡的机会,把握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他孤身深入虎穴,与秦伯进行了面对面的交锋,把几十年积蓄的能量在瞬间发挥出来。“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而且是冒着亡国的危险。但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骈死于槽枥之间”,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

【相关链接】

一个明智的人总是抓住机遇,把它变成美好的未来。——托·富勒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佚名

愚蠢的行动,能使人陷于贫困;投合时机的行动,却能令人致富。——克拉克

机会对于不能利用它的人又有什么用呢?正如风只对于能利用它的人才是动力。——西蒙

机会不会上门来找,只有人去找机会。——狄更斯

4.与下属坦诚相见、主动认错才能赢得人心、获得帮助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5.说服别人要抓住利害关系、讲究方法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6.小不忍则乱大谋

子犯请击之。公约:“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荆轲刺秦王》

课本素材活用

1.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适用话题  仁厚、情义)

例:人心不是用武力征服的,而是用和平、仁爱。太子丹用仁厚爱人之心获得了樊於期的信任,同时也成就着丹的高洁品质。

2.成大事者必须有过人的胆识。

荆轲刺秦这件事本身就是一种冒险,而荆轲在出发前提出用樊将军的首级和督亢的地图为信物来骗取秦王信任,更体现了他的超凡的胆识。荆轲的英勇与智慧为他进入秦王宫殿与秦王面对面交锋做好了最充分的准备。凡欲成大事者,必须克服胆怯,勇敢地面对现实,理智地分析形势,才有可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3.违背历史大趋势,必然招致失败。
   荆轲刺秦,从本质上讲违背了当时的历史大趋势。因为诸侯割据之后,饱受战争之苦的老百姓已经厌倦了征战,他们迫切希望有一个强国能够统一天下,创造一个稳定的局面。而秦是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秦国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天下大势,分久必合”。这是任何个人和少数的力量所无法扭转的。因此,荆轲虽有超人的胆识,但他不能站在整个社会形势角度分析问题,所以导致了悲剧的结局。
4.士为知己者死,死得其所?
  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为了报答知遇之恩,封建士人常常以自己的性命为代价。荆轲为报答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毅然置生死于度外,选择深入虎穴,慨然赴秦,最后血溅秦殿。荆轲的死,是封建土人人格的写照,也是封建士人人格的美德。
  从今天看,这报答知遇之恩的死,是不可取的。“恩”是要回报的,可以采取合适的方式来报答,但是不能以“生命”为代价。生命是等价的,任何人不能随便拿生命作为别人的祭品。

5.心灵的选择

我常常怀念远古,那是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时代。那些君子翩翩风度的背后,是一个用诚实、信用、执着的信念支撑的人的结构。那别萧萧易水而去的壮士,难道他不留恋自己的家园故国?难道他不知道深入虎穴的险恶与危难?他义无反顾地去了,去得那样坚定,带着一腔对国君的忠诚和满怀对誓言的忠贞。那手执和氏璧在秦王殿上慷慨陈词的蔺相如,难道不知秦王的阴险与贪婪?他在出发前已经许下完璧归赵的诺言!他正是循着一条实践诺言的艰难道路在英勇地扞卫国家的利益和个人心灵深处那份不朽的契约。(2001年四川高考满分作文《守住心灵的契约》节选)

6.自己的认识与别人的期待

登山者知道自己的能力,所以“半途而废”也不悔,别人却认为他应该登到山顶。但是说不定到了山顶这位登山者就会因为缺氧而死去,所以登山者是明智的。

荆轲却不明智,他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他在卫、在榆次、在邯郸之时,人们对他的期待很低,卫元君不用他,盖聂“怒而目之”,鲁勾践“怒而比之”,这些人都看不起他,而他自己却认为自己不是平凡之人,整日与高渐离饮于市,歌于市,旁若无人,最后还真被太子丹看中,担负起刺秦的重任。结果,秦王没死,自己这方先死了田光、樊於期,最后自己死了不算,还加速了燕的灭亡。太子丹开始说他能刺秦时,荆轲还说“恐不足任便”,没想到,经不住太子的“固请”,荆轲竟不顾此“国之大事”而接了这个活,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他荆轲就被别人的期待弄昏了头。结果,在他死后,鲁勾践笑话他说:“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囊者吾叱之,彼以为我非人也。”(2004年重庆高考优秀作文《自己的认识与别人的期待》节选)

7.同情心

荆轲刺秦王是一个在中国民间流传极广的故事。“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用今人的眼光去看,荆轲乃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职业杀手,说不定还可能被扣上“恐怖分子”的罪名呢。依笔者看来,燕太子丹雇佣荆轲去刺杀秦王,以为刺杀了秦王就可以阻拦住秦军的东进步伐,真是把问题看得太简单了,是一种太幼稚的想法,根本解决不了当年的政治问题。事实上燕国很快就灭亡了,这与荆轲刺秦失败不无关系。但是荆轲绝不是一个我们所想象的普通简单的“恐怖分子”,更不是一个寄人篱下的亡命之徒,看《史记刺客列传》,似乎又很难界定其身份:表面上看确为一个杀手,但是却与聂政这样目不识丁只有匹夫之勇的粗人不同,他“好读书击剑”,称其为知识分子也不无道理。在那个分裂割据战争迭起的年代,荆轲的出现,实为罕见和奇缺,遗憾的是能文能武的荆轲未能实现白己的目标,人们就更对其怀有无限的同情和哀怜。(《“荆轲刺秦”的现代解读及其他》节选)

8.话题“命运与时代”:

有人说,荆轲仅仅为了一个承诺,为了一种方式,为了燕太子丹设置的情感和信义的罗网而无法自拔,在身不由己地异化为一把刺秦的匕首中完成了个人的悲剧。也有人说,荆轲为了去兑现那个时代所崇尚的“士为知己者死”的信条而用生命拥抱信仰,这就注定了其完成的必定是个时代悲剧。其实,在那个大悲大歌风起云涌的时代,荆轲也犹如一颗没有决定输赢勇气与权利的棋子,在那个时代,荆轲的选择是二元对立的,同时,他的选择也是步履维艰的。无论哪个时代,生命与生活都充满了悖论,面对扑面而来的机遇与挑战,我们也常常走出了一个陷阱,却又陷人了另一个困境。人总是处于一定的时代,我们从一个时代去反观另一个时代的局限时,往往忽略了自己所处时代的局限。我们不能用白己所处时代的价值作为标准去衡量荆轲那个时代的信仰价值。因而,荆轲的选择是那个时代的必然,也是那个时代的无奈。其信仰的成功度己体现在其悲剧行为过程的执着中。(《感受荆轲——浅析荆轲悲剧结局的无奈》节选)

9.为荆轲写的颁奖辞

易水清寒,夺人心魄,因为它知道自己送走的是一位真正的勇士。鸿雁悲鸣,声动苍穹,因为它知道自己送走了那个时代勇者的化身。在那烽火连天的时代,大义仿佛已经成了最奢侈的东西,而你却勇敢地走上了那条不归之路,透过时空我仿佛仍然听到了你的厉声傲笑还回荡于秦廷之上。是你的勇气砥砺了你手中的匕首,你手中的匕首又将你的名字镌刻在了历史的丰碑上,太子丹的邀请只是让你义无反顾的契机,真正让你勇者无惧的是你心中的信仰:为国为民,才是侠之大者。
【相关链接】
1.生命并不是一种辉煌的奇观或是一场丰盛的宴席,它是一种岌岌可危的困境。——桑塔古那
2.未知生,焉知死?——孔子

《鸿门宴》

课本素材活用

刘邦 (适用话题  机智、知人善任、把握机遇)

例  虞姬的自刎,乌骓的投江让更多的人倒向  项羽,鸿门宴上的刘邦似乎只是小人,听听汉家小儿  高唱“大风起兮云飞扬”便热血沸腾,可历史的车轮证明了刘邦比项羽更能成就一番大业。

1.要善于审时度势,顺应历史潮流。

刘邦在斗争中善于洞察时势。他深知“天下苦秦久矣”,注意吸取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较能体察关中老百姓渴望废除秦朝繁徭苛法,希求获得休养生息机会的心理,于是就“承敝易变,使人不倦”,采取了—系列安定民心的措施。诸如“约法三章”,严明军纪,开垦“秦苑”,屡赦天下,不杀降卒等。因此,他占领了政治上的主动权。相反,项羽思维方式简单,—意孤行,逆历史潮流而动。项羽的分小国、封诸侯的思想与刘邦的大一统,集强权的政治主张相比,明显不合潮流,毕竟周后至秦的400多年里,老百姓多经战乱,担心诸侯割据,渴望和平安定。刘胜项败的历史告诉我们,顺应历史潮流才能成为真正的赢家。

2.要善于利用人才,人才是取胜的关键。

刘邦使用干部就是坚持“任人唯贤”的路线,能够量才而用,知人善用,虚心下问,做到集思广益。例如,和刘邦一起参加“鸿门宴”的随行者张良、樊哙、纪信等人,都是他的团结一心、生死与共的支持者和得力助手。谋士张良常常在关键时刻为刘邦提出正确的策略,使刘邦避免了许多错误。“鸿门宴”过程中,在项庄舞剑欲杀沛公的危急时刻,及时召樊哙为刘邦解围;刘邦脱逃后,张良又从容处理善后事宜;项羽只会用兵,不懂用将,他麾下的韩信、陈平和彭越纷纷弃项投刘,就连忠心耿耿的范增电被他活活气死。战争不是仅凭武力,它需要最高的集体智慧和调兵遣将的组织能力。项羽的刚愎自用导致人才流失,最终处于劣势。从用人这个角度可见真正的战争要凭借智慧,而不是武功。

【相关链接】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 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司马迁

项羽(适用话题  鲁莽、有勇无谋、刚愎自用、听取别人的意见、沉着冷静)

例 缜密的勇者,尤其要坦荡正义。歌德说,善良的人在追求中即使迷惘,也终将意识到有一条正途。项羽虽勇,终因心胸狭窄自刎乌江;李自成虽勇,终因贪图享乐断送江山;汪精卫虽勇,终因心术不正遭千古骂名。心胸坦荡满怀正义的善勇者才是苍茫尘世间的胜者。王蒙在《逍遥》一文中写道,自己善良才能感知世界的美好,自己坦荡了才能逍遥地生活在尘世间。不论周遭诱惑多好,迷雾多少,内心总要点亮一盏正义的明灯。

3.“义”的标准不一,讲究“义”也需因势而异。

项羽性格的最大魅力在于他的“义”,而这个“义”出恰恰演绎了他的个人悲剧。项伯为报救命之恩,向张良通风报信,可称得上“义”,可此举客观上却帮助了刘邦,使得沛公在鸿门宴上能化险为夷,此举虽谓之“义”,但这一行为却违背了楚王的根本利益则又可以责之为“不义”。两军对垒,项羽却不忍拭杀刘邦,纵虎归山,最后成就了刘邦的霸业,实乃对敌人的“义”,但也是对自己不“义”。现代社会,有所谓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哥儿们义气”,'也有为国为民的大义,前者不可取,后者却可贵。可见“义”是相对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道德标准不同,“义”的内涵也不一样,我们不能以抽象的“义”作为评判是非的尺度和立身处世的准则。

【相关链接】

古人云:“义者,宜也。”——《礼记·中庸》

行而宜者谓之义。——韩愈《原道》

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

4.齐心协力的团队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5.欲成大事,就不能拘泥小节、优柔寡断、刚愎自用

6.能屈能伸才算大丈夫,才能建立不朽的业绩

《兰亭集序》

课本素材活用

适用话题:人与自然,生与死,惜时、生命的价值

1.诗意栖居大地之上

要学会寻找风景,欣赏风景,享受生活,赞美生活。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之时,我们何不远足“崇山峻岭”穿行“茂林修竹”“一觞一咏”“游目骋怀”? 人在面对眼前优美风景时,很容易将自己融入生生不息的大自然中感悟有限的人生,从中领悟永恒的哲理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柳宗元在生之绝境时移情于山“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古代文人多在逆境中因自然万物欣欣向荣而喜使精神超脱外物的羁绊而在天地间获得永生!

面对眼前优美风景时,斟满一杯酒,“流觞曲水”,那份悠然和沉醉,是令无数文人雅士追慕的个性释放,沉醉于酒中方能使人忘却世俗之累,挣脱人生羁绊。愿从生生不息的大自然中,感悟有限的人生,从中领悟永恒的哲理,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相关链接】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柳宗元

2.正视生死,才能热爱生命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生与死的思考;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就在生死抉择中作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东晋文学家书法家王羲之,也强调“死生亦大矣”,为我们留下了他对生与死的思考。南宋女词人李清照有诗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生死问题历来是中外文学家和哲学所关注的重要话题。

人总是要面对死亡的任何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不可抗拒因而个体生命在它面前是如此渺小而脆弱。因此谁都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林语堂说“能见到死亡的人也能见到人类喜剧的意识于是他很迅速地变成诗人了”。王羲之和陶渊明都是这样的诗人。他们深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个“列叙时人列其所述”唯望“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一个“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耘”。忘生死轻成败是基于对生命本质和人生真谛的感悟。因而他们对有限的生命更是倍加珍惜。在平平淡淡从从容容中书写出生命价值的箴言。

【相关链接】

1、能见到死亡的人也能见到人类喜剧的意识,于是他很迅速地变成诗人了。——林语堂

2、纵使世界冰冷,也要尽力燃烧!——加缪

3、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罗曼罗兰

3.方寸间展人生风华

狼毫一挥是生命的舞动,砚纸是他的舞台,满载生命的厚重,挥洒如椽大笔,您书写入木三分的霸气;泼墨如浪的豪情,您成就墨染一方的壮举,谱写生命的价值。

您以江河为墨,以高山为笔,以苍穹为纸,以大地为砚,仿佛吸纳恒星之阳刚与星月的柔芒,在刚柔并济中舒展侠骨柔肠;仿佛窃取惊雷之声响与闪电的光亮,在群星璀璨中初现锋芒。楷如泰山稳立,行如清冽之风,草如龙凤舞动,娇若惊龙,飘若浮云,笔底波澜,书中骨筋。人们真正了解什么是书法,他让世界了解中国书法的伟大。  

仰观宇宙,俯察品类,恣情天地之间,放浪形骸之外。您用一支短竹将中华的筋骨与神奇定格方寸之上,醉卧兰亭,醒叹世事;他用一篇短序将人生的脉络与真谛陈置于字句之间。兰亭虽已矣,但永不逝去的是《兰亭集序》中最豪迈的一次舞动。您也为自己写下了华丽的生命篇章。风雨凄凄,世相迷离,锦绣河山,胸中耸立,《兰亭集序》定格成了一代书法家的心迹。您,就是方寸展人生风华的一代书圣王羲之。

4.务实求真。

诚如《古文观止》所云:王羲之的感慨“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生而齐彭殇无 经济大略”。作者生活在东晋时代当时统治者编安江东不思进取;士大夫崇尚玄学清淡之风很盛。作者公开批评“虚谈废务浮文妨要”的世风颇有想作为。有忧国忧民渴望救国“倒悬之急”的大志和旷达进取的人生态度。

《赤壁赋》

课本素材活用

素材一: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 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苦闷孤独。但生性旷达的他改变了人生的方向,开始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从文学上完成人生的追求。

【应用话题】

1.挫折,改变人生 2.转向 3.面对逆境4.穷则独善其身5.永不言败 6.人要适应现实

素材二:

苏轼不同意“客”的“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感情变得喜悦。他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著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挂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应用话题】

1.胸怀 2.态度决定成败 3.珍惜拥有4.人要坦荡、达观 5.变与不变 6.乐与悲

素材三:

凡夫俗子对待得失,无一时不患,无一地不患,而苏轼却道“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别人得了,我不羡慕,我没得到,也不遗憾,“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就是大自然赐给我的无穷宝藏,这就是对生命真谛的诠释。

【应用话题】

1.生命的真谛 2.得与失3.人生的取向 4.守住心灵的那一轮月亮5.过诗意的人生

【示例】

苏轼毕竟是苏轼,他能驾一叶扁舟,从容应对惊涛骇浪;在白露横江、清风徐来之际,他以旷达、疏狂的性情和俯仰万世的思考,来压制内心深处对人生变迁、世事无常的感伤。他猛然间豁然开朗,终于悟出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哲理。霎时,他的内心已一片澄明。于是,所有的不幸与困苦,都在这旷达的胸中渺小得如同一缕游丝,一缕轻尘。那些世俗小人不懂,可江上的清风懂了,山间的明月懂了。在这场与邪恶的拔河中,苏轼取得了心灵上的胜利。于是,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他明白了如何应对挫折,才能做到宠辱不惊。他的人生,充满了坎坷与荆棘,可他却是一只天生的荆棘鸟,越痛苦,唱出的歌声就越婉转,堪称天籁之音,犹如迎着寒风的一株寒梅,越是凛冽刺骨,他越是怒放芬芳,冷艳无比。                        

——《心灵的胜利》

【文段训练】

以“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为话题,以苏轼为论据,引用(化用)《赤壁赋》中的内容,写一个议论性文段,200字左右。

1.一段表达一个意思

2.首尾有中心句

3.有论据,有分析

【文段示例】

苏轼看见了风,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乌台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过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遭遇挫折,缩小痛苦,才能忘记。于是他逍遥红尘,最终名垂千古。只是,那夜的风,已遗落于岁月,无人见得了。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的“风雨任平生”的大境界。

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

——四川考生《风,可以穿越荆棘》

《游褒禅山记》

课本素材活用

适用话题:成功

观点:1、人要善假于物      2、立志、蓄力、借物是成事的三要素  

作者提出了三个“不能至”:“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这三个“不能至”表达了三层意思,提出了达到目的的三个必要条件:“志”“物”“力”。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首先要有“志”,其次要有“力”,再次要有“物”。在游山途中因轻信随从,半途而废,褒禅山最为奇妙之处能一睹为快,王安石懊悔不已,从而悟出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在生活中,只有远大的志向还远远不够,还要有个人能力和外物的帮助。

适用话题——毅力、 精神、信念

观点:成就一番事业,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几乎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远大志向,但真正可以踏上成功彼岸的人却为数不多,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探寻“志”的过程正如入华山洞的过程,“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当我们离目标越来越近时,会发现路全变得越来越窄,兴许有时还会碰上电闪雷鸣的坏天气。大多数人会被这样的情景吓坏,或是埋怨暴雨后的小路过于泥泞,因此不愿再前进,于是,他们就这亲背离成功而去。而那些“不怠”的人终会在黑暗中发现那个代表着希望的小光点,然后在柳暗花明中找到落脚的终点站。

适用话题 ——认识自我、个性、独立思考、理性

观点:独立思考,踏出自我之路。

事业的成功,不仅需要立志和一定的客观条件,同时还需要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和独立思考的精神。王安石的经历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不能“随以止”,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当然,独立思考是以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和对客观条件的全面把握为基础的。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多在险远,而人迹之所罕到焉。”太多的前人,太多的远方,连风景也如嚼过千遍的鸡肋,愈发促使我们拿起自己的理性,踏出自我之路。

适用话题——深思慎取

观点:凡事要深思慎取  

不能以讹传讹

对待文化遗立要有严谨的态度等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的过程中发现有碑仆道,花华音讹,于是生发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感慨。其实,不仅做学问应深思慎取,在生活中,做人做事都应如此。

《寡人之于国也》

课本素材活用

1.适时放弃眼前利益 (把眼光放长远) 

应用片断:

丹麦人去钓鱼常会随身带一把尺子,将钓到的鱼量一量,然后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这样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细节背后却蕴含着丹麦人的智慧,他们明白若是将河中的鱼无论大小全都捕回家,那么河流将会变成一滩死水;相反地,若让小鱼在水中慢慢长大,那么河流将永远繁衍生息,充满活力。

其实,这种有远见的智慧在两千多年前就已诞生。孟子曰:“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这句话用捕鱼的道理生动形象地提醒了人们:只有有远见的人,才能收获更多;贪图眼前利益,只会得不偿失。生活中总是会有人汲汲于眼前的名利,以至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而懊悔不已;而真正成功的人往往在别人鼠目寸光之时就看到了远方美景,然后向前迈进。比尔盖茨就是这类人中的典范。

2.认识自己,理智为人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应用片断:

(1)看得见别人的短处,看不见自己的短处,梁惠王如此,世上许多人都如此。古希腊的特尔斐神殿刻着一句铭文:“人啊,认识你自己!”——虽以神的口吻,却是人类对自己的告诫。认识自己的优点容易,认识自己的缺点并且不对它们讳莫如深,这需要足够的勇气。一个个能充分认识自己的个人组成一个理智的民族,理智的民族就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备注:材料适用“理智’川省察”“认识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等话题。【拓展阅读】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认识自己,正确地认识自己,发挥自己的长处,做好你自己,你便是一道风景。大老婆夸他,小老婆夸他,客人也夸他,他不盲目自喜,而是仔细观察,再分析,坚信自己不如徐公美。邹忌是一个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于是五十步笑百步,便觉得自己是最好的统治者,梁惠王不是一个坏人,却是一个缺乏自知之明的人。正确认识自己并不断地完善自我,你便是智者;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盲目自大或自卑,你就永远不会成为优秀的成功者。

备注:材料适用“理智”“省察”“认识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等话题。

3.学会说话,远离简单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应用片断:

进言者不但要敢于进言,还要讲究进言的艺术。邹忌进谏并未作居高临下的指责,而是从自己的家事说起,现身说法,以已喻人,收到奇效。孟子则巧设譬喻,先扬后抑、欲擒故纵,让对方不知不觉地接受自己的主张。

备注:材料可以用来演绎“策略”“成功与手段”“动机与效果”等话题。

4.科学发展 

应用片断:

保护环境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两千年前,山林湖泊该是很多的,然而孟子已提出“数罟不入海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的主张。他已经意识到滥捕滥伐的危害,告诫人们要注意生态平衡。

备注:材料适用“环境保护”“生态平衡”“持续发展”等话题。

《劝学》

课本素材活用

1.自我反省、自我审视能够提高道德修养。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失往往会伴随着入的一生,但自我反省能起到纠正和扼制过失的作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博学的君子是通过不断地反省、批判自我而最终成为道德的楷模。每个人都是上帝咬过的苹果,缺陷谁都不可避免,不断地自我批评、拷问灵魂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自我。

2.善于借助外物是成功的捷径。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善于借物是一种智慧,借力能打力,恰当地借助外力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物”的含义颇为广泛,可以指必要的器具、先进的技术、优秀的文化、精警的名言,甚至可以指人——卓越的人才、良师益友等。善借外物者能够开辟一条捷径,借助一种独特的精神力量、文化精髓,同时也借给他人一双看世界的慧眼。

【相关链接】

(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2)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牛顿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於物也。——《苟子·劝学》

(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3.积累是学习的重要途径。

集腋成裘,积沙成塔。积累丰富的素材,能写成美妙的华章;积累人生的阅历,能洞悉世间百态。人生,就是在不断积累中成熟,在不断积累中丰满。积累的过程是艰辛而漫长的,需要恒心与毅力,才能达到积累的最高境界。

《过秦论》

课本素材活用

【适用话题】可用于“得民心者得天下”“反腐倡廉”“关心百姓”“少一点形象工程,多一点民心工程”“创业”“仁政”“人才”“民心”“民生”“国策”“教训”“态度”“赤诚”“诫奢”“仁爱”“以民为本”“民心向背”“勿以出身论英雄”等写作话题或题目中。

例:《是谁灭掉了秦朝》 “战国七雄”之一的秦国凭借谁的力量灭掉六国,统一天下?拥有整个天下的强大秦朝却二世灭亡,这又是谁的原因?《过秦论》中贾谊在历数了秦统一天下的过程,分析了秦亡的原因后说道:“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是秦的教训,也应是世代为官执政之人的铭言。谁施仁政,谁得民心,谁有天下;反之,谁失民心,谁失天下。任你有坚船利剑、雄兵百万、长江天堑。秦王朝是个例子。对于今天,仍有借鉴作用,如果我们的政府,我们的领导干部不为人民谋幸福,也一样会遭到人民反对的。

有如下运用角度:
角度一:创业的过程是漫长而艰难的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先人经过艰辛的努力,慢慢地打下了基业,“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秦始皇之所以能创造出如此辉煌的局面,得力于先祖打下的坚实根基。任何时代的创业都是如此,都是经历过漫长的跋涉、探索甚至倒退而最终达到成功的顶点的。
角度二:贵在人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者,人心齐也。人心齐,泰山移。人心涣散,则万事难成。九国兵多将广,谋士如云,可各怀私心,在秦嘧嘧逼人的攻势下,终至纵散约败,束手就擒。究其根本,缺乏统一的指挥,统一的领导,各自为政,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所以,无论国家或集体,都必须上下团结一心,唯有人和,才能产生真正坚不可摧的力量。

角度三:治国也需要能臣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秦孝公能取得改革的胜利是因为他拥有一位奇才——商驶。商決眼界开阔,气魄超人,内政外交,奇招迭出,很快使秦国脱颖而出,进而称霸天下。毫无疑问,商決是秦帝国大厦的奠基人,没有商轶,就没有秦的兴盛,更没有秦始皇的喧赫一时,中国的历史也要重新书写。一人之力关乎百姓安危、国家命运,甚至历史的进退,人才之重要可想而知。能臣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国家富强的保证。
角度四:施行仁政方能赢得民心

作为统治者,应该心怀天下,心忧苍生,才能赢得百姓的爱戴和支持。而秦始皇骄奢淫逸,一味地膨胀自我欲望,用残酷的手段对待天下士民,导致失去民心,进而失去了天下。

《师说》

课本素材活用

【适用话题】

可用于“尊敬老师”“博采众长者可成大器”“我们要敢于超越前人”“探索”“创新”“从师学习”“师生关系”“教育”“成长”“师生”“师道”“求知”“长与短”“思考”“仁爱”“善问”“敢于向流俗说'不’”“敢为人师”“要相互学习”“要勤学善问” “不能自我满足,师心自用” “要相信自己,不必自怨自艾”等写作话题或题目中。

【运用角度】

角度一:要勤于发问,还要善问。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讲的是要勤于向老师请教的必要性。勤于询问,才能不断地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难题、困惑。但仅有勤于发问还远远不够,还应该懂得问的诀窍,要抓住问题的重点、关键。文中讲有些士大夫让老师教自己的小孩,“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舍本逐末,没有抓信根本,是一种不正确的求学态度。“问”也是一门学问,善于发现问题并敢于质疑的人才能有所建树。

角度二: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也要学会取长补短

“术业有专攻”,一专多能的人才毕竟是少数,每个人都会是某一方面的专家。正如音乐家善于演奏乐曲,建筑师精于设计高楼大厦,文学家长于描述人生百态。每个人都是一人奇迹,都有属于自己的天赋,有自己的强项,因此,要把自己某一方面的潜能发挥到最大值。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要虚心地向拥有其他专长的人求教,正如作为教育家的孔子向郯子、苌弘等人请教。唯有如此,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

角度三:从学术上看,师生间没有绝对的界限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揭示了师生之间没有年龄的差距,有“道“者即为师。老师与学生的定位不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可变的。老师也许在人生阅历、学术经验上丰富一些,但是学生思维活跃,可能在创新方面强于老师,而且不能因为年长,经验丰富而否定学生的创见。孔子说“教学相长“,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中,发现不足并不断提高自己。

【运用范例】

(1)一丝严谨,镌出金色之光。为师者说:“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老师,正因为你那宽广的胸怀,深奥的哲思,不凡的睿智,一视同仁的严谨,才有我们的进步与成长。“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您耐心的讲解着,细心的规划着,为我们解开心中的疑惑,为我们一遍又一遍地找出错误的所在,你是一位渡船的贤者,掌着智慧的舵,划着岁月的桨,在人生的海洋,几渡往来。(《为师者说》)

(2)古人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把师徒之情看做父亲之情,反映了古人对老师的尊重。像程门立雪的故事,杨时宁可挨冷,也不打扰老师午睡,体现了杨时对老师的无比尊重。

居里夫人在发现镭后,声望极高,当他回到波兰参加华沙镭学研究院落成典礼时,看到人群中的小学老师,她疾步走到老师身边深吻老师,推着老师坐的轮椅向主席台走去,居里夫人成功不忘恩师,受到称誉。

居里夫人之所以如此尊重自己的老师,是因为她深深懂得,没有昔日老师的启蒙、教育,就不可能有今天辉煌的成就。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试想一下,没有教师,怎能传授文化、发展文化?没有教师,怎能培养人才?没有人才,怎能使国家强盛?国家不强盛,怎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由此看来,我们每一个人,必须尊师重教。(《尊师重教谈》)

(3)最近阅读了《古文观止》这本书,韩愈的《师说》给我的印象颇为深刻。文章阐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本文开宗明义地指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点明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现就其中一些句子谈谈我的看法。

喜欢其中一句“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简单的来说就是“每个人都可以是我们的老师,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就像一棵树,如果花不娇艳,也许叶子会绿得青翠欲滴;如果叶子和花都不漂亮,也许枝干会长得错落有致;如果花、叶子和枝干都不漂亮,也许她的地理位置很好,在蓝天的映衬下显的格外多姿。因此,在实际生活中找准每个人身上值得学习的点是很重要的,只有不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提升自己,充实自己并走向成功。

我也喜欢文中的这句“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俗话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姜还是老的辣”这两句本身就很矛盾,也就应证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只是专长不同罢了,我认为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

从师学习固然重要,在实际生活中我理应认识到从师学习是我们的起止,只有不断努力去剖析创造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应这样,才显得更有意义。(读《师说》有感)

(4)《师说》中,对从师的标准提出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尤其是第三段中所说:“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些,都提醒我们要多向他人学习,要把自己的心态放平,让自己“低”下去,虚心,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才能看见别人的长处,不断向别人学习,才能不断充实、提高自己。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课本素材活用

1.从蔺相如角度立论

(1)国家利益至上(位卑未敢忘忧国)

蔺相如虽然只是宦者令缪贤的舍人,一个普通门客,但当国家有难,需要他效力的时候,他义无反顾、慷慨呈辞:“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后来,他出色地完成了使命,维护了国家尊严。

(2)德才兼备

坐上穿越时空的列车,眨眼便来到秦王殿上。瘦弱的蔺相如镇定自若地站在威风凛凛的秦王面前,沉着应战他的每一条诡计,而最终得以“完璧归赵”。秦王的阴谋未得逞,便想借渑池之会,羞辱赵王一番却未曾想到反自取其辱。蔺相如的“才”可谓彪炳千古,而他的“德”更让人汗颜。当击退秦王后,相如功大,廉颇开始宣恶言,发誓“必辱之”。而相如却引车避匿之,因为他明白“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真正的人才,不仅要有杰出的才能,更要有海纳百川的宽容的品德。

(3)忍让,宽容

忍让并非懦弱,并非无能,而恰恰是自信、坚强和识大体的表现。以蔺相如后来“位在廉颇之右”的官职,不一定斗不过廉颇,但是,他深知“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的道理,于已于国都不利,因而处处忍让。最后得到“将相和”的可喜结局。

2.从廉颇角度立论:一步与一生/知错能改

古语云:“一步错,步步错。”“一失足成千古恨。”这些用血泪写成的话里包含着多少深刻的教训啊!不过,“一步错”真的就“步步错”吗?“一失足”真的就“千古恨”了吗?“浪子回头金不换”又给我们重新振作的勇气,只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同样,可以成就出色人生。廉颇身为赵国重臣、一代名将,却为名利与蔺相如相争,不能不说他在错误的道路上迈出了一步,可是,“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他及时发现并改正了自己的错误,从而成就了“将相和”的美谈。

3.从廉颇蔺相如二人的角度立论:合作共赢

文有蔺相如的机智勇敢,武有廉颇的深谋远虑,有了他们一文一武的精诚团结、亲密合作,才有了和氏壁的顺利回归,才有了绳池之会上赵王的不被凌辱。当廉颇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才有了将相和的美谈,他们文武合作,才使得赵国稳如泰山。比尔盖茨说:“我最大的成功是人际关系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其实就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合作。合作,不是单方面的奉献,它是双方或多方的共同配合、共同努力。荒寂无人的小岛上,你有鱼竿,我有关食,我们互相合作,才能双双保全生命,渡过难关。天堂中手持长柄勺团团围坐的众人,正是互相合作,把勺中食物喂给对方,才会生活得其乐融融。只有合作才能共赢。让我们学会合作实现共赢,共创人生的辉煌吧!

4.从缪贤角度立论:甘当伯乐,为国荐才

在赵国处于危难之际,缪贤不计个人安危、甘当伯乐、为国荐才、为国分忧,毅然把蔺相如推荐到赵王面前,才使蔺相如有机会向赵王建言献策,最终完璧归赵,为国立功。

《苏武传》

课本素材活用

(1)“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节操观。

面对卫律和李陵等人的劝降,苏武宁死不屈,决不变节投降,这体现了士人对独立人格追求,是不可折辱的正气与尊严。即使被驱赶到大漠中放羊,他过着饮雪吞毡的生活,始终不改节操,对汉朝忠贞不渝。这是士人坚守的人格精神的生动写照。节操是封建士人的人格操守,现代人,也应继承这种高贵的精神品质,塑造高尚而健全的人格。

(2)爱国与愚忠。

爱国是忠贞的一种,但爱国不等于愚忠,愚忠者不辨是非,一味为主人效命,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奴性。苏武对汉朝的爱不是愚忠。首先,他忠诚的对象是国家是人民,身为汉使,当卷入匈奴的政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汉使身份,不能引起汉匈两国的不必要的误会和纷争,他甚至愿意以性命来平息祸端,可见他是把边界的和平、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其次,他保持民族气节19年,始终忠贞如一,这种忠诚表面看起来是对汉武帝,但实际上是对国家人民的,因为汉武帝是一个善于治国的明君,忠诚于他就是忠诚于汉武帝治理下的国家。

理性划清爱国与愚忠的界限,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对祖国、人民充满责任感的人。

【相关链接】

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

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烈士之爱国也如家。——一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

《张衡传》

课本素材活用

张衡(适用话题 执著、梦想、严谨、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宁静、淡泊、从容、渊博、专注、探索、创造、价值、科学的力量)

1.科圣著千秋

一篇《二京赋》映照热心热肠;一部《算罔论》挥洒智者灵光;一曲《思玄赋》吟唱宦海命达;一台地动仪震动央央华夏。你用文人的气质诠释了科学的严谨,你用科学的光芒照亮了文人的情怀,温婉,严谨,机巧一切都因你的承载而合理,喜看科技千重浪,最是风流张圣公。

2.博才多艺,品德高洁

人赞他“敏而好学,如川之逝,不舍昼夜”,自述志“约己博艺,无坚不钻”,自名心“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夥,而耻智之不博。”如此的治学态度,如此的做人品格,安能不成就他的通才,安能不成就他的博艺,安能不成就他的伟大;切记品德和人格是任何人成功的基础,一个人的潜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前提是你得要取,你得要用;你得具取的品质,你得具用的人格。我们不一定成为张衡这样的全才,但我们一定应有所建树;我们不一定“万祀千龄,令人景仰”;但我们一定要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家人。

3.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

他“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这固然是他成功的因素之一。但最主要的是他具有严谨的学习方法和顽强的毅力。他呕心沥血作《二京赋》,“精思傅会,十年乃成。”这种严肃认真的态度也表现在他以后的科学研究上。在他开始制作候风地动仪时,曾遭到一些人的讽刺,但他毫不动摇,终于制成了地动仪,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赢得了骄傲。其实,纵观古今中外,诸多成功,哪一项不是在逆境中奋发,哪一项不是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地奋斗的结晶呢?

4.以天下为己任,为国为民,尽心尽力

张衡作《二京赋》讽谏王侯,整治法度,收擒奸党,体现了他的家国情怀。

5.淡泊名利,不慕虚荣

张衡的伟大人格为世人所景仰,他“从容淡静”,“举孝廉不行,连避公府不就”,大将军“累召不应”,“不慕当世”。

《归去来兮辞并序》

课本素材活用

1.坚守精神家园。

从官场退隐后陶渊明,找到了自己心灵归宿。田园是诗人归宿,那里有鸡鸣狗吠祥和幽静,有桃李榆柳花果飘香,有村落炊烟温聲可人,有躬耕自食坦然踏实,更有纤尘不染心灵和自由美好生活。他坚持着一份崇高,一份淡泊与清净。那份出于自然、回归自然、纤尘不染至真性情才是诗人真正精神家园啊!

2.放弃智慧。

陶渊明由于受传统儒道思想薰陶,又受家族环境影响,因而有著“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两种截然不同志趣。可惜,在那混乱时代、黑暗社会当中,他始终没能找到施展自己才华机会。当社会现实真不容他理想时,刚直坦率性情,使他不甘“为五斗米而折腰向乡里小儿”,于是他只好辞官而去。诗人回归自然,回归性情,保持了真我思想。

3.崇尚自然。

陶渊明是一个热爱自然人,他长期隐居农村,心平静气地接受田园和田园生活作为自己生存环境。他领悟到:大自然不息生机是自己生命最好安归之所。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一切都生生不息,自乐自得地存在,一切都那么和谐美好。他摆脱了人间世俗种种羁绊烦扰,在精神上真正达到了与自然“和一”境界。

4.高昂头颅。

公元405年冬天,彭泽县令陶渊明上司来视察,别人劝陶渊明穿着整齐,态度谦恭地去参见这位官员。一向正直清高陶渊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长叹一声说:“我宁肯饿死,也不能因为五斗米官饷,向这样小人折腰。”他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离开了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职位,从此再也没有踏入官场。不为五斗米折腰精神,成了中国土大夫精神世界一座堡垒。

5.享受亲情。

背负了太多岁月阴影,真让陶渊明好累。他选择了离开,酣眠午夜,他一个人,随着孤零零帆影,踏上了回乡小船。全新生活随着初升太阳,就要开始了,他与朋友、家人一同早出晚归享受着田园之乐,他与他们一起品尝着粗茶淡饭, 享受着那一分简单无忧友情以及难得亲情。尽管有时有劳累、彷徨、块垒和长啸,但亲情为他疗伤,给他希冀和抚慰,给他激励和温暖.....

6.让心灵远行。

怎样在喧嚣尘世让心中积郁块垒消散?怎样在繁杂市声中让浮躁心灵宁静?陶渊明为我们做出了榜样:让思想在南野田园中自由飘荡,在水面轻轻摇荡;与寂寞高洁菊松倾心交谈,倾听鸟对唱,虫独吟;让知识甘泉涌过荒漠,在胸中流出一片绿洲。那时,我们也像陶渊明那样实实在在是一只“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小鸟!

7.寂寞与诗意。

陶渊明是寂寞,这寂寞就在一个真字,真性情,真言语,真行为。要做到这一个真字,还真需要一番勇气和智慧。 在矢志不移和随波逐流之间,在现实利益和神圣价值发生冲突时,选择天平最终将偏向哪一端?这是一个随时随地都在发生问题。人生是短暂,人生需要旷达。现代人,要守住内心寂寞,别让心灵蒙尘,因为寂寞是一种美丽,寂寞使人诗意地安居!

8.张扬个性。

陶渊明个性张扬旗帜在飘扬。他是菊,有孤芳自赏高傲品质和傲然脱俗高尚人格。他更是松,是孤独、寂寞、挺拔、傲岸。人生最可贵是固守,而固守是松贫瘠、菊凄美,如果没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挺立一生主体人格,又如何能“卓然见高枝”呢?陶潜选择恰好代表了人们对精神自由终极追求:个性张扬和人性解放。

9.角色与本色。

自然人在社会中常常扮演着不同角色。有时,“心为形役”,成了自己、他人和外物奴隶,不再是自己了。但是,人们内心又时时刻刻渴望着能摆脱俗世羁绊,能自由轻松地生活。所以,要像陶潜那要敢于放弃角色,回归本色,按照自己内心真实去生活。这是一种智慧和勇气。

《滕王阁序》

课本素材活用

王勃(适用话题 坚守初心、逆境与追求、表现自我)

1.不忘初心,坚守初志

少年天才王勃才华横溢却不谙世事,误入王储争端之中几乎殒命,被放逐而依然高喊出“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豪言壮语,千百年来已成为许许多多的人们的座右铭,如迷雾中明灯指引着他们。

2.打击与抱负,逆境与追求

遭受灭顶之灾,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年轻的王勃痛定思痛而生出明悟,“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面对打击,面对逆境,对于王勃而言,打击我的力量就是他的力量,再大的逆境依然阻挡不住他前进的步伐。他知道“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3.发现自己,表现自己

表现自己,是当代青年应该具备的一项素质。无必要的谦虚反而是虛伪和懦弱的行为。毛遂自荐,成就了大业;王勃路经滕王阁,毫不推辞,一挥而就,写下了四座惊叹的美文《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这些精彩的语句,使得他在文学史中占有光辉的一席。

《逍遥游》

课本素材活用

淡泊名利的庄子

放弃了为相,你拥有了宁静,面对生命的困境,你淡然直视,然后在思辨的机智中超然解脱。你不去繁华中追逐名利,你在宁静中反思,在宁静中寻找自我,在宁静中品味人生。放弃了富贵,你拥有了清贫。清贫陶冶了你的情操,你可以“曳尾于涂中”做那只自由自在的鱼,你可以一天到晚做着“化蝶”的那个梦。 你以极敏锐、极深刻的思想洞察力,看破了权势者之间所玩弄的战争游戏的罪恶用心,激烈反对君主们攻城略地、涂炭生灵的战争行为;你怀着极大的悲悯,极热的心肠,关注饱受 战乱蹂躏的人们,为在战火中呻吟、挣扎的芸芸众生指出了一条求生的出路。你以睿智的思想让我们把目光放得远一些,让生命恬淡成一泓波澜不惊的湖水。你也告诉自己:水穷之处待云起,危崖旁侧觅坦途。

写作运用:

《逍遥游》是庄子“善假于物”哲学思想的一个方面。在庄子看来,人与万物共生,生于自然,长于自然,而又归于自然。庄子一直希望超然物外,无拘无束,绝对自由地生活在社会上,但这只不过是他因不满黑暗现实的羁绊而提出来的一种生活方式与社会理想。实际上,在庄子的笔下,大鹏飞过天际时,我们看到了它搏击风浪的勇气,看到了它追求理想的境界,看到了它的崇高的志向。在“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这句话里,我们更看到了大鹏“抟扶摇而上”“九万里”,所凭借的“六月息”。可见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就得借助外物。

(适用话题 “善于借助外物”“合作与成功”“积累与成就”“捍卫心灵”“要拥有自己的天空”“ 人生是一种艺术”“淡泊名利”“志向高远”“追求自由”“自然”“生命”“修养”“个性”“名和利”“爱和恨”等)

角度一:善假于物

大鹏若没有“六月息”,就不能有“水击三千里”,也不能“抟扶摇而上九万里”。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只有发挥和利用大家的聪明才干,才能有大的成就,一个人破译不了基因密码,一个人不能且“神九”飞上太空。

角度二:善于积累

丰厚的知识积累,就好像是大鹏在南徙之前的等待。正如庄子所说:“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也就是说没有丰厚的积累,也就达不到抟扶摇而上九万里高空的境界。而作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丰厚的积累,没有渊博的学识,也就创造不出大的成就。

【其他角度:(1)从“自由”“孤独”角度谈人生“境界”;(2)从“淡泊”角度谈生活态度 (3)从“精神归宿”“品质”“节操”“尊严”等化用材料; (4)阐述与“魅力”“智慧”“个性”“真人”等相关的话题 (5)可以谈“坚守”“选择”等议点】

运用范例

1、有明镜,活得超然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他能冯虚御风,他 是圣人,是神人身居青山笑王侯,他扔下了秕谷足以塑成尧,塑成任何明君,他超然了 心中的真理,化作明镜,倒映了他一身神清气爽。

2、也许,我们并不能像庄子那样,有一种看透世俗的泰然,以及一副泥泞中亦可的大无 畏??虽然我们不能达到伟人的高度,却可以构建自己的伊甸园 构建精神的伊甸园——这是我们发自内心的呼喊,保持良好的人文精神,培养深厚的人 文素养,不仅会让你变得深刻,更会使你出类拔萃!

3、《逍遥游》呈现了一只神奇莫测的巨鲲大鹏,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描绘了大鹏搏击风浪的勇气,追求理想的高远境界,表现了它力图摆脱束缚,结束“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崇高志向,让我们从雄伟的大鹏形象中体会到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4、庄子虽然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但他的内心深处却充满着对当时世态的悲愤与绝望。因为世道污浊,所以他才退隐;因为有黄雀在后的经历,所以他才与世无争;因为人生有太多不自由,所以他才强调率性。庄子是以率性而凸显其特立的人格魅力的。正因为爱得热烈,所以他才恨得彻底,他认为做官戕害人的自然本性,不如在贫贱生活中自得其乐,其实就是对现实情形过于黑暗污浊的强烈绝望。

5、当一种美,美得让人无所适从,也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当一种平淡,淡得让人无所适从,也只好叹之惜之,赞之赏之。

你甘于淡泊,乐于平淡,自得于平淡,只愿在梦中化蝶而逍遥,只愿随那盘旋而上的鹏者浮游于天地,不愿累于国事,不愿牵绊于尘世,你就如同那甘之如饴的淡淡而香的矿泉之水,给人以绝境逢生,给人以平静致远,给人以超脱外物,我想要触及你的衣襟,却在指尖碰触了清而澈,凉而柔的泉水,原是这般滋味。

念往昔,繁华竞逐。你依旧逍遥游于世外,参透大自然的无穷。世界不过是你的主观产物,甚至你了解了河鱼之乐,蝶舞之愉,螳螂之负,摇曳而去,穿梭于泥潭之中,何去在乎那权势之争,谁言非要承受那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氤氲之间,明月可掇,你在清风夜唳之中独自守望那明月,以至于在人们高枕无忧之时那皓白之月不会迷失——— 只因你这颗平淡的心相追逐。世人笑你疯癫,你淡漠的眼神却摄人无语,恍然大悟你淡淡的泉水般的哲理如此深邃,你却早已悠然飘远。

《陈情表》

课本素材活用

李密(适用话题 “孝义” “感恩” “私情与公情”)

1.孝义

以言抒吾情,以情感于人。李密写《陈情表》,将内心对祖母朴实而深厚的感化作诚挚感人的奏表,感动了高高在上的皇帝,也感动了芸芸众生。它如同击破深潭的一枚石子,激起层层波浪,于是世间流传着:忠则《出师表》,孝则《陈情表》。于是人们说: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李密用拳拳孝心温暖了人世,他那诚挚的话语拉近了心灵的距离。

【相关链接】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经》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诗经》

对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论语》

人则孝,出则悌。——《孟子·滕文公下》

2.感恩

因为懂得感恩,这世界才会如此美丽。幸福如花,在感恩的枝头美丽绽放。“忠则《出师表》孝则《陈情表》”, 这两表道尽了人间感恩的真谛,演绎了人世间感恩的传奇。为报刘备三顾茅庐之恩,诸葛亮七出祁山,巧计破敌军,为刘备打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出师末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后人为他写下的诗篇,为报当年的知遇之恩,他用毕身的精力向后人诠释了感恩的真谛。自幼失去父母是李密的不幸,但祖母却用自己的温暖让这个可怜的孩子长大成人,名扬四方,为官作宰是多少读市人毕生的梦想,十年寒窗不正为一朝为官?然而当这个机会真正来临,李密却不曾忘记自己的祖母。他放弃了这个机会。因为他知道"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在为官和报恩之间他选择了后者,向世人彰显了一首伟大的诗篇——感恩。

3.私情与公情

李密认为照顾祖母刘氏是自己的“乌鸟私情”,这反映了封建社会传宗接代思想的某些方面的原因,也体现现了古人所说的“老有所养”。现今社会,我们依然提倡“乌鸟私情”,但是更需要从社会角度关怀老者。这要求社会要建立健全的劳保制度,把“私情”上升到“公情”,从物质到精神,让老人真正享受“老有所养”的乐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