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优秀传统文化如活水汩汩流

 bulaolindtsg 2023-10-02 发布于辽宁

  光明日报记者 王国平 苏雁

  江苏省徐州市历史上处于黄泛区,曾经频繁遭遇水患,城市屡次被淹没,所以徐州的地下古城遗迹按朝代层层堆叠。在城市中心的彭城广场,地下建有城下城遗址博物馆。这是一座在城市遗址原点上建设的专题博物馆,包括4座院落、14间房基、两处路面遗存和一处水井。水井在博物馆的最深处,是一口位于地下12米的汉代水井。顺着台阶下到水井跟前,可见井口直径1米左右,井壁光滑细腻,由数节高约30厘米的预制陶制井圈套砌而成,井水幽静而深邃。

让优秀传统文化如活水汩汩流——以徐州推进汉文化传承发展为例

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 孙博宇摄/光明图片

  这口汉代水井是一个颇有意味的象征。它从汉时而来,井水依旧清凉,正被用心呵护,又以强劲的生命原动力继续滋养着这片土地。正如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持续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为一汪活水,汩汩而流。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让一汪活水激荡起动感、欢快的生命活力?9月23日,在江苏省委宣传部、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徐州市委市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二届汉文化论坛上,与会各界人士围绕深入推进文化传承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摸清家底,理顺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脉络

  “大风起兮云飞扬,归故乡。铁甲重瞳已成为过往。一城青山绕,半城湖水俏,怎可辜负谈笑酒酣时光。彭祖故国、刘邦故里、项羽故都,两汉文化发源地……”一曲《难忘徐州》将徐州的深厚历史与独特风情娓娓道来。

  一个城市推进文化传承发展,紧要一步是要“摸清家底”,看看手头到底有多少张“文化牌”,并且善于把脉,清楚它们的成色如何。

  汉代上承先秦、下启魏晋,其奠定的四海一家、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等家国观念,熔铸的“汉族”“汉语”“汉字”等文化认同,凝聚的刚健有为、尊礼重教、兼容并蓄等精神品格,为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繁荣兴盛提供了丰厚滋养。徐州是两汉文化的发源地和集萃地,留存544处汉文化遗址遗迹、12137件汉代可移动文物,汉墓、汉画像石、汉兵马俑“汉代三绝”名扬海外。

  复兴与传承汉文化,徐州处于中心地位。徐州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深入实施地域文明探源工程,重点推进徐州汉楚王墓群等遗存的调查勘探和考古发掘,依托系列智库平台,深入挖掘两汉文化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推出具有历史价值、时代意义的考古成果与研究成果,让悠久的两汉文化绽放出璀璨光辉。

  城市文脉是城市的独特基因。通过理顺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脉络,一座城市就会慢慢寻找到自己的“根”。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冯正功说,近年来,徐州市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统筹把握城市建设发展和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不断健全制度机制、珍惜传承城市文脉,着力塑造“楚韵汉风、南秀北雄”的城市风貌,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特色。

  返本开新,不断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和价值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这是《古诗十九首》中的诗句。“故乡不可见,长望始此回。”这句诗出自两汉佚名诗歌《古八变歌》。汉乐府《十五从军征》中写道:“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在两汉文学作品中,像这样思恋故乡的作品层出不穷。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所长、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卜宪群表示,两汉文化多姿多彩,博大厚重,既具有继承性,又具有转化性与开创性。其中,乡里认同与家国情怀的构建,是两汉文化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汉朝人有浓烈的乡里认同情感,也有浓烈的乡里共同体意识,“乡里”“故乡”“故人”“乡人”“同乡”“乡论”认同,是两汉文化中非常突出的一个历史现象。

  “乡里认同是人们对生活或曾经生活过的家乡的一种集体归属感,也是生活在乡里共同体中的人们所拥有的共同价值观。而家国情怀是建立在个人、家庭、家乡认同基础之上的国家认同和深厚情感。乡里认同与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历史底蕴。”卜宪群说。

  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院长李凤亮认为,两汉文化发祥地徐州要努力成为“文旅创新源”,以文旅深度融合为动力,加强汉文化产业集群建设,为城市推进文化传承发展创造新的经验。

  “徐州有丰富的汉文化遗产,包括考古遗址、历史街区和传统手工艺等文化资源。有必要结合当前社会发展实际,通过汉文化项目的开发利用,推进跨要素文旅产业融合,搭建数字文旅平台,开发数字艺术与数字文创产品,让悠久而厚重的汉文化活起来、火起来。”李凤亮说。

  触手可及,促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3月31日,改造后的徐州市图书馆重新开馆。大厅里的浮雕以古籍版画为主体风格,讲述了“彭祖守藏”“吕梁观洪”“萧何护书”“燃藜夜读”“知几著史”“黄楼文会”“奎山建塔”“李蟠折桂”等8个故事。其中,“燃藜夜读”表现的是汉代刘向夜读时,就着青藜杖端的火光,与黄衣老人交谈的场景。后来,“燃藜”成为一个典故,用以形容夜读和勤学。

  为营造更好的读书氛围,徐州图书馆不仅将劝学的典故“上墙”,还大力提升硬件水平,建设“最美阅读区”。

  “我们把最美的环境、最好的位置提供给读者,并把图书馆开放时间延长到晚上10点,目的就是让读者在'燃藜夜读’浮雕的陪伴下,以舒适而从容的心态享受美好阅读时光。”徐州图书馆馆长闫云飞说。

  这是徐州用心擦亮历史文化名片的一个具体实践。依托城市历史文脉,徐州高标准建设“俯拾有文化、移步皆历史”的两汉文化集中展示区,整合串联徐州博物馆、汉文化景区、汉画像石馆等资源,推动汉文化元素有机融入公共文化服务、文创产业发展和城乡建设,进一步建设“国潮汉风”文化品牌。

  国家博物馆原馆长潘震宙认为,传承好发展好汉文化,需要把传统文化与当代的审美取向、时尚创意、消费需求有机结合,并使之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徐州将历史文脉基因融入城市建设和群众生活,实现了传统与现代交汇、古韵与新风交融。“我们将充分汲取历史文化滋养,更好熔铸汉魂、凝练汉魄。持续办好汉文化论坛、汉文化旅游节、徐州文博会等重点活动,积极推进两汉文化的国际传播和交流对话,在交流互鉴中吸纳优秀文化成果、提炼两汉文化精髓,更好从中汲取精神养分,激励全市上下大力弘扬敢为善为、务实落实的优良作风。”徐州市委书记宋乐伟说。

  《光明日报》(2023年09月27日 13版)

[ 责编:孙宗鹤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